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十六近代前期的思想解放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19世纪50年代,即便是经世派的林则徐、龚自珍等士大夫,在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六七十年代后,这种写法已很少出现,而且“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这一变化()A.有利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主要源于民族危机的刺激C.推动中体西用思潮的出现D.表明清朝政府已认清形势【解析】
2、选A。据材料“书写西方国家的名称时,一般是加兽字偏旁或加口字偏旁以示鄙夷,但六七十年代后夷字使用的频率也逐步减少”说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逐步加强,便于中国融入世界,故A正确。2.曾国藩认为儒学的学问分为四个方面:“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四者缺一不可,既强调义理为儒学之本,又使经济之学为义理所统辖。曾国藩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为中体西用寻找理论依据B.缓和与顽固派的既有矛盾C.宣传西学以挽救民族危机D.开始以全新眼光审视世界【解析】选A。曾国藩承认儒学中有经济之学,但又认为经济之学受义理之学的统辖,表明他为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理论寻找依据。3.下表为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
3、堂课程安排(节选)。据此可知,万木草堂()课程教学内容义理之学宋明理学、泰西哲学等经世之学中国政治沿革得失、万国政治沿革得失等考据之学中国经学、万国史学、数学、格致学等词章之学中国词章学、外国语言文字学A.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B.摆脱了封建教育的影响C.以培养革命人才为目标D.受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解析】选D。从表格的课程看,既学习中国传统的经学词章,又学习外国的文化,故是受中体西用的影响。故选D。4.洋务运动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圣人治民以德”,但“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而“西洋治民之法”“推其法以绳之诸国”,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推衍无穷
4、”。这表明他()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德治”思想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D.对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所突破【解析】选D。本题的题眼是“西洋治民之法”,“法”指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说明郭嵩焘突破“中体西用”思想,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D正确。A说法错误,美国不是议会制民主政治;题干并未体现抛弃“德治”思想,故排除B;“西洋治民之法”指的是政治制度,故C错误。5.(2019黄冈质检)下图是关于19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 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C
5、.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解析】选B。“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只是对题干漫画的现象描述,没有反映出漫画的本质,故A错误。通过题干中的漫画可知,清政府此时向西方学习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故B正确;通过题干中的漫画国人注射治病,可知清政府仍然没有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故C错误;材料中描述的是洋务运动,是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开始实行,并不是引发农民起义,故D错误。6.据梁启超回忆:“甲午丧师,举国震动,年少气盛之士疾首扼腕言维新变法而其流行语,则有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据此可知,“中体西用”思想在当时(
6、)A.与维新变法思想实现了融合 B.伴随鸦片战争的爆发而出现C.受统治者倡导成为主流思想 D.得到多数先进中国人的认可【解析】选D。“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可知多数人认可中体西用思想。故选D。7.(2019威海质检)对于战国思想家杨朱“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的主张,梁启超曾“甚疑其言,甚恶其言”。但后来却认为:“一部分之权利,合之即为全体之权利;一私人之权利思想,积之即为一国家之权利思想。人之皆不肯损一毫,则亦谁复敢撄他人之锋而损其一毫者。故曰天下治矣,非虚言也。”梁启超认识的变化反映了他()A.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B.利用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利己主义C.发现了
7、西方民主思想来源于中国D.借助儒家思想宣扬维新变法理论【解析】选A。通过题干中梁启超后来的言论可知,其夹杂了诸多的权利意识,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是受到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故A正确。8.谭嗣同说:“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通义也。”其思想特点是()A.强烈的民主精神B.强烈的爱国思想C.坚定的维新意志D.激进的革命精神【解析】选A。谭嗣同认为君是为民办事的,赋税取之于民,去之于民,如果不能做到上述几点,变革或者革命就会到来,这体现出他的思想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故选A。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爱国思想
8、”,B不正确;材料也没有体现出他要求“维新”或者要求“革命”的思想主张,C、D不正确。9.严复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去英国的清朝官员,一日来到一家酒吧,他听到里面的钢琴奏出的音乐优美典雅,便循着乐声走到钢琴前,见是一庞然大物发出的声音,便惊恐地高呼:“怪物也!怪物也!”严复旨在说明()A.清政府的腐败及落后B.中西文化的落差较大C.向西方学习的必要性D.西方音乐教育的先进【解析】选C。在这一故事里,严复形象地指出了中国文化的落后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故C正确。A是材料要说明的问题,不是严复的主旨,错误;比较中西文化的落差并非严复的主要目的,关键还是要学习西方,B错误;D是对材料的
9、曲解,错误。10.辛亥革命前,孙中山严厉批评义和团运动的“愚蒙之质”和“狂妄之举”;但在1924年的演讲中,他却称赞义和团运动让“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共合作形成B.农民运动的高涨C.民主革命发展D.民族主义成主流【解析】选C。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对义和团运动的“灭洋”不满,1924年,随着民主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对民主革命认识更加深入,认识到反帝反封建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因此,他称赞义和团的反帝精神,故C正确。11.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加以糅合、陶铸。他认为,“博爱
10、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这反映出孙中山心中的“博爱”()A.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矫正B.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C.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D.是对大同社会的美好设想【解析】选D。孙中山先生的“博爱”主张很显然并不是单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矫正,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以传统儒家思想为行动指南,故A错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而非博爱思想,故B错误;“目的是赢取更多革命同情”,这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C错误;根据材料“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不难看出,这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国传统大同理想的向往与追求,故D正确。12
11、.1912年1月1912年2月1912年2月1912年3月1912年4月1915年12月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出有条件地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举行就职典礼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蔡锷等率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对上表解读正确的是民国初年()A.民主理念和实践存有偏差B.袁世凯权力已被制约C.民主共和已成为社会共识D.政治民主化持续发展【解析】选A。题干反映的是民国建立之初的政局动荡局面。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且袁世凯复辟帝制,由此可知民主的理念和实践存在偏差。故选A。B、C中“已”说法错误;从表格内容看,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反对,可
12、知民主并没有持续发展,故D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马克思说:“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因此,“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二中学为
13、体中的“体”,不是指身体或形状,而是指国家的本体、主体、政体、基干、准则、法纪,简言之,“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这个“体”,君临一切,高于一切,凌驾于一切人和一切事之上。“中学”和“西学为用”,都是为了保护和尊崇这个“体”。所谓西学,大体上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摘编自邵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材料三张之洞系统阐发的“中体西用”论具有兴西学和保中学的两重性,即在为维护封建旧学张本(指事先为事态的发展作好布置)的同时,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摘编自刘健清、李振亚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1)据材料一并
1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体西用”为什么是当时“更好的宗旨”。分析其思想特征。(10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体”和“西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提出的根本动机。(5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10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一“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等信息,再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背景来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一“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和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来总结。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体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权”“西学一是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物质文
15、明;二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精神文明,主要是自由、平等的思想观念”等信息得出答案;第二问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目的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三“也为西学的传播起了促进作用”再结合所学洋务运动的影响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答案:(1)原因: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国人不易接受新思想;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国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策略中庸,便于国人接受,利于西学传播。(6分)特征:“中体”是根本,是“西用”的前提;中西文化的交融。(4分)(2)内容:中体指封建政权的根基,西学是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观念。(4分)动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1分)(3)作用:促进西学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促使思想解放,有利于
16、近代化进程。(6分)但其固守封建制度,抑制了西学作用的最大化,不能推动社会的根本变革。(4分)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近现代的文白之争是中国历史上重大的文化事件。就语言发展的方向来看,近代文白之争的对错是清楚的;而就其所牵涉的文化、民族传统等方面看,其对错又值得思考。正方反方梁启超:“今人文字与语言离,其利病既屡言之矣。今人出话,皆用今语,而下笔必效古言,故妇孺农氓(田民),靡不以读书为难事,而水浒三国红楼之类,读者反多于六经。”陈独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
17、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林纾:“且使人读古子者,须读其原书耶?抑凭讲师之一二语,即算为古子?若读原书,则又不能全废古文矣。”“古文者,白话之根柢,无古文安有白话?”姚鹏图:“鄙人近年皆用白话体裁然总不如文话之简捷易明,往往累牍连篇,笔不及挥,不过抵文话数十字、数句之用。”你赞成材料中“文白之争”哪一方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解析】赞同正方的观点,结合白话文易于理解能够促进文化知识普及、文言文晦涩难懂阻碍文化普及和文言文是传统文化代表遭到新文化运动批判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赞同反方,主张保留文言文,从文言文自身的优美性、文言文在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即可。
18、 答案:示例一:观点:赞成正方,主张推广使用白话文。(2分)理由:中国社会日常交往大量使用白话,而书面用语以文言为主,形成了文言文与白话文分离的状态;文言文的复杂阻碍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以及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追求思想的解放,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必须要否定文言文,倡导使用白话文。(10分)或示例二:观点:赞成反方,反对全盘否定文言文,主张保留文言文。(2分)理由:文言是白话的基础,文言作为一种有特色的书面用语,它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白话在其初期,无论是词汇的丰富性还是表达形式的成熟、优美都还无法与文言相比;在中国长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文言文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废弃文言,必然导致传统文化的断绝。(10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1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