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2.认识本课生字。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2.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感受作者语言的优美。2.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自读提示,明确要求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思考:从提示中,你明白了什么?2.汇报交流。(1)当我们面对顽强生长的小幼苗和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2)提示阅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从“失望”“遗憾”到“
2、惊奇”“心头怦然一震”?把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汇报交流:(1)字音。铺满:在这里读p,不读p。(2)字形。拔-拨区别开。(3)主要内容。写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寻花、看花的经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1.默读课文,看作者在寻花、看花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联系上文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画出有关的词句。2.完成下面的练习。(出示投影。)作者最初见到大片大片的草地时,感到因为。 作者扒开草看到藏着的小花时,感到因为。 作者离开维也纳前看不见花时,感到因为
3、。 作者离开的路上,看到花的原野时,感到因为。3.小结:作者在寻花看花中,情感由失望、吃惊到遗憾、惊奇。随着情感的起伏,花儿含而不露,尽力生长,不怕风雨的品格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花的勇气令作者怦然心动,也使我们备受感染。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及深受感染的部分多读几遍,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想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2.汇报交流。(出示投影。)(1)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绿地的单调冷清,令人失望。与下文发现草下的花而吃惊形成鲜明的对比。(2)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
4、(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运用排比句式,把“我”发现花的惊奇展现了出来。原来这里的花不仅五彩斑斓、纯洁、娇小,还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把刚才失望的情绪一扫而光。这样美丽的花藏身草丛中,为作者心中的期盼做了铺垫。(读出花的美丽,作者的惊叹。)(3)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整个
5、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草地变成了花的原野,小花的色彩覆盖了大片大片的绿色。句中的“冒、顿时、铺满”等词语,把小花的壮观、作者的惊奇尽展,又把小花的勇气暗含其中。
6、(体会着再读一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4)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令作者心灵受到震撼,明白了生命意味着勇气。这句话是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也是对我们的一种启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去面对,就会有希望,就会开拓出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五总结全文,提升拓展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有什么新的感悟?结合前面的几篇课文或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2.这篇课文选自当代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请同学们课下读读这篇优美的散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