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1命题点:唐代政治机构的变革及调整(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尝试解答_D题干只能说明翰林学士逐渐参与朝政决策,无法说明翰林学士控制了决策权,故A项错误;题干只是说明翰林学士地位的提高,无法说明文官地位日益提高,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三省六部制的内容,
2、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可知,翰林学士逐渐参与朝政决策,负责草拟诏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建立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学士逐渐参与朝政决策说明进行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故D项正确。2命题点:宋元时期的华夏认同观念(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北史载:“(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辽史载:“炎帝氏、黄帝氏子孙众多辽本炎帝之后。”这些记述体现出()A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B尊宗敬祖的宗法观念C多元一体的认同意识 D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尝试解答_C题干主要述及两个史实:其一,“(北)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其二,“辽本炎帝之后”说明北魏和辽与汉族都是同样的祖先,都属于炎黄的子孙后代,这体现出多
3、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故选C项;题干中所述史实属于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而不是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排除A项;尊宗敬祖涉及的是家庭中的血脉联系,而题干中所涉及的北魏和辽都属于不同的民族,他们之间以及与汉族之间没有血缘上的联系,排除B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而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北魏和辽朝的政治组织,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表格呈现表格呈现唐代不同时期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要求从大量信息中,筛选翰林学士职责变化的有效信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治理试题以国家治理的视角,分析唐代政治机构的变革及调整第2题强化热点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讲述了“华夏认同”“中华民族多元一
4、体”,本题围绕新教材、新观点命题,颇有新意全国卷命题点研析借鉴1命题点: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2020全国卷)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尝试解答_C根据材料可知,宋太祖时期,由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同乡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使殿试成为常制,由此可得出宋代科举考试程序中增加了殿试,这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世家大族特权及人才选拔标准的内容,故A、D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由
5、于增加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省试考试权威反而下降,故B项错误。2命题点:北宋募兵制的影响(2019全国卷)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尝试解答_A北宋实行募兵制,待遇优厚而且兵员众多,这会耗费国家大量财力,加重政府财政负担,故A项正确。3命题点:唐代三省六部制的演变(2018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
6、的是()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尝试解答_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故C项正确。4命题点: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2018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尝试解答_B由表中信
7、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性较强,故B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可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变化情况,可排除C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D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依托教材宋代完善科举制,殿试成常制呼应热点人才选拔体现社会公平、公正,惩戒徇私舞弊第2题知识延伸以北宋募兵制下兵员人数多,兵员待遇较为优厚为切入点,分析这一制度的影响第3题转换思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下,政府的政策和措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第4题强化比较通过表格中数据的分析,联系宋代科举制的发
8、展进行解读呼应热点从公正、公平的角度看待历史上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5命题点:“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的基本情况(2018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数量(个)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河朔型7藩镇自擅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8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17朝廷任命少上供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9朝廷任命上供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尝试解答_D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
9、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延续,故D项正确。6命题点:唐朝历史事件的历史叙述(2017全国卷)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旧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旧唐书太宗本纪“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新唐书高祖本纪“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新唐书太宗本纪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
10、役失败尝试解答_C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书提及“我师败绩”“不利而旋”,新唐书谈到“败绩”“诸将为举所败”,二者在此问题上可相互印证。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故C项正确。题号命题特点第5题视角独特不是考查藩镇割据对中央集权的威胁,而是考查其对维系唐朝统治的客观作用第6题学术研究判断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对同一事件历史叙述的真实性角度创新考查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认识历史事件以及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的能力经典题考能提升仿真练1(2020长郡十五校高三联考)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
11、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D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宰相属于中枢机构,与地方势力无关,排除A项;中书门下设置类似六部的秘书机构,与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如何选拔中枢机构成员,不能体现削弱门阀贵族的影响力,排除C项。2(2020乐山高三调研)下表是关于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规定。这些规定的变化反映出()初唐时期学有所成的士人,自己可向所在州县报考,
12、经县、州选拔参加科举考试唐朝中期需经过“户部籍阅、结款通保”等诸多审查环节和流程,部分科目报考资格的要求越来越严唐朝后期“举人曾为官司科罚虽有辞艺,长吏不得举送,违者举送官停任,考试官贬黜”A国家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B儒学衰败刺激科举变革C科举成为入仕的唯一通道D唐朝的社会流动性加强A根据题干表格中所列唐代士人科举报考资格的相关规定可知,唐朝政府对士人科举报考的资格审查越来越严格,这反映出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据此可以判断出国家的教育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故选A项。3(2020广州、深圳高三调研)962年,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又命令进士及第的人不得称主考官为“恩师”“师门”,也不
13、能自称“门生”。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此诏令旨在()A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防止选官结党营私C打击贵族特权利益 D推进科举公平公正B根据“宋太祖下诏,禁止新中进士到主考官那里谢恩”“自宋太祖后期起,新中举人必须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等可知,是为了避免新老官僚以恩师门生之名结成党派,故选B项;题干与削弱相权无关,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打击贵族特权,排除C项;推进科举公平、公正不是题干中诏令的主旨,排除D项。4(2020惠州高三模拟)宋史中有“君主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的记载。当君
14、主表现出揽权的趋向,也常常会引发群臣的抗议。由此可知,宋代()A决策机制发生异变 B君民共治得以实现C文官政治逐渐形成 D权力结构有所制衡D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朝臣对皇权形成制约,权力结构有所制衡,故选D项;根据材料“权归人主,政出中书,天下未有不治”可知宋代皇帝拥有最高决策权,决策机制未发生异变,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为君主专制,并非“君民共治”,排除B项;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5唐玄宗即位后,为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边境的不断袭扰,改变了边防重镇原来以几百人为单位的小军事部署,开始部署集中指挥的庞大集团军;为缓解中央财政压力,又给予集团军节度使
15、自行募兵权并允许其自行组织屯田以解决军粮不足。这说明唐朝节度使()A为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B是中央决策的重大失误C必将导致安史之乱发生D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D材料表明唐朝节度使在边境兵力不足和中央财政压力较大的背景下获得了较大的军权和财权,因此它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故选D项;节度使权力扩大是为了防御吐蕃、突厥、契丹等对唐朝边境的袭扰,属于民族战争,排除A项;当时节度使权力扩大有效弥补了兵力不足和减轻中央财政的压力,维护了边境安定,排除B项;节度使权力的扩大只是为安史之乱的发生提供了可能,但不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根本原因,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6(2020甘肃二诊)行御史台是元朝独创的监察官署,是
16、御史台的派出和分设机构,其职能以监察行省长官为主。行省与行御史台的最高行政长官都是从一品,地位权力上平行且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这有利于()A形成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B确保两机构相互制衡C完善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D进一步维护中央权威D由材料“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可知中央权力较大,故选D项;材料中明确指出行御史台的人事任免由御史台掌握,即并非独立的地方监察体系,排除A项;材料只提及行御史台对行省长官进行监察,故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此前地方权力监督机制,故“完善”机制无从谈起,排除C项。例(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
17、忧患,长于忧患”。两宋三百年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序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据邓小南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选取你熟悉的一位宋代人物,结合其相关活动,对材料观点加以阐释。(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4分)应围绕“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这一主题思想,以此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意识;结合改革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选取范仲淹、王安石等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
18、,来论述材料中的观点,如范仲淹怀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在庆历年间主持了“庆历新政”,虽然这次失败了,但是范仲淹却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怀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高尚情怀,反映出他对国家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他的这些精神,就是其留给后代的“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试答北宋建立在五代十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基础上,且其建国后面临着结束割据局面,防止内患发生的问题,从这种角度来说,北宋“生于忧患”。宋朝建立后,内部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等问题,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同时,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对峙,战事不断。
19、由此可谓宋代“长于忧患”之中。面对着积贫积弱、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局势,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主动担起社会重任。出身贫困的范仲淹在进士及第后,多次上书议政,希望革新政治、富国强兵。他任地方官时,同情百姓疾苦,施政养民;他又自请任官西北,抗击西夏。庆历年间,他主持“庆历新政”,改革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手段。新政虽然失败了,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怀,不仅反映了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范仲淹用他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为后世留下丰厚的精神遗产。高考论述试题答题行文的“四性”(1)逻辑性:论述部分的同一段内部要先后有序,或先因后果,或先总后分,或并列关系。(2)层次性:论述要层次分明。答案做到要点化、段落化。每一段重点论述一层意思。如果要论述第二层意思,分段进行。(3)学术性:语言要有历史学科特点,忌口语化,要使用历史术语表达。(历史术语是指教材语言,时政语言,大型正规考试主观试题的答案等)(4)概括性:内容全面,语言精练,表述准确,言简意赅,要突出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