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四十九古代杰出的中外历史人物1.(2019全国卷T4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司马相如(前179-前118),字长卿,蜀郡成都人,少好读书,因仰慕蔺相如而自名。汉景帝时入皇宫为郎,后辞官,游于梁王封国,作子虚赋颂梁国之盛而含讽谏之意。汉武帝即位后,因得读子虚赋而喜之,召相如入京,侍于左右。相如曾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司马相如在上林赋中述天子音乐活动场景:“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歌颂
2、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他的散体大赋叙事夸张,铺陈物象,句式整齐,文辞华丽,气势磅礴。时人赞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据史记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司马相如的历史贡献。(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司马相如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信息“奉命安抚西南,使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请为内臣”“歌颂了国家的强盛和天子的威严,宣扬了大一统中央王朝无可比拟的气魄和声威”“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分析。第(2)题结合所学从时代要求、文学的创新、继承和个人的努力角度分析。答案:(1)汉国
3、家统一的积极参与者;汉朝廷权威的维护者与歌颂者;推动汉赋发展的代表性人物。(9分)(2)作品适应时代的需要;文学形式和内容创新;个人的努力和天赋。(6分)2.(2019全国卷T46)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材料郭子仪(697-781),华州郑县人(今属陕西),“长六尺余,体貌秀杰”,通过武举考试成为将领。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朝廷军队溃败,玄宗奔蜀。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后回纥受人唆使,举兵威胁长安,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回纥首领深受感动,与郭子仪饮酒结盟而退军。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
4、心”,其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后代史家称赞他为“大雅君子,社稷纯臣”,认为“自秦、汉以还,勋力之盛,无与伦比”。据旧唐书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子仪的历史功绩。(6分)(2)根据材料,简析郭子仪取得功绩的原因。(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经过多年征战,平定叛乱”可得出平定安史之乱;根据材料“经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可得出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根据材料“其
5、麾下数十人成长为文武大臣”可得出培养人才。第(2)题根据材料“郭子仪从朔方节度使任上率兵勤王”“郭子仪已年近七十,率数十亲兵赴回纥军中劝阻”可得出身逢时势,勇于担当;根据材料“郭子仪身系天下安危近二十年,子孙与皇室通婚”可得出忠于朝廷;根据材料“多年征战”“郭子仪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可得出善于领兵,英勇善战;根据材料“时方握强兵,或方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不即日应召,故谗谤不能行”可得出富有政治智慧。答案:(1)平定安史之乱;长期维护唐朝稳定和国家统一;培养人才。(6分)(2)身逢时势,勇于担当;忠于朝廷;身强体健,善于领兵,英勇善战;富有政治智慧。(9分)3.(2019
6、株洲模拟)(15分)材料范仲淹(9891052),苏州人,幼年丧父,因母亲改嫁长山朱氏而更名朱说。知晓身世后,他远赴应天府求学苦读,1015年科举成功,在为官一方并食朝廷俸禄后,他迎回母亲供养并改回本名。1021年,范仲淹调任泰州西溪盐仓监。因旧海堤年久失修,海潮淹没良田,毁坏盐灶,危害百姓,他上书建议沿海筑堤,重修捍海堰,1026年,工程最终完成。1027年,范仲淹为母守丧,应天府留守晏殊闻范仲淹之才,请他执掌应天府教席。在主持教务期间,他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力求矫正世风,严以律己,节操高尚。在其影响下,书院学风焕然一新。1028年,范仲淹奏请上执政书,请求改革吏治,裁汰冗员,
7、安抚将帅,得到不少朝中大臣的褒扬和推举。同年,被宋仁宗招入京城。范仲淹死后,朱熹说他“天地间气,第一流人物”,刘漫塘说“本朝人物,南渡前,范文正公合居第一”,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据宋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范仲淹能被朝廷重用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后世褒扬范仲淹的理由。(8分)【解析】第(1)题由材料“他远赴应天府求学苦读,1015年科举成功”说明科举及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由材料“在主持教务期间,他勤勉督学,以身示教,创导时事政论,力求矫正世风,严以律己,节操高尚”可知关心国事,且道德品质高尚等。第(2)题由朱熹、刘漫塘及袁枚对范仲淹
8、的评价以及联系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可知后世褒扬范仲淹的理由是范仲淹是儒家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具备仁义礼智的美德等。答案:(1)原因:科举及第,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关心国事,且道德品质高尚;为官一方,政绩比较突出。(每个要点计2分,答满三个要点计7分)(2)理由:范仲淹是儒家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具备仁义礼智的美德;刻苦求学,精研儒家义理,是宋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关注国事,忠君爱国,积极献言献策;兴修水利,为民谋福祉。(每个要点计2分,共8分)4.(2018全国卷T47)(15分)材料 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器重,“事无巨细,咸听取裁”。三娘子生活的时
9、代,明朝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朝,双方关系顿时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朝和谈。明朝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讴歌,婆娑忘返”。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地区建城,后明朝赐名为“归化”。1581年,俺答汗去世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朝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双方取得和平局面的原因。(8分
10、)(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三娘子的历史功绩。(7分)【解析】第(1)题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既在材料中也在所学之中。概括需要划分层次,然后转化成答题用的语言。概括材料“相持已近200年”“自由贸易”“三娘子的劝说”“三娘子的辅佐”,转化一下即可。第(2)题历史功绩,可以从民族交往与发展的角度来谈。答案:(1)多年战争,人民渴望和平;明、蒙之间商业互市的需求;个人能力与威望。(8分)(2)推动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明、蒙之间的长期和平;促进了草原地区社会进步。(7分)5.(2018全国卷T47)(15分)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
11、制。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2、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6分)【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唐宪宗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为平定“跋扈”藩镇提供了条件;依据材料“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唐宪宗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依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唐宪宗灵活调整征讨策略;依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采取了剿、抚并用的政策和手段。第(2)题结合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可从政治上
13、加强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稳定;经济上得到恢复与发展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9分)(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6分)6.(15分) “洛学”是北宋时期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它提出的具有无穷规定性的“天理”成为理学世界观的基石。福建人杨时于元祐八年(1093年)师事程颐、程颢,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程颢“独以大宾敬之”,且在其南归时以充满冀望的“吾道南矣”一语相送。 杨时归闽,传授洛学,他著述学庸论语解易诗书礼记解等著作,特别推崇四书的精神、研究义理的方
14、法。杨时归闽后又十分重视讲学授徒,培养了一批理学学者。宋史杨时本传中说:“暨渡江,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氏正宗。”并肯定,朱熹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杨)时”。杨时倡道东南,创立闽学之后,福建不仅本地的学术文化渐趋繁荣,而且一度成了全国文化的重心及程朱理学的大本营和根据地。南到福建,北到河朔,东起苏浙,西迄四川,几乎都是闽学先贤及其门人后学的天下,“中原文献,十九在闽”。闽北俨然成为礼义之邦,邑人大都知书识礼,淳朴忠厚。 摘编自刘树勋论杨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等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杨时儒学思想形成的背景。(7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时在儒学发展上的贡献
15、。(8分)【解析】第(1)题据材料“洛学是北宋时期洛阳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学派”“天理成为理学世界观的基石”师事程颐、程颢”可知二程的洛学体系的奠基等。第(2)题据材料“福建人杨时师事程颐、程颢,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可知杨时尊师重道,成为儒学教育史上的人物榜样等。答案:(1)背景:儒学受到佛道冲击,亟需自我发展完善;二程的洛学体系的奠基作用; 福建的开发,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增强;宋代印刷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7分) (2)贡献:开创闽学,推动福建文化繁荣和社会风气改善;收徒讲学,推动文化重心的南移;更新义理,促成朱熹理学最终形成;尊师重道,成为儒学教育史上的人物榜样。(8分)【
16、备选习题】1.(15分)材料 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嫁给柴绍为妻。617年李渊起兵反隋后,她独自奔赴鄠县(在今陕西户县北),把在那里的庄田处理掉,散尽财用以招募勇士,得到数百人响应。那时,鄠县一带有几支胡人队伍,各数千人。她派家奴马三宝一一说服,使他们都归顺入伍,后发展至七万人,声势大振,时称娘子军。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平阳公主去世。唐高祖想以鼓吹送葬,主管人不同意,说这有违古俗,从来没有妇女用鼓吹送葬的。唐高祖却认为公主亲身经过多次战事,这难道是以前的妇女所有的吗?鼓吹是军礼,有何不可!平阳公主的葬礼最终还是使用了军礼。旧唐书柴绍传有平阳公主的附传,新唐书诸公主传也有她的传记。
17、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平阳公主军功显赫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高祖厚葬平阳公主的原因。(6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可以得出门阀士族政治盛行(或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根据“鄠县一带有几支胡人队伍使他们都归顺入伍”可以得出密切的民族交往(或平阳公主说服胡人队伍加入),平阳公主以女性身份建功立业也说明了当时社会风气的开放(或女性地位的提升)。第(2)题根据材料“后发展至七万人,声势大振,时称娘子军”可得出独自创建一支军队(或发展至七万人,声势大振,时称娘子军)等。答案:(1)背景:
18、门阀士族政治盛行(或平阳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开放的社会风气(或女性地位的提升);密切的民族交往(或平阳公主说服胡人队伍加入)。(9分)(2)原因:独自创建一支军队(或发展至七万人,声势大振,时称娘子军);军功显赫(或唐高祖认为公主亲身经过多次战事);英年早逝(或武德六年,平阳公主去世)。(6分)2.(15分)材料 元朝统一中国后,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至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用以促进中原和西北的互市。为实现这两个设想,他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派遣懂得多种方言的女真人都实为招讨使去考察河源。都实曾
19、三次到达吐蕃,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的杰出旅行家之一。他西行路勘,历时四个月,终于发现黄河源头“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这次路勘有他的弟弟阔阔出同行。1351年,翰林学士潘昂霄根据阔阔出的口述,写成河源志,这是我国有关河源的第一部专著。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地理描述,对河滩地区的地形、水系、植被、动物、人口、聚落、城镇分布等都有简单扼要的介绍,并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谓黄河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都实黄河河源考察之行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都实黄河河源考察的意义。(9分)【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元朝统一中国后,
20、版图的广阔和交通的畅达都是空前的”可得出元朝的统一;根据材料“元世祖曾设想利用黄河把西藏高原和大都联系起来,使进贡能通过水运转输至大都,并在黄河源头建设一个城市”可得出元世祖的理想的作用等。第(2)题根据材料“终于发现黄河源头火敦脑儿,译言星宿海”即发现黄河的源头;根据材料“纠正了汉书西域传所谓黄河为伏流重源的非科学说法”可得出对古代的纠正等。答案:(1)原因:国家的统一;元世祖设想的推动;都实具有语言及经验优势。(6分,言之有理即可)(2)意义:发现了黄河源头;纠正了与其有关的非科学的说法;有助于中原和西北的交流;留下了关于当时黄河河源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文献记载。(9分,言之有理即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