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089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江苏省镇江丹阳市荆林学校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教学案: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分期:(1)1949年1956年底:过渡时期(2)1956年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3)1966年1976年:“文革”时期ks5uks5uks5uKS5U1976年1978年:两年徘徊时期(“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1992年: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新阶段(“邓小平南方讲话”、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市场经济) 建国后各个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1)19491953: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经

2、济并存;(2)19531978: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计划经济(3)1978至今: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1、了解“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1)时间:19531957年 (2)任务:2个,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4)经济建设成就:A、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B、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领域(和东北地区):建成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5)意义:一五计划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

3、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理解三大改造-是“一五”计划的组成部分(1)时间:19531956年(2)内容: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A、农业: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B、手工业:引导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C、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政策:和平赎买)(3)实质: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的一场革命)(4)意义:积极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消极改造后期,工作过于急躁、粗糙,遗留了许多问题。 (注意课本第47页的两幅图片) 3、了解

4、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 良好开端(成功探索)(1)主要内容:大会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4、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失误探索(1)20世纪50年探索失误(1958年) A:“大跃进”运动(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高指标、高速度)工

5、业上:以钢为纲 农业上:以粮为纲,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B: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追求公有化的程度与规模,吃大锅饭、平均分配)(2)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3)危害:导致“左”倾错误泛滥。 造成社会生产力极大破坏,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ks5uks5uks5uKS5U(4)原因:“左”倾错误思想的指导。(根本) 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又急于求成。(5)启示(教训):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B、要实事求是,按经济客观规律办事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伟大转折1、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1978年12月;北京)背景:(1)1976

6、1978年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思想,出现两年徘徊时期;(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全国人民的思想;(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思想基础。(1)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2)政治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4)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1927年,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49年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7、作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决定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2、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1)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2)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三、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改革:1、含义: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2、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目的:解放、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人民公社

8、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村面貌落后。(2)过程: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生产队,农民自发进行。 范围:安徽、四川全国 经营方式:“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ks5uks5uks5uKS5U(3)实质: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ks5uks5uKs5u.Com(4)作用: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从根本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B、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及调整的意义:(1)19501952: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发展和

9、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2)19531956:农业合作化基本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公有制;(3)1958:人民公社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4)197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农业发展。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1)全面展开:1984年以后(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内容: 80年代: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90年代 :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4)意义: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

10、步形成(一)对外开放过程1、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A、时间:1980年起B、“特”在哪里?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多元经济结构和市场调节为主。C、五大特区: 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珠海 广东省 汕头 厦门-福建省 海南省最大的经济特区,1988年创办D、意义: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2、了解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3、了解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

11、区、环渤海地区4、了解开发开放上海浦东:1990年B、原因:以浦东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C、意义: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二)对外开放格局与特点:到20世纪90年代初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了解“南方谈话”(新增)思想解放1、背景:(1)国际: (2)国内: 2、内容:回答了“ ”这个根本问题。具体内容: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关于判断实践的标

12、准:3个有利于 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 关于发展问题3、意义:对于推进 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二)理解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决定(1992年)明确提出目标1、主要决定: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ks5uks5uks5u2、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 。(三)理解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决定(1993年)目标具体化主要决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四)理解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决定(1997年)进一步完善1、主要决定 把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重要论断: 所有制结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2、意义:这些论断的提出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新中国以来的三次思想解放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经济。(解决姓“社”姓“资”问题)3、1997年,十五大,指出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关系。(解决姓“公”姓“私”问题)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