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讲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1秦朝“焚书坑儒”原因(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内容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的事件影响“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2.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
2、患,威胁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教育a教科书: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b中央: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c地方:各郡县设立学校,初
3、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董仲舒春秋繁露核心论点:(1)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主张。“君权神授”神化了君权统治的合法性;“天人感应”一定程度上给君主统治一种限制,希望天子奉承天的意志统治人民。(2)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处世标准,规范了封建社会的伦理关系,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4、又成为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1科技(1)造纸术概况: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2)数学:九章算术概况: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影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4)医学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2文学:汉赋(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5、。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殷商时期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3绘画(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2)代表:夫妇宴饮图。4书法(1)小篆:创始于秦国。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易错提醒】罢黜百家禁绝百家“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不仅仅意味着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
6、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图解历史】董仲舒的新儒学核心观点: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关系是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否定。新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中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等思想,以适应汉武帝时期的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同时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使之更加符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教材补遗】天人感应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皇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天人感应一方面给予皇帝至高无上不
7、容置疑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也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构图解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核心观点:(1)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2)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教材补遗】法律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图解历史】天水放马滩西汉墓出土的纸质地图核心观点:该文物于1986年在甘肃天水市的放马滩古墓葬中出土,属于麻纤维纸。这
8、说明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西汉时期,我国就已经制造出了植物纤维纸,用于书写文字和绘图,并且已经传到河西走廊一带。【教材补遗】乐府诗乐府诗是两汉文学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国家专管音乐的机构乐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的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东汉时期流行五言诗,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重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史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解读】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问题思考】依据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特征。试答:【提示】强调“大一统”
9、;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新儒学的影响史料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
10、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解读】史料从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和产生的积极影响方面进行论述。【问题思考】结合史料分析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发展及影响。试答:【提示】发展:董仲舒新儒学糅合了各家思想,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影响: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影响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11、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重点二古代中国科技发展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史料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数据:类别数学天文历法气象地学化学农学机械水利轻工兵器数量2225259257788【史料解读】史料为后世对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的统计表,注意表格中科技成果数量的分布特点。【问题思考】据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的特点及成因。试答:【提示】
12、特点: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地学等领域。成因: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导;历代统治者重视农业,因而与农业有关的科技得到了发展。【史论归纳】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2)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3)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4)科技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领域。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北京卷)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
13、要原因是()命题点:儒家思想发展的影响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儒家典籍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到汉代,“位列官方史书六艺略”,儒学由民间学说变为官方学说,这是汉代“独尊儒术”的结果,故C项正确。“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不能解释汉代儒家典籍政治地位的提高,故A项错误。焚书坑儒发生于秦朝,不能解释材料中的变化,故B项错误。司马迁的史记只是私家史书,与材料中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2(2016高考全国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14、()命题点:儒家思想的特点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3(2019高考全国卷T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
15、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命题点:汉代儒家思想的发展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选C。先秦时期道家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自然不可能被统治者接受。但长期战争,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汉初采取以道家为主,吸收墨、阴阳等各家合理成分的统治思想。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两大社会问题(王国问题和匈奴问题),对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形成严重威胁。强调“贵贱有序、严格等级”的儒家自然就派上了用场,于是儒家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便形成了新儒学。由此得出结论,学术思想呈现相互吸收的特征是现实统治的需要,故答案为C项。王国势力强大是汉武帝改变统治思
16、想的一个因素,并不是学术思想呈现出材料中所述特征的主要因素,排除A项。百家争鸣局面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就基本结束了,故B项排除。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主要出现在唐朝,排除D项。4(2019高考全国卷T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命题点:儒家思想对文化的影响A经济发展水平 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 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D。佛教是从西域传入中原地区的,在其传播过程中,与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逐渐融合,表现在佛像的面部和服饰方面,即时代较晚的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
17、逐渐整齐,故D正确。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儒学的地位)汉初,陆贾因经常称引儒家典籍被刘邦批评。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这反映了当时()A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B儒学地位得以提升C外儒内法成为君臣共识 D焚书坑儒余波未了解析:选B。据题干“陆贾以历史兴亡为例大力劝说,促使刘邦转而支持其著书,遂成主张仁义的新语十二篇”可知,儒学地位上升,故选B项。2(命题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汉儒董仲舒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构成新的儒学体系,对儒学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结合时代背景和思想的内在逻辑性,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思想是()A“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B“大
18、一统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性三品论”解析:选B。董仲舒新儒学为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提供理论依据,其核心思想是“大一统论”,故B项正确;A项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但非核心思想,C、D两项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但不是其核心思想,均排除。3(命题点:董仲舒思想的特点)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B借助神权思想来保护环境C强调了天与民众互动的作用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解析:选A。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董仲舒认为君主具有安定百姓生活的责任,这说明他发展了先秦时期的民
19、本思想,故选A项。4(命题点:董仲舒思想的影响)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解析:选D。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其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故选D项。5(命题点:古代医学成就)某史评曾谈道:“它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它所包括的灵枢和素问是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它为中医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中的“它”是()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C齐民要
20、术 D本草纲目解析:选A。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故A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故B项错误;齐民要术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故C项错误;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故D项错误。6(命题点:汉代文学的发展)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 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 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盛行不同风格的汉赋,这说明文学艺术的盛行与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关,即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故选C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无锡天一中
21、学质检)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解析:选B。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推行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实力增加,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如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措施,由“无为而治”到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实际上反映了从立国安邦到皇权
22、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故B项正确。2(2020株洲一模)汉武帝下诏:“郡国长吏,在其治区,乃竟无孝子廉吏,可应国家选举,可证其职责之未尽,遂下令议不举者罪。”此后,郡国每年荐举孝廉一名。这表明汉武帝()A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诸侯B积极宣扬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C重视教化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D创新设计了分科考试的选官制解析:选C。在国家选用官员的标准中,德被置于首位,表明汉武帝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推恩令及削弱地方诸侯的内容,故A项错误;汉武帝推行儒法结合的治国理念,抛弃了汉初实行的道家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故B项错误;分科考试是科举制的特征,汉武帝时期并未实行,故D项错误。3(
23、2020湖南省长郡中学月考)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A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B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D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解析:选D。董仲舒的话语的意思是:百姓没有从上天接收到实现善的本性,退一步从天子那里接受实现本性的教化。王秉承天意,以成就百姓善的本性为己任。故D项正确。4(2020南通启东期中)下图是学者对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思想发展状况的叙述。由此推测可知,该时期()*经学传承系统的延续与宇宙支持系统的建立*凸显君王的意义和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与对权力的超越*儒家
24、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思想一致的时代A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B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猛烈抨击C儒家思想成为被推崇的正统思想D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解析:选C。根据材料“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对君王的制约”“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制定律令与裁决刑事的原则和教条”可以判断出符合董仲舒的新儒学,即天人感应和大一统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C项正确。5(2020太原期中)有学者认为,西汉一代思想界仍然延续着春秋战国之际的百家争鸣的学术传统,虽说汉武之时学术思想“统于一尊”,但所形成的“新儒家”乃是种“杂
25、家的面貌”,即杂糅儒、道、法、阴阳五行诸说的“大杂烩”形态。“大杂烩”本质上体现了()A汉代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B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C儒家学说的自我调整和创新D汉代儒学背离先秦儒学思想解析:选C。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之上杂糅了其他学术而形成的,这实质上反映出儒学的自我调整和创新,故C项正确;A项只反映了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故错误;由“汉武之时学术思想统于一尊”可知B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民本思想,故D错误。6(2020新乡调研)据记载,汉宣帝“师受诗论语孝经”;成帝“壮好经书,博览古今”;光武帝“受尚书”;明帝“通春秋尚书”。这说明()A儒家纲常提升了君主治国能
26、力B儒学复兴维护国家政治统一C儒学对治国理政产生重要影响D儒家经典成为帝王治国依据解析:选C。诗论语孝经春秋尚书都是儒家经典,材料中汉代皇帝学习儒家经典,说明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确立后,影响到皇帝治国理政,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学习儒家文化,而非强调儒家文化提升了君主治国能力,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学习儒家文化,未涉及国家统一,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影响帝王治国理政,而非强调儒家思想成为帝王治国依据,排除D项。7(2020青岛调研)下表表明()层级中央郡国县乡聚官学太常太学学校庠序私学精舍书馆A.完整的教育体系逐渐形成B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C进入官学成为入仕唯一途径D官学垄断教育
27、局面开始打破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央郡国县乡聚设置了官学,私学有精舍和书馆,因此逐渐形成了由中央到地方、从官学到私学的完整教育体系,故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儒学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呈现的是教育体系,未涉及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官学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是孔子创办私学的影响,故D项错误。8(2020洛阳模拟)汉初法律在秦律基础上制定,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汉律特别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坚持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在无法律明文规定时,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法律()A适应了外法内儒的治国理念B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C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D宣扬了君权神授的
28、理念解析:选B。材料中“法自君出”“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说明汉代法律逐渐儒家化的发展特点,故选B项。汉代法律“坚持德主刑辅”,反映出外儒内法的特点,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汉代继承了秦代法律的刑事法规,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君权的来源,D项错误。9(2020大庆一模)西汉末年,一些方士儒生宣扬“汉运将终,应更受命”。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这反映了()A儒学神学化的影响B道教神仙观念渗透C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方士儒生宣传理学解析:选A。材料“汉哀帝决定再受命改年号为太初元将,以应天命”反映了汉代儒学君权神授的内容,体现了儒学的神学化色彩,故A项正确。10中
29、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汉书艺文志罗列的当时著作有14 994卷,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载书有64 582卷,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与这一变化关系最为密切的发明是()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C活字印刷术 D转轮排字盘解析:选A。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四部目录所载书目与汉书艺文志相较,书籍卷数增加4.3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项正确;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转轮排字盘是元朝时期王祯发明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1(2020保定模拟)汉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
30、历”“农历”。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中国古代历法()A服务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B极力排斥外来历法成果C违背了“天人感应”学说D未受国家政治因素的影响解析:选A。根据材料“农历”“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历法与农业相关,服务于农耕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论述了中国传统历法,并未涉及外来历法,故B项错误;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人类顺应节气变化,并未违背“天人感应”学说,故C项错误;传统历法服务于农业,与国家重农政策有一定关联,故D项错误。12(2020天津河东
31、区模拟)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由此可知()A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B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C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D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解析:选C。根据材料“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得出学者认为蜀锦在东汉末才出名,但是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中就有对蜀锦闻名天下的描述,这说明文学作品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证实历史事实的依据,即文学作品蕴含了历史信息,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
32、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材料二春秋卓越地贯通了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内容。孟子早已说过,他相信孔子在编订这部编年史时把支配万物的上天的准则运用于人类历史的进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处于历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以微而婉的方式简洁地表达了对人们的
33、行为的褒贬。伦理学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关乎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这一点很可能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费正清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及其成因。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即回答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从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和儒学自身的调整两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表现,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以儒学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和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他(董仲舒)从这些不变的准则出发”“表达了对人们的行为的褒贬”“对他们的品质的评判
34、给当时的统治者留下了强烈的印象”结合所学新儒学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的思想作答;第二小问成因,可以结合时代的需要以及新儒学的形成来回答。答案:(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从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任答两点即可) (2)特点:重视传承与借鉴孔孟之道;思想体系具有杂糅性;辩证分析人的行为和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学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维护专制统治;为迎合汉武帝大一统,提升君主地位。14(
35、2020新余四中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为西汉哲学家,经学大师。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汉武帝时,命令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在回答武帝的策问时,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儒学理论体系,提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设太学。其后,董仲舒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著书写作。公元前104年病
36、故,享年约75岁。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史实信息,指出这个信息所反映的古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史实信息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史实信息:根据材料“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取的历史信息反映了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察举制。概述和评价:先概述察举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其次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察举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其他角度提取信息,概括思路亦可,如从材料中“提出天生民性,有善
37、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等主张”得出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罢黜百家,独尊孺术”;从“主张以教化为堤防,设太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设太学;从材料中“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等可得出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郡国并行制度。答案:示例史实信息:中央和地方推荐贤良之士,董仲舒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历史现象:这一信息反映汉代的主要选官制度察举制。概述和评价:为了广泛搜罗、管理人才,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规定,地方政府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察举制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为汉代选出了许多人才,如董仲舒等。但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到东汉,察举选官的标准逐渐演变为“门第族望”,不利于选拔出真正的人才,且衍生出门阀士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