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412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2.1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65页
2018-2019学年高中新三维一轮复习历史岳麓版文档:模块二 第十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宏观理清时序时序要清线索要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

2、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

3、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第22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2)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

4、优先发展重工业,建设的重点在东北地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八大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4)“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指的是调整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并不是纠正“左”倾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邓小平的全面整顿才是系统地纠正“左”倾错误。知能强化课凯歌行进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3原因:

5、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多年战争的严重破坏。4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

6、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中国共产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一五”计划建设(19531957年)(1)条件:政权巩固,经济恢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援。(2)目的:为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背景: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3)基本任务:集

7、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核心);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条件)。(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6)特点:产业结构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理论实践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投资结构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发展速度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余地方针政策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性质体现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

8、线(7)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3三大改造(19531956年)(1)基本内容: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适应工业化需要,早日建成社会主义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2)基本途径和方式: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小农个体经济改变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经济)。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通过“赎买”政策,最后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国家资本主义指受

9、国家政权控制和监督的资本主义。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等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后来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赎买”政策指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偿办法实行国有化的政策。)(3)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史学者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把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建设成工业国,从哪里入手?经过对政治、经济、国际环境诸多方面利弊得失的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共中央最后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是吸取苏

10、联经验的结果,是基于朝鲜战争爆发后国际形势变化的考虑,是从国情出发的一种选择。杨树标当代中国史事述略 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1含义又称指令型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形成过程萌生阶段(1949年10月1950年6月)1949年底,新中国没收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年6月1952年8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

11、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9月1956年12月)1952年11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3特点(1)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4作用(1)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12、。(2)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3)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失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四、实行统购统销政策统购统销就是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

13、计划供应的决议。所谓“计划收购”被简称为“统购”;“计划供应”被简称为“统销”。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取消了原有的农业产品自由市场,初期有稳定粮价和保障供应的作用,后来严重地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期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原始积累。1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工业化及社会主义改造(1)社会主义工业化是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础。(2)三大改造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被喻为“一体两翼”。(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

14、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三大改造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过渡时期(19491956年)我国社会的特点社会性质从政权组织形式和经济基础而言,是新民主主义国家,但从实质和发展方向而言,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社会主义成分占有很大比重。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社会主要矛盾三大改造前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政治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5、,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建立聚焦主题“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下表为“一五”计划期间147项实际实施的重点建设项目分布情况(部分),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省份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湖北山西江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河南项目数241022553134245810A片面发展东北地区B有助于形成较为合理的工业布局C重点在北京周边省份D片面发展重工业解析:选B材料显示东北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工业都有所发展,不能说“片面发展东北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东北三

16、省在“一五”计划期间占有大部分项目,不过其他各省也分别占据一定数量的建设项目,故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一五”计划的工业布局重点在东北地区,而不是北京周边,故C项错误;仅仅根据题干材料无法判断“片面发展”,故D项错误。2下面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这表明我国()A全力奠定工业化的基础B国家财政分配合理C国民经济结构比例平衡D稳步推进三大改造解析:选A结合题中材料及图可知,国家投在重工业的资金是轻工业的7.9倍,工业投资占58%,这体现了“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时代特色,故A项正确。思维升华中国现代史

17、历史分期以上两题时间提示语均为“一五计划期间”,新中国成立初,经济建设领域事件多,且概念抽象,如“过渡时期”,不易掌握。现将中国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概括如下:时期时段时代特点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底19491952年: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发展国民经济19531956年:“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1957年1966年5月这一时期由于受“左”的错误影响,相继出现了“大跃进”(19581960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等运动,致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并造成了三年严重困难局面(1959

18、1961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时期1966年5月1976年10月这一时期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了逆转,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至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的伟大决策,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3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到1955年7月经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共历时4年,其间大的修改就有5次。最后一次修改是在1955年45月,根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的决议,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该现象主要表明()A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

19、划的客观全面性B“一五”计划重点借鉴了苏联建设的模式C中共注意防止经济建设中出现“左”的倾向D“一五”计划的制定立足于全国各地的实情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吸收中央各部和各省(市)的意见并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做了适当修改”可知,新中国注重把握经济规划的客观全面性,A项正确。“重点借鉴”表述绝对化,与材料中“参考苏联顾问的建议”不符,B项错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总体上还没有出现“左”的倾向,C项错误。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41955年9月,陈云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中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

20、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解析:选B据材料时间可知当时处于“一五”计划时期,“一五”计划只是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没有实现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A项错误。材料中“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体现出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的关系问题,B项正确。“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体现不出优先出口工业品,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工业化的关系,

21、D项错误。思维升华“一五”计划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2)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

22、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思考根据史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提示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史料二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

23、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0.1%以下。思考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大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教你读史史料二主要是反映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提示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知能强化课“岁月峥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

24、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二、探索失误(三面红旗)1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运动(1)含义: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次重要尝试,但是最终失败。(2)背景:“大跃进”发动的主观动机是为了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面貌,在国际国内事务中取得主动权。不断批评反冒进,以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一系列的“左”倾观点,为发动“大跃进”创造了理论依据。(3)过程:“大跃进”运动首先从农

25、业开始。全国掀起空前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和积肥运动。随后又不断提高和修改粮食生产计划指标,引发了各级干部的浮夸风。1958年8月后,“大跃进”重点从农业转向工业,出现全民炼钢运动,1960年结束。(4)评价:在3年“大跃进”期间,由于全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经济建设和技术方面,动员了空前规模的人力、物力,建成了一批重要项目。如大庆油田的开发,原子尖端技术的突破,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的成绩。但是方法上采取大搞政治运动,无视客观规律,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5)失败原因: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

26、和艰巨性思想准备不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群众运动的方法来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高速度,破坏了经济的稳步与协调发展。3人民公社化运动(1)特点: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强调“一大二公”。实行供给制和工资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强调公社生活自给,取缔集市贸易和家庭副业。(2)实质:企图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所谓平等、平均、公平合理的社会。但这只是一种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空想,给中国社会带来重大影响。4“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三、政策调整11960年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

27、“调整”的含义:适当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即尽可能提高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适当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调整”的直接作用:解决大炼钢铁造成的严重经济问题,也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问题。21962年中共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带头做自我批评。3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4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四、三线建设及其影响1概况:从1964年开始,中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2背景:中苏交恶与美

28、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1)1958年中苏决裂后,严峻的战略形势与东南沿海脆弱的防务系统让中共领导层开始考虑在西部建设后方的战略问题。(2)1964年8月北部湾事件爆发,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挑起并扩大与越南北方的武装冲突。美国出动第七舰队125艘军舰和600余架飞机介入越战。(3)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经济命脉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不利于备战,各省都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方。三线建设由此开始。3评价: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期间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1)三线建设耗费人力与物资巨大但成就十分有限;国家将资源大部分倾斜在三线,间接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缓慢;三

29、线建设集中于军工业和重工业,无法改善民生物资匮乏的现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2)三线建设有效地缩小了东西差距,改变了很多落后地区的面貌,许多交通不便甚至与世隔绝的地区开始步入工业化时代;对促进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交流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促进了军事工业和重工业的发展,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打下了一定基础。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失误的原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

30、淡薄。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3)经验教训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

31、能结合起来。聚焦主题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解析:选D“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据图中信息可知1956年时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据图中信息可知当时农业总产值高于工业总产值,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

32、下降,C项错误;“大跃进”发生在1958年,当时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D项正确。2中国在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经济的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而学者黄宗智却将这一时期中国的农业经济状态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这一时期()A劳动生产率没有得到提高B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C政治运动干扰了农业生产D农业生产制约了工业发展解析:选A材料中提及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经济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可见这一时期劳动生产效率低,A项正确。这一时期的农业经济“绝对产量和政府的税收、征购都上升了”,可见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

33、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此时的中国,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D项表述有误,排除。思维升华“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比较第1题考查了“大跃进”的影响,第2题考查了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状况。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年探索期中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应明确区别:“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目的提高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所属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地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属于生产力领域反映了我国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地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

34、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二者是造成19591961年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31961年5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做关于压缩城市人口的报告。他说,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从城市压缩人口下乡,就是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据统计全国精简下来的近2 000万职工中,有67%的职工回到了农村。这一现象表明了()A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大力推进B国民经济结构面临重大调整C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D工业建设以农业发展为基础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准确提取信息。材料强调的是压缩城市人口,与城镇化战略矛盾,故A项错误;1960年

35、“八字方针”出台,国民经济转入调整轨道,故B项正确;初步探索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8年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在强调农业发展,故D项错误。4下图为中国19522008年城市化率曲线图,其中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三年困难时期人口大量减少B国民经济调整精简城镇人口C城市知识青年大量上山下乡D“左”倾错误导致工业生产缩减解析:选B观察图片可知,城市化率出现最大幅度下降是在1962年左右。三年困难时期是19591961年,但人口减少与城市化率本身没有太大的关系,故A项错误;1960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大跃进”时期农轻重比例进行调整,发展轻工业和农

36、业,控制重工业的发展速度,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随着重工业比重的下降,政府精简城镇人口,故B项正确;上山下乡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城市化率下降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纠“左”的表现,故D项错误。思维升华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问题第3、4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化问题。城市化问题事关国计民生,长期以来是高考命题关注的热点问题。现将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城市化问题梳理清楚:(1)19501957年:伴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就业,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2)19581960年: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我国工业

37、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畸形发展。(3)19611965年:国家进行工业调整,精简工业和城市人口,两千多万城市人口下放回乡,为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逆城市化时期。(4)1966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及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大批干部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进程停滞不前。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思考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和出处来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史料一属于哪一类史料?如何看待这一类史料?提示史料:史料一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于第一手史料。看待:一方面,即时采访及记录,具有很强可信度;另一方面,报道也会有欠准确客观

38、的地方,使用时须注意是否附带价值判断或观察角度偏窄的情况。史料二“高产卫星”是“大跃进”时期常用词。有人以人民日报为例做统计,“高产卫星”一词,1957年未有文章使用,1958年有85篇,1959年有15篇,而1960年只有1篇,并且还是“陕西长安县的一个学习组说1958年种的三亩六分高产卫星田不尊重庄稼生长的规律了”。思考史料二反映出“大跃进”的哪些特点?提示特点:“高产卫星”折射“大跃进”浮夸风盛行;1958年“大跃进”达到高潮;1960年,基层群众对“大跃进”有所反思。史料三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成为群众性的行动,进一步提高了五亿农民的共产主义觉悟;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

39、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堂、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群众的集体主义思想。人民日报社论(1958年4月3日)思考史料三描述了人民公社化背景下的社会生活和生产状况。根据史料三,说明这一事件有何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特点:扩大公有化、集体化的规模,军事化形式管理,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主要原因:国际形势严峻,领导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过什么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

40、路的实践全国卷201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4“一五”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全国卷2017“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2016“一五”计划;2014粮食的统购统销全国卷全国卷2012美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2011农村经济调整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内容的命题中,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和计划经济体制等主干知识上。试题坚持能力考查,体现学科能力目标,更呼应时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做到以史为鉴。怎样考的1(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

41、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选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2(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

42、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解析:选A本题关键信息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而新中国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黄金时期,故B、D两项说法错误;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出现于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C项。3(2014全国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有力地

43、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选C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于1952年完成,A项错误;严格控制粮食市场与农村政权建设关系并不大,B项错误;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说明国家将粮食的统购统销纳入到了计划体制之中,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C项正确;国家控制粮食市场有利于工业化建设,但与劳动力资源无关,D项错误。4(2014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D加速了

44、国民经济的恢复解析:选B“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粮食供应进行宏观统筹、计划管理,这对工业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材料信息与A项没有必然联系;当时中国并没有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故排除C项;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于1952年,故排除D项。5(2012全国卷)1958年,美国一份评估中国“二五”计划的文件认为,中国虽然面临着农业生产投入不足与人口快速增长的压力,但由于中苏关系良好而可以获得苏联援助,同时减少粮食出口,中国可以解决农业问题,工业也将保持高速发展。这一文件的判断()A对中美关系的急剧变化估计不足B低估了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作用C符合中苏两国关系的基本走向D与中国工农业发

45、展状况不符解析:选D美国的文件高估了苏联对华援助的作用,不符合中苏两国关系后来的走向,也不符合后来中国的工农业发展状况,故答案为D项。6(2011全国卷)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这项政策在当时()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解析:选A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为了解决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题目材料即反映了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纠正,

46、符合当时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农村经济的恢复,因此选择A项。B项错误,生产队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所有制成分没有改变;C项不正确,“左”倾错误只是暂时得到了纠正而非消除;D项与题意无关。规律总结高考对本部分内容重在考查“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的探索”这一知识点,命题者常结合图表、文字材料创设新情境,以题目中给的文献或图表等资料为载体设计题目,意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所学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的能力。如第1、2、3、4题,通过投资方向、图表数据、粮食政策考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经济特点。第5、6题重点考查“二五”计划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从中反思其经验教训。 还可能怎样考五年计划是中国持续

47、推进现代化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推动中国发展不断上台阶的重要途径。“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时期最成功的,它顺利发动工业化并推进了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是个失败的五年计划,“大跃进”后出现“大跃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回顾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一五”计划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留下的智慧和经验,具有深刻教益。今后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走向应与整个中国社会生活的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协调一致。因此,暗含时下热点考查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热点预测11953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决议,随后不久又对油料、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

48、政策()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推动了国家工业化的建设进程C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D促进了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解析:选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面临着内部经济恢复和建设、外部帝国主义的封锁的背景,为此中共提出“一化三改”的政策,优先发展重工业,故实行统购统销政策,故B项正确;这一政策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1956年,故C项错误;农村的基层民主建设是在改革开放后,故D项错误。2据统计,在从1961年1月开始的两年半中,全国职工精简与录用相抵共减少了1 887万人,城镇人口减少了2 600万人,吃商品粮人数减少了2 800万人。其主要目的是()A改善城乡关系争取

49、财政经济的好转B推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展农业生产C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升级换代D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促进农业发展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19591961年中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城市物资供应不足,需要减少城镇人口,故A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导致三年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其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结构调整,故C项错误;工业反哺农业是改革开放后实行的,故D项错误。3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命运主要取决于我国()A经济体制的调整B土地制度的变革C社会制度的变化D思

50、想领域的解放解析:选A粮票退出流通领域反映了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故A项正确;土地制度的变革与商品流通无直接联系,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无关;改革开放后中国思想解放,并非粮票命运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4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解析:选A“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

51、快,导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时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工农业比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的变化,故A项正确。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8年1月9日,我国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这个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出现这种状况的背景是()A三大改造的完成B国民经济的恢复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完成解析:选A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为了进行正常的经济建设,严格限制农村人口涌向城市,这

52、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故A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故B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8月以后,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故D项错误。2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A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都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

53、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3(2018泉州质检)下表为东北地区工农业比例关系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说明()工农业总产值农业工业1952年10040.359.71957年10023.676.4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B国家政策的调整C国民经济比例失调D“大跃进”运动开始解析:选B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与材料中工农业比例无关,故A项错误;19531957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在东北优先发展重工业,出现东北地区农业比重低于工业比重的现象,故B项正确;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是1958年“大跃进”带来的后果

54、,故C项错误;“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8年,故D项错误。4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 694个,建成455个。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建国初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

55、确。5(2018湖北八校联考)杨继绳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对此变化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新中国政权没收官僚资本B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解析:选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不复存在,所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不复存在,故C项正确。6毛泽东在与全国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曾指出:“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

56、是资本主义的,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该讲话的发表()A确定了恢复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B为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C明确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形式D有利于指导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解析:选D“虽然已经没有资本家”说明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只要社会需要,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说明形式比较灵活,体现了从当时实际出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正确。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是1952年完成的,这一时期仍有资本家,故A项错误;过渡时期总路线指的是19531956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

57、中并未涉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故C项错误。7某一时期的人民日报曾报道:“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出现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B人民公社化运动“以钢为纲”的号召C“大跃进”全民炼钢运动的迅速兴起D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解析:选C“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提出,主要是建立重工业企业,没有涉及钢产量翻一番的目标,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农村实行高度公有化程度的政策,不包括“以钢为纲”的号召

58、,故B项错误;“大跃进”提出全民炼钢运动,号召“以钢为纲”,实质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政策是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左”倾错误的纠正,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8(2018滨州调研)中共中央在某时期一份文件中规定:加强生产队的基本所有制,允许社员经营少量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恢复农村集市;压缩城镇人口,减轻农民负担,充实农业劳动力。这些政策()A体现了“左”倾错误的影响B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D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解析:选C根据材料文件的规定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是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

59、国民经济的调整恢复时期,这些政策是对当时“左”倾错误的纠正,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故C项正确。9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由此可见,这个报告()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C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进行了反思解析:选D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58年开始,而中共八大是在1956年召开的,所以这个报告不可能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60、,而在八大报告中则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没有对“一五”计划进行经验的总结,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故C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共八大报告论述了“自由市场”和“国家市场”的关系,提出将有计划地组织部分自由市场,这实际上是有意识地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对苏联经济模式的反思,故D项正确。101962年2月,七千人大会在北京召开。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措施,包括: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工业发展速度,精简职工人数,压缩教育事业规模等。这些措施()A确立了“八字方针”B清除了“左”倾错误C反思了“三面红旗”D阻碍了城市化进程解析:选C“调整、巩固

61、、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是1960年实行的,故A项错误;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也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清除”错误,故B项错误;因为“左”倾错误思想指导下的“三面红旗”造成了19591961年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1962年的七千人会议是反思“三面红旗”的,故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城市化的问题,故D项错误。111961年冬季,湖南省将数百万亩冬闲田借给农民(大体每人可借三至五分)种植冬菜或冬种春收作物,收入全归社员。这一举措()A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B有利于缓解农村中“左”的政策危害C改变了当时土地所有权的归属D表明当时已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选B19591961年,我国

62、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与材料相符,故B项正确。1219641978年,国家在川、贵、云、陕、甘、宁、青等中西部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设施建设,沿海一些工业企业也搬迁到西部和西北地区,这就是“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旨在()A改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的状况B发展内地经济以推动均衡发展C加强备战应对严峻的国际局势D拉动内需以促进国民经济恢复解析:选C在这一时期,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并威胁要对中国沿海工业区进行核打击,面对这一严峻的国际形势,党中央作出将重要工业西迁的举

63、措,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

64、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材料二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他主张: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

65、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渡难关。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根据上

66、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14分)(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11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材料二中“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等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相同点。从材料一中苏俄的工业措施和材料二中中国调整公私关系的措施上比较不同点所在。第(2)问,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长期斗争的经验总结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等方面分析背景;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国计民生和国民经济的发

67、展等方面概括其意义。答案:(1)相同: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任答三点即可)不同: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2)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

68、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意义: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面是某同学在探究学习新中国经济建设内容时,根据相关资料编写的提纲。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3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受挫和经济政策的调整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次探索2人民公社化和经济的困境3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恢

69、复三、“文化大革命”和国民经济最严重的挫折1“文化大革命”初期的社会经济2国民经济发展的两次转折和受挫四、新时期的经济建设1国民经济的前进和徘徊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深化改革、推进开放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提纲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12分)解析:首先要找出该提纲中的不合理之处,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比如在纲目“一”中增加“国民经济恢复”一条,再比如在纲目“四”中增加“改革开放”一条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说明。答案:示例一:在“一”中增加“1.国民经济的恢复”。理由:国民经济的恢复是新中国成

70、立后首先开展的重大经济活动;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以后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示例二:将“二”中的“2”改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经济困难”。理由:人民公社化不能代替或涵盖“大跃进”;“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是造成经济困难的重要原因。示例三:在“四”中增加“2.伟大转折及改革开放的开始”。理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的伟大转折是新时期的开始;伟大转折为后来的改革开放创造了政治前提。(任答其中一点即可)第23讲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国家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71、时期的伟大局面。(2)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和国有企业的改革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活力。(3)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4)经济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5)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知能强化课特色的建设之路经济体制

72、改革1农村改革(1)方针确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改革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乡镇企业。(3)意义:以包产到户为主要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国有企业改革(1)开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开端。(2)展开: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后

7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展开。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3)目标:1992年,“十四大”确立深化国企改革的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增加了国有资产,有利于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5)城市改革的内容: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确立过程:提出:1992年,“十四大”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1993年,全国人大将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新:1997年,“十五大”指出

74、:“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建立:到21世纪初,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2)影响:解放了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4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1)从经营方式上,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克服了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基层组织上,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促进

75、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人民公社化运动则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3)启示:制定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史学者说中国经济的转型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什么是体制转型?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什么是发展转型?就是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厉以宁国家命运:中国未来经济转型与改革发展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从原因上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0世纪50年代所建立起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强调

76、国家对整个经济活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其弊端越来越明显,日益制约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30多年的改革实践证明,要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根本上破除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理论探索的科学结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形成了邓小平理论(2)从特点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具体表现为: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宏观调控上国

77、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3)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加速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有利于促进社会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聚焦主题全方位认识经济体制改革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下表为我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统计年份1979198019831985198819922003指数24.9%

78、30%40%50%60%63.2%73.8%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B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C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析:选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与市场化没有直接关系,A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从1984年开始,B项不能涵盖材料的时间范围,排除;从1979年到2003年,中国市场化指数不断提高,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不能涵盖材料的时间范围,排除。2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中的“国家在社会主义

79、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地说明()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解析:选D当时中国还未过渡到市场经济,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民主制度的建设,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C项错误;199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取代原有的计划经济,体现出了经济发展对法制建设的影响,D项正确。思维升华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1)由群众自发到政府推动、推广,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从个别地区先行试点到全国逐步推广。(3)从农村起步,迅速向城市推进。(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

80、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另外,关于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认识到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一个逐步开展的过程;二是认识到改革过程中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如第2题);三是要注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过程(如第1题),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3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这个变化说明()A分田到户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B分田到

81、户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D走合作之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解析:选A分田到户打破了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体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是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故B、C两项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形式不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束缚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而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并不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故A项正确,D项错误。4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民,称之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政府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分

82、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格局。这一变化()A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B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C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D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解析:选D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而不是退出历史,A项错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土地所有权仍然归集体,B项错误。“三权分置”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部调整,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土地所有权不变,因此不属于农村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C项错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调整顺应了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

83、,这一变化巩固和完善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坚实保障,D项正确。思维升华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3、4题均超出教材讲述范畴,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局限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要看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商品化程度还很低,跟不上工业化发展要求,面对现实问题,仍需开拓思路,探索新的改革措施,所以要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从当时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使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方向发展。(2)从长远来

84、看:恢复了小农经济的单干模式,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机械化;小块田地分散经营,增加了农业生产的管理成本;土地产权不明确,土地关系混乱。三、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5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解析:选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国营企业对于税后利润,可以自行支配其中的一部

85、分,这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项正确;题中的“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61985年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将加工企业的计划分配物资种类由1981年的256种减少到20多种,加工企业的许多原材料需要自己“找米下锅”。材料主要说明()A企业首先成为改革对象B市场经济体制得到了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松动D企业经营出现了困难解析:选C材料中“计划分配物资种类”“减少”说明国家对加工企业的管理放松,而“找米下锅”又说明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性加强,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松动的表现,C项正确。我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A项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86、是在21世纪初,B项错误;材料主旨为国家放宽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D项与此无关。7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B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解析:选A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明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故A项正确;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人民主体意识的觉

87、醒”是促进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未表明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故D项错误。思维升华2018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四十周年,也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济体制改革必将成为高考关注的重点。备考时应重点关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仅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如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思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思想;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四、依托史料实证,

88、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思考如何认识史料一中的观点?提示邓小平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不矛盾,也不是社会性质的本质区别。史料二1955年11月国家正式印制使用的粮票,具有“第二货币”的美称。改革开放后,粮票被国家陆续收回销毁。这样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思考根据史料二

89、指出,粮票的废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粮票的使用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粮票的废除和股票的发行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发生改变,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知能强化课宽广的开放之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后附“高考研究课”一、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1开放原因(1)从历史角度而言,是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关闭国门一定会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通过对外开放,利用和吸收外国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加快我国的发展。(2)从世界角度而言,对外开放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国际化、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基础战略。(3)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改革目标看,只有对外开放才能跟踪世界先进水平,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90、发展,完成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2具体形式(1)利用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2)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是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3)兴办经济特区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对外开放的特殊形式。3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底到1992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放权、让利、减税来培育市场经济因素的阶段第二阶段1992年到2001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三阶段从2001年至今,这个阶段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经济体制与国际规则全面接轨二、对外开放过程1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1)创办经济特区:为了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经济

91、的发展。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2)设立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3)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包括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_、珠江三角洲等。(4)进一步对外开放: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从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引起世人关注。 (5)对外开放新格局: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的新格局。(6)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2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性质:世贸组

92、织是各国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标志: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3)意义: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和实现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三、对外开放的特点及意义1特点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陆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对外开放格局,具体特点可概括为“点、线、面、全、多、宽”。(1)“点”是指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中国开放时间最早、开放层次最高的地区。经济特区的成功创办产生了强烈的辐射作用,引来开放的高潮。(2)“线”

93、是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3)“面”是指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地区、经济特区向内地延伸。(4)全方位:指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我们坚持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发展多种形式的双边和多边的经贸合作关系。(5)多层次:指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地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6)宽领域:指我国不仅在经济领域对外开放,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对外开放。2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

94、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聚焦主题新时期中国的对外开放一、立足时空观念,谨防“颠倒错乱”1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保持经济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D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解析:选D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21992年,中国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发展。以上海

95、浦东为龙头,开放芜湖、九江、武汉、岳阳、重庆5个沿江城市,实行沿海开放城市和地区的经济政策。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等4个边境和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开放珲春等13个沿边城市。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符合中国逐步推进的渐进式开放战略B浦东开发直接带动内地经济飞跃C这些地区享有较大的政治管理权限D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体系初步形成解析:选A从成立特区到开放沿江城市,再到开放省会城市、沿边城市,材料正是体现了中国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故A项符合题意。B项不能从整体上全面揭示材料的主旨,排除。开放城市只是享有较为优惠的经济政策,并不享有政治上的特权,排除C项。D项不能体现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思维升华我国对外开放的过

96、程以上两题考查了我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的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经历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过程,形成了这样一个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过程用图示总结如下:二、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31988年海南省政府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并参考国际惯例,提出了由外商成片开发,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大胆设想。但在1989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就这个问题递交了提案,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这表明()A建立经济特区的实践并未得到中央支持B经济特区的

97、创办有沦为变相租界的危险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阻力重重D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解析:选D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开发区”而不是“经济特区”,故排除A、B两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是在1992年,排除C项;依据“将此事与晚清政府割让香港的丧权辱国行为相提并论,引发洋浦风波”可知改革开放初期面临艰难的思想解放过程,故选D项。4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保定的雄县、容城县、安新县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其意义比肩浦东、深圳。下列关于雄安新区说法错误的是()A优势在于国家宏观政策的支持B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C该新区高新技术基础雄厚

98、D燕赵大地又一个“春天的故事”解析:选C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它处于京津冀腹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但该地区高新技术相对落后,故选C项。思维升华雄安新区21世纪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战略雄安新区的设立,彰显了国家对京津冀城市优化协调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决心,意义重大。南部有深圳,中部有浦东,北部有雄安,雄安新区的设立给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新腾飞插上了翅膀,成为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雄安新区都将为社会热点。基于此,在历史高考复习中,雄安新区的发展一定会被列为重要内容。无论是宏观方面,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还是微观方面,区

99、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机制创新、新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政策调整等,都可能会成为高考的命题点。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据统计,从1979年建立深圳市到1984年底止,深圳市与外商签订的各种协议、合同共达3 382项,协议投资总额193亿港元,实际投入使用的外资46.8亿港元。其中特区内所占的比重都在80%左右。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考依据史料一,经济特区创办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何积极作用?提示经济特区有利于吸引和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史料二开放不再是沿海地带的“特权”,从青藏高原到额尔古纳河,各地都在探索开放的适当形式。随着贯穿欧亚的第二座大陆桥在阿拉山口接轨,

100、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西藏同胞在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它是西藏走出封闭、走向世界的起点。思考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提示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过什么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全国卷2017社会主义市

101、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3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全国卷全国卷201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国卷2011国有企业改革20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考情分析新课标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主要集中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三个点上,试题呈现基础性、综合性、时代性的特点。以文字材料切入,以描述社会现象为角度是高考在此命题的最大特色,要求考生依据特定的时间理解历史的变化与延续,选择恰当的时间尺度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并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时空框架下,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怎样考的1(2017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

102、,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解析:选C由题中关键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可知,此时我国正处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此可知C项正确。材料强调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而不是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经济全球化问题,排除B项;该报告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服务,D项不是该报告的主旨,排除。2(2016全国卷)1

103、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 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 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解析:选A题干中农业种植结构发生的变化以及农产品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扩大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A项符合题意。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改变,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正在进行,国家也没有

104、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故排除B、C、D三项。3(2013全国卷)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的实质,意在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A项表述明显有误,排除;新经济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调整经济,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的,故选择B项;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执行于1978年,苏联农业集体

105、化出现于斯大林时代,故排除C项;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恢复,但并未达到D项所表述的结果,故排除。4(2012全国卷)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 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解析:选A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解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等问题的困惑,发展市场经济成为共识,社会因此出现“下海潮”,故答案为A项。5(2011全国卷)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

106、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解析:选C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意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对题目信息的分析可知,国有企业的上缴税利增长了,工资可以随之增长,有利于提高企业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上缴税利和增长自然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故选择C项。题目强调上缴税利增长才能使工资增长,所以A项不正确;B、D两项与题意不符。规律总结经济体制的改革,无论是农

107、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城市国有化改革,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高考命题点主要有:经济体制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如第2题),即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生产积极性提高所带来的影响;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的探索、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如第1、3题);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如第4题);改革开放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如第5题)等。 还可能怎样考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我们建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是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不断打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才能创新和调整,只有不断的因势改革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长期坚

108、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在于,它是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在于,它是民族性的。这都将成为将来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热点预测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四次调整: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前两次调整把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B前两次调整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C后两次调整土地所有制未发生改变D四次调整都不同程度地解放了生产力解析:选C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是将地主土地私有制改成农民土地私有制,农业合作化是将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后经营方式是分散经营,农业合作化是把分散经营变为合作经营,故B项错误;

109、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一大二公”公有化的程度提高,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也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故C项正确;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故D项错误。21983年4月国务院在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标志着城市经济改革的开始B有利于实现城乡人员的交流C解放了个体劳动者活跃了市场D建立了市场经济新格局解析:选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故A

110、项错误;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密切的是城乡之间的经济往来和交流而非人员交流,故B项错误;允许个体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这就冲破了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必然有利于市场的活跃,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的新格局出现在1992年十四大之后,故D项错误。3阅读下表: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表。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年份城乡比(以农村为1)19573.48119792.50119841.71119902.02119942.601A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B粮食收购价格和农资价格C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D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解析:选C身份户口和户籍管理限制了农村人口的流动,但不是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原

111、因,故A项错误;B项只能解释农村收入,故B项错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城市收入增加再次与农村收入差距拉大,故C项正确;城乡居民社会流动程度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不是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4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的,或者超产由国家加价收购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变化()A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促进了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C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D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解析:选A题干中“国家对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减少,而由农民进行市场调节交易”说明农民可以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拿到市场销

112、售,因此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题干中只提到减少统购统销,并未提到土地制度的变革,故B项错误;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C项错误;自由市场的出现并不一定会导致农产品价格巨大波动,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成了拥邓力量的第二次呐喊。”反映了()A“左”倾思想长期严重泛滥B“文化大革命”后中国社会各界的心声C改革开放的诉求D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解析:选A“左”倾思想的长期严重泛滥导致在思想、政治、经济各领域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13、准的出台,犹如一支强心剂,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此时尚未提出,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剑桥中国史的科学性、客观性,故D项错误。21977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省委六条,其主要内容包括“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这一文件()A反映出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B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C巩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解析:选B我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故A、

114、C两项错误;据材料“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可知中共安徽省委制定的省委六条允许生产队实行责任制,这说明这一文件突破了农村“左”的政策束缚,故B项正确;据材料“搞好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工作,积极地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大农业”可知维护人民公社的经营自主权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7江苏高考)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A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B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C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解析:选

115、B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应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股份制改革是1992年之后推出的措施,故A项错误;1981年世界贸易组织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4198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到1984年底,全国各地基本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9.1万个乡(镇)政府,92.6万个村民委员会。这实际上()A宣告了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束B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C扩大了农村基层民主的范围D揭开了农村政治经济改革的序幕解析:选A随着家

116、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与材料中“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相符,故A项正确;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故B、D两项错误;1998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故C项错误。5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兴办社队企业的同时,鼓励农民个人兴办或联合兴办各类乡镇企业,但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这反映出()A私营经济获得法律认可B农村改革仍未取得突破C国企改革目标逐步明确D传统观念困扰

117、体制转型解析:选D据材料“大量新兴的私营企业还是称自己为集体企业”得出传统观念困扰体制转型,故D项正确。61984年11月4日,深圳特区报头条刊登了这样一条消息:“经上级批准,从11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这一政策()A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B结束了深圳的计划体制C表明简政放权的开始D发挥了市场的基础作用解析:选A据材料“取消粮、油、猪肉票证,实行议价,敞开供应”可知,取消票证制度,实行议价,有利于增强经济活力,故A项正确;材料只是取消票证制度,不能说明计划体制被取消,故B项错误;经济特区的设置表明已经实行了简政放权,故C项错误;1984年还没有建立起市场

118、经济体制,因此国家计划在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解析:选D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间经济活动所决定,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引领而非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

119、不难看出该意外收获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8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D国家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解析:选B“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故A项错误;面对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

120、方谈话”,解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从改革开放时期就已经开始改革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思想与开放浦东没有直接联系,故D项错误。9(2018衡阳联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摘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本质上是法治经济B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C并未与计划经济割裂D符合新自由主义特征解析:选A材料中关于市场经济的一系列规定出自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21、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于依法治国范畴,因而本质上是法治经济,故A项正确;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调节发挥主导作用,政府起宏观调控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中规定是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并非计划经济,故C项错误;新自由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与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明显区别,故D项错误。101950年,中国盐业总公司成立,1964年,由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全国盐行业。1995年,国家对工业盐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2009年4月,盐业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成立。从2017年1月1日起,食盐价格全面放开。这一历程本质上反映了()A经济体制的变革B所有制的变革C分配制度的变

122、革D盐业自主权扩大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国务院授权集中统一管理”“改计划调拨为合同订货”“食盐价格全面放开”体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故A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并未触动所有制,故B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分配制度的变革,故C项错误;盐业自主权扩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表现,并非本质,故D项错误。11(2018石家庄模拟)2016年以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国际主流媒体对深圳的报道数量达到275 517条,同比增长133%,互联网涉及深圳检索数量超过7亿条。这主要是因为()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推动C新科技革命浪潮兴起D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解析

123、:选D材料反映国际媒体对深圳的报道及互联网关于深圳的检索数量增加,这体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A项是表现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与经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B项错误;新科技革命浪潮首先兴起于美国,这与国际媒体及互联网对深圳的报道无关,故C项错误;在中国对外开放进程中,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且对外开放推动深圳经济迅速发展,因而引起了国际媒体及互联网的关注,故D项正确。122018年,浦东新区迎来了浦东开发与开放28周年纪念。从阡陌农田到林立楼宇,从冷僻土地到繁荣都市,从默默无闻到世界瞩目,浦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浦东开发标志着中国()A全方位开放格局正式形成B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C对外开放的中心发

124、生转移D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解析:选B浦东开放无法体现“全方位开放格局”,故A项错误;浦东开发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故B项正确;浦东开发成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而不是转移对外开放的中心,故C项错误;浦东开发与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

125、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简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因

126、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概括。第二小问,材料一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本观念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两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建设大

127、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建设特区吸引流动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分别归纳概括。第二小问,应辩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政府主导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2)特点:20世纪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

128、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影响:20世纪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化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若答出其他内容,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702010年美国、中国与世界的城市化水

129、平一览表时间美国中国世界197073.60%17.38%35.90%198073.70%19.39%39.10%199078%26.41%43%200079.10%36.22%46.70%201082.10%49.95%50.80%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2010)国际统计年鉴(2010)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解读材料,从材料涉及的美国、中国、世界城市化发展方面提炼观点,例如“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结合相应

130、史实对所选观点进行论述说明即可。答案:示例1:改革开放,中国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涌现,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镇集中。示例2:20世纪90年代美国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经过70年代经济危机后,美国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90年代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经济的推动,加快了美国城市化水平;世贸组织的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增加,促进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美国城市

131、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示例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重视发展经济,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原有城市化水平高,70年代经济危机过后,它们的城市化水平再次提高,促进了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相对缓和,各国政局相对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有利于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一、单元提能纵引横联贯通主干知识一个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两大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的改革开放时期;三个时期:过渡时期(19491956年),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1976年),社会主

132、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业合作化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人民公社化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公有化程度和扩大公有化规模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公有制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

133、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针对训练11979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指出:“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这反映了()A人民公社旧体制已经正式废除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中央肯定C对“包产到户”认识有待突破D农村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解析:选C根据“包工到作业组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说明中央对包产到户还没有完全肯定,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单干”,对“包产到户”的认识还有待突破,故C项正确。

134、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时间具体表现原因核心内容结果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初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照搬苏联模式;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实行和强化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对于恢复国民经济,进行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失去了活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国外经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政企分开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

135、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党中央对国情的充分认识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把企业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针对训练2下表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网点变化情况表(单位:个)。表格反映的变化趋势主要是因为()1952年1957年1962年1965年47.626.413.29.5A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B“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C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D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停滞解析:选B网点从47.6锐减至9.5,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折射了五六十年代“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故B项正确。一、比较苏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不同点背景

136、国内外敌人的进攻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叛乱“文化大革命”刚结束,国家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亟待转移内容以农业为核心,涉及工业、流通、分配等领域先农业后工业,全面改革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同点(1)都是在面临国内经济困难的背景下展开的(2)都采用了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方式(3)都符合本国国情与经济发展规律,都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针对训练3有学者认为,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实行的改革开放,其实质是相同的。这里所说的相同

137、实质是指()A实行改革,发展资本主义B从产品交换发展到商品交换C把商品经济关系引入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D利用政治力量从计划经济退却到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注意题干中强调的是“实质”,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利用市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措施,故A项错误,C项正确;B项是现象,不能反映本质,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都是发展经济的措施,不能简单地把其归结为退却,故D项错误。二、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2不同之

138、处(1)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2)开始改革:中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联是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3)改革结果:中国改革成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苏联几位领导人的改革相继失败,苏联解体。(4)结果不同的原因:指导思想不同。中国有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思想作指导;苏联缺乏科学的思想指导。具体做法不同。中国经济改革力度比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经济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政治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引起思想混乱。对待“和平演变”的态度不同。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苏联混淆社

139、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界限。对改革认识不同。中国把改革当作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苏联把改革当作缓和国内矛盾、对外争霸的工具,经济改革的一点点成果也化为乌有。针对训练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A着重发展重工业B实行“一五”计划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解析:选C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管理体制上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因此只有C项符合“去苏联模式化”,故C项

140、正确,A、B、D三项错误。二、主观题第1题专题研究常考题点及答题规范命题热点要知晓 本单元从哪些角度考怎样考考什么必备哪些知识理论实践围绕“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的新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分析新发展理念对中国共产党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以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的实践指导意义。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是指在现有立法已经承认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新设土地经营权。实践和经验证明,“三权分置”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横向考查过渡时期的阶段特征及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之间的关系;全面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新时期的改革开放举措及其成

141、就“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外交政策、1954年宪法、科技文艺和教育发展;中共八大、“三面红旗”、“二五”计划;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时政热点“一带一路”是我国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融入并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共建开放包容的利益共同体,中国人口政策调整及其社会影响,大气环境治理与低碳发展,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等。这都体现了大的家国情怀,是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纵向考查从古到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的影响和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经验教训;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生产关系的调整及其经验教训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洋务企业、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政策、“一五”计

142、划和工业化建设、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流转;五年计划、计划经济体制、国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规范答题领悟好典例(2017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

143、开采煤铁事宜”。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144、)答题示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15分) (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清政府在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政策”是核心,先定位不同时期的政策,从对比中分析差异,从差异中探寻原因)答题提示语分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深层次理解原因所在)(二)析清材料1差异关键语句获取信息“雍正时期”“严行封禁”“永远封禁”“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原因关键语句获取信息

145、“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政府谋取矿利“1872年”“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列强的经济侵略“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三)联准教材1明清时期的专制统治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明代和清初多次颁令实行矿禁。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2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

146、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四)形成答案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0分) (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及意义。(在对比中寻找创新点,抓住了创新点也就找到了“特点”所在;“意义”要立足时代背景分析)答题提示语说明(提炼概括,层次清晰,简明扼要);简析(简单阐释,适当评论,思维升华上高度)(二)析清材料1特点关键语句获取信息“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将矿产的普查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服

147、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满足于工业建设的需要“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2.意义一是论从史出,结合材料推知结论;二是迁移运用教材“一五”计划成就的意义。(三)联准教材1到1957年底,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发电设备、冶金设备以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岳麓)。2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教)。(四)形成答案 满分指导第(1)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

148、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2.原因:雍正年间: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世纪70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世纪70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第(2)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1.特点:将矿产的普查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

149、于国家工业化建设,满足于工业建设的需要;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2.意义:改变了中国矿业的落后面貌,为新中国的矿业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有利于独立的工业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阅卷者说本题根植于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之上,覆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悠久文明,囊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回顾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探索,融汇了“一

150、五”计划的伟大实践,点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第(1)问难度不大,“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相差无几,说明只要对材料进行准确细致的分层,提炼出显性信息背后的隐性信息,就可以达到满分的目的。若有丢分的可能,是对原因分析联系所学不到位所致。第(2)问,需要对材料高度概括,并从社会制度的特点上归纳,比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一条,若没有宏观的中外对比思想,则不易答出,从而造成失分。中国矿业是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缩影,这里需要迁移“一五”计划的历史意义,若迁移不到位,极有可能导致失分。三、主观题第2题专题研究从两大命题趋势看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党史、国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篇章

151、,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党史、国史的学习不仅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更有助于增强考生的历史意识、历史思维,并从中自觉培养历史眼光。(1)从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来看,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因此,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是当时必然的选择。(2)从时政和社会热点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热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增长与发展、资本市场、收入分配与收入差距、对外贸易与贸易

152、政策、产业结构与产业政策、三农、自主创新、货币政策、绿色经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中国化、公共经济等。对外开放集中于“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问题上。这些研究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奋斗。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体制变动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体制从建立到变革,已经走过60余年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回首经济体制的历史变迁, 总结其间的经验教训,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体制的演变从土地改革到家庭联产

153、承包责任制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经济体制的演变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史观下的经济变迁与民众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热点押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个五年计划的指导方针 “一五”计划(19531957年):一化三改造: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五”计划(19581962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三五”计划(19661970年):立足于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四五”计划(19711975年):以阶级斗争为纲,狠抓备战。“五五”计划(19761980年):建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

154、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六五”计划(19811985年):推进现代化建设,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从我国实际出发,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路。“七五”计划(19861990年):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管理体制转变。“八五”计划(19911995年):努力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九五”计划(19962000年):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转变增长方式,科教兴国、农业优先、对外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等方针。“十五”计划(20012005年):全面、协调、以人为本的发展方针。整理自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

155、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解读材料,提取一项有关五年计划指导方针变化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解析首先比较中国十个五年计划指导方针的变化得出相关信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从原因、内容、影响等角度加以回答。参考答案示例(观摩领悟) 信息: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到注重经济的协调发展。说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国际形势严峻,需要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如“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全面大炼钢铁、三线建设等,导致国民经济结构失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转变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国民经济结构趋向协调发展。附:其他信息:由关注国家建设转变

156、日益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照搬苏联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改革与社会转型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1978年至今,中国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转型,也开启了社会体制改革的序幕。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在第一次社会转型完成之后,中国进入了第二次社会转型,各种社会改革的复杂局面开始逐步显现,进入各项改革事业的攻坚阶段。社会快速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巨大变化发生在中国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这些变化在速度、广度、深度、难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转变政府职能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下的转变经济发展在更复杂的局面下所面对的问题当

157、前改革开放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各个历史时期社会转型的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及特征热点押题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流行语,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下面是流行词语:看中国(19782008)选出的改革开放背景下,1979年的一组流行词语。 流行语 词语介绍 1.哥德巴赫猜想 一篇介绍陈景润事迹报告文学 2.科学的春天 一次大会诗意的别称,也是大会上一篇热情洋溢的讲话稿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篇文章的题目,一场思想革命的前奏曲 4.拨乱反正 成语,“拨乱世,反诸正”。意指整顿混乱,使之恢复正常 5.平反 纠正历史错误

158、或政治结论的行为 6.恢复高考 特指结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恢复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7.伤痕文学 一种文学思潮。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也称“伤痕小说” 8.十一届三中全会 新时期的纪念碑,改革开放的转折点 9.小岗村 地名,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村庄 10.望乡一部日本老影片结合材料及所学中国史的知识,围绕“改革与社会转型”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确定要论述的主题,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论述过程中要将事件发生的背景、变化的表现和影响论述全面,以此论证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参考答案示例(观摩

159、领悟)论题:中国的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阐述:十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错失了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复出,社会正处于百废待举的社会转折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中共中央纠正了“左”倾错误方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平反重大冤假错案;在经济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尝试;思想文化上,真理标准的讨论推动了思想解放,尊重科学和教育,尊重知识和人才,文化生活逐步走向开放;对外交往上,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发展外向型经济;开始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综上所述,改革就是调整

160、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就是抓住历史机遇,推动社会发展和转型。 点评示例答案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对外交往领域寻找论据进行论证,每一内容都紧扣“改革”与“转型”这一主题,且论据环环相扣,层次分明,最后的总结又上升到了理论高度,是满分之答的典范。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有学者把1949年前的中国称为现代化早期,而将1949年之后视为中国现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主要理由是1949年后的中国能够( )A组织一切力量实行国家工业化B充分激

161、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C继续发挥战争中形成的动员能力D实现独立自主不再受外国的干涉解析:选A1949年新中国成立真正实现了民族独立,具备了大规模工业化的前提,故A项正确;充分激发起全民族的建设热情,不仅指工业化,故B项错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2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D取得农业成就的手段相同解析:选B“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急于求成

162、,造成了巨大损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时期由个体经营转向集体经营,邓小平时期由集体经营转为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都发生了转变,B项符合题意。31953年9月,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一年完成三年工作量的先进计划创造拐形工具代替手松螺丝零件,使每生产一个零件就节省30分钟,一天多生产137个零件。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B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C“大跃进”的浮夸风D生产技术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解析:选B1953年当时刚刚开始进行三大改造,因此材料并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故A项错误;王崇伦响应毛主席增产节约的号召,制订了一年完成三年工作量的先进

163、计划,反映了当时工人阶级的劳动热情和创造发明,故B项正确;“大跃进”发生于1958年,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工人的生产技术发明并不是生产技术结构的变化,故D项错误。41959年在第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李富春报告:“1959年工农业总产值计划为2 970亿元,比1958年的2 050亿元增长40%,即增加820亿元。其中,工业和手工业产值计划为1 650亿元,比1958年的1 170亿元增长41%;农业总产值计划为1 220亿元,比1958年的880亿元增长39%。”这体现了( )A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B经济发展状况良好C工农业协调发展D我国经济建设受“

164、左”倾思想影响严重解析:选D党实行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的方针是在“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58年至1960年,我国正处于“大跃进”时期,故D项正确,B、C两项错误。51961年,中央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减少城镇人口和压缩城镇粮食销量的九条办法,决定在1960年底1.29亿城镇人口的基数上,三年内减少城镇人口2 000万以上。同时决定1961年至1962年,城镇粮食销量争取压缩到480亿至490亿斤,比上年度减少30亿至40亿斤。这些政策的实施在当时( )A解决了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B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C纠正了党内的“左”倾错误D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D195

16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恢复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61961年,中共中央八届九中全会指出,全国人民继续高举党的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取得了国民经济继续跃进的胜利。工业总产值过去三年中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达到40%以上,农业方面,由于1959、1960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计划没有完成。全会正式批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由此可知这次会议( )A客观评价了“三面红旗”的作用B主要针对工业进行必要调整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准确分析了工农业生产状况解析:选C八字方针的提出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66、,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是对材料的曲解。7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生的两件不大不小的事件,使中国开启了新的纪元,这就是广东农民的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这两件事表明( )A时代需要对外开放B改革开放的序幕被揭开C对内改革势在必行D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选C“逃港潮和安徽农民的包产到户”均只涉及内部体制问题,故A项错误;这两件事不是改革开放的事件,而是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马上进行,故B项错误,C项正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国家路线问题,与材料具体事件不相关,故D项错误。81978年,中国政府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是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10天里抢签的合

167、同。这反映出( )A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B中国完全打破了西方世界的外交孤立C中国政府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D中国政府在工业化建设上的急躁冒进解析:选C根据题意,可知中国政府在1978年底快速引进外资以发展经济,体现了政府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故C项正确。9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人种几亩田地的土地经营模式,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在国外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情,就能种的田地,到了中国却需要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来完成。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这反映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符合自给自足的农业传统B造成土地所有权的分散C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D忽略了人口众多的国情解析:选C材料是从家

168、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局限性方面表述,“这样的低效率自然造成了农民的贫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亟需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故C项正确。10(2018郑州检测)下表为19851989年我国物价上涨指数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 )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指数11.9%7%8.8%20.7%16.3%A表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了市场的繁荣B说明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购买力C有助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D源于国际局势紧张引发了国内抢购潮解析:选C物价上涨较快,对于国家经济的长久发展不利,故材料现象有利于推动国家进一步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C项正确。11下表为新中国成

169、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的基本情况(部分)。对表中城市化率数据变化解读有误的是( )年份19501957195819601966197619781984城市化率(%)11.815.3916.2519.5717.9817.1317.9223.01A19501957年城市化率有所提高是因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B19581960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大跃进”运动C19661976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D19781984年城市化率变化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解析:选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始于1984年,与“19781984”这段时间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12传统观点认为,社会

170、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解析:选D“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指的是1992年

171、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是较早注意人口问题的古代国家,公元前8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如汉代的贡禹,三国时的曹操,唐代的刘晏等。时至宋代,地广人稀的现象早已不复存在,人口压力渐大,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但是,人口增殖的主流思想仍使得中国人口不断增加,如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

172、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到了清初,统治者更是废除了单独的人口税,实行“摊丁入亩”税制,即把原来征收的丁银全部摊入土地税内,这使得农民人身束缚逐渐削弱,增人不增税,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论才开始受到重视。摘编自王孝俊著中国历史人口政策变迁等材料二在新中国建立初期,无计划生育促成第一次人口生育高潮的到来,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但后来对马寅初控制人口理论的错误批判使得全国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新的生育高峰,导致国家正式把计划生育作为国策提出并全面阐述。1964年,国务院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1980年9月,中共中央在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

173、信中公开提出了“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号召,由此在全国掀起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高潮,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1982年,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同年11月写入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1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摘编自中国计划生育活动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政策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一从关注人口问题

174、的时间、人口问题与社会生产、传统的人口政策等方面分析我国古代人口问题的特点。第(2)问,从对人口问题的认识上、对人口的管理上与控制上、法律的制定上以及长远规划上去分析变化;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启示。答案:(1)特点:较早注意人口问题(或公元前8世纪初,周宣王曾“料民于太原”);通过加强户口管理和推行早婚等方式增加国家人口(或秦国商鞅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推行全国人口登记和以招徕邻国农民的方式来快速增加人口;或明初在全国推行“黄册”制度,以加强户口管理,还把最低婚龄降至男16岁,女14岁);人口增殖的思想是主流,即对传统人口政策的继承(或从汉至唐,绝大多数思想家也呼吁人口增殖);控制人口的思想开始

175、出现并逐渐受到重视(或一些敏感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出适度人口或者减少人口的思想);人口不断增长(或到清末人口突破4亿)。(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任答五点即可)(2)变化:人口压力使人口增殖思想转变,政府转向控制人口(或面对生育高潮,政府逐步转向节制生育);人口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人口管理制度(或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全国计划生育工作);人口控制由局部到整体,由松散到严格(或计划生育由地方城市全面铺开到城乡全体);控制人口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或党的十二大把计划生育确定为中国长期实行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强调法律法规在人口控制问题上的重要性(或计划生育基本国

176、策有了国家基本法律的保障);将人口控制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或人口增长指标正式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启示:加强人口问题意识;促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数据背后的中国第一组“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农林水利轻工业重工业运输业贸易物储文教卫生城市公用其他7.66.5251.6819.237.23.71.1第二组在初期的人民公社,大多是几乡一社,平均规模为4 797户,2万户以上的特大公社,全国就有51个1959年全国农业总产值比上一年下降13.6%,1960年比1959年又下降16.2%。第三组1962年我国国民经济状况表农业工业总产量粮棉总产量钢铁原计划比上年增长

177、8.5%3 216亿斤2 200万担比上年增长5.7%670万吨2亿吨实际完成比上年增长11%3 400亿斤2 400万担比上年增长8.5%720万吨2.17亿吨第四组中国国民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情况或政策措施中,概括一个主题,并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立意明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解析:本题属于提炼观点型开放试题。解题步骤如下:步骤一:带着设问,审读材料,明确材料的指向,概括主题。材料指向主题第一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第二组生产关系不合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第三组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第四组

178、三大产业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步骤二:遴选史实(源于所给史料和所学知识),论证选择的观点。可选主题可选史料国民经济曲折发展第一、二、三、四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第二组产业结构对经济的影响第一、三、四组步骤三:组织答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1:国民经济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制定实施了“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十年“文化大革命”中虽有周恩来和邓小平的局部调整,但整体上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和政府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通过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不断增长

179、,三大产业也协调发展,中国国民经济从此走上健康发展之路。示例2:生产关系的调整要符合生产力状况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但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形式简单等缺点,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许多问题;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等。示例3:产业协调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对经济整体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促使中国国民经济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