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2大纲版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这是李白横江词的第三首。横江即采石矶对岸的横江浦渡口。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扬子津在今真州扬子县南。”扬子县位置在江都(扬州)西南,已靠近大江,扬子津更在其南,则是江边的津渡了。李白在诗中所以会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正是这个缘故。扬子津当时必然久已驰名,因为它乃是从江都入江的运河渡头,可是开元之后却为瓜洲所取代,中晚唐人诗中提到瓜洲的很多,而扬子津却很少见。胡三省乃宋元间人,那时读资治通鉴就已经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扬子津作为运河渡口自然是早
2、已有之,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然而它自身却久已沉埋,不为人所知晓了。扬子津原来是个近江面的较低洼处,可是它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这就造成了航行上的不便。新唐书齐浣传:“(浣)迁润州,州北距瓜步沙尾,纡汇六十里,舟多败溺。浣徙漕路由京口埭,治伊娄渠以达扬子,岁无覆舟,减运钱数十万。”也就是说,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李白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诗云:“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指的便是这条河,而瓜洲从此也就取代了扬子津,成为大江北岸运河的著名津渡。白居易有长相思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
3、瓜洲古渡头。”白居易的时代去开元未远,而瓜洲就已经成了古渡头,至于比起瓜洲来更古的扬子津,自然是早已在人们的记忆之中消失了。瓜洲浦成为便利的津渡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而京口的漕路是在开元二十五年齐浣迁润州后才兴修的,换句话说,旧漕路原来并不通京口。而要开辟一条通京口的新漕路却是十分艰辛的。宋代新唐书音训云:“京口在润州城东北甘露寺侧。”甘露寺正位于北固山,所以移徙这段漕路,势必要紧贴着北固山下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这样的工程自非一日之功。这也就是李白丁督护歌中所描绘的“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的施工场面。过去有些注家以为“无由达江浒”是由于运载石头的缘故。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而不
4、在于运石头还是运粮食,只要不超过吃水量,运什么都一样可行。其所以“无由达江浒”,只是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而已。这里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可以为瓜洲浦取代扬子津这一变迁作证,而同时横江词为李白早年作品,也就又多了一条证据。(摘编自林庚闲话扬子津)(1)下列关于本文第一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李白横江词第三首由横江浦联想到扬子津,是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是长江边上有名的运河渡口。D.扬子县位于江都的西南方,之所以被命名为“扬子”,可能是因为该县的南部有久已驰名的扬子津。【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根据文中的信息“正是这个缘故”,“这个”是指“是江边的津渡了”
5、,可知两者都是长江上有名的渡口。符合文意。B项,根据文中的信息“不为人所知晓”,可知瓜洲取代了扬子津。符合文意。C项,根据文中的信息“王琦李太白集辑注引有胡三省资治通鉴注”“需要有人来为扬子津作注了”,选项中胡三省“读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已经有困难”曲解文意。D项,根据文中的信息“扬子县的得名因此有可能是出于扬子津”。符合文意。(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扬子津是长江边上的低洼处,并且跟南岸的运河渡口又不正好相对,而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造成船舶航行十分不便。B.齐浣迁官润州以后,把长江南岸的漕路移徙到京口,又在北岸开凿了伊娄河,这样船舶渡江以后,就不再通过扬子津北上。C
6、.瓜洲浦地处伊娄河的入江处,由于正对着南岸江边的京口,并且京口已经开凿了新漕路,所以瓜洲浦就成为一个便利的渡口。D.有注家认为李白诗句“无由达江浒”,是说由于石头过重,无法用船运到江浒。其实用船运石头和运粮食是一样的,注家此说不能成立。【解析】选A。本题考查把握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A项,根据文中信息“而江中靠北岸处又有沙洲”,选项中“江中正对扬子津处又有沙洲”与原文不符。B项,根据文中信息“渡江进入北岸的运河不再通过扬子津,而是通过新开的伊娄河到达扬子县”,可知本选项符合文意。C项,根据文中信息“是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本选项符合文意。D项,根据文中信息“其实水运主要看舟船的吃水量”
7、“由于山下的顽石还没有被凿通”,本选项符合文意。(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南岸从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来说,扬子津嫌偏西了一些,瓜洲浦则正对南岸的京口,所以瓜洲浦在扬子津的东面。B.齐浣对漕路的改造,使船舶渡江到达北岸运河渡口的行程缩短了,并减少了覆舟的危险,为航运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C.从李白丁督护歌中的“万人凿磐石”一句,可以知道开辟京口漕路的过程是非常艰辛的,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D.文中所引李白的三首诗正好反映了瓜洲浦取代扬子津的历史变迁,其中横江词写作最早,丁督护歌则写作最晚。【解析】选D。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A项,根据文中信息“与南岸从
8、润州入江的运河渡口并不正好相对,嫌偏西了一些”“由于它正对南岸江边的京口”,可知本选项推断正确。B项,根据文中信息扬子津“偏西了一些”“靠北岸处又有沙洲”,可知本选项推断正确。C项,根据文中信息“与山根的顽石打交手战”“非一日之功”,可知本选项推断正确。D项,根据文中信息,横江词是扬子津还作为渡口时的作品,丁督护歌是开凿运河时的作品,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是运河开凿完成后的作品,写作最晚的是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2.(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警惕汞污染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
9、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乙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全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
10、。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鳖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汞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 000吨/年。汞很容易
11、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
12、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注】PPM:即百万分之一。(1)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传染。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解
13、题指南】解答科学类文章阅读题,通常按以下四步进行。(1)勾画。阅读时可以在文中标出诸如“不是传染病”“因此”“一般情况下”等关键词,以及“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等关键句。(2)对照。该题四个选项对应的解题信息集中在第1段:A项对应第2至5句,B项对应第7句,CD两项对应后两句。(3)分析。得了水俣病,病猫步态不稳,患者步履蹒跚,这表明症状有相似性。水中即使不含甲基汞,无机汞与有机物反应也会生成甲基汞;鱼虾要靠水来生存,因此体内含有甲基汞。公司与政府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人体通过食物链与直接接触甲基汞导致的水俣病症状不完全相同。(4)确认
14、。通过以上对照与分析,可以断定D项表述不符合文意。【解析】选D。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原文说“症状不完全相同”,选项说法绝对化,过于武断。(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解析】选B。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只是说汞经过食物链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而未说“富
15、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此处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B项,与原文汞经过水中食物链逐级转移的说法一致,符合原文。C项,原文说“一年生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31%35%”,选项把“汞中的甲基汞”含量变为“汞的含量”,属于偷换概念;而以汞的含量未达到31%来判断汞污染不严重,则属于强加因果。D项,原文举例是为了说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并不是比较不同地区的污染程度,此处属于断章取义。(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D
16、.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解析】选D。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判断推断的合理与否,要看能不能在原文找到依据。第4段第3句说“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据此可以判断A项推断合理。“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据此可以判断B项推断合理。第5段首句说“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据此可以判断C项推断合理。D项的推断在原文找不到依据。3.(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
17、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语者只使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
18、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做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直到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因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
19、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纸上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现也比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的研究人员阿尔韦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时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开展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得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能力更强。(1)以
20、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解析】选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根据原文的倒数第二段可知,“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这是不久前研究人员的观点。后面说“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表明新的研究成果已推翻了这种观点。(2)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
21、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要扣住题干中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来作出选择。(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变能力。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解析】选C。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从而避免大脑衰退”的推断太绝对。B项,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是在人的大脑中进行的,与“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毫无关系。D项,原文最后一段中通过“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的比喻,说明频繁切换语言是能够训练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