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限时规范训练(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南中原名校联考)汉代天子下诏举贤,名目极多,例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文学高第者”“孝弟(悌)、有行义闻于乡里者”等。汉代天子下诏举贤()A运用了自上而下的选举方法B推动选贤举能的制度产生C利于士人依据标准自由报名D形成了有规模的选官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代选官制度。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其选举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汉代天子下诏举贤是察举制这种选官制度的体现而非推动了这种制度的产生,故B项错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并不利于士人自由报名,故C项错误;汉代天子下诏推选名目繁
2、多的地方人才,自然有利于这种选官制度渐成规模,故D项正确。2西汉皇帝朝会时,官俸只有六百石的刺史的班序远在官俸两千石的郡国守相之后,但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则要以刺史为尊。这主要是因为()A刺史代表中央管理地方B郡国守相地位低于刺史C汉代朝廷礼仪规定混乱 D刺史职权是皇权的延伸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代监察制度。根据所学可知,刺史在西汉时期为监察官员,受皇帝命令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位卑而权重,故刺史与郡国守相因政务而单独会见时,要以刺史为尊,D项正确。3汉宣帝亲政以后,“令群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以傅奏其言,考试功能”。该做法()A标志着朝议制由此开始
3、B旨在限制丞相权力的扩张C提高了察举制度的地位D有利于了解下情,减少决策失误解析:选D。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A项开始于秦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汉宣帝这一做法旨在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B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与察举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4(2018山西太原期中)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依官名论,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A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C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解析:选D。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由题干信息可知,唐代这
4、一做法加强了君权,与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无关,故A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与官僚内部矛盾尖锐无关,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专制皇权达到顶峰,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唐代这一做法既加强了君权,又发挥了大臣的议事职能,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故D项正确。5唐律疏议对惩治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解析:选A。本题考查唐代廉政
5、的制度建设。唐政府将立法惩治贪污贿赂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反映出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唐政府的廉政制度建设,没有体现出儒家思想对它的影响,故B项错误,制定唐律只是唐政府廉政制度建设的方式之一,C项不够全面,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政府廉政制度建设对经济的影响,故D项错误。6(2019百校联盟质量检测)北宋时,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各路设转运使,掌财赋;设提点刑狱,掌刑政;设提举常平,掌常平、水利等;设安抚使,掌军政。这四个机构相互平行、互相监督,又共同负责对地方州郡的监督,也被称为“外台”。这一举措()A削弱了三省六部的权限
6、B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C提高了中央的行政效率D扩大了地方行政权力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三省六部是中央官制,材料的内容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A项错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降低了中央的行政效率,故C项错误;在州郡之上设置路一级的派出机构,地方的权力受到了制约,故D项错误。7(2018江苏六市调研)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A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B保
7、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解析:选D。据题干“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可知是行省官员的权力运作方式,“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说明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故选D项。材料未反映监督皇权问题,故A项错误;分领制并不是只适用于军政权力,故B项错误;元代是将三省制改为一省制,是中央体制的问题,故C项错误。8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刑法;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原来行省的权力一分为三,各司其职,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朱元璋的这一改革()A消除了皇权
8、与相权的矛盾B强化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C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避免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解析:选B。本题考查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中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不涉及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朝对地方的改革,可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诸侯国问题,且后来的燕王朱棣夺得政权,故D项错误。9(2018广东深圳一模)在明成祖朱棣武力夺取建文帝的帝位后,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意即他把帝位让给了明成祖朱棣;朱祁钰在被其兄明英宗赶下台后,其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表示他只是个代理皇帝罢了。明朝这两个皇帝的追谥反
9、映出朝廷()A对史实完全不予尊重 B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质疑C改变了前代修史传统 D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解析:选D。本题考查明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朱允炆后来被追谥为“惠宗让皇帝”以及朱祁钰庙号后来被追谥为“代宗”,说明在皇室内斗中胜利的一方为了显示自己继位的正统性而对内斗加以曲笔和回护,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并不是完全不尊重史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对嫡长子继承制的质疑,故B项错误;明朝对这两个皇帝的追谥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并没有改变前代修史传统,故C项错误;对内斗的曲笔与回护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10清雍正五年浙江布政使孔毓璞请求:“蒙圣谕藩臬(官员)皆赐折奏。仰恳圣恩,赐臣一例用折。”孔毓璞
10、从而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材料反映清朝()A非理性化统治的趋势日益明显B军机处设立带来保密性的加强C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始受到制约D地方实力的加强迫使中央妥协解析:选A。根据材料“获得了越过一切中央机构直报皇帝的密奏之权”,体现了超越体制制度,增强主观性的一面,故A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孔毓璞与军机处的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议政王大臣会议,故C项错误;该表述与所学史实专制皇权加强不符,故D项错误。11(2018河南郑州入学考)雍正帝用严厉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
11、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A维护君主利益 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 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选A。本题考查清朝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材料清朝各代君主惩治贪腐的措施,及清朝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的史实,可知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维护君主利益,故A项正确;雍正、乾隆的措施没有体现出惩治贪腐的目的是清除政敌势力,故B项错误;雍正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的做法不利于官场稳定,故C项错误;提高行政效率最终的目的也是维护君主的统治,故D项错误。12(2018鲁皖名校大联考)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
12、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A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D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解析:选A。“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说明君主专制统治不力之时,社会危机便随之而起,故A项正确。材料不是肯定康乾盛世的功绩而是指出其蕴含着的危机,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不是皇帝个人行为,C项错误;晚清政治仍然是按照封建制度模式运转,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8沈阳高三段考)阅读下列有关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相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
13、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二图1、图2分别是秦朝的三公制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三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与前朝相比政治制度方面的“变”与“不变”,并分析“变”与“不变”的成因
14、。(10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相比秦朝的三公制,唐代三省制在制度方面有何创新?请从权力的运作角度对这一创新加以评价。(5分)(3)依据材料三概括其观点,并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创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论证这一观点。(10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下虽无世禄之臣”归纳“变”,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分析原因。由材料一“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归纳“不变”,结合所学分析原因。第(2)问,可以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归纳;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归纳评价。第(3)问,依据材料三可以归纳出观点,即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
15、不断发展创新。史实可以从秦到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归纳。答案:(1)不变:最高统治者仍世袭。变:郡县制代替分封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不变”成因:宗法血缘关系的影响。“变”的成因:政治形势由分裂到统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法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分封制的弊端。(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2)创新: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形成宰相集体;互为补充、相互牵制。评价:通过分权,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以加强君权;有利于完善管理体制,减少了君主决策失误,提高了办事效率。(3)观点:政治制度的本原精神不变,但不同时期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创新。论证: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创立以来其本原精神不变,即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权力;加强皇
16、权,抑制相权;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制度,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汉朝内外朝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和道、州、县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和路、州、县制,并实行重文轻武等制度;元朝的行省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14(2018安徽省“皖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宋代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题材的(这种题材特别多),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才子和佳人之间,发生故事是没问题的。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不仅才子佳人的故事如此,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考得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
17、类的,才能实现。摘自张鸣从科举制到市场经济转型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型试题。可分别从两个角度分析论证。据材料中“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提炼得出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据材料中“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就是那些扬名立万、报仇雪恨的题材,也往往得考个功名,做上八府巡按之类的,才能实现”提炼得出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结合所学,从该时期的政治、思想等角度论述即可。答案:观点一:宋代以后读书人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为读书人进入政权领域提供了机遇;宋代科举制的完善使大批无家庭背景的知识分子进入政治领域;中国古代官本位盛行和知识分子政治地位的提高使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观点二:科举制提高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论述:宋代以后民间戏曲小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说明了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高;科举制广泛实行后知识分子有了公平进入政权领域的途径;尤其是平民知识分子大量进入政治领域,使政治地位提高的知识分子成为社会关注的主体,也就成为民间戏曲小说的主角。(注:答案只是示例,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