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基础巩固1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是以CO2的形式循环的,而无机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无机环境中。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无机环境。因此选B。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独立进行
2、的两个过程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相互依存的两个过程C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D能量流动的载体是各种有机物答案A解析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循环的进行需要能量的推动,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时是以各种有机物为载体的。3某同学完成了“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的对照实验,对照组的处理是()。A土壤不做处理,自然状态B土壤进行处理C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D尽量避免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答案A解析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土壤应不做处理,处于自然状态,实验组为了排除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应对土壤进行处理。4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
3、生物群落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也可以使无机环境中的物质进入生物群落;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呼吸作用都可以产生CO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巩固提升5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增加B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B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过程造成的答案C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6下
4、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由生产者、和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C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D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互利共生时,其生命活动所需的有机碳来自过程答案C解析图中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和为消费者、为分解者。分解者()不是食物链的组成成分,A错误。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用表示,其去向有三个: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和自身呼吸消耗(),B错误。碳元素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以CO2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正确。根瘤菌生命活动所需
5、的有机碳来自豆科植物的光合作用(),D错误。7下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答案A解析丁为无机环境,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d过程为呼吸作用,b过程为光合作用;甲为生产者,含有的有机物最多,占有的碳元素最多;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传递。8大气中CO2过多与碳
6、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下图所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答案B解析自养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因此增加自养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CO2含量。该图不能说明生物之间的关系,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有关,B错误。9如图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一种结构模式,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农作物和人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人和畜禽所处的营养级肯定是不同的
7、C分解者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物质的良性循环,确保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废物的积累答案C解析农作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A错误。人和畜禽都可以农作物为食,可处在同一营养级,B错误。食用真菌的栽培及沼气池发酵,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D错误。10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请据图回答问题。(1)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_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X与甲中图示生物类群的能量来源不同,X代表的生物为_;Y的细胞结构与丙中图示生物不同,Y的细胞结构最主要的特点是_。(3)
8、大气中的CO2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合成有机物;含碳有机物在甲中图示的_处(在ad中选择)可以分解为CO2。答案(1)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2)化能自养细菌(或硝化细菌等)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3)ca和b解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或某些化能自养型生物的合成作用(常见的有硝化细菌等),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等有机物。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呼吸作用,又把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遗体被分解者所利用,分解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也返回到大气中。另外,由古代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煤和石油等,被人们开采出来后,通过燃烧把大量的二氧化碳排
9、放到大气中,也加入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由此可见,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在植物细胞中,二氧化碳在叶绿体中被利用,又可通过呼吸作用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产生。11为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1)材料用具:土壤、落叶、玻璃容器、标签、塑料袋、恒温箱、纱布。(2)实验步骤:取两个圆柱形的玻璃容器,一个贴上“_组”标签,另一个贴上“_组”标签。将准备好的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容器中,将其中_组放入恒温箱,_灭菌1 h。取落叶12片,分成2份,分别用_包好,埋入2个容器中,深度约5 cm。将2个容器放于实验室相同的环境中,1月后,取纱布包。观察比较
10、对照组与实验组落叶的_程度。(3)实验结果及结论:结果:对照组与实验组的落叶相比_。结论:说明土壤中的微生物对落叶具有_。(4)问题思考:实验组的叶片腐烂程度低,原因是实验组的土壤进行了_、杀死了_,而细菌具有分解作用。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哪些?_。答案(2)实验对照实验60纱布腐烂(3)腐烂程度要高分解作用(4)灭菌处理细菌土壤的多少;实验处理时间的长短;落叶的种类等解析本案例属于分析类实验,以教材实验为基础从一般设计实验程序的角度,采用对照实验的方法,对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中需要对实验组进行实验处理,如本实验采用60 对土壤进行1小时处理;此外,对照实验遵循等量对照,如本实验中对落叶的选取要求形态、大小要相同并分成两等份。分析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实验材料的改变,要有衡量标准,如本实验中的衡量标准是落叶的“腐烂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