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 ,大小:33.50KB ,
资源ID:1162720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272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单元综合训练(五)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历史人教版讲义:单元综合训练(五)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WORD版含答案.doc

1、单元综合训练(五)一、选择题1.(2017天津五区县高三期末,3)著名史学家黄仁宇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可用于证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车同轨、书同文”得以实现B.出现“世胄蹑高位”的局面C.三省长官同为宰相D.废宰相,顾问人员参与谋划答案D解析明朝时期废除丞相、设内阁,使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新的高度,真正实现了皇帝一人独裁和掌控政府的运行,故D项正确。2.(2017咸阳三模,27)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反映出明朝“巡按”()A.可代替皇帝

2、作出决策B.监察权力的不完整C.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D.凡事须向皇帝奏报答案B解析据材料“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明朝“巡按”要“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故B项正确;据材料“大事奏裁”,可知兼有少量大案裁决权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据材料“小事立断”可知凡事须向皇帝奏报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3.(2017商丘二模)“明太祖由平民得帝位,乃不料君权的膨大,反比从前加厉,这为什么呢?其实只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权力制约大大加强B.朱元璋具有极为强烈

3、的小农意识C.皇权强化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D.相权为核心的官僚政治体制终结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变化趋势,与中央集权无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与朱元璋的小农意识无关,故B项错误;君权的膨大是“君主专制的自然趋势”,因此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传统,故C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没有涉及宰相制度的废除,故D项错误。4.(2017合肥二模,27)明初,苏州府的吴江县盛泽镇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间“居民且三千家”,“栋宇鳞次,百货俱集,以贸易为事者,往来无虚日”。由此可见()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农村集镇发展迅速C.农耕文明渐趋衰落D

4、.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答案B解析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两宋之际,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代到清代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的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繁荣,说明我国古代的农村集镇经济发展迅速,故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集镇经济的发展,并未涉及农耕文明的衰落,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农村集镇的发展,不是城市功能,故D项错误。5.(2017乌鲁木齐二模,14)历史上的徽商活跃在中国的都市和乡镇,形成了“无徽不成镇”“钻天洞庭遍地徽”的民谚。此类“民谚”较早流行于()A.黄河流域河套地区B.陕西关中地区C.长江流域江南地区D.两广岭南地区答案C解析徽商的活动经营范围最早是在安徽南部,故A项错误;同理,陕西关中地区也不

5、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B项错误;长江流域江南地区,这是徽商最早起家的地点,故C项正确;两广岭南地区同样不是徽商最早的活动区域,故D项错误。6.(2017全国卷高考模拟三,26)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

6、”可知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农民交租的形态,故C项错误;清代国家政策为重农抑商,与材料经济形态不符合,故D项错误。7.(2017山西二模,27)据记载,在明代松江,“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18、19世纪之交的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居民普遍从事丝织业生产B.居民的经济收入得到提高C.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居民的纺织品消费水平较高答案D解析材料不能反映所用纺织品为购买还是自产,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明清以前居民收入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推断

7、为民营或家庭等手工业部门生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贫者必用绸绢色衣,(纱或熟罗)包头不问老幼皆用”“浙江各地人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普遍穿绸”,体现了在松江、浙江穿高档的绸绢现象比较普遍,故D项正确。8.(2017孝义三模,26)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进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A.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B.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C.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D.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根本”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可知,理学开始走向民间,故B项错误;民本思想是儒家固有的传统,故C项错误;根据

8、材料“百姓日用即进道”“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可知,儒学主动走向民间,出现平民化趋势,故D项正确。9.(2018德州一模,26)黄宗羲提出:“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这些言论()A.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B.反映了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C.说明了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D.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思想不能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未体现两人对明清易代的认可,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初思想控制的松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盖天下之治乱,

9、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和“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可知秉承了战国以来民贵君轻思想,故D项正确。10.(2017周口高三期末,8)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B.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D.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故A项错误;启蒙思想太过于超越时代,故B项错误;“彻底否定”说法过于绝对化,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

10、即许庶人之议矣”可知,顾炎武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成为反对腐朽封建统治的一把利器,故D项正确。11.(2018山西晋中名校高三联考,6)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材料意在说明明末清初思想()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答案C解析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是对明朝灭亡的反思,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黄宗羲修补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体现出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故B项错误;明末清初思想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故C项正确;

11、宋明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D项错误。12.(2017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三次联考,26)中国古代戏剧在明清时期形成了所谓的“洞房花烛”模式、“金榜题名”模式和“衣锦还乡”模式,体现了一种“大团圆”主义。此种戏剧模式()A.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反映了人民对理想人生的追求C.冲破了宋明理学对思想的束缚D.说明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并未体现反君主专制的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中“洞房花烛”“金榜题名”“衣锦还乡”,表达了民众对圆满人生的一种期许、向往,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强调了人的社会责任,与材料并不矛盾,尤其程朱理学是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与“金榜题名”存在一定的契合点,故C项错误

12、;材料所述的三种模式中,“洞房花烛”与科举制无关,不能体现其发展,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淄博二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规模的都城营建活动对关中地区的森林造成了毁灭性破坏,而且随着关中地区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农业生产的过度开发,加剧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唐高宗在文告中说,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故建为东都。自唐高宗时到玄宗开元二十四年间,皇帝均住在洛阳。五代时期,除后唐都洛阳外,其他朝代均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建都非在洛阳、长安,而在河南开封。北宋大权集中于中央政府,鉴于中央政府消

13、耗大,又鉴于长安离江淮太远,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故建都于开封。摘编自全汉昇中国社会经济通史等材料二朱元璋定都南京,为中国统一后建都江南的第一个皇帝。居于长江下游的南京,山川险固,气象十分雄伟。但是,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北方元朝残余势力的存在等,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全,南京远离要防,不便用兵,对北方的控制鞭长莫及。朱元璋曾有迁都的意向,但终未成行。明成祖朱棣,出身燕王,对政治中心脱离军事中心的危害很有体会,成功的迁都北京。北京虽然远离全国经济最发达的江南地区,但有京杭大运河联接江南经济中心,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摘编自李传永论中国历代都城之变迁(1

1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至北宋都城变迁的主要特征并简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朱棣迁都北京。答案(1)特征:由西向东转移(由关中到中原地区转移);都城多在北方;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军事中心尽可能保持一致。原因: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评述:背景:历史上统一政权的都城多在北方;元朝残余势力存在,南京远离要防;意在加强北方边疆的防御。影响:加强了北方地区的军事力量,有利于维护明王朝的统治;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河海运输多有不便,远离经济中心

15、,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认识: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解析(1)第一小问特征,从时间上唐朝至北宋,据材料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造成了农业经济的停滞甚至衰退”得出关中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粮食短缺;根据材料一“因长安粮食供应困难,而洛阳有运河,运输方便洛阳虽较佳,但开封更好”得出大运河的开通,洛阳、开封地理位置优越;江南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南移;战乱和民族关系的影响。(2)根据材料中“北方边疆的防御问题还可以通过海运从东南补给京师”得出背景和影响。根据材料中“明朝对国都的选址问题,争论一直非常激烈”得出都城的选址只有相对较好的区位

16、,没有绝对理想的区位。14.(2018泉州一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不过,在这同时西方由于自己的技术成就、经济活力以及社会和政治的多元化,正在发生着变化。而所有这一切,形成一种最终导致西方主宰全球的推动力。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

17、斯全球通史解读材料,提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一个具体观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也可以质疑材料的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答案示例1: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论证:政治上,中央集权加强,战乱较少。经济上,农业经济发达,农业产量和农产品的商品率提高;传统手工业技术先进,产品大量投入市场;城市发展,工商业市镇大量出现,商品经济繁荣,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思想文化上,儒学复兴,理学兴盛,科举制度富有活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综上所述,稳定促进农耕文明高度繁荣,国

18、力强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示例2:观点: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论证:政治上,皇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强化导致富有活力的制度走向僵化,如科举制度。经济上,自然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仅在江南地区稀疏出现;明清时期闭关自守,对外贸易得不到发展。文化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科技大多停留在前人经验的总结,缺乏创新,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形态发生质变的作用。综上所述,稳定导致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导致近代社会发展落后。示例3:观点: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论证:明朝中后期,中国仍固守农耕文明,强化君主专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思想文化专制进一步加强、科技缺乏创新

19、,推行“海禁”政策,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制约了新经济因素的进一步发展,导致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衰弱。而同时期的西方国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冲破了教会神学的束缚,促进了思想解放,推动新航路的开辟和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西方列强国力日益强大。综上所述,固守农耕文明,缺乏创新,终究抵挡不住新兴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中西方国力易位。示例4:观点:辩证看待古代中国的变与不变。(提示:综合示例1、示例2史实进行论证。)解析解读材料,先提出一个观点,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促进社会繁盛,从政治上中央集权的加强、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上理学的复兴、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论述;如果选取从6世纪到16世纪,中国的空前稳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则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和对外贸易受阻、思想控制的加强、科技缺乏创新等方面分析;如果选取变与不变是中西方国力易位的关键,则还需要增加介绍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的解放,因此论证中西方国力差距的扩大。也可以选择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