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292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2019版历史高三一轮复习系列《大一轮之单元集训》人民版通史: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二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清洁完整。第卷一、选择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吕氏春秋任地中说:“上田弃亩(把低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排水,高垄播种),下田弃畎(把高地做成高垄和低沟,利用沟间播种,高垄挡风)。”由此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A代田法已经出现 B注重精耕细作C水利灌溉发达 D耕地面积增加2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

2、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 (单位:件)中原西北东北江南岭南战国11729西汉238541347东汉467954113829A.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B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C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D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3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4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A

3、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B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C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D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5据统计,唐前期兴修的163项水利工程中,北方五道有101项。唐后期兴修的101项水利工程中,南方五道就有76项,其中江南道占49项。这种变化表明唐代()A政府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B南北经济出现失衡的态势C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D经济重心呈现转移的趋势6(2016昆明三模)文献通考记载了宋代全国岁入情况(如下表),材料反映了()北宋南宋时间段真宗天禧年间仁宗嘉佑年间神宗熙宁年间宁宗时期全国岁入(单位:贯)3 600万3 680万5 060万6 000万A.南宋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B宋朝财政开支巨大C南宋经济发展

4、速度超过北宋D宋朝人民负担沉重7唐末徐夤有诗云:“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该诗句中描述的瓷器()A质地纯净,官府垄断B色泽光亮,晶莹如雪C造型优美,釉色粉彩D技术精良,面向市场8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该地区这一现象表明()A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B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C经济结构从农向工完成转型D工商城市从少到多逐渐发展9(2016菏泽一模)17世纪晚期的传教士估计,仅上海就有20万织布工人和60万提供纱线的纺织工人

5、。广东等地的丝织、陶瓷业还主动灵活地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了专供海外市场的“粤缎”“粤纱”等。此史料印证了()A沿海地区生产专业化的分工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兴盛C海外贸易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D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0比较汉、宋关于商人做官的相关规定,从其变化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代“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宋代“身是工、商杂类及曾为僧、道者并不得取”“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A.科举制度比察举制封闭B宋代抑商政策事实上已放弃C社会阶层身份日益固化D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发生转变11(2016天津五区县调研)有民谣称:“山西人,大褥套,发财还家盖房置地养老少。”这表明晋商所崇

6、尚的是()A“以末致富,以本守之”B“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C“诚信经营,以义制利”D“以文会友,汇通天下”12元代纸币的流通数量,中统元年(1260年)发钞73 352锭,平均每人为62文;到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时,发行数额猛增至5 098 285锭,每人合13 134文;再过20年左右,纸币流通数量又增长数十倍。元代纸币政策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B扩大社会贫富差距C削弱政权统治的基础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13宋朝是一个文化开放的时代,涌现出大量的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这表明()A宋代才女与才子艺术成

7、就相当B宋代女子与男子社会地位相同C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D“重文抑武”促使社会文风兴盛14(2016天津河东一模)陈直三辅黄图载:“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这里的“市”是指()A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B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C定时一聚的庙会夜市D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15(2017洛阳调研)南宋宁宗嘉泰(12011204)初年,绍兴府所属市镇年均商税额分布如下表。据此可知南宋绍兴地区()市镇钱清曹娥三界蛟井枫桥渔浦新林年均商税额1 945贯6 285贯1 544贯1 743贯3 090贯2 673贯1 139贯A.城市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B商业市场发展不平

8、衡C成为政府的财政倚重地区D经济增长速度不平衡16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这一时期是()A西汉 B南宋 C唐朝 D元朝17南宋时期,绍兴府山阴县的梅市和项里市,是著名的杨梅和茨实(又名:鸡头米)市场;秀州华亭县的下砂市、海盐县的鲍郎市、明州鄞县的大嵩市等则是著名的盐业草市;嘉兴府“机杼之利,日生万金,四方商贾云集”。这主要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已成为全国贸易中心B长途贩运贸易逐渐兴起C市场具有专业化特征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18(2016延边一模)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

9、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一变化()A导致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B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C缓和了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D说明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19(2017武昌名校调研)清朝地方县志记载:“市有定居,墟惟趁赶。南曰墟,北曰集”;“货物辐辏,处古谓之务,今谓之集,又谓之墟”;“日中为市,神农氏之教也。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据此可知明清时期()A农村集市的名称带有地域特色B政府对草市的地点有严格管理C南北方呈现不同的专业化市场D长途贸易促成区域经济的活跃20(2016镇远一模)阅读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图。图示数据反映了当时中国()A在与欧洲贸易中占优势B被纳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自然经济总体持续

10、发展D新经济因素获得大量原始积累21(2017黄山检测)清代直隶总督署院内的山墙上雕刻有一组御题棉花图,由直隶总督方观承主持绘制,通过16幅图记录棉花从植棉、管理到织纺、织染成布的全过程,乾隆皇帝亲笔为每图题写七言绝句。下列最能反映材料主旨的是()A棉纺织技术已经成熟B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C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D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22(2016枣庄一模)云南腾冲在清朝是中缅贸易的“丝棉之路”。史料载“海禁未开,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皆由陆路而行,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询西南一巨区也”。这体现出()A腾冲主要作为军事防御城市B腾冲区域性市场体系逐步建立C清朝

11、“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D西南经济发展领先于东部沿海23(2016永州三模)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大将军霍光以昭帝名义,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问题。这次盐铁会议()A反映了汉朝朝议的民主作风B说明政府干预市场色彩浓厚C体现了汉朝人才辈出的盛况D标志着汉朝专卖政策的开始24明成祖时,徽商或以捐纳的方式,谋取“功名”虚衔,以保护子孙后裔科举“光宗耀祖”。清雍正时,废除贸易禁令,但从前逗留外洋之人,不准回籍。这说明()A富商大贾难成革新的力量B功名是富商大贾最终目的C海禁松弛仍有诸多的限制D重农抑商的观念根深蒂固25下图为清乾隆十九年江浙

12、盐运使司发给黟县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此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废止了盐铁官营制度允许私人经营盐业对盐业经营严格监管实行“海禁”政策A B C D第卷二、非选择题(第26题30分,第27题20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瀚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材

13、料二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 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亚当斯密分

14、析中国明朝经济发展情况时说,当时的“财富已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的极限”。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摘编自弗兰克白银资本(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从经济角度给出合理建议。(18分)27.(2017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朝代福利体系

15、的内容及措施西汉初年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赈恤鳏寡、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生产等唐宋时期把“劝富豪以助济施”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居养院、漏泽院、安济坊、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种办法,由僧人主持明清时期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府自办,但还是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私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

16、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260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60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志2015年11月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20分)答案精析1B根据所学知识,代田法出现于西汉时期,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讲述了对于不同的田地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材料与水利灌溉无关,故C项错误;对于土地的利用并不能增加耕地的面积,故D项错误。2C材料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

17、铧文物分布状况,不能说明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五个区域,不足以说明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故B项错误;据材料显示的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可知,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故D项错误。3C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且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主要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属于迫于生存的手段,没有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4C唐宋对宰

18、杀耕牛的处罚,是出于保障农业生产的考虑,法律严酷性只是表面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与奖励耕战无关,故B项错误;上述规定保障农业生产需要的畜力,体现出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小农经济在天灾人祸面前的脆弱性,故D项错误。5D题干中唐代前期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而唐代后期则是南方水利工程兴修数量多,这说明南方地区经济发展,是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故D项正确。6A根据材料信息得出,南宋全国岁入超过北宋岁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因而尽管南宋偏安江南,统治区域远小于北宋,但因南方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因而全国岁入超过北宋,故A项正确。7A材料“融青瑞色新”说明瓷器质

19、地纯净,“先得贡吾君”说明此种瓷器被官府垄断,故A项正确;材料“融青”“盛绿”等信息与选项“晶莹如雪”不符,故B项错误;粉彩瓷器出现是在清朝,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与“面向市场”相关的信息,故D项错误。8B材料体现的是绫绸之业从郡人到邑民到土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一种转变,并不能体现出经济重心从北向南完成转移,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绫绸之业从郡人到邑民到土人到近镇各村居民的一种转变,体现了丝纺织业从城到乡逐渐推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经济结构的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工商城市数量的变化,故D项错误。9A材料与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海外贸易促进

20、了国内市场的扩大,故C项错误;东南沿海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与此题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10D题目讨论的是工商阶层入仕做官的规定,与科举制和察举制无关,故A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B项错误;根据题目,汉代时商人及其后代不准做官,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中唐以来特别是宋代,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人可以弃商从政,社会阶层有所流动,故C项错误;宋代时允许商人弃商从政,显示了商人受歧视的情形在宋代有所改变,故D项正确。11A晋商在从商地点设立会馆,设立票号,“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体现了晋商追逐利润,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以文会友,汇通天下”体现了晋商的商业和票号遍

21、布各地,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12C材料反映纸币发行过多,形成通货膨胀,这种状况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A项错误;封建社会百姓生活困苦,贫富差距本来就很大,故通货膨胀扩大贫富差距不是主要影响,故B项错误;通货膨胀导致贫富差距扩大,阶级矛盾激化,削弱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通货膨胀会影响经济发展,不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13C“才子、才女,他们在地域分布上都呈现出东南最盛,京师其次,蜀地第三,其他地区则相当稀疏的特点”可看出在地域分布上,他们主要出自南方,结合所学可知,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繁荣,已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因此反映文化盛衰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14D材料大意是

22、:长安有九处市,方圆不过二百六十六步,道路的西边有六处,道路的东边有三处,市镇的面积更大,材料提到的是市不是镇,故A项错误;长安是都城,不是民间集市,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庙会和夜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意思,长安的市被规整的分到道路的两边,故D项正确。15B材料没有反映出南宋绍兴地区城市的经济功能,故A项错误;市镇年均商税额的差异,反映出商品市场发展不平衡,故B项正确;由材料无法推断商业税收在政府财政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商业市场的发展不能代表整个经济增长,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6B西汉时期,城市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城市中“市”受到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未出现娱乐场所瓦肆等,故A项

23、错误;南宋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唐朝的市坊界限,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娱乐性场所瓦肆,故B项正确;唐朝时期的城市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实行严格的市坊制,故C项错误;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是南宋的都城临安,故D项错误。17C材料无法体现江南地区成为全国贸易中心,故A项错误;长途贩运贸易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兴起,故B项错误;不同的市镇具有不同的市场化倾向,卖不同的物品,体现了市场的专业化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不同市镇具有不同的商品买卖,而不是强调农产品的商品化,故D项错误。18D材料将铜钱交易改为物物交换,并不能说明宋代边境贸易严重退化,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促进了宋与边疆的贸易往来

24、,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边境交易,并未涉及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故C项错误;据材料“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买马匹,但边民将铜钱铸造成兵器侵扰内地。为此,政府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可知政府贸易政策因事制宜,故D项正确。19A墟市是乡村定期集市,从东晋、南朝到隋、唐文献记载中的草市,就是这类市场。明清时期是乡村集市发展、繁荣时期。广大的北方地区仍称这种集市为草市,两广称为墟市,所以“南人曰趁墟,北人曰赶集”。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故B、C、D三项错误。20A数据图显示欧洲运入中国白银数量逐渐上升,说明中国对欧洲贸易中处于优势,故A项正确;被纳入

25、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对外贸易,不是国内经济,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不出新经济因素的增长,故D项错误。21C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所给材料没有涉及棉布在民众衣料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从所给材料看,皇帝非常重视棉花种植到成为衣料的全过程,从而说明统治者重视劝课农桑,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棉花是古代重要的经济作物,故D项错误。22B根据题干中“商贩”“市镇”等关键词可知该材料主要与腾冲地区的经济有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凡闽粤各商贩运珠宝、玉石、犀角、一切缅货必须过腾越,以故市镇乡场栉比鳞次”可知,腾冲地区形成区域性市场体系,故

26、B项正确;根据题干中“皆由陆路而行”可知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没有提到西南经济与东部沿海经济的比较,故D项错误。23B霍光与桑弘羊等共同辅佐幼主,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霍光以昭帝名义召开盐铁会议,以使人们认识到这些理财措施的弊端,为压制桑弘羊提供社会舆论的支持,据所学可知汉代实行君主专制而非民主作风,故A项错误;材料中“讨论盐铁官营、酒类专卖”说明政府干预市场,故B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六十余人”难以表明整个汉朝人才辈出,故C项错误;汉武帝用桑弘羊为财政大臣,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而材料中“汉昭帝”在汉武帝之后,故D项错误。24

27、D徽商谋求功名保护子孙,清代对于在外洋的商人仍有限制,体现出经商不受重视和保护,故是重农抑商观念的体现,故D项正确。25B材料中的图片是运销执照,不是废止盐铁官营制度,故错误;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说明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故正确;运销执照的颁发说明政府对盐业经营管理严格,故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政策的信息,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26(1)现象:传统礼制被打破;知识分子、商人阶层崛起;消费观由朴素变为追求享受。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世界经济变革影响。(2)措施:修改海禁政策,实行对外开放;固守“重本抑末”政策

28、;实行财政税收改革。分析:对外开放推动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进出口贸易失衡,导致白银数量激增;由于实行“重本抑末”政策,商人经商所得的利润既没有进入生产领域,以扩大再投资,致使需求端长期乏力,又没有进入消费领域,促进消费,导致通货紧缩;经济改革推动明朝经济发展,但主要集中在财税领域,无法解决深层次经济问题。建议:废除重农抑商政策;进行适当的财税改革,以刺激消费;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松绑”(改善宏观调控政策);实行“供给侧”改革,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解决通货紧缩。解析(1)第一小问现象,由材料一中的信息从传统礼制的突破,社会阶层的变动,消费观念的变化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经济因

29、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当时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等角度加以分析概括即可。(2)第一小问措施,由材料二信息从对外政策的变化,对内政策的影响,财税体制的改革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建议,依据第一小问对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说明,从改革政府经济政策和财税体制、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抑制通货膨胀等方面提出建议。27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

30、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入;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 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解析第一小问趋势,从参与主体、救助形式、福利内容、发展历程等方面进行归纳。从参与主体看,政府起主导作用,呈现出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的趋势;从救助形式看,由政府救助到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从福利内容看,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从发展历程看,根据“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得出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第二小问说明,根据不同趋势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