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5 ,大小:264.39KB ,
资源ID:1161300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130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北京版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北京版2021届高考一轮历史复习专题三 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7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WORD版含答案.docx

1、第7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文化考点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思想科技成就文学艺术曲辕犁;翻车和筒车;均田制灌钢法;“市”三教合一雕版印刷术;火药;齐民要术书法;唐诗新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1.农业(1)耕作方式: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2)生产方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

2、技术。(3)水利工具: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时创制了筒车。(4)土地制度均田制A.目的:抑制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限制土地买卖。B.意义: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促进农业发展。(5)经济重心A.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B.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误区警示牛耕不是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是曲辕犁的发明,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拓展延伸土地兼并的影响及解决措施(1)影响:土地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使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阶级矛盾,往往酿成农民起义;另一方面,土

3、地高度集中也往往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封建国家同大地主的矛盾。(2)解决措施:一是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实行屯田制和均田制;二是限制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但是,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内奏效。2.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A.冶炼业:南北朝时期发明灌钢法。B.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C.丝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2)民间手工业魏晋南北朝时期曾遭到摧残,到了隋唐才得以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3)影响:中国瓷器大量输出

4、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拓展延伸古代中国手工业长期领先世界的政治和经济条件(1)政治条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2)经济条件:农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作物的推广,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农业动力革新的要求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市场。3.商业的发展(1)重农抑商下的商业A.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B.隋唐时期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2)市发展的特点A.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B.市与民居严格分开。C.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

5、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3)城市的发展A.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等。B.表现:a.北方:长安、洛阳等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b.南方:扬州、成都等城市逐渐繁荣,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4)对外贸易: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术语必背1.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缓慢,但随着人口和技术的南移,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唐代继续推行“抑商”政策,但没有阻止商业的发展繁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主题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史料实证 史料1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皇城之东、西各一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

6、;凡一百一十坊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唐六典 史料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史料3(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肆皆有驴,赁客秉,悠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通典食货七历代盛丧户口读史指导(1)史料1属于古文献史料。以省略号为分界线,前一层围绕“坊”,后一层围绕“市”。史料意在表达唐代政府加

7、强对商业的管理,市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指居住区。体现了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2)史料2以时间为分界点,分为唐朝前期与后期。史料体现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朝放松了对市的限定。(3)史料3属于古文献史料。该史料主要反映了唐朝商业交易具有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等特点。通过辅助设施的逐渐完善来体现唐代商业的发展。指古代的旅店、酒店。史料探究(1)根据史料1、2,概括唐代坊市制度的特点。 提示坊市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坊市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在市的设置上前后期有所调整,但没有放松对市的监管。(2)唐朝开元时期,商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由于商路畅通和商业辅助设施完善,使唐朝的

8、商业呈现市场广阔、交易次数频繁等特点。提示辅助市场典题演练(2017课标)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本题以北方人生活方式的变迁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正确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喝茶是民间的一种生活习惯,但这一习惯背后隐藏着深层的经济和文化问题。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经济重心不断向南方转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也随之上升,这必然会影响到人们

9、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本题中北方人从嘲笑南方人喝茶到自己也开始喝茶,这种现象本身就是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的一种体现,据此分析C项正确。南茶并不是唐中期时才开始北运的,故A项错误。饮茶不等于饮食,当时南北方饮食习惯不可能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直到南宋时南方经济水平才超越北方,故D项错误。素养解读学业质量描述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1-3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史料实证材料中从北朝时北方人“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到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出现“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体现了对南方饮茶的认可历史解释透过北方人饮茶习惯受南方的影响这一现象,得出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这一结论史论归纳从“历史解释

10、”的角度概括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交通发达不仅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便利,而且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唐代在广州等地还设有市舶使,掌管海外贸易、关税等;一些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邸店城市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是唐朝的大商业都市,其中的长安还是世界性的大都市。坊市分离,具有现代大都市的规划特点。唐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夜市市场比较发达特别是到了唐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在偏远的农村小镇也大行商业,草市更盛,有的甚至发展成为新兴城镇商人众多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外商和胡商云集于各大中城市货币的统一和汇兑的出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11、唐朝出现了新的统一的货币开元通宝;还出现了储蓄与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和汇票1.(2019北京朝阳一模)观察下图可知,我国() “牛耕邮票” “曲辕犁”A.开始进入铁犁牛耕时代 B.游牧民族转向农业生产C.南北农业技术差异较大 D.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1.答案D第一幅图片是汉代二牛抬杠直辕犁,第二幅图片是唐代曲辕犁,由汉到唐,耕犁的变化体现了农耕技术取得重大进步,因此D项符合题意。图片材料所述时间是汉唐时期,我国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采用了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排除A项;两幅图片体现的是铁犁牛耕技术,而非游牧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未体现南北农业技术的差异,排除

12、B、C两项。2.(2019北京海淀一模)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的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这一现象说明了()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2.答案C材料旨在说明以邢窑白瓷为代表的北方制瓷业经安史之乱后渐衰而南方制瓷业在中晚唐渐盛的发展变化趋势。这一变化与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有关,因此C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社会动乱对于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产生阻碍,排除A项;仅凭邢窑白瓷在安史之乱后衰落不能得出北方地区手工业全面

13、衰退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休养生息政策,排除D项。3.(2019北京丰台期末)晚唐诗人李绅在宿扬州中写道:“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反映了扬州()A.成为国际大都会B.成为经济政治中心C.商品经济的繁荣D.开始出现娱乐场所3.答案C根据材料中“夜桥灯火”“市朝风俗变”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后期扬州出现了夜市,原因是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交通便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唐朝的国际大都会是长安,政治中心也是长安,由此排除A、B两项;D项错在“开始”,故排除。考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魏晋至隋

14、唐的思想(1)魏晋思想的觉醒A.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造成人们对宗教信仰的渴求,佛教、道教相继兴盛并迅速传播,儒学因此受到冲击。B.玄学兴起。道家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和名家逻辑,以“清谈”为主要讨论问题的方式。(2)唐代“三教并存”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有了新发展内容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即“三教合一”;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影响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易错提示三教并存体现了唐代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三教并存虽然使儒学受到冲击,但其正统地位没有发生改变。传统儒学发展至唐代仍是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但相比于前后

15、各代,其地位却有明显的下降。魏晋时期儒学“独尊”局面被打破,统治集团扶持的弱化,佛、道二教的冲击和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异儒思潮是唐代儒学地位衰微的原因。2.科技成就(1)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火箭、火炮、突火枪是最早的火药武器。(3)农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3.书法(1)阶段A.魏晋:汉字发展成为自觉的书法艺术。B.隋唐:书法理论日趋成熟。(2)成就类别特征代表人物楷书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高魏晋钟繇、王羲之;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审美价值高东

16、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朝张旭、怀素等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东晋王羲之,其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等4.绘画(1)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是顾恺之,绘画理念是“以形写神”。(2)唐代:绘画艺术体现盛唐气象,吸收印度和波斯的风格,代表人物吴道子,被誉为“吴带当风”。5.文学:隋唐时期,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1)背景A.社会背景: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多元。B.制度保障:科举取士制度推动了文学的发展。C.文化条件: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2)代表A.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人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

17、主义诗人。B.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知识拓展唐朝社会变迁对诗歌风格的影响(1)盛唐时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反映了唐朝国力强盛、文化开放的社会背景。(2)中唐时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作大量涌现,反映了唐朝的社会弊端日益暴露。(3)晚唐时期,诗风凝重忧郁,反映了唐帝国的由盛转衰。术语必背1.魏晋至隋唐,道教、佛教传播发展,冲击着儒学,但始终未改变儒学正统地位。2.隋唐科技文化具有兼容并蓄、全面繁荣的特点,在许多领域领先世界,不仅影响了亚洲,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3.唐人尚法,故唐代书法家的

18、书法作品大多法度森严,唐朝是我国书法历史长河中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4.唐诗的繁荣反映了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盛世景象,也体现出科举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繁荣。主题社会环境对绘画风格的影响史料实证 史料1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摘编自居瑢风流蕴藉: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史料2初唐(自高祖武德至玄宗开元前)虽继六朝余绪,然同时孕育了大唐风神六朝以来佛画独盛的局面遂被打破,道教绘画勃兴于阗国尉迟跋质那、尉迟乙僧父子,以画仕于

19、中国,他们带来的凹凸晕染法对唐代绘画影响巨大。以现实生活,特别是表现上层统治者生活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与日俱增。绘画风格崇尚细致艳润,山水花鸟尚不为时人所普遍重视玄宗开元至德宗建中唐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学艺术一变六朝细润之风,崇尚雄健清新。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在蓬勃发展。帝王宗亲跻身书画,抬高了书画的身价。画坛极为活跃,名家蓬起。摘编自李福顺中国美术史读史指导史料类型史料1摘自现代评论,是第二手史料史料2摘自现代评论,是第二手史料史料研读关键信息史料1抓住有关描写魏晋风度特点的词语“本真与自然”“对正义的理性思辨”“真善美”来理解魏晋风度史料2以时间为线索,描述唐朝绘画风格的演变和特点史料主

20、旨史料1强调魏晋风度的形成与特点史料2体现隋唐绘画的演变及原因史料探究(1)依据史料1和所学知识,分析“魏晋风度”在思想、书法、绘画方面是如何体现的。提示思想:道教(玄学)、佛教盛行。书法:王羲之的行书(或兰亭序)。绘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或女史箴图)。(2)依据史料1、2,体会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提示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社会环境影响文化的发展。典题演练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A.敦煌艺术来自艺术家创造性劳动B.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C.艺术

21、美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D.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答案C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仅是北魏时代壁画特点出现的时代原因,不能概括唐代,具有片面性,故排除B项;北魏时代的壁画因为社会动荡不安呈现出“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因为国泰民安则呈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宏的文化气度,两者结合说明艺术是现实生活的艺术性再现,故C项正确;“唐代国泰民安、富足强盛”仅是唐朝壁画特点出现的时代原因,不能体现北魏,具有片面性,故排除D项。素养解读学业质量描述1-3能够从所获得的史料中提取有关的信息;2-4能够分析有关的历史结论;3-1能够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来理解历史上的发展变化史料实证在材料

22、中北魏时代的壁画蕴含“悲壮之美”和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的基础上联系时代环境得出结论唯物史观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入手,分析绘画艺术所体现的风格史论归纳利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环境对魏晋、隋唐时期绘画风格的影响(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与道教的传播,引发人们对儒学的反省,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上受挫后形成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反映在绘画作品上,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现。(2)隋唐时期:政治统一和社会经济繁荣,对外开放,画家追求法度,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同时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绘画风格多样,如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1.(2019北京四中模拟

23、)历史上曹操的形象多变。西晋陈寿著三国志,称赞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而南朝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则多有贬损,曹操假谲、毒杀曹彰等皆源于此。这说明()A.儒学地位的变化混淆了评价标准B.记述者的立场影响了历史评价C.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D.人物形象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1.答案B西汉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已经确立,西晋和南朝时儒家思想的地位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西晋陈寿和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编撰者)所处时代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对曹操等人的看法不同,故B项正确;“正史比文学作品更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法不科学,排除C项;D项显然与事实不符,排除。2.(201

24、9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下图是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C.人民虔诚地信仰佛教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2.答案A此题采用排除法。送子天王图是唐朝吴道子的人物画,不能反映出宋朝市民文化,故B项错误;单从此图无法得出人们的信仰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当时国家统一等信息,故D项错误。正确答案为A项。3.(2020北京海淀期中)下图为按照年代绘制文化发展演进示意图,1和2应该顺序填写()A.离骚九章算术B.论语氾胜之

25、书C.伤寒杂病论齐民要术D.女史箴图清明上河图3.答案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时期,齐民要术与兰亭序同是魏晋时期的文化成就,所以与1、2相对应的分别是伤寒杂病论和齐民要术,C项符合题意。离骚与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并不在示意图的时间范围内,A、B两项错误;清明上河图完成于北宋年间,其时间也不在示意图所统计的范围内,D项错误。一、选择题 1.(2019北京西城期末)晚唐农学家陆龟蒙所著耒耜经是一部中国古代专门论述农具的经典著作,其中关于曲辕犁的记述非常详细。曲辕犁的进步性表现在()A.改进犁的构造,更加方便灵活B.开始使用耕牛作为动力C.采用铁制犁壁,提高破土效率D.开沟、播种

26、、覆盖一次完成1.答案A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调节犁耕的深度,更加方便灵活,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铁犁牛耕技术,排除B项;汉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犁壁,而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排除C项;可以将开沟、播种、覆盖一次完成的农具是播种工具耧车,而曲辕犁是耕地工具,排除D项。2.(2019北京昌平期末)下表为两汉至隋和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表(单位:件),据此可以推断()两汉至隋唐两汉至隋唐陕西2932四川115山西1032江苏1518河北1224安徽912河南3711浙江1344甘肃24福建629湖北14江西320湖南27云南21A.大运河的开凿推动经济交流B.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C

27、.唐朝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D.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2.答案D水利工程的修建主要服务于农业发展,根据表格中两汉至隋和唐朝各省的水利工程数量变化可知,北方仅山西、河北的水利工程数量明显增加,而河南明显减少,同时南方的四川、浙江、福建、江西的水利工程数量均有明显增加,由此可推断唐朝南方经济得到了开发,因此D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南北方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A项;题干中北方水利工程的总量没有明显少于南方,且仅依据水利工程的数量不足以得出北方经济落后于南方的结论,排除B项;唐朝水利工程数量较前代增加无法得出丝织业的发展超越前代的结论,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C项。3.(2018北京西城二模)有学者认为

28、,汉代结束后,经过数百年的时间,中国南北的物产和人力资源的配置由东西整合转向南北整合。以下为其提供便利的工程是()A.都江堰 B.灵渠C.驰道 D.京杭大运河3.答案D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成为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便利了中国南北的物产交流和人力资源的整合配置,因此D项符合题意。4.(2019北京通州期末)下图为某朝代著名城市分布图。其中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贸中心的是()A.B.C.D.4.答案B根据图中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起点“涿郡”、终点“余杭”等信息可判断此朝代为隋朝,隋朝的都城即今天的西安,在当时既是政治中心,又是文化和商贸中心,因此B项符合题意。图中的是今南京,是今成都

29、,是今广州,这三个城市都不是隋朝的政治中心。5.唐中期平定西突厥后,处在丝绸之路上的九个沙漠绿洲国家,即“昭武九姓”国,便宣誓臣服于大唐王朝。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这主要反映了()A.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B.大唐王朝政治清明而国力强盛C.商品经济的发展利于社会进步D.唐在西部地区建立了有效统治5.答案A根据材料“他们世代善于经商,将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传入中原,把中国的丝绸、造纸技术传到西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大唐王朝国力强盛无关,排除B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材料无

30、关,排除C项。仅凭材料不能得出唐在西部地区建立有效统治的结论,排除D项。6.(2018北京昌平二模)唐太宗在帝范务农中说:“禁绝浮华,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俗反(返)其真,则竞怀仁义之心,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唐太宗的真实意图是强调()A.统治者应轻徭薄赋B.法律治理“务在宽简”C.重农政策的重要性D.君主要有“仁义之心”6.答案C本题考查唐代经济政策。依据材料中“劝课耕织,使民还其本”和“永绝贪残之路,此务农之本也”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重农政策,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7.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

31、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7.答案A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数据显示,该地占有13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总数的90%以上,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数据显示,占有130亩以上土地的户数不足10%,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B项错误;表格显示的是土地占有情况,不能体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D两项错误

32、。8.(2018北京海淀二模)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寺庙的盛况。其中写道:“光宅嵩洛(迁都洛阳),笃信弥繁,法教愈盛。王侯贵臣,弃象马(捐财产)如脱屣,庶士豪家,舍资财若遗迹。”材料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B.官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C.儒家已丧失其正统地位D.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8.答案D材料信息反映了北魏迁都洛阳后佛教的兴盛,许多王侯贵族、百姓豪家纷纷将自己的财产捐给寺院。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佛教在各阶层广泛传播,故选D项。佛教盛行与孝文帝移风易俗无必然关系,排除A项;B项与佛教盛行无关,排除;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9.(2018北京六十六中期中)下列反映隋唐时期

33、儒学发展的史实是()A.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B.封建帝王重视儒家,开始建立太学,传授儒家思想C.儒学失去了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D.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形成新的体系9.答案A隋唐时期出现了“三教合一”的现象,故A项正确;B项是在汉代,不符合题意;C项“儒学失去主流地位”与史实不符;D项反映的是宋明理学,不符合题意。10.下表是唐代一些人墓志铭内容的节选,据此能够认定这些人都()人物墓志内容沈齐文“求我师于周孔,无涉异端”王弘“兼忘聃释,大归儒首”房凜“儒为德本,德实教源”A.尊崇儒学B.力促三教合流C.崇尚无为D.对现实政治不满10.答案A题干中的“求我师于周孔”“大归儒

34、首”“儒为德本”反映出唐代士人对传统儒学的推崇,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唐代士人力促三教合流,排除B项;崇尚无为是道家理念,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题干没有反映唐代士人对时局的不满,排除D项。11.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A. B.C. D.11.答案C根据题干可知,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

35、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正确。杜甫的诗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但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所以也不能拿来直接证实历史,错误。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时,必须要经过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项。12.下图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祭姪文稿。在安史之乱时,他与堂兄颜杲卿同举义旗,抗击叛军,杲卿父子英勇就义。颜真卿感情激昂悲愤,墨妙通神,情切意真,写下此稿。对其评价最为贴切的是()A.气粗字险,气郁字敛 B.矫若惊龙,飘若浮云C.狂不离神,乱不离意

36、D.书写方正,而韵有余12.答案A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祭姪文稿号称天下第二行书。材料中的颜真卿激昂悲愤,字如心声,“气粗字险”“气郁字敛”恰好描述了当时他悲痛的感情,故选A项;B项形容的是王羲之的书法,故排除B项;C项是草书的特点,D项是楷书的特点,均排除。13.下图是唐代画家张萱的画作,再现了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情景。这一作品()A.表明唐代妇女政治地位提高B.体现了文人画的创作特点C.印证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D.反映出唐朝社会男女平等13.答案C图片反映了妇女盛装出游的情景,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故答案

37、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这幅画作不是文人画,不能体现文人画的特点,排除B项;唐朝社会男女平等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4.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14.答案C唐朝时期,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从材料信息可知,唐高祖时尊道、武则天时礼佛、唐武宗时“灭佛”,但儒学的地位并未动摇,这说明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选C项。皇帝的好恶会影响宗

38、教发展,但A项中“决定宗教兴亡”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从“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表述不当;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从反面说明D项错误,故排除D项。15.(2019北京西城六校联盟期中)以下为某位同学对唐太宗时长安城的日常繁荣景象的描述,其中与史实相符的是()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出售各式各样的商品,如茶叶、丝绸、棉布、瓷器等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A. B. C. D.15.答案A唐太宗时长安城里棋盘式的街道宽敞笔直,符合史实,故答案为A项。“大街小巷店铺林立”和“到了晚上,一片灯火通明,人流如潮,叫卖之声不绝”是宋朝时期打破经商活动地点、时间

39、限制后出现的现象,排除B、D两项;“棉布”的生产是在宋元时期,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2019北京西城二模)(节选)盛世大唐的绝代风华凝聚着那个时代的珍贵记忆,也深刻影响着后来的民族文化心理。材料“盛唐气象”一词最初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至北宋,苏轼说:“故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当前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中,“盛唐气象”包括“经济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多彩的文学艺术”“中外交流”等。(1)依据材料指出“盛唐气象”一词内涵的演变。简述“盛唐气象”形成的原因。(8分)16.答案(1)演变:从诗到文化,以至整个时代。原因:统治者调整政策,提高行政效率;科举制让更多知识分子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政治较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开明的民族政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大交融;吸收前代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解析(1)第一小问“演变”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原因”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制度、经济、民族政策、中外关系等角度去概括。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