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目标展示定方向课程标准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问题导引1二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背景、核心思想、结果和主要措施。(史料实证)2二战后初期建立起国际协调机制的表现和目的。(史料实证)3科学技术新发展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历史解释)4社会结构新变化的背景、表现。(唯物史观)5“福利国家”的内容、评价。(唯物史观)6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背景、目的、结果。(史料实证)7女权运动的背景、目的、结果。(史料实证)历史时空基础必备探新知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国家对经济的干预(1)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背景:1929 年爆发的经济
2、大危机,充分暴露了_自由放任_的资本主义的弊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生死存亡教训,以及_社会主义_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迫使资本主义国家把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视为头等大事。核心思想:以_市场经济_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主要措施: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订经济_发展计划_,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_宏观调控_等。结果: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国家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背景:20 世纪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长停滞,_通货膨胀_严重。【概念阐释】经济发展的“滞
3、胀”现象所谓“滞胀”,是指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具体表现为生产停滞、通货膨胀、失业严重、物价上涨和外贸增长趋缓等方面,最显著的特征是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互相交织。在这种情况下,要刺激经济增长,就要冒通货膨胀的危险;要抑制通货膨胀,就要冒加剧经济衰退的危险。因此,刺激经济增长政策与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是互相矛盾的,政府只能在这两种相反的政策中摇摆。措施: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_减少_政府对经济的干预。2国际协调(1)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建立_国际货币基金组织_、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2)目的:加强在金融、投资和贸易等领域的_国际协调_,通过大国相
4、对平等的协商,采取市场干预行动,协调利益,维护经济秩序。思考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区别有哪些?提示1:(1)形成方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是通过殖民扩张和殖民侵略的方式确立;战后是通过会议协商的方式确立。(2)金融中心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欧洲为中心,世界金融中心在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世界金融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3)组织形式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缺乏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则向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1背景(1)20 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
5、破,如相对论的提出和_量子力学_的发展。(2)系统论、_信息论_、控制论的问世,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3)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也获得了一定的发展。2内容: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包括_原子能_的开发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_互联网_的建立,空间技术和_海洋技术_的迅速发展,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生物工程技术的突破等。3影响:这些新的科技成果使社会发展进入_信息时代_,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思考2: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提示2: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将整个世界变成了“地球村”;新材料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加速了社会发展的进程;生
6、物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的现代化,引起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使人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现代化。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1背景:随着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资本主义国家的_社会结构_出现了新变化。2表现(1)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从事_服务业_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2)另一个重要变化是所谓“_中间阶层_”的人数增加。【拓展】三种阶层的划分(1)“白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脑力劳动者,经济收入、工作条件较好。(2)“蓝领工人”:指工人阶级中从事体力劳动者,经
7、济收入、工作条件一般。(3)“中间阶层”:他们一般不拥有生产资料,但有较高的收入,有可观的生活资产,如住房、汽车、股票等。四、“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1“福利国家”(1)内容:所谓“福利国家”,是指国家通过构建_社会保障_体系, 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2)评价:“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_社会稳定_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这些社会福利毕竟由_国家财政_负担,因此,当20 世纪70 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时,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思考3:为什么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提示3:二战
8、后美国的社会福利政策不断发展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美国社会的贫富差距,稳定了社会秩序,使公民的社会公平感得到增强,但随着福利项目的不断扩大和福利开支的不断增加,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弊端逐渐显现,如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等。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进一步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故尼克松政府要提出新的社会福利改革计划。2社会运动(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背景:美国早在内战时就基本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直到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仍广泛存在,如在公共场所实行_种族隔离_制度,用文化测验的办法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目的:为了争取自己的平等权利,美国黑人掀起
9、了轰轰烈烈的_民权运动_。结果:终于迫使美国国会通过_民权法案_,宣布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为非法。(2)女权运动背景:资本主义国家对妇女的歧视也长期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妇女参加工作,妇女运动兴起。目的:争取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_经济_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结果:在妇女运动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的妇女获得了_选举权_和被选举权,一些国家建立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机构。(3)学生运动:20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还普遍爆发了大规模的_学生运动_,美国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美国侵略_越南_战争的运动。史料探究释疑难主题一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10、史料一二战后美国政府对一些新兴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现代化公共设施等投入大量资金,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美国还通过国家力量扩张国外市场,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为了加强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实行补贴。摘自世界当代史史料二二战后,英国艾德礼工党政府为稳定政治和经济,先后实施了8个国有化法案,把英格兰银行、煤炭工业、国内运输业、电力工业和钢铁工业等国有化。至1951年,国有化工矿企业约占全国总数的20%,约有200万人在其中就业。企业国有化的改革实施后,一般生产都有所发展。摘自世界当代史探究1:根据史料一、二,指出美英两国为恢复和
11、发展经济采取的各自策略与共同经验。提示1:策略:美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的方式拉动国内市场;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的方式大力扩张国外市场。英国: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经验:都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史料三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胀” ,英国曾采取以下措施处理经济问题:把40%的国有企业出售给私人,削减住房、医疗、失业等各种福利开支,减少税收,提高利率。世界通史探究2:据史料三,分析英国20世纪70年代经济政策是怎样调整的?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2:调整: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以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原因: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史料四20世纪40年代以来各国出现的科技成
12、果时间国家科技成果1945美国原子弹爆炸1946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1954苏联第一座核电站建成1957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64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9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1972美国重组DNA生物基因工程成功1974中国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7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投入使用1981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1997英国利用体细胞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1999美国首次成功制造人工DNA分子探究3:根据史料四,概括20世纪40年代以来科技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提示3:特点:以高新科技为主;美国和苏联科技优势突出;中国奋起直追世界科技潮流。原因:世界科技革命发展的必然结
13、果;二战的影响和推动;美苏争霸的推动;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中国遭受科技威胁和歧视。【拓展】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原因及实质(1)原因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自解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基础。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的“救世主”。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科技革命需要巨额资金和有效管理,这超出了私
14、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2)实质:生产关系的调节与完善。2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和特点(1)条件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两极格局下的制衡,使二战后的世界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局面;二战前美国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战后也在资本主义世界普遍推行。社会条件。二战中的军事需求、战后军备竞争和发展经济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要,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技水
15、平不断提高。技术与物质条件。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2)特点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主题二“福利国家”的建设(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史料五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月收入(四口之家)508020
16、0儿童津贴13.013.013.0其他津贴50.130.10纳税07.943.8国民保险4.57.218.0实际收入108.6108.0151.2摘编自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探究4:根据史料五,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用。提示4: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保障儿童利益。史料六(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陈银娥现代社
17、会的福利制度探究5:根据史料六,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指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的角色。 提示5:原因: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拓展】全面认识福利制度(1)形成原因: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危机威胁到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2)特点:资金来源多元化,一般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各国发展不平衡,英国、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家发展水平较高;发展程度较高,已由单纯的政府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3)实质:是国民财富的再分配,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一种分配方式。(4)评价积极: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社会消费,拉动了经济发展。消极:造成普遍的国家财政赤字,使政府负担过重;另外也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