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选择题1五四运动发生,北大教授梁漱溟反对以“国民公意”或事物本身的正义性为借口,走上背离法治、任意采用非法手段的道路。他的让痛打“卖国贼”的学生接受法庭的审判的观点,在当时被人们视之为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迂腐之见。这主要是因为()A救亡图存仍是时代的主流B五四运动有广泛群众基础C国内的阶级矛盾非常尖锐D中国人亟须接受启蒙思想解析:根据事件“五四运动”可知,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依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故A项正确;B项中的“群众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五四运动中梁漱溟的观点,与阶级矛盾无关,故C项错误;五四运动最大的作用就是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D项错误。
2、答案:A2下表为1901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年份19011902190319041905人数2667271 0582 4068 000A.“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B科举制度的废除C政府教育政策的变化 D革命运动的高涨解析:“实业救国”思想要反映投资民族资本主义以挽救民族危亡,和题意无关,排除A项;科举制废除于1905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01年,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派遣留学生是清末新政的重要内容,故选C项;材料和革命运动的高涨无关,排除D项。答案:C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
3、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这可能存在的不足是()A因人设法违反了宪政的本意B总理制约总统各国没有先例C两者牵制无法体现三权分立D人民主权却无人民真正参与解析: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这种因总统人选的变动而变更宪法的规定,说明个人因素凌驾于法律之上,显示出立宪的随意性,削弱了宪法的权威性,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故A项正确。答案:A4胡适在倡导“整理国故”运动时说:“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这表明
4、胡适()A认为传统思想文化没有系统化B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C反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传播D与新文化运动的宗旨背道而驰解析:根据材料“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胡适力图推动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故B项正确。答案:B5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的兴中会上第一次发出“振兴中华”的号召;不久后,康有为、梁启超等发动变法维新运动,也提出振兴中国的问题;后来,义和团运动中农民爱国英雄们也提出“振兴中国”的口号。这表明()A民族意识开始不断觉醒B革命纲领内容具有继承性C救亡图存
5、成为时代潮流D推翻清政府成为大势所趋解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因此19世纪末民族意识已经觉醒而不是开始,故A项错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是建立资产阶级政权,与农民阶级的革命纲领不同,因此不具有继承性,故B项错误;19世纪末,资产阶级与农民阶级都提出了振兴中国的口号,表明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故C项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并不是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故D项错误。答案:C6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上海申报称:帝制取消后,“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由此可知民国初年()A服饰文化颠覆了传统B崇洋媚外之风
6、开始盛行C民众普遍接受西式服饰D服饰变革带有时代色彩解析:“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表明服饰文化并未颠覆传统,故A项错误;崇洋媚外之风开始盛行是随着外国的侵华战争,故B项错误;“人士趋改洋服洋帽,其为数不知凡几”发生在上海,广大农村依然是传统的服饰,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参议院公布的男女礼服分为中西两类,中式即长袍马褂。民间衣着更为自由”表明服饰的变化受时代的影响,故D项正确。答案:D7与陈独秀、胡适等人一味否定中国文化不同,李大钊明确主张中西文化调和。他指出,中西文化因地理及历史的缘故,形成了“主静”“主动”各具特色的两大区域性文化,二者互有长短,不宜妄为轩轾于其
7、间。据此推断,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A反映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B认识到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C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绝对化的倾向D重新确立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解析:材料反映李大钊不主张一味否定中国文化,而主张中西文化调和,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非分析中国封建制度的弊端,故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绝对化倾向是其弊端之一,李大钊个人的主张并不能改变倾向,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A81935年,蒋介石指示:“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这一指示在当时()A加速了日本侵华步伐B意在警惕中国共产党力量C导致了经济比例失调D旨在服务民族战争解析
8、:日本侵华步伐的加快,根源于日本的侵略国策,故A项错误;1935年,蒋介石正在围剿红军,已经不只是“警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因素,故C项错误;蒋介石指示“尽量改运川黔两地,并不露形迹”,再结合南京失守后重庆被选作国民政府的陪都,表明蒋介石在做抗日战争的准备,故D项正确。答案:D9据统计,国民政府在1937年、1941年和1945年的财政收入分别为8.7亿、20.24亿和216.519亿元法币。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A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 B有助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C得益于加大关税的征收力度D显示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解析:题干提供的时间是1937年、1941年和1945年,正值中国
9、全面抗战时期,这几年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保障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故A项正确;题干提供的时间是1937年、1941年和1945年,正值中国全面抗战时期,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更多的是用于战争,很少能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财政收入的来源,故C项错误;单从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判断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有些片面,故D项错误。答案:A10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这表明抗战时期()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根
10、据地建设效果明显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解析:题干列举了陕西在19351942年间的企业发展情况,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不能推断出经济发展不平衡,故A项错误;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而题干只是涉及了经济方面,故B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陕西在1935年1942年间,与民国前期相比,新式工厂数量及资本都比较多,这说明西部地区的近代化效果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政府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故D项错误。答案:C11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篇文章,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1、。这一时期()A符合国情的革命道路逐渐探索出来B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中国革命的特点C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D明确提出了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解析: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A项正确;系统论述中国革命特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形成完整的体系是在抗战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明确提出农民是无产阶级同盟军是国民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12、。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解析:中国共产党四大第一次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地位和工农联盟的主张,与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初建立的历代帝王庙,除了供奉三皇五帝以来的历代开业帝王外,还增入辽太祖、金太祖、明太祖等皇帝进行祭祀。康熙帝将宋朝以来“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的统治家法作为治国政纲,乾隆帝更是提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康熙帝还专程前往曲阜瞻拜孔庙,重用李光地等儒臣,乾隆帝时编订出版了汇通各族文字的书籍和
13、词典。针对“华夷之分大于君臣之伦”,雍正帝驳斥道:“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摘编自常建华国家认同:清史研究的新视角等材料二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发生动摇。王朝国家认同出现严重危机。甲午战争后,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族国家观念,他深刻地认识到,国家欲立于民族国家之林,就必须获得广大民众认可,成为一个统一强大的民族国家,并在中国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意识。革命派提出,中国在“异种残之,外邦逼之”的情况下,建立起一个现代民族国家“殆不可以须臾缓”。中华民国成立后
14、,孙中山一再强调“今日中华民国成立,满、汉、蒙、回、藏五族合为一体”,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辛亥革命后期,许多民族主义者将“中华民族”进行重新阐释、赋予其“中华民国境内所有民族”的新内涵。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统治者为实现国家认同采取的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些举措的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朝前期相比,近代民族国家认同建构的突出特点,并简析其历史意义。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分别从维系统治、构筑文化认同观念、民族融合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思想、民族融
15、合的角度分析。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民族救亡的相关信息分别概括归纳;第二小问,从思想解放、民主革命、民族革命、国家统一等角度概括。答案:(1)举措:确立王朝统治的正统性和合法性;构建尊孔崇儒的文化认同;建立各族一家的民族认同。背景:巩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政治统一、民族融合的发展;儒家正统思想文化的影响。(2)特点:与救亡图存紧密联系;反专制、求民主成为核心价值追求;通过政治革命打破王朝政治、建设现代民族国家。意义: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族、民主意识觉醒,推动了民族民主革命进程;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14阅读材料,完
16、成下列要求。材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956年毛泽东著论十大关系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从“看世界”的角度,拟一个具体的标题,进行阐述。(要求:标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据材料得出观点:要向外国学习,但不能盲目地学。要求从“看世界”的角度,可以以中国革命道路中由“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为题目,选取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也可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为题目,选取相关的史实加以论证。答
17、案:示例:标题:中国先进分子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以俄为师”到“走自己的路”阐述: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苏俄的革命经验,新民主主义革命迅速崛起。在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1927年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学习苏俄革命经验,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1927年照搬苏俄“城市中心”道路,先后举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攻打大城市就遭到了惨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总之,学习外国经验是必要的,可以少走弯路。但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只有结合国情加以创新,才能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