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088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6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特训:(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术论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1-3题。在上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意识到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灵王之子晋劝阻其父雍塞谷水,按照周太子晋的理解,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先秦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处处强调“仁民爱物”。要想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首先要节制人类的欲望,按照大自然的节奏、万物生长的节律来安排人类行为。论语记载孔子“弋不射宿,钓而不纲”,不捕射归巢的鸟,不用网将大小鱼捞尽,而是只钓鱼,意思是说要有节制地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孟子梁惠

2、王上记载了孟子说的一段话,“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礼记月令则明确要求要根据动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适时的砍伐和田猎。由此可见,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整体,人类作为有机整体中的重要一分子,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唯有如此,方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儒家的这种生态伦理思想也广泛存在于传统乡规民约中。各地乡村纷纷成立了封山会、禁山会、青苗会等民间组织,普遍制定和实施了严禁砍伐林木的制度。以文堂乡约家法产生地徽州的文堂村为例,该村山林资源丰富,规定:“本都远近山场栽植松杉竹木,毋许盗砍盗卖。诸凡樵采人止

3、取杂木。如违,鸣众惩治。”传统乡约不仅充分认识到了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还看到了破坏林木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如明末清初源头李氏族人于1828年订立“输山碑”规约指出:“募修岭路,挨路上下之山,必先禁止开种,庶免沙土泻流壅塞。斯为尽善乐助,有功兹幸。众山主矢志好善,自岭头至岭脚,凡崎岖之处,不论公私,永远抛荒;平坦处,挨路,上输三丈、下输二丈,永禁开挖。”这些材料证明,传统乡民们已经注意到森林植被对于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分、保护环境的重要作用。清咸丰元年(1851年),今贵阳市乌当区金花镇下铺村的村民在回龙寺前共同竖立了一块“禁止碑”,规定,“凉亭内不准挖泥;小山坡不准开石,挖泥,割柴叶、茨草;贵州

4、坡不准开石、挖泥;大石板及敲邦候不准开山、挖泥、看牛、割柴叶、茨草;官塘不准担水,外面骑马与抬轿,不准进堡过道。以上五条如若不遵,罚银四两六钱是实。”这五条,有四条与保护环境有关,涉及植被、水资源等方面保护。正是由于传统乡规民约的禁规严密、惩治苛刻,在客观上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摘编自中华书局出版的好规矩共遵守乡规民约代代传)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的祖先在上古时代就已经意识到了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B.传统儒家认为自然界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就能达到“天

5、人合一”的理想境界。C.儒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的乡规民约之中广泛存在,代代相传。D.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得到了传统乡规民约的保护,在客观上也提升了乡民们守住绿水青山的意识。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主要从儒家言论和乡规民约这两个视角,阐述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地方民间的举措。B.文章用大量乡规民约的原文,证明了自古以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落实到了行动之中。C.文章用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原文,来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D.文章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其中的引用既有直接引用,也有间接引用,

6、以直接引用为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认为,不毁高山,不填沼泽,不堵江河,不决湖泊,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高准则。B.传统乡约充分认识到了保护山地林木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了破坏森林植被对水土流失、涵养水分等产生的严重后果。C.徽州的文堂村山林资源丰富,其乡约规定,所有林木禁止盗砍盗卖,对违犯者将进行严惩。D.下铺村村民在回龙寺前竖立的“禁止碑”是一部完整的乡规民约,每一条款都涉及环境保护。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经典是说不尽的。对于经典,人们总要追问,何谓经典?哪些是经典?经典是怎样确立的?又是什么时候被确认的?这些,自然是见仁见智了。在关于经典的多重含义下,

7、我想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当然,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只是因为经典名著往往标志着文化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时代的最高表现力,而作家又以完美的艺术语言和形式把身处的现实,以其特有的情感体验深深镌刻在文化艺术的纪念碑上,而当这个时代一去不复返,其完美的艺术表达和他的情感意识、体验以至他们对现实认识的独特视角,却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

8、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比如,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看水浒传,我们会感到一种粗犷刚劲的艺术气氛扑面而来,有如深山大泽吹来的一股雄风,使人顿生凛然荡胸之感。刚性雄风,豪情惊世,不愧与我们民族性格中阳刚之气相称.据

9、我所知,在世界小说史上,还罕有这样倾向鲜明、规模宏大的描写民众抗暴斗争的百万雄文,它可不是用一句“鼓吹暴力”就可以简单评判的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显示智慧力量的神魔小说。吴承恩写了神魔之争,但叉绝不严格按照正与邪、善与恶划分阵营。它揶揄了神,也嘲笑了魔;它有时把爱心投向魔,又不时把憎恶抛掷给神,并未偏于任何一方。而就小说的主调来说,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小说执著于对关的人性和人情的追求,特别是对那些不含杂质的少女的人性美感所焕发着和升华了的诗意,正是作者审美追求的诗化的美文学。在反复阅读中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经典的阅读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10、初读经典与重读经典、浅读经典与深读经典的过程,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冲破禁区,经典名著重印,给读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气。重读或深阅读却绝非“再看一遍”,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可能是无用的重复。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

11、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它启示我们,初读也好,重读也好,都意味着把经典作品完全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之中,即对经典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而这需要的,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张扬一种人文情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一种期望之外的心灵激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对经典的共识是: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B.经典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永恒存在而不可能被取代、重复和超越。C.三国演义弘扬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

12、之本,并非“权谋书”,所以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D.红楼梦既是一支绚丽的燃烧着理想的青春浪漫曲,又是一首充满悲凉慷慨之音的挽诗,叙写着我们民族的心灵史。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整体采用了层进式的结构,围绕经典阅读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B.文章论述了经典的含义,也论述了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论证结构清晰。C.文章注重分析经典作品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D.文章论证比较充分,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运用了例证法和引证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经典名著经过了历史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其不朽,需要反复阅读。B.经

13、典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只要我们多看几遍,就能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C.我们重读经典需要营造一种精神氛围,要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的发现,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以及情感体验。D.初读或重读经典要讲究方法,要将这些经典置于新的阅读空间中进行主动的、参与式的、创造性的阅读。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中国古代文人以诗书入画,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传至当代,不断开创写意新境。文人画讲究笔墨情趣和诗书画印综合修养的传统、画格简淡的境界追求,以及崇尚和谐仁爱的审美理想,在当下依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赵孟頫的“

14、作画贵有古意”,和韩愈的散文中“文以载道”的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赵孟頫为什么提出画要有“古意”?他说,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这一切的根源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尚朴的理念。尚朴即主张俭朴,是不拘泥于外象的一种文化追求。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眼睛所看到的象,都是会时刻变化的幻象,因此要追逐内在的真实,追逐宇宙真理,追逐人的真性情。说到底,就是追逐“大道”。“道”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失道则病,得道则圣。政冶、社会、经济、文化乃至绘画莫不如此。绘画必须尊重

15、大自然的规律,也就是尊道而行。所以,赵孟頫提出“书画同源”,这里的“同源”就是同一道源,书画都是从大道而来,这就是文人画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找到事物本源的大道,便占有了整个宇宙。这就是中国的哲学。世界上的一切都在变化中,让我们从弘扬传统文化的角度,找到它最积极的力量。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审美的根源是什么?是文化。文化的根源是什么?是众生的根本利益。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正能量。利益有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之分。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找到符合众生、符合全人类根本利益的文化,而从这样的文化生发出来的才是真正的审美。淮南子有记载,东方有君子之国,山

16、海经亦云其人好让不争。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建立和谐世界、世界大同的一颗种子,一颗文化种子、尚朴的种子。我们不是不重视经济,但我们不追求奢华;我们不是没有竞争,我们的竞争是争之以理的君子之争。淮南子的“君子之国”比老子“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境界还要高。老子的理念是独善其身,是出世的,淮南子讲的好让不争的君子之国,却可以适用于整个世界。就像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国与国之间携手共商未来,这样还会有战争吗?这岂不是人民的福祉?我们对经济发展的态度,也是在道的基础上,合理地利用大自然,而不是无限制地追求。这就是东方人的

17、适可而止、中庸之道。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所系,我们要尊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家乃至为世界创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选自文人画的现实意义,有删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恰恰就在于此,核心就在于此。”一句中的“此”指的是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尚朴理念。B.赵孟頫认为,画无古意,百病丛生,画无古意,虽工无益。故凡作画者,都应有古意,都应将传统文化融人画中。C.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凡所有象皆是虚妄,冈此要追逐事物内在之真,包括真理、真性、真情。D.作者认为,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因为其好让不争的思想比独

18、善其身的思想要高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举例论证中国文人画的发展,认为中国文人画创作始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大家们发展,成为中国文人画之一脉。B.作者举赵孟頫为例,阐述他的文人画的创作观点,即“作画贵有古意”,目的是为了证明中国文人画的一个“文人”特点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C.作者在论证文人I田-的的现实意义时,先表明观点,指出文人画具有现实意义,然后举例论述文人画的传统文化的特点,再联系现实从宏观的角度谈其现实意义。D.文中将画家赵孟頫与文学家韩愈放在一起.实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的思想来论证赵孟頫“作画贵有古意”,这里赵孟頫的“古意”与韩愈

19、的“道”是相通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文人画画中有诗,画中有书,于山水花鸟等自然物象中寄兴托志、抒情达意,自王维,经苏轼、赵孟頫、董其昌诸先贤,成文人画一脉,几千年来,不断开创写意新境。B.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画过渡的一个桥梁,就因为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这与韩愈的散文复古理论其实是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C.要从文化的本源看待文化精神和审美。意思就是从众生的根本利益来看待文化精神与审美。凡是符合众生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正确的文化,就有止能量。D.习总书记所说,无论发展到哪一步,巾国永远不称霸、

20、永远不搞扩张。巾国走的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路。这既符合中国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宋时期是中国正统诗文发展的高峰,从唐至今,诗文选本有一两千种,现存的这一两千种唐宋诗文选本可分为唐诗选本、唐文选本、唐诗文选本、宋诗选本、宋文选本、宋诗文选本、唐宋诗选本、唐宋文选本八类,这八类选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但当代的整理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从学术价值来说,一是保存文献之功。以唐人选唐诗为例,不少中小诗人的作品因选本得以留存至今。如刘昚虚诗,全唐诗存13首;陶翰诗,全唐诗存17首;元结箧中集收沈千运等7位诗人24首。有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辑

21、佚的材料更为丰富,这些选本中还有大量的异文可供参考,如河岳英灵集中的李白诗,就有不少异文,对研究李白诗歌有重要意义。二是批评史价值。选本对具体作品的选择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可以引导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间文学发展的走向,如清人王士祯唐三味集,倡导“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于是清空淡远的诗歌流行一时;沈德潜唐诗别裁集,首重“鲸鱼碧海”“巨刃摩天”之风,兼及王士祯之说,于是平和厚重之风流行。通常选本都有一篇或数篇序言,有的还有跋文,唐宋选本也不例外,这些序跋或为选者自撰,或为师友所撰,作者常常在文中发表议论,许多重要的学术观点即产生于此。如姚铉唐文粹序认为“止以古雅为命,不以雕篆为工”,钟惺、谭元春唐诗归提

22、倡“幽情单绪”“孤怀”,等等,无不对当时文坛产生重要影响。唐宋诗文选本中有大量评点材料,如殷璠河岳英灵集评李白“白性嗜酒,志不拒检”,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等,均被后世奉为圭臬。又如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被称为我国“古文评点第一书”,开古文评点之先河。明清两朝,诗文评点蔚成风气,唐宋诗文无疑是评点家关注的对象。从文化价值来看,选本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当下的境遇还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一现状,应从两方面入手:学术层面上,应加大对古代优秀选本整理的力度。现在唐人选唐诗已有较完善的整理本,但宋代至清代的选本,有许多沉埋在图书馆或博物馆中。普及层面上,与广大受众

23、对唐宋诗文的喜爱形成强烈对比的是,目前流行的选本尤其是新选新注本数量太少,影响不大。唐诗选本最流行的是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的唐诗选,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但毕竟是40年前的作品,且选诗数量较少。2013年出版的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唐诗选本,该书集逸、注、评、鉴为体,学术性很强通俗性稍有不足。钱锺书先生的宋诗选注久负盛名,但选诗与注释过分展现学者的学术个性,选诗数量少。除此之外,还有一两种宋诗选本行世,但影响面有限。建议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唐诗选宋诗选注唐文选宋文选等选本列入大中学生的参考书目,并推出导读系列丛书。(摘编自丁放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

24、正确的一项是()A.尽管现存的唐宋诗文选本价值很高,但当代学者的挖掘、整理、研究仍有很大的空间。B.一些家族性、地域性选本中的材料更丰富,不少异文对研究古代诗歌有重要意义。C.南宋吕祖谦的古文关键开古文评点之先河,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D.唐诗选注评鉴宋诗选注等选本体现了选者极高的学术水平,但通俗性不足。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学术和文化两方面阐释唐宋诗文选本的价值,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B.文章第二段以大量资料为例,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力量,也增添了文章的学术色彩。C.文章论证唐宋诗文选本的现代价值时,既角度不同又层次分明,条分缕析、结构严谨。D.文

25、章在论证唐宋诗文选本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了在普及层面上推出新选本的必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对文学鉴赏和批评有着重要意义。B.唐宋诗文选本序跋中的学术观点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着当时的文坛。C.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唐宋诗文,这与唐宋诗文新选本的日益增多和普及有很大关系。D.通过整理唐宋诗文存世选本,不仅可从中获取学术资料,更可以传播优秀传统文化。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西方美学强调人性三元论,主要以柏拉图和弗洛伊德最为著名。柏拉图认为“灵魂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与此相似,弗洛伊

26、德主张将人性分解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表面看来属于三元论范畴的人性论,仍然是种二元论。比如柏拉图所谓三元论,当理智、激情与欲望三部分各司其职、和谐协调的时候,灵魂便能主宰自己,秩序井然,个人的灵魂就是正义和健康的;如果理智、激情与欲望不守本分,相互斗争,都想争夺领导地位,就造成了灵魂的不正义。这实际上肯定了作为人性的最终形态仍然是正义与非正义、健康与不健康。弗洛伊德的三元论同样如此。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的时候,人性处于和谐的状态;当自我不能妥善处理和协调这一关系的时候,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处于分裂状态的自我主要有两种极端形式:一种是本我以绝对优势战胜超我乃至外界的

27、时候,自我就可能是一个完全意义的动物性的人,在许多情况下可能显露出恶的特质;但当本我主要受到超我的监督和制约时,自我就可能是一个道德完善的人,这种情况下的人性就可能是善的。这样一来,人性就可能是和谐或分裂的、善的或恶的两种形态。这实际上同样是一种二元论,所以西方美学最具影响力的人性论是二元论。这种三元论的定位使西方美学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在他们看来,现实世界任何事物作为一种存在永远不是只有一个因素和属性的存在,而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与西方美学有所不同,中国智慧美学在人性论方面影响最大的是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以及告子性无善恶论。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

28、人生下来就具有仁义礼智之心;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只有恶,强调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孟子、荀子虽然对人性的善与恶有不同认识,但有一点相同,这就是都肯定了人性一元论,并不认为人性善恶并举。另如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的性无善恶论,则对人性并不十分在意。在主张“齐物论”的道家美学看来,既然善恶平等不二,等齐划一,那意味着他们所主张的人性论可能超越善恶分别而等齐划一、平等不二,这也是一种主张对善恶不加分别的观点,同样具有人性一元论的特点。所以,中国智慧美学虽然对人性有多种阐释,但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甚或二元性,更不强调人性的分裂与冲突,而是在很大程上主张了人性一元论。综观前人论述,我们发现

29、即使人性有善与不善论,这种差异也只是一种本性差异,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而不是强调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及所导致的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可归之于人性一元论范畴。这才是中国智慧美学关于人性乃至人与自我关系的最精确阐述。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的观点,并不是无视人性之善与恶矛盾对立的存在,只是并不像西方美学那样夸大这种矛盾对立,将矛盾对立作为人性的基本特质,而是主张这种善与恶的分别只是人们后天所形成的一种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人类原始本性的实质。(摘编自郭昭第中国智慧美学论要,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分析西方美学人性三元论本质上

30、是种二元论,二元对立。如正义与非正义的对立,健康与不健康的对立,和谐与分裂的对立,自我与本我的对立。B.弗洛伊德认为,在不能处理好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元”关系时,人性就可能处于分裂状态,这时人性就表现出“善”或“恶”这两种极端形态。C.中国古代的人性论中,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极大,这两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都否定了人性会“善恶并举”。D.作者认为,中国智慧美学不像西方那样强调人性的多元性或二元性,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主张人性一元论,认为人性要么是善,要么是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手法,在与西方美学的比较中阐明中国智慧美学人性一元论

31、的观点。B.文章通过对柏拉图和弗洛伊德的人性论分析,论证了西方最具影响力的人性三元论实质是二元论的观点。C.文章以孟子、荀子、告子为例分析论证了中国智慧美学主张人性一元论,人性是没有差别的主张。D.文章在论述中西方美学的人性论时都采用了先提理论,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阐明意义的论证结构。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美学的人性三元论使他们认识到人性是多种对立或并不对立因素和属性的有机统一体,他们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崇尚艺术形象的典型性。B.中国智慧美学不强调“善”与“恶”的冲突,认为人性中“善”“恶”的差别只是一种本性差异,这种差异可为后天修养和发展提供条件。C.人们后天形成

32、的关于“善”或“恶”的价值判断并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原始本性的实质,因为后天的努力与所处的环境等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本性。D.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我们应该追求人性的和谐、正义、健康,重视后天教育,加强修养,完善道德。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汉字: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能够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数量众多,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非汉字莫属。这不仅因为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更是因为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她产生的那一刻起,汉字就担负起承载中华文化的重任,几千年来与中华文化相伴而行,尽管饱经沧桑,却能同舟共济,共同谱写中华文明

33、的不朽篇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早在西周时期,汉字就被作为“六艺”之一,列为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秦始皇统一中国,将“书同文”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东汉时期,许慎更是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的论断。汉代还将能掌握并规范书写足够数量的汉字作为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三国时期的魏石经,大唐盛世的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崇。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大凡盛世,无不将文字作为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即使在民间,也早已形成“敬惜字纸”的习俗。汉字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神圣地位,是她得以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与所记录的汉语的高度适切性。古代汉

34、语以单音词为主,在先奏西汉时期更是如此。汉字一字一个音节的特点,正与汉语词汇的这种特点相适应,从而形成了字词之间清晰的对应关系。虽然汉语词汇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这种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整个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自古以来方言分歧就极为复杂。早在论语中就已出现“雅言”一词,指的就是当时的“普通话”。如采用直接记录语音的拼音文字,必将导致不同方言区文字的分裂,并最终导致文化的分裂。而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并不具备精确的表音功能,这正好弥补了拼音文字的弊端,可以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统一的交际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文化的统一,进而维护国家的统一。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

35、她与中华文化的融通性。汉字的表意特点,使她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相互融通,神合意随。特别是早期汉字,直观形象,生动多姿,与以写意为特点的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书画同源的事实,决定了早期汉字的写意特征。如甲骨文的“象”字,长长的鼻子和健壮的身躯,惟妙惟肖,充满灵动之美。汉字优美的写意性形体,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书法艺术。从甲骨文到楷书,每一个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构成了汉字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因为拥有与中华文化元素高度切合的特点,汉字才能有机地融入中华文化的系统之中,与中华文化的众多元素之间建立起密切的依存关系。汉字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她自身系统的不断调适和完善。在书写方面,汉字由早期的

36、整体象形性,到小篆的完全线条化,再到隶楷的彻底笔画化,一直朝着方便书写的方向进行系统性调整,有效满足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计算机问世以来,通过形码和音码等多重手段,很好地解决了电脑输入和呈现汉字的问题,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有数量众多的代表符号,其中,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独特符号,最具代表性。B.汉字从诞生以来就与中华文化相伴相行,她作为中华文化载体的同时,本身更是中华文化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C.汉字是西周时宫廷初级教育的必修科目,对汉字的掌握程度是汉代选官取仕的重要标准,秦始皇将汉字作为重要国策

37、。D.中国是一个崇尚文字的国度。汉字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她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不论是魏石经还是开成石经,都体现了古人对汉字的尊祟,促使了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B.古代汉语在先秦两汉时期以单音词为主,后来逐渐走上了复音化道路,但字词对应关系仍是汉语词汇系统的根基。C.论语中的“雅言”就是当时的“普通话”,用表意的汉字来记录,可以避免不同方言区文字不同导致文化分裂。D.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而未因方言分歧而导致文化分裂的原因在于汉字的字形在不同方言区之间起到了统一的交际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38、项是()A.汉字有强大的生命力,她自身能够在历史演变中不断调适和完善,形体上完成了从甲骨文、小篆,再到隶楷的调整。B.汉字不同于其他表音文字,它的写意性形体,历经甲骨文到楷书的不同艺术风格,成为汉字历史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C.汉字除了与所记录的汉语具有高度适切性外,还与中华文化具有融通性。早期直观形象的汉字,与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D.汉字一直朝着最简化的方向发展,最终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并粉碎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预言。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诗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

39、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40、。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41、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

42、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

43、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

44、诗风。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新诗以中华文化为依托,在外来诗歌的影响下出生和成长。臧棣曾评价新诗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中不断拓展的一个新的审美空间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是其百年发展及未来所需关注的。新诗是在古典诗歌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但是无论其间的反叛还是背向,在本质上是不可能将两者完全独立起来的。早期新文学的推手胡适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他自身仍承认有向宋诗学习的诗作,除他之外,还有

45、许多诗人的诗作皆有古典诗的影子,如废名、朱湘、戴望舒、卞之琳、林庚中国新诗无论如何发展,都是在中华文化土地上生根发芽,汲取了古典诗歌精华,这一事实是不可否定的,也是不可忽视的。追溯历史可见,早期新诗的发展离不开国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推动,他们的学识和视野都经过国外教育的熏陶而得到了极大拓展。西方诗潮在中国的大力宣扬和广泛传播,这背后既有被迫推动的命运之歌,更有诗歌发展态势的必然趋向。留美归来的胡适对诗歌的构想无疑受到英美意象派的影响,以自己的尝试集率先为白话新诗铺路; 深受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影响的冰心也推出自己“爱”的代表诗集繁星、春水,为新诗注入新鲜血液。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艾

46、青、卞之琳等人主要受法国象征派诗歌观念的影响;40年代九叶诗派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较大;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朦胧诗与西方现代派的关系也很密切;直到今天,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依然和西方诗歌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接受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影响是新诗自身发展的一大动力,然而也很可能带来视野的局限,对这两者应如何结合和接受所呈现的迷思是新诗一直在摸索与调适的。新诗在古典诗歌的土壤中接受阳光雨露变革旧诗,结合西方诗艺追求新理念,两者结合从而指向重生,而两者在古今中外文化间的融合和失真状态,是其不断追求中所一直呈现的迷思。朱光潜曾指出:“我们的新诗运动正在开始,我们必须郑重谨慎,不能让它流产。当前有两大问题须

47、特别研究,一是固有传统究竟有几分可以沿袭,一是外来影响究竟有几分可以接收。”在不同的时期、文化、社会环境中,新诗的选择是不一样的。龙泉明也曾说:“新诗对传统与西方的选取,在各个时期,各个诗派与当今诗人那里,常常是有条件的,有其选择重点的。” 接受古今中外的诗歌影响是新诗百年来的重要标识,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如何对待这标识所体现的交融迷思却仍在摸索中,这一自身特点将有待于诗歌的自身呈现和不断拷问,也有待于在今后的诗歌发展中得到更多的领悟与解释。(摘编自陈西西新诗的追逐与迷思)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新诗就是将古典诗歌的审美元素与外来诗歌的审美元

48、素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B.我国新诗在发展中与古典诗歌出现了反叛与背向,因为两者在本质上就是独立的。C.我国新诗一直没有停止摸索与调适自身应如何将我国古典和西方诗歌结合的问题。D.我国新诗被迫与西方诗歌保持紧密的联系,是因为受到留学国外的知识分子的推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段先写新诗产生的背景,再提出新诗如何接纳古今中外的影响所呈现的迷思的问题。B.二、三段运用例证分别剖析了影响新诗发展的两大因素: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诗歌。C.第四段中引用朱光潜和龙泉明的新诗理论,论述了我国新诗追求过程中迷思的成因。D.末段指出如何对待新诗的迷思仍在摸索之中,呼吁人们深入审视新诗

49、这一自身的特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适作为早期新文学的助力者,虽然大力贬低文言旧诗,提倡白话新诗,但透过他的诗作还是能让人看到宋诗的风格。B.繁星的出现为新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阅读繁星,我们也能感受到日本俳句和印度诗人泰戈尔对冰心的影响。C.不同诗歌流派、诗人在新诗发展过程中对如何接受古今中外诗歌的影响受时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各不相同。D.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完全对新诗在中外诗歌影响下体现的交融迷思有清晰的认知,但这种认知会越来越丰富。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

50、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另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在当

51、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人们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尚和,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表现。“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茶道是在吸收儒、释、道三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

52、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互助互勉等。客来敬荼,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内容。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荼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鲁鸣皋试析中国茶文化的

53、人生价值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文化融汇科学知识和哲理,包含有关物质和精神的财富,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B.茶德标准最早由陆羽提出,后经茶专家相关的阐释注解,人们慢慢认识到茶道精髓。C.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传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行为规范。D.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是“和”精神的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二自然段采用了引用和举例论证的方法,用以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B.文章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及作用,并从“重德”“尚和”两方面进行论证。C.文章介绍了“

54、客来敬茶”的习俗和礼节,说明“尚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D.本文逻辑清晰,“重德”侧重阐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尚和”侧重阐述人与他人的关系。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如何品赏一杯清茶,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生活情趣,而且能从中看出这个人的价值取向。B.按“廉美和敬”的茶德标准,一个人如果品行低下、生活不节俭,是不允许喝好茶的。C.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追求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由此可见他们深谙茶的本性。D.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重德”“尚和”的精髓,必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重要作用。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互融:中西园林的趋势王向荣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

55、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融合。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

56、,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手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

57、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只是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以中国园林为代表的东方园林多追求意境美,不追求逼真的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用写意的手法来模

58、写和提炼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西方造园艺术则多致力于对自然的改造和加工。但是东西方园林艺术也存在着深层次的同一性: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就是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也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模仿。所不同的是,东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天然的自然,是秀丽的山川,而西方园林所模仿的自然是农业景观,是经过人类耕作的田野和牧场。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

59、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于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写意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C.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

60、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D.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性的园圃。B.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C.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18世纪,欧洲的园林中,一座塔

61、、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B.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C.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的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D.中西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答案1答案:1.C; 2.C; 3.B解析:1.A项,原文中“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前者对后者很重要。B项,“人类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错,原文是唯有方能,即只有才的关系,选项将必要条件错成了充分条件。D

62、项,原文是乡规民约培养了乡民种植和保护林木的习俗,而不是保护了这一习俗,主客颠倒了。2.文章用论语证明人类如果要与天地万物和谐共处,就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用孟子和礼记来证明,应遵循自然规律,以时禁发,以达天人合一的境界。3.A项,这不是古人认为,而只是周太子晋的理解;C项,并非所有林木,从原文看,杂木是可以砍伐的;D项,“禁止碑”五条中只有四条涉及环保。2答案:1.D; 2.C; 3.B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

63、范围扩大,原文第一段是“我想是指”;B项,误解文意,原文第一段“这不是说它们在社会认识和艺术表现上已经达到了顶峰”;C项,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是“三国演义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一部“权谋书”。相反,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故选D。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2.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

64、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C项,结合文本第二节内容“经典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书。我们不妨拿出几部人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分析可知,“注重分析经典作品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发展过程”概括不准确,是为了说明它们是如何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我们民族心灵史的。故选C。3.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

65、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分析可知,“只要就”说法太绝对,且与原文意思不符。故选B。3答案:1.C; 2.A; 3.B解析:1.A 这里“此”应指上文中的“适可而止,中庸之道”;B “画无古意,虽工无益”并非赵孟頫的话;D “淮南子比老子要高明些,观点无中生有,其原因亦理由不足。2.表述不严密,选项中“文人画始自王维”说法不准确

66、,文人画更早,而是自王维开始发展成文人画之一脉。3.偷换概念,原文中是说“赵孟頫是南宋院体向元代文人I田i过渡的一个桥梁,这也是他在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性之所在”,冈为是桥梁所以才有重要性,而选项巾将原冈说成是“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观点”不当;选项中“就因为”一词不符合文意,曲解文意,也过于绝对。4答案:1.C; 2.A; 3.D解析:1.“引导了明清两代文学发展的走向”理解有误。2.“并就两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证”分析有误。3.A“唐宋诗文选本极大推动了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和发展”说法有误;B对作家风格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说法有误;C“日益增多和普及”说法有误。5答案:1.C; 2.C; 3.D解析

67、:1.A中的“自我与本我的对立”不是二元对立;B应该是“当自我能妥善协调本我、超我与外界的关系”D告子的主张是对善恶不加分别的。2.不能论证“人性是没有差别的”。3.“本性中存在善与恶的矛盾冲突,就会导致人格结构矛盾和分裂”与文无据。6答案:1.C; 2.A; 3.D解析:1.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秦始皇将汉字作为重要国策”错误,根据原文,秦始皇是将“书同文”作为重要国策,而不是汉字。故选C。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

68、中A项,“都促使了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错误,魏石经和开成石经不能“促使汉字成为某些盛世时期的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工具”。故选A。3.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最终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错误,汉字在电脑中呈现是通过音码和形码等手段,但不意味着汉字“被计算机中的音码和形码所代替”。故选D。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

69、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7答案:1.B; 2.C; 3.D解析:1.A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C“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错。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D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选项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2.文章引述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

70、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3.“只要就”说法绝对,“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8答案:1.C; 2.C; 3.A9答案:1.D; 2.A; 3.A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D项,“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不正确。原文说的是“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可见不是“一开始”。故此题答案为D项

71、。2.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考查其表述正确与否。A项,“用以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不正确,第二段的证明的是分论点“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德是茶道的灵魂”是对分论点的阐发。故此题答案为A项。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B项,无中生有,“如果品行低下、生活不节俭,是不允许喝好

72、茶的”文中没有依据。原文只说“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没有品行低下就不允许喝好茶的意思。C项,“由此可见他们深谙茶的本性”强加因果,原文说的是“儒、释、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茶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由此并不能得出文人雅士深谙茶的本性的结论。D项,“必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重要作用”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弘扬中国传统荼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对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故此题答案为A项。10答案:1.D; 2.C; 3.B解析:1.D项 “到明清进入没落期”错,原文得不出这一点。2.C项 “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错,原文说“到了l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3.A项,“欧洲的园林中随处可见”说法错误,原文是“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曾是一种时尚”。C项,“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错,原文中说“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D项,说的是中国园林创造过程中的特点,而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是西方园林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