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454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拓展27鱼游到了纸上人教新课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案例新课程改革经过几年的摸索,在不少教师“语文课又怎么啦!”的疑惑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还语文以“本色”。“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

2、”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下面笔者以人教版课标本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几处成功的教学细节处理为例(围绕重点句“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展开教学);谈谈自己对“本色语文”的几点体会。 激活积淀在“接受”中实现语言的再积累眼下的语文课堂,有的老师将“接受式”学习等同于“满堂灌”“注入式”。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接受式”学习尤其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关键在于

3、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灵活变通地运用“接受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而又愉快地学习。【教学片断一】教学内容:揭题、质疑、初读课文后,有关课题理解的处理。师:读了课文,谁再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生:课题的意思是青年把鱼画得很像,像真的游到了纸上一样。师:你能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吗?生:逼真。生:栩栩如生。师:你是个平时很注意积累词语的同学。(板书词语)生:活灵活现、生动传神、出神人化、惟妙惟肖师:同学们很会学习,知道这么多有关画得很像的词语。除了这些,老师还要告诉大家一些新的词语,如:呼之欲出、形神兼备、妙手丹青(边说边板书)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

4、些词语吧!“用学过的词语来说说青年的鱼画得有多像”的细节处理,激活了学生的语言积淀,又在补充有关词语并请学生“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的教学活动中加深了对文中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的印象,学生在“接受式”学习中实现了语言的再移累。其实不论哪一种方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提高,就是真正有效的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在实际需求中寻求最隹的释义效果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很多,在词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善于创设情境去吸引学生,调动学生健康的情感体验,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从而提高词语教学的效果。【教学片断二】教学内容:“他有时工笔细描有时又挥笔速写”中有关词语“工笔”与“速写”的理

5、解。师:学国画的同学能介绍一下工笔是怎么回事吗?生:“工笔”是国画的一种画法,它能把事物细微的部分都画得很仔细。师:(出示工笔金鱼图)工笔画与平时的画有什么不一样?生:它画得很细致,连每个鱼鳍上的条纹都画出来了。师:细致得连每个鱼鳍上的条纹都画出来了,这就是工笔细描。下面老师来学学青年“速写”一条金鱼怎样?(教师“速写”一条金鱼,学生顿时“哇”声一片。)师:像这样寥寥几笔就把事物的主要特征迅速表现出来的画法就是“速写”。现在你又体会到了什么?生:我感受到那位聋哑青年画得很仔细,跟姑娘绣花那样细致。生:我体会到那位聋哑青年的画技很高超,令我非常敬佩。教师以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恰当

6、地运用学生中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充分发挥自身擅长绘画的优势,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及简笔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在理解、推敲、品味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凸显“画技高超”的青年形象,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挖掘“空白”在想象中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留白是中国国画艺术的技巧,也是一种境界。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空白”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完结或无奈,恰恰是不忍点破的韵外之致,只可意会的弦外之音。巧妙地将这些“空白”点设计成许多富有情趣的“语言训练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又可以提升学生自我的言语表达力,同时丰盈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片断三】教学内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唯一没有任

7、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研读。师:请你也试着赞叹一回。(出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老人不断点头称赞:“”青年人啧啧称赞道:“”小孩子惊奇地叫起来:“。”)生:真是后生可畏,想不到这位年轻人画技如此高超啊!生:虽然我与他的年龄差不多,可他画画的水平却比我高多了。生:大家快来看哪,叔叔画的鱼都游到纸上来啦!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作者又是通过什么方法写出青年画技高超的?生:作者通过围观人的赞叹、议论来显示青年画技高超。师:这个句子没有直接描述青年的画画水平高,而是通过围观人的反应来说明他画技的高超,这种写法我们称为“侧面描写”。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们通过联想和想象来丰富文本的

8、内涵,用相应的解读训练将抽象化的“大家赞叹着”,细化成学生发散思维下的一个个特别的“老人、青年、小孩”,从而进一步感受青年的“画技高超”。同时体会写作方法,做到得“意”;而不忘“言”。依托文本学语习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在独特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科学有效的交融,充分地彰显语文本色,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示范朗读在范读中催化文本的品读与理解【教学片断四】教学内容:句子“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的朗读指导。(学生的朗读不到位。)师:请仔细听并说说老师的朗读与你们的朗读有什么不一样,想想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教师用舒缓的语气声情并茂地范读句子,尤其把“融为一体”读得又轻又慢。)生

9、:我们读得太快了。我发现老师读得很有味道,不仅读出了作者对青年的赞叹,而且老师似乎就是一条游鱼。生:我从老师的朗读中感觉到青年已经分不清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了。他爱鱼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了”。师:看来我们要把课文读得有感情、有韵味,必须先读懂课文,仔细推敲语言文字,只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才能读出蕴藏在字里行间的作者的情感。当教师发现学生的朗读出现“瓶颈”无法突破时,恰当地运用教师的示范朗读,引导学生在倾听中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阐释“融为一体”的内涵,实现了课文语言的内化,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品读与理解。在这里教师的范读已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实现了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繁华落尽见真淳,铅华洗却见本真。”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一个的细节构成的。本色的细节教学营造了有效的语文课堂。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相信这样就不会有“语文课又怎么啦!”的疑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