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变幻多彩的地球教学反思变幻多彩的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读后使人深受启迪。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
2、法,并列式的结构,介绍了地球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衣服,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我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变幻多彩”深入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课文写了地球哪些颜色的衣服,这些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颜色的不同与气候有什么关系等等。我与学生共同学习“蓝色的衣服”这一部分,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后面的内容。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说绿色的衣服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为了让地球的气候变好,我
3、们应该怎么做?”遵循“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在积极的交流中让学生加深理解,获得启示。但本节课指导学生读书还不够充分,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
4、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变幻多彩的地球教后反思变幻多彩的地球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与一般说明文不同的是,这篇说明文极富趣味性,以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地球的五件不同色彩的衣服。课文篇幅较长,粗一看有点散乱,但仔细一理,层次又非常的清晰,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找到这五件衣服并不难,但对每件衣服所写的内
5、容还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概括。在教学中,我主要以图表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概括能力,因此,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表格内容。在根据我提的两个问题后,学生也能够说出颜色和指的是什么?两个表格的问题。在学生自己设计完问题后,我就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边读课文,边填表格。根据学生汇报,适时由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前两个问题很多孩子都没有问题,很顺利的都解决了。但文章不仅仅是写了这两个简单的内容,他还对“气候的影响”、“产生的原因”做了介绍,这些学生概括起来有点困难。为了能让学生自己概括,我引导学生,自己默读概括。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我提的问题不够清楚,学生直接把文中的句子读出来了
6、。这时,我自己也有点乱了,直接就帮学生概括了。如果当时,提问时问这样说:“同学们,课文紧紧写了蓝色衣裳的这两个内容吗?还写了哪些内容,你能像这样概括一下,填到表格里吗?”这样问题就清晰明了了,学生就不会从文中把整句话读出来。也就消除了我自己概括的尴尬局面。在引导学生概括完蓝色的衣裳后,我试着放手让学生去概括黄色的衣裳对气候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两个内容,因为之前的引导,很多学生还是能够找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但对概括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是因为我之前引导的还不够多。在学习了两件衣裳后,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从扶到放,并由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完成一份表格。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起到了一个帮助作用。但由于本人
7、课堂调控有点杂乱,说话也有点啰啰嗦嗦,导致课堂气氛没有调动起来,课堂显得有点拖沓,也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堂教学。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备课没有充分考虑学情,导致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默,在引导语上也需要再细细斟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每一个问题,只有真正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才能让课堂精彩纷呈。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
8、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变幻多彩的地球教学反思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以朴素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地球不同颜色的衣服,衣服的颜色来源及其作用,让我们感受到地球的神奇、美丽和可爱。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使人读后深受启发。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运
9、用“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教学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先请学生自学,同时出示自学表格,要求填写文章讲述了什么样的衣服,对地球和人类有怎样的影响。同学们自读课文后,分别用不同标记在文中划出表格中的相关内容,再填写在表格之中。然后我首先在黑板上示范填写了“蓝色的衣服”,指的是“海洋和湖泊”,它给地球的影响是“冬暖夏凉”,同时指导学生如何将文中具体描写抽象化,浓缩成一个概括性的词语。经过示范指导后,我再请学生自己概括归纳剩下的四种不同形式的“衣服”,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填写。我分别请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10、填写表格,根据他们的填写给每小组记分。在交流分享环节,我采用小组交流分享,请每个组派代表上台为大家讲解“地球的外衣”。首先介绍地球外衣是什么,它对地球有怎样的影响,再补充了解了这一科学常识后,我懂得了人类应该怎样做?每组上台能熟练讲述的同学可加五分,组内如果能进行补充,且补充得当,则加一分。如果有哪位同学不认真倾听,则扣掉该组一分。几轮下来,评出得分最高小组为优秀,每人奖励“鸿鸿”或“姗姗”一个,得分最低的则要受罚,罚他们共同表演一个节目。通过这种小组竞赛的形式,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组内研讨环节,小组成员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一位同学上台讲解结束后,组内立即有同学加以补充。同时,听的也比以
11、往认真多了,因为谁不认真听,自己的小组就要被扣分。并且,交流的同学能根据我提供的三点,有理有据的陈述课文内容,还能加上自己平时的积累。如有同学在介绍“绿色的衣服”时说道:因为绿色植物能为我们提供新鲜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能防止水土流失,所以我们要保护地球上的绿色植被,多植树造林。在介绍“蓝色的衣服”时,学生提到,我们要保护地球上的水资源,不能向湖泊海洋中排放污染物,在生活中,我们不能乱扔废旧电池,因为电池对土壤和水会造成严重的的污染。我们要将电池单独存放起来(包括那种小的钮扣电池),然后集中交给相关单位处理。有学生立即就想到了中百超市里面回收旧电池,还可以兑换商品哩!在通过学习这些科普知识后,他们已更加意识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整节课下来,我基本上没有怎么讲,只是在最后小结文章体裁的时候,提到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那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呢?学生在文中找到了“举例子”、“列数字”等方法。这样的课堂教学,我解放了自己,帮助了孩子的成长。这也是郑杰校长“小组合作学习”培训的尝试,今后,我还要不断将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