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38MB ,
资源ID:116274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27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六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岳麓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核心素养测评四十六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岳麓版.doc

1、核心素养测评四十六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一、选择题(共 12 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20张家界模拟)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 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解析】选 B。材料提及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狭窄,与资本主义的封锁关系不大,故 A 错误;材料显示我国科研活动少,而原因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故 B 正确;新中国成

2、立初,苏联对我国各项建设进行了援助,故 C 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无史实支撑,故 D 错误。2.下表为 1956 年新中国制定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部分内容。据表可知该计划 ()主要内容 四项紧急措施 国防专项单列 自动化、半导体、计算机和电子学 与军事相关:“自然资源”“燃料和动力”“机械制造”“新技术”“仪器、计量和国家标准”直接以国防和军事需要为目标:“两弹一星”工程 发展方针:“军事应用为主,民用为辅”A.体现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实 B.适应于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 C.忽略了民用科技发展的国情要求 D.打破了美苏两大国的核垄断【解析】选 A。从表格信息来看

3、,并没有忽略民用科技的发展,故 C 错误;1956 年抗美援朝已经结束,故 B 错误;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标志着对美苏两大国核垄断的打破,故 D 错误;结合表格信息和所学判断,规划的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国家意志和生存现实,故选 A。3.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B.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解析】选 B。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

4、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A 错误;从 1999 年起,“神舟”号飞船成功进行了 4 次无人飞行试验后,于2003 年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相符,故 B 正确;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C 错误;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 2 号,与材料中“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 D 错误。4.(2020南昌模拟)它的超重发射令世界震惊。它的出现证明“天大的事,文化大革命中也不能耽误”,它还诞生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航天人的文化与精神。据此分析,它是()A.“东方红-1”号 B.

5、“嫦娥-1”号 C.南优 2 号 D.“神舟”一号【解析】选 A。从题干中“超重文化大革命中航天人”可知是 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故选 A;“嫦娥-1”号是 2007 年发射的,排除 B;南优 2号是袁隆平 1973 年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排除 C;“神舟”一号是 1999 年我国发射的宇宙飞船,排除 D。5.(2020新余模拟)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已经走在了欧洲和日本的前面。这里的“它”指的是成功发射了 ()A.“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 B.“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 C.“神舟”五号飞船 D.原子弹爆炸成功【解析

6、】选 C。题干信息“航天技术”“在 21 世纪”可知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的是“神舟”五号的发射,中国是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故选 C。A、B、D是在 20 世纪取得的成就,均不符合题意。6.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之所以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主要是因为()A.“文化大革命”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7、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化大革命”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解析】选 C。通过剧名可知,这八个样板戏都是带有鲜明“文化大革命”色彩的,是那个年代阶级斗争恶性发展的产物,故 C 正确。7.下面是 19511959 年中国青年报中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的折线图。这些变化()A.说明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影响较大 B.表明“双百”方针得到顺利贯彻执行 C.反映了新闻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元化 D.弱化了报刊与杂志的政治宣传功能【解析】选 A。由材料可知,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漫画题材比例变化较大,可知 19511959 年中国社会现实环境对艺术创作有较大影响,故 A

8、正确;1957 年由于政治运动扩大化,“双百”方针没有坚持贯彻执行,故 B 错误;材料仅体现了新闻漫画题材创作,不能体现多元化,故 C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新闻漫画题材比例的变化,而非报刊杂志的宣传功能,故 D 错误。8.(2020合肥模拟)1957 年全国高校有 229 所,而仅在 1958 年全国新增高校达 562 所,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到 2017 年评选出 140 所双一流高校中,有 11 所创办于 1958 年。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成果显著 B.“教育大跃进”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C.在教育领域仍取得部分突破 D.为经济建设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解析】选 C。根据

9、材料,1958 年创立的部分大学在今天仍然非常优秀,可知当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领域在数量、质量上取得一定的突破,故选 C。材料中强调的是高校建设,没有说人才,排除 A;材料中主要是肯定了教育成就,排除 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改革开放后提出,排除 D。9.1952 年的高校院系调整以华北、华东、中南为重点,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份都设有一所综合性大学和工、农、医、师等专门学校。当时的高校院系调整()A.为社会主义改造服务 B.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的均衡 C.建立了国民教育体系 D.改变了高等教育水平落后局面【解析】选 B。题干信息“实行全国一盘棋。通过院系调整,绝大多数省

10、份都设有”可知是力求实现高等教育布局均衡,故选 B。1953 年才开始社会主义改造,题干是 1952 年,故 A 错误;题干没有体现 C、D 的内容,故排除。10.1953-1957 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 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 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A.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B.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标志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形成 D.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解析】选 B。据材料“首次设置

11、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并且改革时间为 1956 年前后,结合所学 1956 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开始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提高动手能力是为了经济建设服务的,故 B 正确。11.1977 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解析】选 D。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故 A 错误;恢复高考是推动教育发展,选拔人才,而非扩大办学自主权

12、,故 B 错误;1995 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故 C 错误;恢复高考是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故 D 正确。12.下表为 1977-1982 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和录取率(人数:万)。表格中参加考试人数最高峰值形成的历史因素是 ()年份 参加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1977 570 27 5%1978 610 40.2 7%1979 468 28 6%1980 333 28 8%1981 259 28 11%1982 187 32 17%A.高等学校的盲目扩招 B.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 C.改革开放对教育的推动 D.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影响【解析】选 B。表格中高考参加人数的峰值出现在

13、1977 年和 1978 年,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最初两年。政治运动对教育领域的冲击,“文化大革命”导致人才断层,刚刚恢复高考就有几届考生同时报考,故 B 正确。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 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 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 24 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

14、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 年,为纪念恢复高考 20 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 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于涵:高考制度恢复 40 周年内容 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 年第 3 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 1905 年清

15、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15 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特点,根据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根据材料一“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一“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根据材料一“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第二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第(2)题第一问异同点,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16、”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第二问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得出。答案:(1)特点: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影响深远。(8 分)根本原因: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2 分)(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11 分)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

17、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4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 近现代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地位的变迁 1862 年,作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所外语专门学校京师同文馆宣告成立。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由此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1933 年,教育部规定全国的中小学堂外语课仍以英语为主。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64 年,教育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1999 年,英语水平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开始挂钩,“英

18、语热”向社会蔓延。概括指出材料中近代以来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地位的变迁历程,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一处或几处主要变迁,并分析变迁的原因。(所指出的变迁之处应观点明确,论证应合理充分)【解析】首先,根据题干要求概括英语在我国教育中地位的变迁历程。可以将英语的地位转变分为四个时期:20 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以前、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20 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分别对应开启了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育的第一外语;英语与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挂钩,“英语热”出现。其次,选取其中

19、一个阶段进行评述。如新中国成立后至 20 世纪 60 年代,政治上,我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经济上,为取得苏联的援助,需要大量的俄语人才;文化上,以意识形态来划界。答案:变迁:20 世纪初,开启我国全国规模的外语课以英语为主的先河;新中国成立初期,英语丧失了我国教育中第一外语的地位;到 20 世纪 60 年代,英语又重新成为我国教育中的第一外语;再到 20 世纪 80 年代后出现了“英语热”。(4 分)原因: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了拨乱反正,并践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初为了进行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苏联经济援助和培养大量人才,亟需大量俄语人才,而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一切友好国家开展交流。国际上,新中国成立初,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华实行敌视政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华实行友好政策;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中苏关系恶化,特别是 70 年代中美关系逐渐得到缓和,中国的国际环境逐渐改善;20 世纪80 年代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英语的地位日益提高,出现了“英语热”。(8 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