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80KB ,
资源ID:1163645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364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1、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古希腊女性的社会地位经历了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度到与夫权抗衡的“女人”,直到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B. 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C. 女性经济地位相对下降D. 公民主体的范围缩小【答案】C【解析】【详解】民主政治建设停滞不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法律的完善,排除B。由“母权制光环下的女神,过渡到与父权抗衡的女人,直至被局限于家中,沦为生孩子的工具,成为处于奴役压迫之下的女奴”可以看出,古希

2、腊的妇女地位在下降,结合所学可知,其原因是妇女经济地位变化导致的,故选C。古希腊的公民是指古希腊的成男男子,妇女不是公民,排除D。2. 罗马法中规定: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主要说明罗马法A 严重损害公民个人权益B. 注重维护公众利益C. 法律制度有待继续完普D. 保护奴隶主的特权【答案】B【解析】【详解】“如果道路因水灾或其他变故而毁坏时,邻近土地的所有人,在道路未修复前应任他人在自己土地上行走”,这说明罗马法注重维护公众利益,故B项正确;“损害公民个人权益”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法律制度有待完普,故

3、C项错误;材料中也未体现出奴隶主的特权,故D项错误。3.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法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的重要时期。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统治者A. 由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B. 寻找权力的合法依据C.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策略D. 重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答案】C【解析】【详解】罗马习惯法时期,贵族任意曲解法律,引起平民的强烈不满,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因而说成文法的出现适应统治者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C项。材料不是反映出罗马依法治国,A错误;习惯法也能为统治者提供合法依据,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重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故D排除。4. 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

4、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A. 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 参政议政十分活跃C. 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 内乱引发思想纷争【答案】B【解析】由材料“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可知,当时雅典公民热衷于参政议政,B符合题意;A是材料现象;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处于“黄金时期”,C说法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雅典公民的参政意识较强,而不是思想纷争,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的掌握。解答该题要求学生注意材料时间信息“公元前5世纪”的雅典的社会状况

5、,结合雅典民主政治的背景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 在1787年制宪会议起草和审议美国宪法时,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先贤们并不希望建立政党,他们认为建立政党是恶魔,容易导致党派之争。为了使新生的共和国免受政党和派别的影响,这些先贤们创立政治机制侧重于考虑A. 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总统B. 权力机构分权与制衡C. 把邦联作为制度建设重点D. 联邦法院法官的任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建国的先贤们认为建立政党容易导致党派纷争,影响权力的独立和平衡,所以要实行分权制衡,使权力互相牵制,B项正确。1878年宪法规定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A。为了解决邦联制的弊端,故1787年宪法实行

6、联邦制,加强中央集权,排除C。材料强调美国在制定宪法时侧重于考虑权力机构分权与制衡,而不是联邦法院法官的任期,排除D。6. 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帝国议会具有民主选举的基础,也提供了现代政党的讲坛,但是帝国议会对帝国政府没有任何监督权。普鲁士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在帝国中得以延续。这实质上表明A. 德皇拥有绝对的实权B. 德国民主政治不完善C. 德国的议会是虚设的D. 德国的封建残余浓厚【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德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获得独立并确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致使德皇保留有很大的权力,具有很强的专制色彩,实质就是君主是实,立宪是虚,是一种不彻底

7、和不完善的代议制,故选B。A项是不完善的表现,不是实质,故排除;C项也体现了德国代议制的不彻底,但只是表现,故排除;D项也只是不完善表现,故排除。7. “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下列史实中,能证明该观点的是A. 发起光荣革命B. 通过权利法案C. 形成责任内阁制D. 1832年议会改革【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反映了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王权,逐渐建立君主立宪制,故B正确;光荣革命在1688年,没

8、有以法律形式明确限制王权,故A排除;1721年后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故C错误;1832年议会改革时期专制王权已经被限制,故D错误。8. 著名学者何顺果认为,美国“建国之父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力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正常的问题”。根据1787年宪法,解决美国“国家与国民的关系”确立起来的原则是A. 人民主权原则B. 联邦制原则C. 分权与制衡原则D. 共和制原则【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人民主权原则,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联邦制原则,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分权与制衡原则,故C错误;共和制或称共和民

9、主制、指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君主不是国家的最高首脑,可见材料没有体现共和原则,排除D。9. 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该言论旨在A. 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 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 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 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律劳卑的这番话是为发动侵华战争做辩

10、解,希望通过战争将中国拉进西方人所认为的文明国家,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B选项排除。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C选项排除。律劳卑的这番话主要是为发动侵华战争服务,指责清政府保守落后是表面现象,D选项排除。10. “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材料所反映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 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 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答案】B【解析】【详解】“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

11、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选B;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排除C;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11. 甲午战后,列强在中国获得了大量矿产资源开采权,而日本在这场瓜分中国市场的争夺中几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这是因为A. 列强眼红日本的巨额战争收益B. 日本开矿技术没有优势C. 甲午战争激起中国的民族愤恨D. 中国内陆矿产十分有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日

12、本在甲午战争中后攫取大量的侵略权益,激起了民族愤怒,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信息“直到1899年方才开始有机会染指中国内陆的矿产资源”,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12. 天朝田亩制度核心是“田产均耕”的土地制度,按人口平分土地,土地所有权归公。它一方面抓住土地所有权不放,另一方面作出“剩余归公”的原则规定,农民剩余劳动所生产的一切都收归国家。这反映出天朝田亩制度A. 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 契合资本主义发展潮流C. 实现土地和产品平均分配D. 严重脱离农民实际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平均分配土地,一方面不触动封建私有制,另

13、一方面实行土地国有制,这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脱离实际,故D项正确;该规定将所有的剩余产品收归国家,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此时仍然属于小农经济范畴,但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故该规定与资本主义发展潮流相违背,故B项错误;该规定具有空想性,未能实现,故C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需要掌握天朝田亩制度的局限性。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天朝田亩制度局限性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3. 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600名并放银超过一百六十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A. 大力发展

14、近代军事工业B. 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C. 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D. 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广西”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值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义,掀起了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B;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是在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英法发动全面战争是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与题干不符,故排除C;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法国并未侵略广西,故排除D。14. 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

15、愤怒的爆发在某种意义上是固有的爱国主义的表现。这一看法A. 否定了农民反帝爱国运动的作用B. 对义和团运动的认识较为客观C. 主要强调清政府在运动中的作用D. 忽视了当时阶级矛盾的客观存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的民众联合力量所推动”“爱国主义的表现”可以看出,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所以答案选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名师点睛】义和团运动含义:或称庚子事变、庚子国变、庚子拳乱,是19世纪末、20世

16、纪初中国清末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在华西方人(也包括传教士及华人基督徒在内)排外运动,“突显中西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它也标志着以仇外情绪为契机的反对基督教传教活动已达到高水位”,义和团运动最终引发八国联军远征。在义和团运动中,起到了一定的打击帝国主义列强的作用,一定程度促进了中国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15. 梁启超于1898年12月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清议报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然而清议报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

17、下滔天罪B.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惊醒了国人C. 戊戌变法的失败使梁启超更加理性D. 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加重了民族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八国联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而日本是八国中一员,从而使清议报对日的态度发生变化,故A项正确;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戊戌变法是从1898年6月-9月,故C项排除;甲午中日战争是1894-1895年,故D项排除。【点睛】“从1898年12月到1900年5月,报刊涉日内容大

18、部分都是以向日本学习为主”“后期则是仇日和谴责日本为主”是关键信息。16. 叶圣陶在日记中写道:“武昌据天下上游,可以直捣金陵,北通燕赵。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自由之魂其返,吾民之气当昌,其在此举矣。”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只有南京未动时,希望“英雄四起,光复神州。得南京则东南定矣。”叶圣陶评论的应是A. 定都天京B. 辛亥革命C. 北伐战争D. 南昌起义【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不符合材料,根据“只有南京未动时”推断此时南京并无行动,不符合定都天京的选项;B选项符合材料,根据“武昌”“ 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 自由之魂其返”“ 当他获悉各地纷纷响应”等信息推断符合武昌起

19、义之后,其它地区纷纷响应的史实,为此正确;C选项不符题意,根据材料南京并未行动,而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在南京成立了国民政府,为此C选项错误;D选项不符合材料,材料涉及的是武昌而非南昌。17. 中华民国建立后,孙中山把政府官员称作“人民之公仆”,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有权对国家的事情发表自己的意见,社会舆论空前活跃。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 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 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C. 宣传了民主共和的理念D.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答案】C【解析】【详解】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得到传播,材料“民众心理随之变化,他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的主人”“社会舆论空前活跃”正是民主

20、共和思想影响结果,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制度,不是封建制度,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D项错误。【点睛】辛亥革命建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8. 1912年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即使在革命派掌权的地方,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号令。这种情况表明A. 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政B

21、. 三民主义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缺陷C. 同盟会尚不能起到领导核心的作用D. 列强支持地方军阀形成割据局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一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其无法控制被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地区”可知,同盟会不能对革命起到领导核心作用,导致地方各自为政,C选项符合题意。立宪派和旧官僚投机革命各自为政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政府无法形成对地方的有力领导,A选项排除。三民主义是民族主义、民生主义和民权主义,材料与三民主义无关,B选项排除。立宪派、旧官僚和地方革命派不属于军阀,D选项排除。二、简答题19. 请写出近代中国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名称?以及与这些条

22、约相关的战争?【答案】南京条约,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详解】“不平等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依次是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战争”,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与这些条约相关的战争依次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三、材料分析题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第十一条 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23、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德意志帝国宪法史料二 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思考】根据以上史料,说明与英国国王相比,德国皇帝的权力特点?及反映的实质问题?【答案】特点: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则有任免官吏、控制议会、掌握立法、控制内阁的专制权力。实质:君主专制是实,君主立宪为虚。【解析】【详解】“特点”,根据史料一信息“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联邦议会的主席职位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建议并公布帝国

24、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英国国王统而不治,德国皇帝则有任免官吏、控制议会、掌握立法、控制内阁的专制权力。“实质”,依据史料二信息“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得出:君主专制是实,君主立宪为虚。2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 【思考】根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史料所贯穿的两条主线?并指出其所体现的核心主题?【答案】两条主线:一是列强侵华,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中国军民抗击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核心主题:维护国家主权(或救亡图存,维护国家独立)。【解析】【详解】两条主线

25、: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也反映了中国人民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进行了顽强地抗争,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概括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即可。核心主题:根据图示以及两条主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期中国近代史的核心主题是中国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的抗争,这也是整个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主题之一。22. (节选)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根据材料概括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突出变化,并分析其积极作用【答案】变化:从重儒家经典向突出共和国宗旨转变;作用: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宣传和维护民主共和【解析】【详解】变化:根据材料“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等信息,结合所学进行归纳。作用: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的作用,由近及远进行分析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