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析史论阐释一、三省六部制的演变1.西汉至隋唐:三省六部制体现了西汉以来中枢权力体制的演变。汉武帝时任命身边的亲信、近侍组成宫中的决策班子,被称为“中朝”,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魏晋时成为尚书省,又产生了门下省和中书省。隋唐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内部权力分配体系,形成成熟的中枢权力体制。2.宋代:在三省基础上另设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分理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称为“二府三司”,宰相的权力进一步分割。3.元朝: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
2、国的最高行政机构。4.明朝: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裁撤中书省,中央的省制机构不复存在。二、对科举制的几点认识1.是魏晋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南朝末年以来,世家大族走向衰落,民族融合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阶级力量要求获得政权,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九品中正制不能适应这一变化。2.是我国选官制度的转折:它标志着古代选官与用人制度的完善,与三省六部制一起促进了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3.专制工具: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适应重文轻武政治的需要,两宋科举人数增加,人才中心逐渐由北方转到南方;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对命题范围和创作体裁方面的限制进一步严格,完全成为专制皇权培养奴才的工具。【拓
3、展延伸】科举制的特点及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1.特点:(1)标准的客观性: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2)方式的公平性: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3)范围的广泛性: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4)时间的延续性: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废除。2.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评论及品评演变为考试。(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体现相对的公平、公开。(2018全国卷T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4、。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解析】选C。解答本题学生需要抓住唐朝的阶段特征。从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关系看,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历史时期,只是增加议政人数和人员更替,没有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排除A;B不符合提拔官员的路径;强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与最高统治者的主观愿望相反,D错误。宰相人数多,更替频繁,便于皇帝总揽朝政,C正确。【备选训练】(2018江苏单科T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选D。由“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可知,唐朝前期的尚书省是全国行政运行的中枢环节,D符合题意。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是指决策、审议、执行环节,题干的材料没有涉及这些环节,A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职权的是中书省,B错误。C的“阻隔”显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本质,C错误。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