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272KB ,
资源ID:1162253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22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模块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模块九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doc

1、模块九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阶段特征】从1956年到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这一时期带有“探索”和“曲折前进”两大特征。中共为建设社会主义进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八大正确的理论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针,但中共对迅速到来的社会主义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工作指导方针上发生了严重失误,“左”倾借误不断滋长,坚持马列主义正确路线的共产党人努力纠正失误,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就,使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历曲折的过程中仍具前进趋势。从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是“动乱”。“文革”的发动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它是中共历史上“左”倾错误占统

2、治地位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时期。【考点解读】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一)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2.内容:1956年秋,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在经济建设上,八大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3

3、.作用: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二)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掌握整风运动的背景、内容和结果。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国内的敌我矛盾已经基本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突出地反映在各个方面。1957年春,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他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即“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2.内容:反官僚主义、反宗派主义、反主观主义。3.结果:1957年的整风,由于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向党进攻,党中央和毛泽东

4、对当时的阶级斗争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发动了一场严重扩大化的反右派斗争,挫伤了一大批群众、党员特别是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导致从理论上修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这就成为后来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连续犯错误的理论根源。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总路线的制定及认识1958年中央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2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原因: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

5、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主要标志:北戴河会议。(3)认识: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在探索中,由于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未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二)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11959年中共中央召开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进行批判,会后全国性的“反右倾”斗争开展起来了。2三年经济困难出现的原因:(1)自然灾害;(2)苏联政府撕毁合作协议;(3)“反右倾”斗争等“左”倾错误。(三)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1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对国民党经济实行“调

6、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是党在建设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一次重要转变。1962年中央召开有七千人参加的中央工作会议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2建设成就:(1)在经济建设方面:武汉、包头钢铁基地建成;大庆、胜利、大港油田建成;兰新、包兰等铁路建成。(2)在科技方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三、“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和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文化大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中央政治局扩大化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2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林彪发动政变的阴谋败露,于1971年9月13日慌忙同妻儿叶群、林立果外逃,在内蒙古人民

7、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这就是“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2)1976年10月,华国锋和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采取断然措施将“四人帮”隔离审查,江青反革命集团覆灭。3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2)九一三事件以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批判林彪时,他提出批判极左思潮,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积极进行解决干部等工作,使各方面的工作有了转机。1973年,国民经济形势出现了复苏的局面。(3)1975年,由于周恩来病重,毛泽东让邓小平出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纠正“文化大革

8、命”的错误。(二)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性质和教训1原因:党内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日益严重。(2)20世纪60年代中期,我国周边的国际局势紧张,对国际形势缺乏科学的分析和判断。(3)个人崇拜日益严重,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以至破坏。(4)江青、康生一伙野心家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及全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内乱。3教训:(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2)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不能搞阶级斗争扩大化。(3)加强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反对个人崇拜。(4)防止国际形势的消极

9、影响。(5)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坚决反对“左”的错误。四、20世纪70年代对外关系的新成就由于中国的发展壮大和第三世界的兴起和斗争,由于美苏争霸出现了不利于美国形势,中国外交出现了转机和突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外交关系。【考题剖析】(2005年北京海淀区调考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要是我们给予中国共产党政权以政治上的承认,那对于非共产党国家的政府的生存将是一个几乎是致命的打击。如果给予这的承认,和中国共产党在联合国中取得席位,那就会使他在远东威信和影响大大增加。”引

10、自1958年12月4日杜勒斯在加利福尼亚州商会的演讲材料二“中国人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摘自尼克松1970年2月18日对外政策报请回答:(1)材料一中,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是什么政策?用事实证明这种政策结果。(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较,美国政策有何变化?根本原因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习为例,说明我国外交战线的重大突破。【解析】此题是材料解析题,第一个材料选自1958年杜勒斯演说词的几句话。材料提供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就是不承认新中国。材料二

11、是引自尼克松在1970年对外政策报告的一部分,看出美对华政策的改变。试题按时间顺序提出了两问题。第二问是要求论证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对华政策的实施和结果。第一问主要要求通过对材料阅读、理解、进行比较,得出美国政策有何变化?根据所掌握的历史史实,分析出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然后,再以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加以说明我外交战线的重大突破。【参考答案】(1)材料一中,美国对中国采取的政策是政治上不承认,孤立中国的政策。事实证明这种政策没有得逞。建国后许多国家同我国建立了交关系;中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以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万隆会议。(2)政策变化,从孤立中国走上了面

12、对现实承认中国。变化的原因:是中国国力增强及美苏争霸出现了不利于美国的局面。重大突破,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的法权利;尼克松访问中国,两国关系走上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我国支持第三世界反帝、反殖、反霸的斗争。【单元训练】一、选择题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新成就,据此回答13题。1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经双方不懈努力,争执后又会出现柳暗花明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成次要矛盾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害冲突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220世纪70

13、年代,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的主要标志是 ( )A中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B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C以五大国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D成为第三世界的突出代表3(2006年四川文综第20题) 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其主要促成因素不包括( )A中美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B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D中国政府长期的外交努力4中共在“八大”上提出我国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B三座大山已被推翻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5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

14、现在(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C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D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6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7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整风运动,据此回答7-8题:71957年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的目的是 ( )A在全党开展一次学习马列主义的运动 B引导全党正确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

15、盾C发动一场群众性的反击右派斗争D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地社会主义建设。81957年整风运动的中心内容是 ( )A反对官僚主义B反对主观主义C反对党八股D反对宗派主义1956年中共八大以后,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但在这一建设过程中,也犯了不少严重的错误,据此回答9-13题:9在这一时期,我国所面临的不利的国际环境有 ( )苏共“二十大”造成思想混乱 帝国主义掀起世界反社会主义浪潮美国扩大侵越战争中苏由合作走向对峙A B C D10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所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有 ( )A混淆了敌我矛盾,很多人被错划成右派B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C从理论上修

16、改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D直接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11庐山会议原是为了反“左”,但在后来转化为反右派斗争,其根本原因是( )A并未从根本上认识到到“左”倾的严重性B毛泽东对彭德怀尖锐的批评难以忍受C彭德怀等人对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提出挑战D“大跃进”的成绩是主要的12“反右倾”斗争造成的严重后果不包括 ( )A开始纠正“左”倾错误 B破坏党的民主生活C阶级斗争扩大到党内 D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13下列事件存在着因果关系的是 ( )A整风运动与“反右倾”斗争 B三大改造与右派向党进攻C反右派斗争与三年经济困难 D三大改造与经济比例失调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

17、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据此回答14-16题:14下列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述正确的是 ( )符合我国国情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有利社会主义建设A B C D15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16.造成总路线这一失误的思想根源是 ( )A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忽视客观规律。C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D违背了经济建设应综合平衡的原

18、则我国的国民经济自1959年到1961年处于严重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此回答17-19题:17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指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18上述方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 (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成果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19对“七千人大会”的情况表述正确的是 ( )A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B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C初步总结了“大跃进

19、”的经验教训D为“反右派”斗争中受批判的同志全部平反“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是一场巨大的灾难,据此回答20-23题:20“文革”造成的十年浩劫,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建国以后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其发生的原因是 (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中共由于长期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环境中,容易将党内正常的意见分歧看做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并采用阶级斗争的方法处理。 权力过分集中、个人崇拜发展A B C D21“上山下乡”和“五七干校”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 )A参加锻炼、强健了体魄 B失去了接受正规教育机会C知识青年接受了一定锻炼 D给国家的建设造成不利的

20、影响22“文革”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 )A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B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C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D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23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B科技外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领域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在“文革”过程中,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广大干部群众,对“左”的错误进行了抵制和斗争,据此

21、回答24-26题:241971年11月14日,毛泽东指着叶剑英对人讲:“你们不要再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这段话表明 ( )A毛泽东认识到极左的危害并开始纠正错误B“二月逆流”是一场反对林彪、江青阴谋集团的斗争。C“二月逆流”不以反对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为目标D毛泽东承认所谓“二月逆流”是一个错案25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实行全面整顿,选择的突破口是 ( )A整顿交通运输秩序B调整国民经济比例C整顿科技教育事业 D纠正“文革”的错误26“文革”中,为粉碎“四人帮”奠定了群众基础的是 ( )A1967年谭震林等老同志严词批评“文革”B周恩来主持中央工作

22、时提出批极左思潮C邓小平主持工作时实行全面整顿D悼念周恩来痛斥“四人帮”的“四五”运动文革时期,“左”倾错误泛滥,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经济建设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据此回答27-31题:27下列关于“文革”中能取得一定经济建设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的努力是分不开的B是与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分不开的。C生产力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它总是向前发展的。D“文革”也具有一定的客观进步性28“文革”期间,我国新建成的铁路是 ( )鹰厦铁路成昆铁路 湘黔铁路 京九铁路A B C D29“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各方面工作出现转机,其表现有

23、 ( )工农业总产值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国民经济明显好转 全面系统地纠正“文革“的错误 社会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A B C D30下表为“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情况,这些数据表明 ( )年份1966-1967年1967-1968年1972-1973年1974-1975年比上一年增长9.6%4.2%9.2%11.9%A“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时起时落。B“文革”对工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C“九一三”事件后,经济开始迅速回升。D“文革” 冲击经济领域,邓小平等纠正左倾错误,国民经济迅速回升。311975年 ,邓小平领导的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 )A整顿交通运输B整顿社会秩序C发展国民经

24、济D系统纠正“文革”错误二、非选择题3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一(1955年夏)4600亿斤4300万担1100万吨二(1956年1月)6400亿斤7000万担1500万吨三(1956年8月)5000亿斤4800万担1050万-1200万吨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实际可能成为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

25、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引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 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指标变化情况。(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起变化的原因。(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参

26、考答案一、选择1.A 2.A 3.A 4 .A 5.D 6.B 7.D 8.A 9.C 10.C 11.A 12.A 13.B 14.D 15.D 16.B 17.D 18.D 19.C 20.D 21.D 22.C 23.D 24.D 25.A 26.D 27.D 28.B 29.A 30.D 31.D 二、非选择题32答:(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又降低,但比较适中。(2)原因是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最高潮,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求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3)启示:一是制定经济计划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二是要依靠集体智慧,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一旦有误要及时纠正。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