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469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专题史)一轮复习教师用书:专题十三 4 第40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0讲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一)提出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5成就(1)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2)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二)破坏:“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样板戏”一枝独秀。(三)复苏:改革开放后,在“双百”和“二为”方向指导下,文艺创作再现勃勃生机。(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方针: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

2、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2)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3)作用: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2)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是为人民大众服务。(3)意义: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表现:“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教育革命”的展开和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办法。2影响: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三)教

3、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背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2措施:恢复高考、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教育立法的较大进展。3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跨上了新台阶: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人教育成绩显著,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一)科研的起步与成就1国防科技(1)1958年建成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3)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

4、结晶牛胰岛素。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1背景:“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国与发达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差距越拉越大。2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3意义: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1表现(1)核技术方面:核武器技术不断发展并在农业、科研等方面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领域:1984年,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3)航空航天事业:1980年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2003年

5、10月,中国成功发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4)信息技术领域:1983年成功研制“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5)生物工程领域: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基因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2意义: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1)科技的进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科学技术日益加速转化为生产力,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进程。(3)科技推动了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4)科技发展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5)科技的进步推动

6、当今社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知识拓展】“双百”方针的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苏联及“左”倾思想影响,将学术问题、思想问题当成政治问题进行批判,损害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2)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敌我矛盾基本解决,党和国家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1月,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肯定知识分子中的绝大部分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批判,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图解历史】“双百”方针信息提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一个基本性方针,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

7、荣景象。“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知识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不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名师点拨】“两弹一星”研制的目的(1)“两弹一星”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指原子弹、氢弹。(2)“两弹一星”研制的直接目的是打破美苏核垄断,保卫国家安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因而其根本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数字说史】现代教育的发展

8、信息提取:柱状图反映出,改革开放前,义务教育水平不高,高等教育落后;改革开放后,各层次教育发展迅速。【概念阐释】“科教兴国”战略的含义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导下,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教材补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技政策的制定(1)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主要开展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新兴技术等的研究。(2)1956年,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1956年,我国组

9、织一批科学家,制订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把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列为发展重点。1963年,我国制订了第二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署了导弹、原子弹、氢弹的研究实验,安排了人造卫星的研制。(3)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随后,中央政府各部门和各地相继建立各种专业性研究机构。(4)“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在全国科学教育座谈会上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5)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科技事业迎来春天。(6)1985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后,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7)1988年,邓小平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的论断。该论断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8)1995年,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9)“863计划”与后来的“星火计划”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重点一文艺的多样发展“双百”方针【论点】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三大改造的完成,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之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时期“双百”方针未能贯彻执行,文艺凋零、科研受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恢复贯彻“双百”方针,我国进入了文艺的春天。史料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

11、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史料二中央现在着重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三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史料解读】(1)史料

12、一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双百”方针,强调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不同适用领域。(2)史料二中“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根本目的;史料二中“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说明了实施“双百”方针的直接目的。(3)史料三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二,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原因和主要目的。试答:(2)根据史料三,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的研究以否定为主的原因有哪些?试答:(3)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对李鸿章的研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13、。试答:【提示】(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现代科技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由于反右斗争扩大和“文化大革命”的接连出现,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来批判,一些优秀的文艺作品也被错误批判,严重妨碍了科学文化的正常发展。(3)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左”倾错误到恢复“双百”方针,思想日益解放;史学观念的改变,史学研究由较为限制走向相对开放、自由。【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实质相同吗?试答:【提示】 不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鲜明。“双百”方针中的

14、“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二者实质不同。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15、。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4有利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重点二百年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史料一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

16、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史料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1952年我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工作的概况。(2)史料二说明发展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背景、主要特点。试答:(2)史料二表达了什么观点?试答:【提示】(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政权得以巩固;国民经济基本恢

17、复,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即将开展;院系调整机构以及垂直的行政领导体制的建立。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等等。 (2)强调教育的基础性、重要性,要求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试答:【提示】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调整的原因(1)国外因素:国际局势的推动与苏联教育模式的吸引。(2)政治因

18、素:巩固政权、发展教育的需要。(3)经济因素:国民经济体制与工业化建设的要求。(4)思想因素:思想纯化提供的便利。(5)自身因素:革除高校自身弊端的内在要求。2辩证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高等院校的调整(1)积极影响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提升国民综合素质。奠定了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基本格局,优化了教育结构。扩大了高校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功能的转变。改善高等教育的地理分布,促进教育平衡发展。(2)消极影响削弱了综合大学的影响力,人文社会学科被边缘化。专业设置过细,学术生命萎缩。过度重视意识形态,导致指导思想偏颇。准备不足、工作过粗、速度过快,有“左

19、”倾倾向。辩证看待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带动国民经济的提高。4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重点三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论点】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70年4月1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

20、一号”成功发射,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1973年,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建立起独立自主、完整的航天科技工业体系。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据 1949 年 10 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 50 000 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不到 500 人。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

21、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史料三当代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国际上甚至把杂交水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两弹一星”的研制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2)史料二主要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研制“两弹”的艰苦条件。(3)史料三说明邓小平和袁隆平对解决农村、农民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一、二和所学知识,阐述“两弹一星”的主要背景和历史功绩。试答:(2)根据史料三分析,中国农民为什么那样说?试答:【提示】(1)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22、立时,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十分薄弱,技术人员紧缺;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国际环境恶化;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还不发达,科研人员生活条件恶劣。功绩: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2)邓小平在全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指出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试答:【提示】改革开放的实行;综合国力的增强;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如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2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行。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2不利因素(1)“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2)历史上轻视科技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3)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

24、倾向。(4)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家缺乏对世界先进文化的了解与学习。阶段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背景美国敌视新中国,企图扼杀新生政权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急剧恶化美苏争霸,造成世界局势紧张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续表阶段项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以来侧重点发展军事科技,如原子弹、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以提高国防实力科技为经济服务,如注重核能的和平利用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致力于提高综合国力影响巩固并维护了中国国防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了综

25、合国力,缩小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7高考全国卷T31)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特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选C。婆媳上冬学是新中国扫盲教育的真实写照,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C正确。文人画注重写意,与材料作品风格明显不符,排除A;20世纪50年代西方流行现代主义,与材料作品风格不符,B错误;材料中作品描述的是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不是作者的艺术想象,D错误。2(2015高考全国卷T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

26、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外文教育改革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一五”计划的背景。1952年年底,我国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即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当时我国的工业化建设主要是借鉴和学习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经验,故出现题干中高校和中学开设俄文课程以及许多中小城镇掀起学习俄语热潮的现象,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

27、就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1952年外交政策没有转变,A项错误;学习俄语的热潮与计划经济体制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育改革与学习俄语没有必然联系,C项错误。3(2017高考全国卷T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命题点: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解析:选C。材料中高校在校生总数

28、的增长,是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这体现人才选拔制度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错在“解决”;材料没有体现高等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排除B项;高等教育并没有普及,D项说法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现代中国科技“两弹一星”研发的时代背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战争形态正发生着重大变化。在苏联领导人眼中,以人力、兵力为主要战斗力的中国军事力量已不值一提。赫鲁晓夫说:“民兵,对于有现代化武器的我们来说,这不是军队,这是一堆肉。”为此我国()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B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C开展“科教兴国”

29、战略,提升综合国力D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打赢现代战争解析:选A。发展“两弹一星”计划,应对大国挑战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故选A项;研制高性能计算机,增强军事实力是在改革开放后,排除B项;“科教兴国”战略是在1995年提出的,排除C项;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是从1992年开始的,排除D项。2(命题点: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取得的科技成果包括()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掌握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技术“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ABC D解析:选C。1984年,长征三号火箭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故正确;2

30、0世纪80年代,我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故正确;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故错误;1980年5月18日至21日,中国向太平洋海域发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获得圆满成功,故正确。C项符合题意。3(命题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据统计,1975年中国艺术表演团体共 2 836 个,1980年增加到 3 566 个,其中戏曲剧团最多,有 2 224 个;最少的是乐团、合唱团,仅有11个。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文艺领域的发展布局趋于平衡B文化体制改革已深入开展C文艺界仍然受“左”倾错误影响D“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新中国艺术团体

31、的发展布局是相当不平衡的,“文化大革命”以来的“左”倾思想依旧在作祟,故选C项。4(命题点: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对这一事件解读正确的是()A改革开放促进中美两国教育交流B中国大力推行全方位外交的政策C“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中美交流D中美正式建交开创中国留学教育解析:选A。“1978年12月26日,正处在圣诞假期中的美国迎来了52位来自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这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美教育的交流,故选A项。5(命题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

32、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析:选A。据材料“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6(命题点:现代中国的文

33、化教育事业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下面是19511959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较大,反映经济、政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相对平稳,由此可见,19511959年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有较大影响,故A项正确。(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丽水、衢州、湖州三地市联考)1958年中国科学院生化所最终确定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课题,计划完成的时间也一再提前,由最初的五年改为四

34、年、三年、二年,最后决定把这项工作作为国庆十周年的献礼。该课题最终完成于20世纪()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 D80年代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9月17日完成了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故选B项。2(2020安徽六校联合检测)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模型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三个核大国也对中国在原子科学技术上实行严密的封锁。上述情况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中国的原子弹研制()A缺乏人才 B缺少技术C开局不利 D迎难而上解析:选D。依据材料可知,1959年6月,苏联决定提前终止中苏国防新

35、技术协定,随后,美国、英国、法国也对中国实行技术上的严密封锁,从而逼出了中国自研原子弹的“596”工程,这说明在顶着严峻的压力下,中国人没有屈服而是迎难而上,故选D项。3.(2020南通调研)右图漫画爆炸声中除旧创作于1966年,该漫画反映出当时中国()A成功步入航天时代B尖端科技领先美苏C国防能力已大大加强D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解析:选C。中国核爆炸成功表明中国国防能力大大加强,故选C项;中国成功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排除A项;中国核爆炸成功是在美苏之后,排除B项;1964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开始打破大国核垄断,排除D项。4(2020河北卓越联盟联考)下表反映的是创刊于 1981 年的关于

36、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相关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 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表(前五名)19811991年19922010年20112015年19812015年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科研单位108技术创新405技术创新166技术创新579科技体制改革100对策250对策141对策391科研成果82高校225影响因素130高校303基础研究79自主创新198创新95创新279科研管理78创新184产业集群95自主创新265A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发展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解

37、析:选C。材料反映了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 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情况,19811991年,关键词“科研单位”和“科技体制改革”居于较高的地位,而到了19922010年和20112015年居于较高地位的是“技术创新”和“对策”,19812015年“技术创新”和“对策”居于较高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1992年之后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对策”,而1992年我国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发展,故选C项。5(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量测评)1956年,中国文化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

38、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当时的译名)。由此可知,这次工作会议()A贯彻了“百花齐放”的方针B旨在恢复传统的戏曲剧目C促进了文艺创作意识形态化D根除了“左”的文艺路线解析:选A。根据材料“第一次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会后不仅许多传统剧目经整理加工后重新上演,而且这年秋天,北京还自解放后第一次上演了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柔密政与幽雨叶”可见,不同类型的文艺作品都能上演,这是贯彻“百花齐放”方针的表现,故A项正确。6(2020梧州调研)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

39、度。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反映出()A市场调节机制指导文化建设B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C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D知识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解析:选C。C项表述与题目中“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相符,故C项正确。7(2020苏州一模)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公式表述是:经济增长(100%)劳动增长(75%)资本增长(25%)。美国1984年以后,将传统的经济增长公式调整为: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在此背景下我国()A提出了“双百”方针 B颁布了义务教育法C恢复了高考制度 D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D。据

40、材料“经济增长(100%)34%(劳动增长资本增长)66%(科技增长教育增长)”可知,科技与教育作用比较突出,在此背景下中国采取“科教兴国”战略,故选D项。8(2020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质检)下表反映的是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年份197119721973197419751976学校数955731 0581 2341 3261 461学生数97 980147 094264 321348 896405 030385 521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A“文化大革命”刺激了职业教育的兴起B职业学校数呈现逐年上升趋势C“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有所发展D职业教育中的政治倾向感不强解析:选C

41、。根据“19711976年全国中等技术学校情况”可以看出,“文化大革命”后期职业教育发展较快,故选C项;表格中只有20世纪70年代的情况,由此无法得知职业教育以前的发展情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职业教育已经兴起,排除A项;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71年学校数为955,而1972年为73,无法体现“逐年上升”,排除B项;表格中仅有学生和学校的数据,没有政治方向的史实,排除D项。9(2020佛山二模)1957年中共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2、”;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解析:选C。根据材料“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可知,社会主义道德越来越受重视,故选C项。10(2020黄山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

43、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情况。从比值变化中,我们可以得出()年份194919531956文科学生占比33.10%14.90%9%A国家发展工业的需要B教育体制照搬苏联模式所导致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D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需要解析:选A。19491956年高校学习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学生在总学生中的占比不断下降,这是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发展的影响,此时需要大量的理工科人才,故选A项。11(2020扬州调研)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与中央同志谈话说:“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同时还指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

44、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邓小平的看法旨在()A初步建立起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解析:选B。根据材料“必须有知识,有人才”“要经过严格考试”“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教育领域实事求是的表现,旨在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故选B项。12(2020广东六校联考)年份2013201420152016中等职业教育6756201 601593普通高中823797797803上表为20132016年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招生人数(单位:万人)统计表。据此可知,我国()A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

45、措施B推行“科教兴国”战略C教育改革放缓和迟滞中等教育发展D对高校建设力度加大解析:选A。根据上表中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情况可知,两项基本趋稳,共同发展,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教在整个国家发展中的分量,排除B项;招生人数基本稳定,说明两项教育运行平稳,排除C项;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均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柳州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教育机构几乎全部掌控在基督教会的手中,教会将教育看成是其传播宗教思想和培养信使的重要手段。15世纪起,英国出现延续半个世纪的办学热,主教、显贵、乡绅、城镇商人甚至国王等都通过私人慈善捐赠建立学

46、校。这些学校除了培养神职人员、高官等社会精英外,还增加了培养自由职业者、工匠等大众教育。1546年,亨利八世在剑桥设立了五个钦定教授席位,除神学以外,都是直接与社会事务相关的科目,如医学、民法等。1575年到1663年间,英国大学中新增的教授席位绝大部分集中在自然科学方面。18世纪初,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和其他专门科学中逐渐设立新的教授职称。摘编自FH.欣斯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材料二1977年以恢复高考制度为标志,掀开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集中中央和地方等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重点大学。同时“逐步建立

47、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到2000年基本形成了两级(部委、省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达到 2 021 万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多,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摘编自韩梦洁、宋伟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制度安排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归纳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教育和1518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影响的共同点。答案:(1)原因:基督教会掌控减弱;私人捐赠办学;国王的重视及助推

48、。问题:主要依靠私人捐赠办学;培养社会精英为主;不注重社会科学的教育。(2)成果:建成一批重点大学;形成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或高等教育规模居世界首位)。(3)共同影响:培养了一批高素质人才;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促进了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14(2020河南六市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江大河是2018年年底热播的电视剧,剧中许多情节反映了20世纪末期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现象,剧情梗概如下:家庭出身不好的宋运辉一直备受歧视,但是他把握着机会,在1978年高考中以全县第一的成绩升入大学,毕业后当上了国企的技术员,

49、奠定了成功人生的基础,但也在新时代的变革中逐渐迷失。他的姐夫雷东宝是小雷家大队的农民,复员后回村带领村民紧跟政策,实行土地承包,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但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最终绊倒在新事物脚下。个体户杨巡在翻滚向前的时代中手忙脚乱抓住过商机,也踩踏过陷阱,生意场上几经波折,最终拥有了自己的产业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中国当代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剧情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解析:注意格式:情节、历史现象、概述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表述要准确,概述和评价时史论结合,准确全面;情节从“1978年高

50、考”“实行土地承包”“个体户杨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国现代史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个体经济的发展等知识回答即可。答案:示例一情节:宋运辉1978年高考升入大学。历史现象: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制度。概述和评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主抓教育,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倡导尊师重教。恢复高考制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提高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也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示例二情节:雷东宝带领村民实行土地承包。历史现象: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概述和评价:中共十一届三中

51、全会后,中国开始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先试点后推广,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自主权,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全国农业的发展,并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示例三情节:个体户杨巡抓住商机,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历史现象:中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个体经济的发展。概述和评价: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个体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个体经济的发展,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利用分散的资源、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他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