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5.50KB ,
资源ID:11629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29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1高三政治总复习: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新人教必修4).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1高三政治总复习: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新人教必修4).doc

1、考纲点击考情播报1.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4.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认识过程等知识点是近三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几乎每年必考。2.复习时要结合我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研成果等,分析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

2、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是物质性的工具,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人类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

3、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全面把握实践的含义应注意以下几点(1)实践以人为主体,这意味着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它是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3)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4)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例1(2009海南高考)“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

4、护环境的实践时,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具有能动性、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突出特点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B.C.D.课堂笔记选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正确。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排除;承认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否认了主观能动性,排除。B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

5、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标准。(2)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

6、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认识的主体

7、和客体(1)认识的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进入主体活动范畴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那部分客观事物,是主体认识、改造的对象。(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依赖表现为:它们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发展的前提,失去任何一方,都无法形成对象性活动的认识结构,都不能发生相互作用的功能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主体改造客体。主体与客体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能动性的最突出的表现,是人的认识所特有的本质力量的最有力的证明。主体反映客体。主体与客体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是在主体与客体改造与被改造的关

8、系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例2(2009广东高考)“把学问用于装饰是虚假,完全依靠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癖。”这表明()A.书本知识比亲身实践更为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D.书本知识要和具体实践结合课堂笔记选材料强调的是要把书本知识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没有说明书本知识和亲身实践哪一个更重要,故A不符合题意,D正确。获得知识的途径既可以是直接经验也可以是间接经验,故B错误;C与题意无关。D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它不以人

9、的意志(包括权力、地位等)为转移。真理和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1)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否则,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仍旧照抄、照搬,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一种认识符合客观对象就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客观性。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只能看它

10、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而绝不能因人而异,或以某些人的主观需要为转移。(3)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决定了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4)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例3(2009海南高考)最近,我国有科学家采用铝铍埋藏测年法的技术手段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约七十七万年前,此前,根据其他测年法,学术界采信“四五十万年前”的说法。上述考古研究情况表明()任何具体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都具有局限性专家公认的检验手段和考古结论具有更高可靠性不同的考古实践手段必然会得出不同的考古结

11、论不同考古结论应不断接受新的考古实践的再检验A.B.C.D.课堂笔记选题干材料体现了虽然不同的具体实践对认识的检验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却可以推动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故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的说法不正确;中“必然”的说法太绝对。D1.认识具有反复性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是具体的实践水平;主观条件是人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结构与知识水平、认识能力与认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

12、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认识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1)从每个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每一具体认识受各种条件制约,只能是对世界一个层次

13、、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的认识,只能是相对正确的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也是有限的,人类不能完全认识所有的事物,对每个具体事物的认识也达不到终极认识。(2)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又是无限的。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是没有止境的,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认识应不断发展,为实践的发展提供指导。(3)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也是不断发展的,因而人的认识也是无限发展的,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例4(2009浙江高考)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对5000只“冰川豹蛛”进行测量后发现,19962005年间,这种蜘蛛的体形平均增大了8%10%;同期

14、当地每年的解冻期提前了2025天。这支持了他们的猜想:剧烈的气候变化对当地蜘蛛的生长产生了影响,该研究小组负责人表示,这种影响的后果很复杂,一下子无法估计出来。这一说法体现了()事物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的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世界总有一些秘密不能为人所理解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A.B.C.D.课堂笔记选本题主要考查对“冰川豹蛛”的认识过程,材料体现了认识论的有关原理。表述错误,联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表述错误。D考查点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1.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

15、,明之。”这里所讲的“行”是指()A.对事情要有耳闻B.对事情要亲眼见之C.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要亲身实践解析:荀子这段话是说,对事物听固然重要,但不如亲眼看到,看到又不如去认识和理解它,认识它则不如亲手去做一做。可见,荀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他所说的“行”应为我们所说的实践。本题应选D项。答案:D2.2010年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之一是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从认识论角度看这主要是强调()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C.实践决定认识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考查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解析:大中专学生投身科学发展实践,主要是强调实践决定认识,故本题选择C。A、

16、B不符合题干规定性。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3.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一事例说明()A.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B.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解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A错误。伽利略通过试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的唯一标准,故选C。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不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所以B错误

17、。D与题意无关。答案:C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此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考查点3真理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A.B.C.D.解析:观点实质是不可知论,错误。观点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我们可以从相对的意义上认为,在一定条件下为真理性的认识,在另一种条件下就可能成为谬误,因而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性的认识也需

18、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和发展,正确。答案:D5.德国思想家、文学家莱辛曾说:“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是否掌握真理或者自认为真理在握,决定人的价值的是追求真理的孜孜不倦的精神。”真理之所以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的、永恒的B.真理与谬误是截然对立的C.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D.真理是具有反复性的认识解析: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不是永恒不变的。A、D两项说法不准确。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答案:C考查点4认识过程6.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经过反复论证和广泛征求民意,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9年8月27日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19、的决议。从哲学上看,这说明()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我们的工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物质决定意识,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A.B.C.D.解析: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状况,正确;“面向社会”体现了,“反复论证”体现了。错误。答案:C7.2009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8年、执政6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发展,始终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这是中国共产党历经艰难险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探索得出的深刻结论。党对发展问题的探索,经历了从“为什么要发展,为了谁发展”到“怎迁移综合题么样发展”,从发展以解决温饱问题到逐步

20、上升到执政兴国的高度,从只注重发展速度到科学发展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又不断创新,逐步地认识到发展的本质,探寻出发展的规律性,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前进。运用生活与哲学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探索过程。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论中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认识论中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把以上知识串联起来,就形成一个完整的答案。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过程。(2)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是辩

21、证统一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探索过程,是中国共产党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3)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为什么要发展,为了谁发展”到“怎么样发展”,从发展以解决温饱问题到逐步上升到执政兴国的高度,从只注重发展速度到科学发展的认识过程。经典中国辉煌60年材料1:六十载奋斗创业,一甲子春华秋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迈着雄健的步伐,走过了60年光辉历程,迎来了60华诞。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20万军民以盛大的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欢庆伟大祖国的这一盛大节日。材料2:2009年10月1日,

22、胡锦涛在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新中国60年的发展进步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将坚定不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材料3:以“我与祖国共奋进”为主旨的群众游行分“奋斗创业”、“改革开放”、“世纪跨越”、“科学发展”、“辉煌成就”、“锦绣中华”、“美好未来”7个部分,由36个方阵、60辆彩车

23、和6节行进式文艺表演组成,4000多人的军乐团、民乐团、合唱团现场演奏演唱。参加游行的10万各界群众以不同方式,尽情抒发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由衷赞美和美好祝福。1.2009年10月1日,我国在北京举行了国庆60周年盛大群众游行庆典,游行队伍按照高举旗帜、展示成就和面向未来展开设计,分为“思想篇”“成就篇”“未来篇”三大篇章共七个部分。上述材料体现了怎样的哲学道理?生活与哲学角度提示:(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60年来,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辉煌成绩。(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60年来,我们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4、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综合国力显著提高。(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新中国6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的发展道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4)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2.我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历程是如何体现实践决定认识的?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25、路的探索,逐步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3)我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创新和探索体现了面对新的实践,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1.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但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向前发展,党对实践经验还会作进一步的总结,还会有一个又一个新的重大理论创新。这是因为A.原来正确的理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会逐渐丧失合理性B.真理必须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C.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D.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解析: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

26、越自身,那些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向前发展。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另一个原因是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故D最符合题意。答案:D2.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的60华诞。新中国60年的不平凡历程,就是一次次战胜艰难险阻、一次次经受严峻考验的过程。知难不退,迎难而上,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布署:继续全力保增长,坚定谋发展,2009年的经济写下了新的光辉篇章。材料说明()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任意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这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A.B.C.D.解析:说法错误,主观能动性不能起决定作用;的说法也错误,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的。“知难不退,迎难而上”体现了事物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的哲学道理;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布署,体现了正确的意识会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答案: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