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苏州、无锡等四市二模)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认为只要断绝与英国的贸易,英国就会因失去财源而亡国,且英军只擅长海战不会陆战,预料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伺中华”。这种认识根源于()A对英贸易的优势B八旗军队的强悍C闭关自守的国策D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选C。材料反映出鸦片战争前清朝部分官员对英国的认识很粗浅,甚至是错误的,这种情况是由长期的闭关锁国造成的,故选C项。2代表清政府在南京条约上签字的耆英曾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官民深刻的矛盾,老百姓不支持国家以及国家军队;敌人武器过于强大,而中国的武器太弱。这说明耆
2、英()A找到了中国战败的制度根源B看清了资本主义扩张的态势C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D认识到中国社会性质的剧变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耆英认识到了中国民众没有民族意识、中国武器落后等问题,即看到了战败背后的基本问题,故选C项。3(2020海门一模)“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昔日京华景象正如洪水过地,荡然无存。”它使()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通商口岸B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C列强获得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权D清政府堕落为“洋人的朝廷”解析:选B。“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指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列强侵
3、略势力深入到长江流域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B项正确。4(2020广东百校联考)1861年,清政府设立了处理各国事务的总理衡门;1864年,清政府翻译出版了有关国际法的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这反映了()A清政府已被西方国家控制B中国外交逐渐步入近代化C传统外交造成观念的落后D清廷崇洋媚外心理较严重解析:选B。由材料清政府1861年设立总理衙门,1864年翻译出版国际法教科书,1873年清帝接见外国外交官时准予免行叩拜礼,1876年以后向外国派驻了外交使团可知,伴随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5(202
4、0南宁、玉林、贵港摸底)1854年6月,清政府与英、美、法等国达成协议,约定由三国各推一人帮办关税事务,从而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这一体制()A表明中国海关主权开始丧失B反映了清政府已经失去民心C阻滞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D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解析:选D。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的内容说明中国海关主权已经丧失,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故B项错误;据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可知,这一体制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故C项错误;材料“确立了以洋人为主管理海关的体制”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D项
5、正确。6(2020郴州一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清政府规定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夷务”均改称为“洋务”。这表明()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B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加剧C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D清政府外交基本实现近代化解析:选C。材料“在西方列强的强烈抗议下今后夷人均改称为洋人”,反映出清政府被迫放弃天朝上国观念,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华夷之辨”观念的变化,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政治侵略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说明清政府外交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没有实现近代化,排除D项。7(2020武汉武昌区高三调
6、研)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解析:选B。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期望在日军中找到差事,这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B项正确。8(2020黄冈质检)北京一次会试期间,台湾举人汪春源上书朝廷沉痛指出:“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则天下人心必将瓦解,此后谁肯为皇上出力乎!”此上书的历史背景是()A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B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C胶澳租借条约的签
7、订D辛丑条约划定东交民巷为“使馆界”解析:选B。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不符合题干中“台湾举人”的信息,故A项错误;“弃此数千百万生灵于仇雠之手”是指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割让台湾给日本,故B项正确;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德国99年,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中没有割让土地的条款,故D项错误。9(2020广东六校联考)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其成员具有较好的素质和军事才能,能将天皇的意志和战时大本营的决策贯彻到各作战部队。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这反映了()A日本近代军制改革的完成B清政府不谙熟近代战争C洋务运动未影响中国军事D
8、地方督抚干预中央决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清政府则采用谋士幕府制,各高官雇佣大多擅长词章类的幕僚为其出谋划策”可知,“谋士幕府”制不能较好地适应近代战争的需要,故选B项。10(2020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联考)有学者认为,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支持该观点的最有力证据是()A“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B“台湾一省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两个月内交接清楚。”C“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D“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解析:选C。马关条约允许日本人在中国投资设厂,使得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由
9、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正确。11(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测)右图是19世纪末期西方某刊物上登载的一幅反映中国局势的漫画。据漫画中的信息可知,该局势()A是甲午战败引发的恶果B表明列强在华矛盾激化C直接引发了义和团运动D导致了北京的再次失陷解析:选A。漫画表明俄国和德国分别将东北和山东据为其势力范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故A项正确。12(2020中原名校高三质评)“大清国国家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西历本年二月初一日,即中历上年十二月十三日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材料表明()A清政府改
10、变历法与纪年方式B国内出现紧张恐怖氛围C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D中外和好局面已然呈现解析:选C。据材料“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自辛丑条约,其表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2020蚌埠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中国的“华夷”观念,至少在战国时代已经形成,中国人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中建构了一个“天下”。他们想象,自己所在的地方是世界的中心,也是文明的中心,地理空间越靠外缘,就越荒芜,住在那里的民族也就越野蛮,文明的等级也越低。但是这种中心与边缘的划分并不完全是空间的,往往中心清晰而边缘模糊。但是,在北宋
11、一切都变化了,民族和国家有了明确的边界,天下缩小成中国,而四夷却成了敌手。在关于“中国”的各种观念和话题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人感受,焦虑、紧张的情绪,而这些感受,焦虑、紧张情绪所呈现的一般思想世界,就成了精英观念和经典思想的一个背景与平台,使他们总是在试图证明“中国(宋王国)”的正统性和“文明(汉族文化)”的合理性。摘编自葛兆光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材料二在对外关系中,整个嘉庆朝,“中国”的使用频率在微弱的增加,鸦片战争前后,“天朝”使用的次数减少,“中国”使用的频度相对增加;至光绪年间,“天朝”已经几乎不用。“天朝”减少后,出现在史料中的自称主要是“大清国”“中国”。1895
12、年后,“世界”一词的使用次数急剧增加,在1898年超过“万国”,1903年后超过“天下”;与此同时,“国家”和“民族”这两个关键词的使用也超过“天下”。据邹明洪、冯建勇从传统天下到近代国家:清季近代国家观念之构筑兼论民族国家构筑视野下的中国边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战国到宋代,“华夷”观念发生的变化,并简述其对宋代思想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对外关系中的称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两次“天下观”变化原因的相同点。答案:(1)变化:划分依据从偏重文明到注重疆界;华夷之间的边界由模糊到清晰;对自
13、身文明由自信、优越到焦虑、紧张。影响:催生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思想。(2)变化:“天朝”逐渐减少并消失,“中国”和“大清国”增加;“天下”逐渐减少,“世界”“国家”和“民族”日益增加。趋势:清政府逐渐抛弃传统的“天下观”思想,形成一种近代国家意识;逐渐形成世界意识;民族意识逐渐觉醒。(3)外部势力威胁;统治者认识的变化;地位或实力的变化;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14(2020山西大学附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
14、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恩格斯的观点,由材料“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这样一来,旧有的
15、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可知,恩格斯强调的是中国传统社会瓦解,进行近代化建设;由材料“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可知,恩格斯认为中国人口的向外流动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崩溃。其次,根据论点进行评析,最后,根据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结合甲午战后近代化史实与人口流动的趋势等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示例恩格斯认为甲午战争后,清朝将进行主动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而且
16、传统的社会制度将会逐步瓦解,这一判断基本符合历史事实。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式军队,采用新式武器和西方训练系统,推动中国的军队现代化,并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工商业发展。戊戌变法显示了民间和政府的改革意图,清末新政进一步实施制度改革,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与此同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外部商品、资本涌入的背景下,逐步解体。随着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社会组织、宗法结构、思想观念,也都在解体或变形。可以说,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府的主动变革和中国传统经济社会的瓦解演变,都证明了恩格斯判断的准确性。但是,恩格斯对于中国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的认识存在显著误差。恩格斯认为中国民众将大批移居国外,加剧西方的社会矛盾,从而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崩溃,这一论断实际上并未发生。中国的压力局限于国内,在20世纪初陷入了长期的革命和混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