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174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检测(一)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4分)1(2019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解析:选B题干的中心词是“血缘关系”,没有提及“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源,当政权产生之后,又把血缘关系进行剥离及减低其作用,这说明血缘关系与政治建构的对立和统一,故B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国家产生的根

2、源,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等级制度的基础,故C项错误;题干叙述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但没有提及其是否合理,故D项错误。2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

3、D项正确。3(2019南宁摸底)按照周代庙制,祖先的宗庙,天子立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超出定制之庙,要择吉日将神主迁入太祖之庙,而其宗庙则被毁弃,此举称为“迁庙”。这说明周代()A天子具有绝对权威 B祭祀仪式非常严格C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D注重维护亲疏贵贱解析:选D周朝的贵族都可以确立宗庙,不能说明天子的绝对权威,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庙制而不是祭祀仪式,故B项错误;据材料“庶人无庙”和“宗庙则被毁弃”可知宗法观念不是根深蒂固,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庙制的等级划分可知其体现了维护亲疏贵贱,故D项正确。4武王伐纣后,曾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并封霍叔、管叔、蔡叔(均为武王之弟)于

4、其地附近以为监视,是为西周第一次分封;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三监与武庚联合叛乱)后实行第二次分封,如封武王之弟康叔于卫,封王室贵族召公奭于燕,封功臣姜尚于齐。西周的两次分封均()A加速了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B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C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D有效防止了殷商旧族的叛乱解析:选A两次分封都有利于加强周人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从而加速民族交融和华夏族形成,故A项正确;宗法制确保了贵族权力的有效承袭,故B项错误;第二次分封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第一次并未起到这样的作用,故C项错误;第一次分封并未有效防止殷商旧族的叛乱,故D项错误。5(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

5、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A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解析:选C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6(2019大连测试)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指出:“西周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各级宗族成员,都要以各级宗子为中心,表示尊祖和敬宗。”西周这样做主要是()A强调家族等级 B防止贵族内部纷争C强化尊祖敬宗 D维护天下共主局面解析:选B宗族成员尊祖敬宗,目的是为了维护天子政治上

6、的唯一性和宗法关系上的唯一性,结合宗法制的内容,继承上的唯一性可以防止贵族内部纷争,故B项正确。7周代宗法制度规定:“大宗百世不迁,小宗五世而迁。”也就是说小宗过了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和自身)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该制度规定的目的是()A强化诸侯的宗主地位 B防止小宗势力扩大C确保嫡长子特权完整 D保证小宗血缘纯正解析:选B题干论及“小宗五世而迁”,其含义是指小宗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其指向是小宗,不是诸侯,故A项错误;小宗过了五代之后必须另立宗室,说明周代宗法制如此规定,目的就在于防止小宗的势力过于强大,以免威胁大宗,故B项正确;题干论及小宗,没有谈及嫡长子,故C项错误;小宗的“五世而

7、迁”是另立宗室,不是保证其血缘的纯正,故D项错误。8(2019廊坊联考)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 “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析:选D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进而体现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故选D项。9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膀。有

8、人劝郑庄公乘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B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C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D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郑庄公以诸侯身份射伤周天子,但是“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可知,在宗法制的规定下,以臣子之礼探问周天子,缓和了关系,体现了宗法制调和冲突的作用,故B项正确。10(2019辽宁辽南协作校一模)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乐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解析:选B据材料

9、“亲宗族兄弟”“亲四方宾客”可知借助礼乐制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礼乐制维护统治秩序,而不是区分贵族等级、强调善良的风俗教育,故A、C两项错误;据材料“以饮食之礼”“以飨燕之礼”可知主要是借助饮食达到凝聚宗族的作用,而不是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故D项错误。11(2019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

10、经济发展解析:选D“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12(2019日照一模)春秋时期,在用人制度上,鲁国一方面坚持“非吾族类,其心必异”的“亲亲”原则,另一方面开始实行“尚贤”,即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这表明鲁国()A选官制度比较完备 B新兴地主势力壮大C儒法两家斗争激烈 D传统

11、秩序面临解体解析:选D据材料“亲亲”原则可知,选官仍然坚持着世卿世禄制的原则,“选拔平民中的贤人仕官”可知打破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原则,传统秩序面临解体,故D项正确。13(2019湖南六校联考)西周时分封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依次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A分封制进一步发展和细化B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C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D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解析:选C战国时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这不是分封制的发展和细化,而是西周时期分封制的破坏,已趋于瓦解,故A项错误,C项正确;题干只是论述战国时

12、期“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没有谈及“平民成为世袭贵族”,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使社会等级固化,故D项错误。14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解析:选A材料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15(2019湖北四地

13、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16商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

14、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是宗法制瓦解的产物解析:选C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瓦解,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出现的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井田制的破坏,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分化是社会变革的产物,士的分化与活跃,推动了社会变革,士希望按照自己的阶级利益来改造世界,故C项正确;士的分化是分封制瓦解的产物,不是宗法制,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12分)17(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作者大胆地将系统整体研究方法运用到历史研究中,从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

15、余年与每两三百年爆发一次大动乱之间的关系入手分析,提出中国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的假说,并用这一套模式去解释中国社会、文化两千年来的宏观结构变迁及其基本特点。下图是根据作者的假说绘制的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图: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视角对该社会结构图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一致性,因此选择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特征进行论述,论证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对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答案:示例视角: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家国同构”的特征。说明:中国古代的国家结构由地主经济、儒家思想和官僚政治三部分组成。地主经济为官僚政治提供财税基础;儒家思想为官僚政治提供意识形态及文官来源。与之相应,中国古代的家族结构由族田、族谱和祠堂三部分组成。族田为祠堂权力的行使提供经济基础;族谱则以祖先崇拜的方式维持祠堂的宗法权威。国是家的放大形态,家是国的微缩形态,二者具有同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