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上语文说课-11.3三颗纽扣的房子北师大版(2019) 一、开门见山“说课题”我所说的课题是“三颗纽扣”的房子。二、把握课标“说教材”1、说“教材内容”“三颗纽扣”的房子这篇课文选自意大利童话。故事记叙了木匠三颗纽扣做了一间很小的可以推动的房子到外地去谋生。晚上,遇上了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前来求助避雨的人接二连三,他来者不拒。国王受到了启发,决定放弃王位,拉着小房子周游全国,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这篇童话故事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故事情节虽然不是起伏跌宕,但发展层次清晰,重复的情节,重复的语言,刻画出穷木匠纯朴、善良、美好的心
2、灵。把好人的心虽小,可容得下全世界的人的哲理巧妙地揭示了出来。2、说“教学目标”根据单元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认识本课的1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2)引导学生理清故事发展的顺序和故事情节。(3)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的句子,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4)以演带读,引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揣摩人物性格,演绎剧情。3、说“重难点”根据教材实际和学生的理解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通过读课文,找到文章的中心句,并能领悟概括课文中心意思,培养学生见困助人的爱心。三、促进发展“说教学方法”1、自读自悟法:语文教学需要书生朗
3、朗,也需要沉思默想。本文浅显易懂,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2、表演法:表演是孩子们喜爱的一项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将童话故事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表演中内化故事情节,体会感情。四、突出主体“说程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效的情境渲染,能够巧妙地将学生带进文本的情感世界中去,从而唤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因此,课伊始,我就出示课件:屏幕上,一间用栗木做的可以滚动的小房子,里面住着一个木匠,还放着一吧锤子和一个刨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你能给大家描述一个这座房子的样子吗?想不想知道关于这个房子的故事呢?”(学生的阅读期待
4、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此时,老师便顺势而导:意大利的罗大里就给我们带来了“三颗纽扣”的房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板书课题:“三颗纽扣”的房子)(二)初读童话,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通的句子就多读几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生字新词都会认读了吗?谁想大声读一读?(指名读,评价,纠正)3、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童话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三颗纽扣”的房子有什么特点?4、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答案。(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5、指名回答,评价。(三)以读感悟,理解寓意。1、默读课文
5、,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个童话的?它有哪些故事情节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2、全班交流这篇童话的发展顺序和故事情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语言通顺,连贯。3、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读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一句话最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请你再读读课文,找一找。4、体会童话的真正寓意:课件出示:人的心只有拳头那么大,可 一个好人的心容得下全世界的人。读了这句话,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些什么?请你在小组内交流交流,指名全班交流。小结:这篇童话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5、说话训练:用“可”说一句话。(四)以演内化
6、,深化认识。1、你们喜欢这个童话故事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童话中人物的头饰,让我们来演一演这个童话,好吗?2、小组合作将这个童话故事改变成课本剧,体会人物的性格,演绎剧情。(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表演课本剧。4、评议。看到同学们的表演,你有什么启发?(一个人的爱心虽然很小,却能温暖众生;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个好人,爱这个世界)(五)小结延伸,升华主题1、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像“三颗纽扣”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地把爱心奉献给别人,给别人带来了帮助和温暖。你能举例说一说吗?(由课本到课外,联系生活,加深体会。)2、齐唱歌曲让世界充满爱(将课堂推向高潮)3、小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片爱心,这个世界就能处处充满爱。同学们,让我们都来做一个有爱心的人吧。(六)作业。1、把这个童话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说说你的体会。2、摘抄本课的优美词句。3、编写“国王与小木屋”的童话故事。小木匠、寡妇和她的三个孩子、老人“三颗纽扣”的房子一个人的爱心虽小,却能温暖众生。五、关注生成“说评价”评价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不能单单看教师的教学设计,而应关注课堂生成因素,关注教师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否随机应变,同时应关注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教学过程及效果如何。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合理地评价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