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131KB ,
资源ID:1160888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088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新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新高考通史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综合测评:第1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 WORD版含解析.doc

1、单元综合测评(一)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夏、商、西周时,营建王城先置宗庙、立社坛,宫城中东西并列有宗庙与宫殿,国之大事均在宗庙和社坛中进行。东周时,诸侯国营建都城则将宫殿置于宫城中央,宗庙迁出宫城。这一变化反映出()A国家由分裂到统一B各诸侯国尊奉王室C集权体制逐步确立 D礼乐制度更为成熟C依据材料可知,东周时期都城营建突出了国君宫殿的地位,彰显了国君的权威,反映出集权体制的逐步确立,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项错误;东周是礼乐制度的崩溃时期,D项错误。2(2

2、020济宁模拟)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30次;滕、薛等国朝聘鲁国超过30次。相反,周桓王在位23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A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B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C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D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称之为朝聘,而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朝聘,反映了各诸侯国通过定期遣使的方式访问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对西周朝聘礼仪文化的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齐、晋称霸诸侯,鲁国朝聘齐、晋以依附大国而生存,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排除A项;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说明周

3、王室依然具有影响力,排除B项;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C项。3有研究表明:殷卜辞中绝大多数是人们在求取神的庇护,是对于神灵的祈祷和贞问;而到了西周时期,彝器铭文则多载人事,少言神灵。这一变化过程表明()A封建王权统治的不断加强B青铜器功用发生重大改变C汉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D殷卜辞的史料价值比较低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殷卜辞中所用文字为甲骨文,这一时期文字主要用于记载占卜的相关内容,西周则多记载人事,反映出西周时期文字的人文传承功能增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和西周是奴隶制王权统治时期,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文字记载内容的变化,不涉及青铜器的功用,排除B项;卜辞为后世研究殷商历史

4、提供了史料依据,D项说法错误。4在先秦的地名来历中,因方国、部族对旧有地名的沿袭而出现过“异地同名”的现象。如西周懿王曾一度都于犬丘(今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的卫国和宋国均有地名犬丘。秦先祖非子居地远在陇西,也把其居住地命名为犬丘。这些史实表明,探寻“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A自然环境的演变B朝代更迭的状况C疆土扩展的情形 D移民迁徙的过程D根据材料可知,开发者往往根据他原来所居住的地方加以地理类推而给无名土地命名,地名会随着人群的迁徙、部族分化或受封至新地而出现在其他地方,故选D项;材料强调“异地同名”现象有助于了解移民迁徙的过程,未涉及自然环境的演变,排除A项;“异地同名”现象与朝代更迭

5、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通过地名的变化并不一定能了解疆土扩展的情形,排除C项。5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特点B根据材料“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可知,当时武王在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采用分封政策管理

6、人多势众的殷遗民,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故选B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可知,其借鉴了商王朝暴政的教训,并非“经验”,排除C项;周朝以后的秦朝实行郡县制,周初分封制不具有继往开来特点,排除D项。6(2020永州模拟)中国夏商之际的“方国”名称来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称呼这些诸侯部落或国家,它们与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而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这表明()A夏商实现了对方国的直接统治B方国与夏商王朝政治关系平等C分封制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力D分封制促

7、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C根据材料“西周在广阔的疆域内授土授民,既封且分”可知,与夏商时期方国和夏商王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关系相比,分封制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C项;根据材料“构成一种政治联盟关系”可知,夏商并未实现对方国的直接统治,排除A项;方国尊夏、商王朝为共主,并非平等的政治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夏商周时期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问题,并不能说明分封制促进了边缘地区的开发,排除D项。7据学者考证,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祭祀天地神鬼的祭祀用器;而西周时青铜器在生活中得到大量使用,花纹已经摆脱饕餮纹的狰狞形态,转而变成柔和抽象的图像。这反映出()A礼乐制度的重要影响 B青铜器工艺的

8、不断提高C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 D王权神秘色彩逐步弱化A由材料可知,青铜器形态发生变化,生活实用功能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形态和功能的变化主要是受西周礼乐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青铜器功能和形态的变化,而非工艺的提高,排除B项;生产关系领域的根本变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西周时期王权神秘色彩也较为浓厚,排除D项。8(2020中山模拟)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秦穆公“兼国十二,开地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五”,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这说明()A国家一统局面被打破 B各部族融合得到加强C宗法制度已走向瓦解 D周王室势力开始衰落B由材料可

9、知,春秋时期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扩大了领土疆域,这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B项;春秋之前是西周时期,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国具有一定独立性自主权,并不是实行中央集权的统一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各诸侯国通过兼并战争扩大领土疆域,意味着等级森严的分封制瓦解,并没有直接体现以血缘关系为特征的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排除C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能反映出周王的权威受到冲击,周王室衰微,但“开始”两字表述不够准确,排除D项。9与下面漫画所反映的历史时期相符合的历史典故是()A周公定礼,以蕃屏周 B范蠡徙陶,三致千金C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D项羽分封,楚汉之争B由“秦、吴、越、齐、晋、楚”等信息可知图片

10、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列国态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范蠡生活在春秋时期,故选B项;周公定礼发生在西周初期,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三家分晋发生在战国时期,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楚汉之争发生在秦亡之后,与图片反映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10(2020漳州模拟)战国时,封君在其封邑之内有征收税租的特权,但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赵、秦等国封君的“相”往往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权。这反映了战国时期()A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确立C分封制被郡县制所取代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A根据材料“必须接受国君的命令”“由国君从中央派遣到封邑”

11、可知,战国时期国君在征税、任官方面的权力大于地方封君,说明战国时期国君集权趋势开始出现,故选A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的,排除B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排除C项;春秋时期周天子就已经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D项。11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如殷墟妇好墓殉贝多达六千枚,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这种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A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 B分封制瓦解贵族没落C海贝的数量大量减少 D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D根据材料“考古发现证实商代和西周墓葬中经常采用海贝作为随葬品可是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贵族

12、墓葬中很少用贝作为随葬品”可知,当时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金属铸币兴起,海贝已逐渐失去货币的作用而被淘汰,很少作为随葬品,故选D项。12据尚书记载,禹曾向皋陶请教如何做到诚信。皋陶说:“谨慎自身,思虑深远。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由近及远,还要知人善任,使民众安居乐业。”禹拜谢认同。这一记载表明()A儒家文化形成于上古时期B禹的成功缘于他知人善任C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D私学是贵族主要求学途径C根据材料“依次与九族亲戚敦厚,使众贤臣勉力辅佐使民众安居乐业”可知,皋陶从家族关系及国家治理的角度来论述诚信,表明诚信蕴含浓厚的家国观念,故选C项;儒家文化形成于春秋时期,排除A项;“知

13、人善任”在材料中是皋陶的观点,并未提及禹是否知人善任,排除B项;禹统治时期私学尚未出现,排除D项。13孔子不仅懂得当时现行的礼,他还注重礼的沿革和本源。“礼”最重大的是祭,推究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类的孝悌之心,推广孝悌之心就是“仁”。由此可推知,孔子主张()A统治者应发扬祖先崇拜以维护统治B百姓应接受现实维护政治秩序C把“仁”的精神注入“礼”的躯壳D把诸子百家学说融进儒家思想C材料“推究祭的心理根据,是人类的孝悌之心,推广孝悌之心就是仁”说明孔子赋予“礼”以“仁”的内涵,故选C项;“不仅懂得当时现行的礼,他还注重礼的沿革和本源”强调对礼的认识,无法说明其为维护统治,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14、排除;“推广孝悌之心就是仁”这本身就是儒家的思想,不是诸子百家,排除D项。14(2020亳州模拟)韩非主张“法治”,否定礼治,但在韩非的理论体系中并非没有“礼”的地位,他曾说“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显然他的“礼”与当时儒家的“礼”有所不同,主要侧重于()A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B符合儒家克己复礼的主张C礼要符合“人主”(君主)的需要D春秋战国时已经礼崩乐坏C韩非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权威,他主张“礼”要满足君主集权的需要,故选C项;主张恢复西周礼乐制度的是孔子,排除A项;儒家主张克己复礼,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大的时代环境,并非是韩非本人

15、的主张,排除D项。15(2020泉州模拟)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A强化了“家国一体”的观念B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D反映君主专制体制弊端严重B“择木而栖”的士人在不同国家任职,有利于不同学派思想间的交流辩论与吸收,从而推动“百家争鸣”朝着更深入的方向发展,故选B项;“家国一体”的观念盛行于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渐趋淡化,排除A项;士人在不同国家任职是个人行为,不会促进诸侯国之间的和平交往,排除C项;战国时期还未建立

16、君主专制体制,排除D项。16(2020潍坊一模)公输盘助楚攻宋,墨子赴楚对公输盘说:“宋何罪之有?荆(楚)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这表明墨子()A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B欲借战争以扩大影响C支持孔子的仁义思想 D代表宋国士阶层利益A根据材料可知,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富余却在人口方面不够,牺牲不足的人口而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说是明智的;宋国没有罪却攻打它,是不仁义的;不劝阻楚王的行动和劝阻不成功都是不对的;你崇尚仁义不肯帮我杀死欺负我的一个人,却要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人,不能

17、叫做明白事理,这表明墨子不赞成发动兼并战争,但要抵抗外来入侵,故A项正确;墨子反对兼并战争,B项错误;材料表明墨子不赞同孔子的仁义思想,C项错误;墨子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商业思想呈百家争鸣的局面,主要有否定商业、限制商业、肯定商业三种商业思想孔子不反对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也不反对正常的商品流通,而是在许多场合都给予肯定。孟子从社会分工的角度说明了商品交换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不能仅靠自己的劳动来生产本人所需要的一切产品,如果否定商品交换,相互依赖的各种生产者的生产和生活都会陷入困境,使社会退回原

18、始时代去。魏向远我国古代商业思想和政策的历史演变根据材料,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肯定商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断否定商业、限制商业的分别是什么学派?并简述理由。(12分)答案原因:商业活动有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否定商业的是道家。理由:道家主张“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限制商业的是法家。理由:法家主张“重农抑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在周代完备而严格,继位的族长在宗族中有对宗族祖先的主祭权、对族人政治上的治理权、对宗族内共有经济的支配权。同一宗族内,“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这种关系不断发展的结果是君统宗统的合一。冯尔康等中国宗族史材料二

19、清末民初,宗族组织原则发生了某些变化。1905年,上海王、朱两氏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从事家族立宪”。1918年增订族会章程,1924年修改,并经会员大会讨论通过。曹氏宗族的管理体制也开始近代化,规定族众有参与宗族事务的重大权利。此外,浙江绍兴阮氏宗族在1923年之前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实行任期制,由选举产生。常建华中国文化通志宗祖志(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周代宗法制的特点,并分析该制度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民初宗族管理和周代相比有何不同,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一从嫡长子继承制、等级森严等方面概括;第二小问

20、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分析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将祠堂族长制改为族会制”“增订族会章程”“设立该族议事、执行二部”等内容与材料一对比分析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清末民初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分析。答案(1)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体系完备;等级森严(族长具有专断权力);与政治关系密切(家国一体)。影响:积极作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提高家族、民族凝聚力。消极方面: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约束,一定程度上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观念相违背。(2)不同:宗族管理

21、具有民主性、规范化和分权色彩,与政治关系分离。背景:政治近代化的推动(维新运动、清末立宪运动、辛亥革命或中华民国的成立);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思想的解放、现代媒体的发展;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资本主义的发展等。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摘自商君书材料二“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

22、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摘自韩非子材料三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摘编自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4分)(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6分)(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子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三“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得出重本抑末;根据材料三“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

23、资源”得出国家控制经济;根据材料一“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材料二“使民贫”、材料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得出富国弱民。第(2)问,根据材料一中“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得出民避农战,事商贾;根据材料三“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得出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结合所学知识从该时期的军事、经济等角度得出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得出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出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答案(1)思想:重本抑末(重农抑商);国家控制经济(国家干预经济);富国弱民

24、。(2)原因:“民避农战,事商贾”;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封建小农经济的产生;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的建立(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需要)。(3)影响:重农抑商限制了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富国弱民导致了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进步。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说到国家理论,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有一个著名的演讲以政治为业,其开篇便问道:“政治是什么?”他的回答是:“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今中外历史中选取一例,依据马克斯韦伯对政治内涵的界定作具体阐释,并利用唯物史观简析其出现理由。(要求:举例简要、分析

25、详细、理由充分、逻辑性强)(14分)解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选出例子,根据材料“政治就是指争取分享权力或影响权力分配的努力,这或是发生在国家之间,或是发生在一国之内的团体之间”可知,其强调权力的分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的分封制符合题意,因此可以举例西周的分封制。然后结合分封制的相关知识进行阐释,最后结合分封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说明理由。答案示例:中国周代分封制。阐释: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分配政治权力。分封制下,诸侯有管理封疆内事务的权力,但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出现理由:分封制是建立在周代井田制上的政治制度。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