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素养测评四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选择题(共 12 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这种做法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 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 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 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选 A。据材料“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位卑权重的原则”可知,这样做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 A 正确;材料只是说监察官员地位低但权力很大,并不妨碍他们行使监察职能,故 B 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汉代监察制度的效果,故 C 错误;材料说的是汉代的监察制度,监察制度并不能起到防止地方割据
2、势力膨胀的作用,故 D 错误。2.北宋前期规定:中书令“不与朝政”,中书侍郎“不领省职”“但掌册文、覆奏、考帐”。这反映出当时()A.官僚机构进一步膨胀 B.中书省的权力被削弱 C.三省体制得到了发展 D.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解析】选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与材料中“不与朝政”“不领省职”相符合,故 A 正确;宋代设置有中书门下,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也曾经实行以三省长官并为宰相的体制,材料中“中书令”“中书侍郎”不等于中书省,故 B 错误;材料中只提到“中书令”“中书侍郎”,未涉及三省体制,故 C 错误;材料中“中书令不与朝政”,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无法表明中央
3、集权进一步加强,故 D 错误。3.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建国之初,当先立纲纪”,1367 年,颁布律令直解。洪武六年,朱元璋又亲自参与编定大明律,其中规定“凡除授官员,须从朝廷选用,若大臣专擅选用者,斩”;在“胡惟庸案”后,又颁布昭示奸党录等法律文件。这说明朱元璋()A.强调法律治国作用 B.推行法家治国思想 C.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D.严查官员擅权贪污【解析】选 A。朱元璋认为“先立纲纪”,即用律法来规范,故 A 正确;法家的统治思想主要体现在秦朝时期,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理学,故 B 错误;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为皇帝从各个方面削弱丞相的权力,把国家权力掌握在一身,故 C 错误;在诸多的律法
4、中,不仅有关于擅权的,也有关于结党营私的,故 D 错误。4.(2019北京高考)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解析】选 D。由材料“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只得遵旨”可知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最终的决定权取决于皇帝,故选 D;内阁大学士能够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A;明成祖时期内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排除 B;内阁掌握票拟权,“按照皇帝传谕来票
5、拟”不符合史实,排除 C。5.(2020唐山模拟)“永乐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宣宗时,宫中正式开设内书堂教宦官读书。”明朝的这种现象()A.使内阁制度取代丞相制度 B.是封建王朝宦官专权的滥觞 C.成为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 D.是强化君主专制权力的需要【解析】选 D。“永乐中,始命吏部听选教官入内教书”其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的权力,故选 D;丞相制度在明朝立国之初已经废除,排除 A;宦官专权早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过,排除B;明朝政治黑暗的根源在于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封建制度的腐朽,排除 C。6.(2020焦作模拟)明朝,“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到清初,言官本
6、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这一变化表明()A.清朝沿用明制 B.内阁权力遭到削弱 C.相权逐渐下降 D.中枢机构不断完善【解析】选 B。根据材料“明朝,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令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到清初,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可知清初皇权加强,内阁权力遭到削弱,故选 B;材料主旨为阁臣权力变化,未涉及政治制度,也未涉及相权,且内阁并非法定中枢机构,故排除 A、C、D。7.(2020厦门模拟)洪武元年颁布的大明令申明,“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明朝后期修订的问刑条例则规定,“其财买义男,如恩养年久,配有室家者,照例同子孙论”。这一变化可
7、以说明当时 ()A.纲常伦理受到严重冲击 B.宗法关系渐趋松弛 C.异姓继承取代嫡子继承 D.社会风俗急剧转变【解析】选 B。明初大明令规定“不许乞养异姓为嗣,以乱宗族”,到了明朝后期,“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据此可知其地位有所提高,说明在明朝后期,宗法关系较之前有所松弛,故选 B;既然“义男”可以“照例同子孙论”,说明“义男”没有冲击纲常伦理,排除 A;“义男”继承权是“嫡子”继承权的一种补充,不会取代嫡子继承,排除 C;“义男”的地位由不被国家承认到“照例同子孙论”,顺应了社会的需要,并不会导致社会风俗的急剧转变,排除 D。8.(2020福州模拟)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
8、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 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 B。“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可见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的随意性,故选 B;“内阁学士”与“六科给事中”没有直接关系,没有涉及内阁学士地位的变化,排除 A;“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与皇帝直管六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C;“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体现的是对皇权的制约,体现不出加强,排除 D。9.明太祖强调:“盖蛮夷非威不畏,
9、非惠不怀,然一于威则不能感其心,一于惠则不能慑其暴。”明成祖也认为:“驭夷狄有道,谨边备是也其来侵犯,则有以御之;其来归服,则有以处之。”这反映出明初统治者()A.认识到必须改变传统“华夷”观念 B.强调完善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 C.意识到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 D.注重稳定边疆秩序以巩固统一【解析】选 D。题干中提及明太祖认为对于“蛮夷”少数民族或邻国要威惠并施,明成祖认为对于“蛮夷”要抵御与归服并用,两者都重视处理与“蛮夷”的关系,故选 D;“华夷观念”在近代以来才逐渐改变,排除 A;题干未提及行政机构,排除 B;题干未提及怎样尊重“蛮夷”,而是要威惠并施,排除 C。10.(2020金丽衢
10、模拟)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下表选项中对应不正确的是()事件 诗歌 A 平定三藩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滇平(1681年)B 册封达赖 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旒。C 收复台湾 万里扶桑早挂弓,水犀军指岛门空。中秋日闻海上捷音(1683 年)D 亲征噶尔丹 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解析】选 B。“天高大漠围青嶂,日午微风动彩旒”指的是塞北,不符合西藏地区,故 B 错误,符合题意;平定三藩在云贵一带,“洱海昆池”符合,故 A 正确,不符合题意;收复台湾符合“岛门空”,故 C 正确,不符合题意;亲征噶尔丹在西北一带符合“天山路”,故 D 正确,
11、不符合题意。11.(2020武汉模拟)清朝将全国划分为十八个省,共设八位总督。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其中有六位总督兼管两到三个省;除甘陕总督外,其他总督须与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的巡抚同驻一城。清朝推行“督抚同城”的主要目的是()A.明确地方行政区划 B.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C.强化相互牵制监督 D.简化地方行政层级【解析】选 C。据材料“总督偏重于总制军事,包括领兵权、指挥权和军粮筹措权等”巡抚“抚循地方、考察官吏、提督军务”可知总督与巡抚在职权上多有重叠,可以互相牵制监督,故选C;地方行政区划在“督抚同城”前已经明确,排除 A;督抚职权上多有重叠,因此督
12、抚在地方事务上多有不和,造成互相掣肘的现象,排除 B;明清地方行政区划基本上是四级行政层级(省府州县),并无简化,并且材料强调“督抚同城”的相互牵制,排除 D。12.(2020淮南模拟)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 B。由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13、故选 B;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关于司法内容,非立法问题,因而无法得出清代法律体系是否完整,排除 A;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中依据的例不断更新,无关司法程序的问题,因而无法得出司法程序是否严格,排除 C;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排除 D。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
14、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崇祯年间,乡绅张溥等人在江南地区组织了规模庞大的“复社”组织。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摘编自秦德君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等 材料二 15401640 年被称为“流动的世纪”,英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乡绅阶层日益兴起。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16 世纪初乡绅人数约为 6 000,到
15、17 世纪末增长到约 20 000 人。乡绅人数增加源于社会流动的加快。英国农业资本主义与商业的迅猛发展导致新财富增加,一大批出身非绅家庭的新富人士集中涌现,通过努力实现了地位提升。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国家对于新富之人积极吸纳,为其提供了政治保证。1568 年官方纹章院开始向新兴社会人士开放申请,引起人们追逐爵位纹章的热潮,出现了“荣誉膨胀”现象。据统计,15601639 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 3 760 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摘编自许明杰从莎士比亚 遗嘱看英国乡
16、绅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明乡绅阶层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作用。(12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晚明与英国乡绅的不同点,并分析其成因。(13 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明代乡绅阶层是国家权力末梢的自治主体,充当国家治理乡村的代理人”可知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及推动乡村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可知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促进儒家思想的
17、传播;根据材料一“东林党和复社都积极参与政治运动,追求社会稳定和政治清明,对晚明政治产生了极大影响”可知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第(2)题第一问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与材料二中“乡绅属于地主阶级,是介于贵族与农民之间的中间阶层,大致包括骑士、缙绅与纹章乡绅三个群体”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而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根据材料一“其来源,一种是未仕但具有准官僚资格的生员、监生、举人;一种是通过科举途径做官而致仕的居乡官僚”与材料二“宗教改革后,大量的修道院土地被政府没
18、收并出售,促进了土地市场活跃,为大批新富人士通过购置土地成为乡绅地主提供了条件”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而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根据材料一“第三类是无功名无官职的乡里领袖,被地方官任命为乡约正,负责讲解圣谕和约规,以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与材料二“1560-1639 年间官方授予的新纹章数量多达 3 760 个,而成功晋升绅士的莎士比亚正是这一变化的受益者”进行对比可知其不同点是: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而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第二问原因,在作答本题目时,我们一方面要分析晚明,另一方面还要分析英国。就晚明而言
19、,根据所学知识,明代乡绅注重和睦宗族,正地方风俗,其原因是受到中国宗法传统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明末,顾宪成和高攀龙因政治失败,以乡绅的身份隐居无锡乡里,重修东林书院,主持读书讲学活动,被称为东林党人”可知与当时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有关;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分析。就英国而言,根据材料二中提及的时间段1617 世纪,可以得出资本主义的发展,造成社会人员阶层流动的加快;根据材料二中所提及的事件宗教改革,可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宣扬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据材料二中对贵族改革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可知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答案:(1)强化了国家对基层的控制;推动乡村经济
20、发展;推动基层社会的文化教育事业;促进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乡村社会的稳定。(答出四点即可,每个要点 3 分)(2)不同点:中国乡绅凭借的是知识和声望,英国乡绅有明确的身份认定;中国乡绅大多和科举制联系密切,英国乡绅总是与财富联系在一起;中国乡绅更重视维持宗族与地方事务的责任,更关注朝政;西方乡绅更加超脱,重视商业与绅士文化培育。(5 分)成因:晚明:宗法传统的影响;科举制的发展;理学思想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的发展。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流动的加快;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英国贵族制度的改革。(8 分)14.(2020信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 中央官制 地
21、方管理 选官制度 秦朝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 汉朝 中外朝制度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 唐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 宋朝 二府三司制 集中军、政、财权,设通判、转运使 科举制 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度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 清朝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
22、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答案:示例 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2 分)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