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题2治国之本务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变迁一、秦汉时期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1农业的发展(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2)耕作技术西汉时赵过推广代田法。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3)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4)水利灌溉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东汉王景治理黄河。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普遍。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4手工业的进步(1)概况:汉武帝以后
2、,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2)成就冶金业:西汉时期,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田庄中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5古代商业(1)商业发展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由于开通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市”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市的时间和空间有严格限制。(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
3、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征(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2)组织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经营方法:精耕细作。(4)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5)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二、秦汉时期的主要经济政策1秦朝的经济政策: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大力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2汉代的重农抑商(1)主要表现保护自耕农经济。汉初在秦朝的基础上加强了对农业的重视,采取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使得汉代的重农政策更加制度化、法律化。打击商人活动。从政治上看,贬低了商人地位,从经济上看,加重了对商人的赋税
4、。形成了重农抑商的指导思想与方式,重农抑商政策随着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而逐渐成为一种传统的经济指导思想。(2)历史影响积极作用: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打击豪强,维护国家统一;经过汉代的实施及推广,重农抑商成为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指导思想。消极作用:导致人们思想上的保守落后,不利于思想上的解放和创新;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历史习惯与惰力。3汉代盐铁官营(1)目的: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国家财政困难。(2)内容:将盐、铁之事收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
5、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3)作用:把盐铁经营纳入国家工商管理体制;解决了国家财政问题,增强了政府对经济的控制。1汉初的经济政策汉初统治集团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2汉武帝时期的经济措施(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平抑物价。(4)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1源远流长的古代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源起古老的中国,以神奇美丽的丝绸闻名于世。走进丝绸之路,先要揭开丝绸的历史面纱。丝绸
6、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影响深远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白永秀、王颂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纵深背景与地缘战略命题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以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开通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2秦汉时期丝织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相得益彰秦汉时期,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每年经费高达千万钱,官营丝织工场“作工各数千人”。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官僚地主也自营纺织,田庄中有养蚕、缫丝、织缣、染色等全部生产过程;其产品除自身消费,
7、亦出售求利。社会消费的丝织品明显增加,盐铁论中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xi,指麻类植物的纤维)而已夫罗纨文绣者,人君后妃之服也是以文缯薄织,不鬻于市。今富者缛绣罗纨,中者素绨冰锦,常民而被后妃之服。”摘编自林剑鸣等著秦汉社会文明命题思考材料阐释了秦汉丝织业发展的状况,从秦汉官营丝织业的规模、发展程度、经营模式、消费状况等方面进行分析、认识丝绸之路的开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探究“重农抑商”政策下的秦汉工商业史料一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
8、,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史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传史料三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为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晁错论贵粟疏(1)根据史料一、二、三,概括秦汉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2)综合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
9、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史料一为历史文献类记载。从史料一中农工商的地位和作用角度理解史料的内涵。(2)史料二为历史文献类记载。史料二主要表明汉代官营手工业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耗费大。(3)史料三为古人的专题论著。史料三主要论述了商业和商人的危害,表明作者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提示(1)商业有一定的发展,富裕大商人很多,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法律上轻视商人。(2)商业利益比农耕高得多,从事商业的人数众多;人们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皆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
10、禁”,促进商业的发展。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业的发展。(3)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发展。(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以家国情怀感悟古代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
11、出去。古长城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及影响。【提示】特点:综合运用军事、行政手段提高丝绸之路的安全性;发展沿线经济,为丝绸之路贸易提供物质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中外贸易的交通条件;实施优惠性和保护性的政策,为中外贸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允许官方朝
12、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同时发展。影响:促进了沿线区域的贸易发展、民族交融,稳定了社会秩序(或汉代大一统);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1)丝绸之路在古代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陆上商贸通道。它是沟通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联系起来,对促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当今世界各国为谋求自身的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和交通合作,因此丝绸之路也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成为以现代交通设施与服务为基础的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亚欧
13、陆上经济纽带,对促进沿线各国的经贸合作、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3)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拓展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空间,推动西部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将对未来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而中国广大中西部地区将成为这条经济合作走廊的战略通道和经济腹地。(4)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地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配置市场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力争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并实现我国东西部经济的平衡发展。1汉初实行上计制度,要求郡国在年终将该地区的经济收支、户口多少、土地面积的数量、耕地增减、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治安等状况
14、统一上报到朝廷,作为征收赋税、征发徭役、计划经费开支和制定各种有关政策的依据。这一制度()A限制了土地兼并B强化了君主专制C加强了国家治理 D解决了王国问题C依据材料可知,上计制度是中央了解地方政情、治理国家的重要途径,所以该制度强化了国家对地方的治理,故选C项;土地兼并现象的出现是和土地私有制有关,只要制度不改变则无法限制土地兼并,且材料中的上计制度更多地也只表现为一种统计制度,不能起到限制土地兼并的作用,故排除A项;该制度主要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而不是君相矛盾,故其不能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时间段为汉初,当时王国问题并未被解决,故排除D项。2(2020临沂、枣庄联
15、考)19951997年,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一些铜钱,其中有秦至西汉初的半两钱。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地的汉墓已发现有不少秦汉的半两钱、五铢钱。在昭平县风清一号东汉墓出土了5种钱币308枚,风清二号东汉墓也出土了3个品种共553枚钱币。由此可以推断当时()A地方有铸钱自主权 B南北经济联系加强C岭南经济比肩北方 D商业活动比较自由B根据材料可知,在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了昭平、贵县、合浦、平乐贺县等北方县区的钱币,反映出当时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B项正确;从出土的钱币并不能看出地方有铸钱自主权,排除A项;仅从出土的钱币不能看出当时岭南的经济发展状况,且“比肩北方”不符合史实,也不能
16、反映商业的活跃程度,排除C、D两项。3(2020长沙模拟)“树大分杈,子大分家。”分家主要是分财产。在中国古代社会,分家一般都是由舅舅主持。这一习俗()A确保了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B意在表明和保证公平公正性C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D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稳定B在中国古代的宗法观念中,舅舅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外姓人,分家由舅舅主持能够体现公平和公正,故选B项;舅舅主持分家和确保个体农业经济的稳定无关,排除A项;舅舅主持分家是为了保证财产分配的公正和公平,不是为了体现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要性和保证家庭关系和谐,排除C、D两项。4(2020阳江一模)汉书食货志记载:“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宋代户口登记为主
17、户和客户,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明代地租形态由以分成租为主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这说明中国古代()A赋役制度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B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C租佃关系不断发展D自耕农经济的演变C根据材料“客户指自己无田,租种地主土地者”“发展到以定额租为主,地主的干预减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明代地租发展为定额租,地主减少干预,从中国古代租佃关系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可看出租佃关系不断发展,C项正确;材料内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赋役制度改革,但没有体现农民积极性提高,A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没有体现长工、短工的人身依附关系,B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租佃关系的发展,而不是自耕农经济,D项错误。- 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