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265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1届高三历史8月摸底(开学)考试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左传定公记载,周初曾经俘虏了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见下表这说明当时A. 姓氏与职业具备了必然联系B. 手工业和商业出现合一趋势C. 手工业生产已出现专业分工D. 职业和身份已形成世代相传【答案】C【解析】【详解】从表格中以职业为姓氏的工商业者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手工业行业已经出现了专业的分工,不同的手工业者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作为自己的姓氏,故C正确;“必然联系”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商业,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职业的传承,排除D。2. 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

2、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 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基础B. 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 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 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秦汉的政治。中国成为统一的国家从秦朝开始的,汉承秦制,后来虽有朝代更新、变化,但是统一的局面一直是大势所趋,这是因为秦汉时期中国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这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大一统的政治保障,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故BD不符合题意;秦汉时期虽然是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统一的时期

3、,但是学者强调的是秦汉对后世统一趋势的影响,故C项不符合题意。3. 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都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 保证了皇权独尊B. 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所讨论的时代是隋唐,所谓的“轮廓”就是对中央政府权力运行的一种概述。这种情况在汉代已经开始出现,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应该是君主专制制度,故A选项正确。B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员的选拔,故排除B;C选项是地方和中央的关系,不是君权和相权的问题,故排除C;D选项错

4、在中国古代是君主专制统治,涉及不到民主,故排除D。4. 下表是根据宋史按籍贯统计的北宋入传(正传和循吏传)官员地域分布情况据此可知A.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具有渐进性B. 北宋时期北民南迁促进了南方开发C. 北宋时期北方总人口数量日渐减少D. 北宋后期官吏减少缓解了财政负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入传的北方地区官员逐渐减少,南方地区官员逐渐增多,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文化重心的南移,即体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A项正确;材料数据主要体现了宋朝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现象,没有强调北民南迁对南方开发的作用,B项错误;材料数据体现的是北宋时期入传官员的

5、对比,无法体现北方总人数减少的结论,C项错误;北方官员入传的人数减少,并不意味着北宋后期官员减少,D项错误。5. “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于地方政事之推进,有莫大损害。自此遂只有中央临制地方,而中央、地方共同推行国政之意义遂失。”这说明该制度A. 地方缺乏自主,不利地方政事推进B. 是中央派出机构,非地方行政机构C. 所辖地区广阔,并且拥有较大权力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为后世沿用【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制度为行省制,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

6、致使地方缺乏自主性,不利于地方政事的推进,A正确;“此由中央政府常派重臣镇压地方之上,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而汉、唐州郡地方政府之地位,渺不再得”等信息可知,是地方行政机构,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辖区问题,C错误;据材料“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实为一种变相之封建”可知,该观点认为其不利于中央集权,D错误。6. 在整个18世纪,中国一直是世界上白银的“最终归宿”。乾隆年间,关税收入已占清政府财政收人的十分之一。特别是粤海关的税收发展极快,自1783年以来,跃居户部税关之首,至嘉庆年间已相当于全国财政收人的四分之一。这反映了A. 清政府的海关关税税率日渐提高B.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C. 中国商品在世界

7、市场有竞争优势D. 清政府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清朝初期,中国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即使贸易顺差,说明中国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市场上有很有优势,受他国的欢迎,故选C;题干没有涉及海关关税税率,A错误;题干看不出来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B错误;中国对外出口货物并不意味着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D.7. 李剑农在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写道:“因为太平军所占领的,只有各都会城镇;纵使有些乡区地方,也在他们的政令管辖之下,但当军事扰攘之时,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这段材料A. 体现了农民阶级反封建的愿望B. 反映该制度无法施行的客观因素C. 表明该制

8、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 揭示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人民心理对太平军尚怀反感;这种制度,实无施行的可能。”说明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纲领并没有走向下层民众,这是导致失败的客观原因,B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太平天国反封建信息,A错误;C明显与材料不符合;D中根源不符合材料主旨。8. 左宗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是非设局急造轮船不为功。船成之后,不妨装载商货,借以捕盗而护商”。左宗棠在此强调A. 创办洋务企业应该以民用为主B. 扭转中国对外贸易,设厂自救C. 清廷应缓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D. 清政府应急造

9、轮船,以敌洋商【答案】D【解析】【详解】考查洋务运动。由材料“白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江浙大商不能减价以敌洋商”,可知,左宗棠已经看到了洋商和洋船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所以提出“设局急造轮船而护商”,因此,左宗棠在此强调清政府应急造轮船以敌洋商,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强调洋务派创办的企业应以民用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国的对外贸易,故B项不符合题意;题干中虽然提到南北方货物价格的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项不符合题意。9. 1899年,南通大生纱厂开业后,刺激了附近地区的棉花生产。其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演变和发展;而通海地区

10、农民扩大土布生产而产生的对机纱的大量需求,又在大生纱厂濒临破产之际挽救了工厂,并推动它走上迅速扩展之路。上述现象说明A. 农工互动关系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B. 近代手工棉纺织生产实现了质的突破C. 手工棉纺织业阻碍了洋纱、洋布的进口D. 近代棉纺织工业品主要在国内市场销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大生纱厂生产的机纱推动了农村棉花种植业和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农民家庭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又挽救了大生纱厂,并推动了大生纱厂的迅速发展,说明农业、农民与手工业生产的互动有利于近代经济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表明,手工棉纺织业使用机纱进行生产,虽然纺与织分离,但没有脱离手工生产,不属于质变

11、,故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手工棉纺织业影响洋纱、洋布进口的信息,故C信息错误;国内市场对机纱的需求虽挽救并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近代棉纺织工业产品以内销为主要出路,故D选项错误。10. 下表是1920年时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据此可知当时A. 新式产业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B. 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C. 经济结构不合理的局面逐渐改善D. 传统产业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1920年时,新式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相对较小,说明生产方式的近代化程度较低,故选B;材料只有1920年新式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无法体现“不断提高”,排除A;材料只有新式产业与传统产业

12、所占产值的比重,无法体现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排除C;材料只有1920年传统产业所占产值的比重,无法体现“下降趋势”,排除D。11. 有学者在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研究中指出:“所谓分权制衡是双向互动的。揆诸参议员之本意,大概是想操政治上之主动,制人而不受制于人。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能收限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作者旨在强调A. 该法在政体设计上存在缺陷B. 革命派内部存在着分歧C. 行政权有效的制约了立法权D. 政体的选择是因人立法【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殊不知这种做法却因与其鼓吹的分权制衡理论不相吻合,不但不能收限

13、制行政首脑之效,反而授人以柄,引起反对派的激烈反对”等信息来看,说明该法在政体设计上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存在缺陷。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革命派内部对于临时约法的态度,排除B项;临时约法试图通过责任内阁制实现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而不是行政权制约立法权,排除C项;材料指出政体设计的缺陷不是从“因人设法”的角度,排除D项。【点睛】临时约法的某些制度设计反映了当时斗争形势和力量对比关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在即将交权让位之际,企图利用临时约法制约袁世凯、保卫民主共和成果的苦心和努力。实际上,这也是临时约法局限性的表现,一些政体设计没有做到分权制衡的双向互动,“因人设法”得不偿失。12.

14、 桂系首领李宗仁在回忆录中写道:蒋介石“屯兵湘北,任共军西行,然后中央军缓缓南下,迫使共军入桂。”白崇禧讲得更坦率:“管他呢,有匪有我,无匪无我。我为什么顶着湿锅盖为他造机会?不如留着朱毛,我们还有发展的机会。”李宗仁与白崇禧的分析A. 反映了蒋桂矛盾不可调和B. 不利国家统一与革命事业发展C. 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的长征D. 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答案】C【解析】【详解】李宗仁、白崇禧疑心蒋介石“迫使共军入桂”的用心,因此,在“剿共”问题上蒋介石与桂系军阀难以形成合力,白崇禧甚至认为“留着朱毛”对桂系的生存与发展更有利。结合所学可知,“共军入桂”应是在长征时期,所以,C项正确;蒋桂虽有矛盾

15、,但名义上同属一个政府,A项不符合事实,排除;蒋桂当时的矛盾客观上有利于革命事业的发展,B项排除;当时还没有提出建立统一战线问题,D项排除。13.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的漫画,该作品 A. 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B. 表达了工业落后面貌改变后的喜悦C. 反映国家开展经济建设的计划性D. 体现了民众交通工具实现巨大飞跃【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里的两幅图分别代表了1953年和1954年,两幅图体现了自行车向摩托车的转变,表现了一五计划的计划性和步骤性,故C 符合题意;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故A不符合题意;工业化面貌改变是一五计划超额完成的影响,此时一五计划

16、还在进行中,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民众交通工具的进步,D不符合题意。故选C。14.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方面拒绝了台湾国民党当局提出的让美军“协防(金门、马祖、大陈等)外岛”的要求,另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弃守外岛,退守台湾、澎湖。美国这一政策A. 有助于缓和海峡两岸的紧张局势B. 企图造成台湾与大陆分裂的事实C. 表明其无意于插手台湾地区事务D. 客观上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美国一方面拒绝台湾要求美国“协防”的要求,一方面建议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美国企图固定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的“两个中国”,因此B选项正确。A选

17、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维持两岸分裂状态,造成事实上“两个中国”的企图遭到了两岸领导人的坚决反对,并未缓和两岸紧张局势;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美国对台湾防务提出建议,这表明美国已经插手了台湾地区事务;D选项错误,依据相关知识可知,美国协防台湾,既阻止大陆进攻台湾,也阻止台湾反攻中国大陆,此政策有利于大陆武力解放台湾的评价不符合史实和美国利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 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

18、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A. 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B. 展现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C. 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D. 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答案】B【解析】【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到当今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置”,反映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B项正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关系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A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得到了深化,并没有退出历史,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土地所有权归集体,国家并没有从法律上肯定农民拥有土地所有

19、权,D项错误。16.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 完善法律程序B. 突出社会立法C. 维护国家统一D. 注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可知这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注重经济立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需要,排除B,D项正确。表格体现完善法制建设,而不是完善法律程序,排除A。反分裂国家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但是是对表格的片面解读,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D。17. 公元前287年,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规定:“因违法杀害他人的奴隶、四足动物或家畜,按照它们被杀前一年中的最

20、高价格予以赔偿,而对其他财物的损害,以它们在最后30天中的最高价格为准。”这规定A. 限制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B. 促进了罗马商品经济的发展C. 是罗马法趋于理性的体现D.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保留了同态复仇等落后的习俗,对财产侵害问题规定上也有很多不足,而阿奎利亚法将这种落后的习俗改造为民事损害赔偿,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损害制定了不同的赔偿标准,这说明罗马法趋于理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对奴隶主贵族的权力作出限制;材料所述内容与商品经济无关,民事赔偿无法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B选项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提及罗马法

21、如何尊重生命和财产,这并非材料的主旨。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点睛】本题依据材料“为了弥补十二铜表法对财产侵害问题上规定的不足,颁布阿奎利亚法”的内容联系十二铜表法保留了一些原始落后的习俗的特点所学内容分析可知阿奎利亚法的规定体现了罗马法趋于理性,依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并非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而设立的,也与商品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也不是主要体现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分析选项内容即可得出答案。18. 15世纪以后,西欧商人用美洲白银换取中国的黄金,由于中国和日本的金银比价不同,再用中国黄金到日本换取更多的白银从中赚取差价,所获高额利润就地购买中国印度东南亚等地的商品然后再高价转卖到欧洲和美洲。这现象出现的

22、历史背景是A. 价格革命导致了物价暴涨B. 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形成C. 工业革命使社会财富增加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西欧、美洲、中国、日本、印度东南亚等地的金银和商品交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5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全球商品交流网络开始出现,故有材料所述现象,故B正确;价格革命属于欧洲地区,与世界其它地区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后期,不符合题干时间,故C错误;新航路开辟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雏形形成,而不是逐渐成熟,故D错误。故选B。19. 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而1609年建立的荷兰

23、阿姆斯特丹银行,广泛地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股份制和金融业的发展把广大居民的利益和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荷兰全国从上到下各阶层都卷入海上贸易的大潮中。根据材料,可以得出A.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荷兰商业发展B. 股份制与金融业结合开启了海外贸易C. 股份制推动了荷兰金融业发展D. 革新经营方式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荷兰东印度公司采用股份制向全社会募集资金”“、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广泛地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把广大居民的利益和海外贸易直接结合起来”可知,股份制和金融业的发展属于经营方式的革新,他们通过收集社会闲散资金,推动了海外贸易,促进了商业资本的发展,D项正确;A项

24、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开启”表述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20. 埃德温查平在他1854年出版的城市生活的道德面相指出:“城市揭露了事情的道德目标,汇集了生活中的大量问题当人们聚集在一起时,他们中的高尚与邪恶都被集中激发出来,暴露于表面城市是原则的大课堂,因为它给原则提供了尖锐的考验。”这表明城市化进程A. 必然伴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B. 引发了道德标准与原则的混乱C. 要求社会治理的革新与进步D. 表现为高尚与邪恶的和谐统一【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时间看,当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社会相对于农村社会复杂得多,人们获得财富的手段不再是唯一的“勤劳”,到

25、处充满着利益的诱惑,这种诱惑可能会使人为了利益违背道德或良心,而获取财富手段的多样化选择,也使人们快速分化,致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使国家或城市的管理者原有的管理手段面对尖锐的“考验”,他们必须拿出应对各种新情况的对策,最终形成城市管理的制度与法制体系,故C项正确;“必然”用词绝对化,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化,为后起国家的城市化提供经验与教训,从而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A项排除;道德问题仅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之一,B项排除;高尚与邪恶是对立的,同时共存是事实,但难以和谐统一,D项排除。21. 美国宪法规定:联邦参议员每州两名,由各州议会选出;总统由每州的选举人团间接选举产生;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提名

26、并经参议院同意后,再由总统任命产生。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实践三权分立的政治理想B. 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C. 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D. 防止联邦政府权力专制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中对联邦参议员、总统、最髙法院机构的选举的规定是为了为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维护民主制度,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A。构建民主共和的政治框架不是主要目的,而是强调防止多数人民主的暴政,排除B。D项只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不仅强调联邦政府,还包括议员选举、法院等内容,排除。22. 在俄国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党的机关

27、报工人之路以通栏标题向人民发出号召:“把唯一彻底的和坚忍不拔的革命党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该“号召”A. 坚持了巴黎公社基本原则B. 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斗争策略C. 提出武力推翻临时政府统治D. 力图通过和平方式取得政权【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可以看出当时布尔什维克党要以选举的和平方式进入立法机关掌握政权,而非暴力革命,故D项正确;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材料无法体现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思想,故A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斗争策略的调整,故B项排除。【点睛】“十月革命前夜”“布尔什维克选进立宪会议”是解题的关键。23. 冷战时期最后一任中央情报局局

28、长罗伯特盖茨说:“总的来看,中情局对美国取得冷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它是美国在第三世界代理人一把利剑,为苏联和东欧国家持不同政见者和反对派提供了帮助和支持中情局成功地甚至完善地完成了总统交给它的任务。”这说明A. 中情局是对苏“冷战”先锋B. 中情局的“和平演变”手段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C. 美国对苏“冷战”多措并举D. 挑动与利用内部冲突是美国打击对手的重要手段【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透露的情报局的活动看,就是充分利用一个国家或区域内部的第三方力量,对付对手,所以,D项正确;“先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A项排除;直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和平演变”只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

29、因,B项排除;C项虽然符合事实,但材料只显示了其中一个方面的做法,排除。24. 学界一般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结盟运动的作用和影响,会因其作为“中间地带”的战略地位不复存在而削弱。但从1961年以来,其成员国已由最初的25国发展到1993年的107国和目前的120国。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加反映了A. 冷战在一定时期内的长期存在B. 南北对话与合作向纵深发展C. 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速度加快D. 第三世界国家存在共同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从1961年以来,不结盟运动组织的成员国已由最初的25国发展到1993年的107国和目前的120国,此组织成员国数目的不断增

30、加体现了第三世界的不断壮大,反映了第三世界国家共同联合起来维护共同利益的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在苏联解体以后就已经结束,A项错误;材料是说发展中国家的联合,不是南北对话与合作。B项错误;材料同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无关,C项错误。故选D。25. 王逸舟教授指出:“不能不承认,多极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既带来机会,也可能造成麻烦和不确定性。”下列属于消极面的是A. 美国通过多种手段建立单一霸权B.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被少数大国控制C. 导致国际社会领导权的逐步削弱D. 个别国家处心积虑地谋求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随着日本国家实力的增强,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试图成为联合国

31、常任理事国,甚至扩充军备,成为影响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隐患,印度等国也积极谋求地区霸权,D项正确;多极化趋势是对美国建立单一霸权的抑制,A项排除;随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个别大国对联合国的影响力会遭到削弱,B项排除;多极化趋势加强只是使国际社会领导权由个别国家独享到多国共享,而不是削弱,C项排除。故选D。二、非选择题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文官们自应形成一个具有共同思想的集团。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亦即同情和怜恤之心,文官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

32、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万历皇帝明白了自己立常洵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操纵实际的官僚集团日益疏远。采取了长期怠工的消极对抗。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出生于一省一县,是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是为“年谊”。婚姻关系,包括男女双方的远亲近属,是为“姻谊”。这多种的“谊”是形成文官派系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明朝的历史只好在这里作悲剧性的结束,即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

33、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到了18世纪末,由于“恩赐制”的影响,文官系统相当紊乱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提出了一项改革文官制度的方案,即著名的“诺斯科特一杜维廉报告”。这样英国的近现代文官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一个相对独立于各个党派的文官团体开始逐步形成,成为英国政治力量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在英国,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 的原则,这同时也是西方国家文官制度中最具代表性的原则之一。文官选拔考试的一般形式 包括笔试、口试以及实际操作考试等。考试分两轮,首轮考试一般多采用笔试,复试则按所招文官的职位、类别的不同,采取相对灵活的录取方式。

34、文官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朝文官政治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黄仁宇为什么说“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西文官制度的不同之处。【答案】(1)特点:受儒家思想影响;形成力量强大的集团(或力量强大);对皇权形成制约;形成各种派系。原因:明朝晚期官场腐败,吏治黑暗;文官制度仅凭道德约束而缺乏科学化的技术支撑;文官政治单纯以道德和绝对的集权治理国家,缺少硬性的法律条款,造成了道德的政治化和泛化;用

35、崇高的理想来解决问题,导致体制的僵化。(2)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代议制的发展和完善;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借鉴其他国家(或民族)先进的选官制度;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3)中国: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本质上服务于封建王权。英国:独立于各党派,终身任职;理论实用并重;录取方式灵活,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他们都知道施政出于仁民爱物之心”可归纳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力量”可归纳出形成力量强大的集团;根据材料“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可归纳出对皇权形成制

36、约;根据材料“各式各样的社会关系也使他们结成小集团”可归纳出形成各种派系。原因:可从明朝的官场腐败、文官执政的理想化、缺乏法律机制的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原因:根据材料“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贵族”可归纳出官员选拔方式落后,官僚体系紊乱;根据材料“1854年,由当时的国会议员诺斯科特和杜维廉根据广泛的调查”可知当时代议制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推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英国的文官政治还借鉴了其他国家(或民族)先进的选官制度;启蒙思想和近代科学的发展也是重要因素。(3)不同:可从二者的本质、指导思想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时间政府收回主权史实

37、1917年北京北洋政府取消德国在华驻兵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废除德国、奥匈帝国领事裁判权1926年北京北洋政府取消芬兰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1927年武汉国民政府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除日本外,各主要国家均承认中国关税自主权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收回镇江英租界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中国全面实现关税自主权,正式收回厦门英租界,收回威海卫英国租借地1943年南京国民政府收回上海、厦门公共租界,收回天津、广州英租界,废除其美在华领事裁判权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苏联租借旅顺海军基地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英占香港地区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收回葡占澳门

38、地区摘鳊自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争约的历史考察等上表提供了近现代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主权的简要历程,蕴含了诸多信息。解读材料,提炼一个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近现代中国收回主权的过程历时漫长,主要以渐进和平的外交方式实现,是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的结果。阐释:近代中国历史既是屈辱的殖民史,也是奋进的抗争史,主权丧失伴随着收回主权的斗争。自民国以来,1949年结束半殖民地状态,随后又陆续收回一些主权,在近百年时间里,历届政府付出了艰辛的外交努力。历届政府善于抓住历史契机,并且善于主动创造机会,如北洋政府借助

39、一战、武汉国民政府借助北伐战争、南京国民政府借助二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借助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逐步挽回国家主权。主权的丧失与挽回过程折射出国家命运的起伏,民国以来,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展开与融入国际进程的加快,中国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逐步提升,这是收回国家主权的坚实基础。(其他观点、阐释合理,亦可给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此类问题是一道非常新颖的试题,既考查了信息提取能力又考查了信息阐释能力,在做此题时一定要抓住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这个主题,主要突出历届政府前后相继,共同努力才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40、被废除。考点:史学研究核心观点提取核心观点阐释等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们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我们缺少像地中海、波斯湾这样的内海,我们面对的是渺渺的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我们只有一个内海渤海湾,太小了。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主要是打鱼、晒盐,是烟波浩渺、难于了解的地方,很难进行运输、航行,海洋就没有充分的发挥起来。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余秋雨亲切如外公给我的信材料二 1492年哥伦布航海发现美洲的“地理大发现”和其后的一系列航海大发现,宣告了西方殖民时代和海洋瓜分时代的开始。在此背景下,西方军事思想突破了以前狭隘的理论

41、视野,逐渐具备了全球性的战略目眼光。马汉的“海权论”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为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控制海洋进而控制世界打下了理论基础。从本质上说,马汉的“海权论”是地理大发现的产物,具有全球性和世界性眼光,这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时代的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近代以来西方军事思想创新的主要特点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即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

42、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军堂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清朝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没有很好利用海洋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筹建近代海军进行简要评价。【答案】(1)古代中国对广阔的太平洋认识很少;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对海洋需求较少;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对外

43、贸易。(2)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开辟新航路,加紧抢占殖民地,发展海上贸易,世界的孤立状况被打破,逐步走向整体;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落后地区逐步被纳入世界体系中,对其发展造成了“双重”的影响;西方国家间为争夺殖民霸权、海上霸权和世界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国际关系日益紧张。(3)清政府筹划海防旨在抵抗列强侵略,具有积极意义;兴办海军和近代教育事业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也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只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面貌。【解析】【详解】(1)由材料“太平洋,这对古人来说是没法被利用的”,

44、可得出古代中国对广阔的太平洋认识很少;由材料“海洋对于中华民族来说,虽然很靠近,实际比较陌生”,可得出中国主要是农耕文明,对海洋需求较少;由材料“中原部位的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就是农耕文明”,结合所学,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限制对外贸易。(2)要一分为二说明近代西方国家“把国家的战略利益和海洋权益紧密结合”带来的影响,既要采用近代化史观从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等角度说明世界日益密切联系。同时要指出,早期殖民扩张导致国际关系日益紧张。(3)要一分为二评价清政府筹划海防。从积极方面来看,可以从抵抗列强侵略和促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来说明,从消极方面来看,洋务运动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只学器物不变腐朽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近代中国落后的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