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582KB ,
资源ID:115840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840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哈密市第八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1.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A. 是最早的人类B. 过着群居生活C. 生活丰富多彩D. 进入农耕时代2. 商汤灭夏后,又向四面征伐,使商王朝的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展。为统治广阔疆域,商朝实行A. 分封制B. 内外服制C. 郡县制D. 郡县分封并行制3. 周初在“册命”典礼上,周王宣

2、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和仪仗等。“册命”典礼A. 强化了政治隶属关系B.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加剧了诸侯争霸的现象D. 建立了封建官僚政治体系4. 如表为战国时期各国相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各国进行变法意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改革A. 废除陈规陋习B. 建立君主专制C. 抵御蛮夷入侵D. 实现富国强兵5.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A. 重建政治秩序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德治教化D. 主张尚贤节用6. 春秋晚期齐国

3、大夫陈氏向旧公室夺权,以大斗(陈氏家量)出贷,以小斗(姜氏公量)收: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在楚国发动政变时,也是“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与陈氏在齐围作法如出一辙。他们的目的是A. 完善度量衡制度B. 壮大新兴地主势力C. 稳定社会之秩序D. 攫取更多社会财富7.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为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一做法A. 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意在保证王朝赋税收入8.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表现在A 设立三公九卿制B. 创设刺

4、史监察制C. 增强尚书台作用D. 实行“焚书坑儒9. 秦始皇时期,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陥刑。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部里连坐。这表明,当时秦朝A. 吏治清明B. 阶级矛盾尖锐C. 刑罚岢重D. 人民负担加重10.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B. 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C.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D.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11.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朝廷直接管辖有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108郡、国。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 郡国并行制推行B. 中朝制的确立C. “推恩令”实施

5、D. 察举制的实行12. 下表所示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A. 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B. 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 缓和了政府与商人矛盾D.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13. 经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B. 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C. 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D. 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14.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关于南朝统治说法正确的是四个朝代依次宋梁齐陈 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明显

6、陈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A. B. C. D. 15. 魏晋时,政府统计户口数较之东汉有大幅下降(见下表),这主要是由于东汉(157年)西晋(280年)下降户数10677960245984077%口数564868561616386371.4%A. 三国混战导致人口的伤亡B. 北方草原民族频繁的南下C. 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D. 中央集权制未能真正建立16. 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腐败 藩镇割据A. B. C. D. 17.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成了贞观之治B. 促进了经济交流

7、C. 巩固了封建统治D. 结束了分裂局面18. 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唐朝( )A.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 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C. 国力十分强大D. 意在于保卫边疆19. 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 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 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20. 有学者认为,均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在北方土地特别荒芜、自耕农特别稀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

8、的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是A. 两税法B. 社园制C. 租调制D. 初税亩21.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 加强了皇帝权威B. 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实现了民主政治D. 有利于科学决策22. 662年,唐高宗欲令僧尼和道士等出家人礼拜君亲。经过朝廷的集议,最终下诏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据此推知,当时A. 实行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B. 推行移风易俗的决心C. 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D. 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23. 刘沔神道碑是为纪念晚唐名将刘沔而立。碑文中字体结构严谨

9、,笔力遒劲,清秀挺拔,成熟稳重而不失个人风范,书法价值极高,为国家一级文物。;据此可知,刘沔神道碑文为A. 小篆B. 行书C. 楷书D. 草书24.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25.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隋唐时期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有黄帝内经 蔡伦改进造纸术 火药武器出现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使

10、用雕版印刷术A. B. C. D. 二、材料分析题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

11、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请回答:(1)材料一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跟哪一位皇帝有关?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

12、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

13、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哈密市八中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卷

14、(考试时间10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1.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展示区生动地再现了先民创造灿烂文化的过程。复原的“干栏式”建筑外布置着各类生活、生产场景,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这说明河姆渡人A. 是最早的人类B. 过着群居生活C. 生活丰富多彩D. 进入农耕时代【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妇女们纺纱织布,男人们斫木盖房。有的磨制骨器,有的捣谷脱壳,有的和泥制陶”体现的是当时农耕经济的出现,D项正确;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河姆渡人过着群居的生活,排除B项;原

15、始人生活并不丰富多彩,排除C项。故选D项。2. 商汤灭夏后,又向四面征伐,使商王朝的统治区域进一步扩展。为统治广阔疆域,商朝实行A. 分封制B. 内外服制C. 郡县制D. 郡县分封并行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B项正确;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是西周实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郡县分封并行制是西汉初年实行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3. 周初在“册命”典礼上,周王宣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和仪仗等。“册命”典礼A

16、. 强化了政治隶属关系B. 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 加剧了诸侯争霸的现象D. 建立了封建官僚政治体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宣布封疆的范围、土地的数量,并将区域里的臣民一起赐予受封者,受封者则接受周王赏赐的官爵、奴隶、礼器和仪仗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周王宣布,诸侯接受,可见明确了君臣关系,有利于强化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隶属关系,A项正确;当时是分封制,中央还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是间接控制,排除B项;“加剧”说法错误,周王权威的加固有利于遏制诸侯争霸,事实上当时尚未出现诸侯争霸,排除C项;分封制下,实行的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4. 如表为战国时期各国相

17、继开展的变法运动。各国进行变法意在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齐国邹忌改革A. 废除陈规陋习B. 建立君主专制C. 抵御蛮夷入侵D. 实现富国强兵【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以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为背景材料,考查变法运动,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纷纷开展变法改革,D项正确;A、B、C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故选D项。5. 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他们的共同点是A

18、. 重建政治秩序B. 尊重自然规律C. 重视德治教化D. 主张尚贤节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儒家主张以德治国,道家主张以道治国,墨家主张以爱治国,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可得出诸子百家的思想各异,但是都是为了重建政治秩序,A项正确;B项是道家,C项是儒家,D项是墨家,排除BCD项。故选A项。6. 春秋晚期齐国大夫陈氏向旧公室夺权,以大斗(陈氏家量)出贷,以小斗(姜氏公量)收:公元前479年,白公胜在楚国发动政变时,也是“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与陈氏在齐围作法如出一辙。他们的目的是A. 完善度量衡制度B. 壮大新兴地主势力C. 稳定社会之秩序D. 攫取更多社会财富【答案】B【解析】【详解

19、】根据材料“以大斗(陈氏家量)出贷,以小斗(姜氏公量)收”“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纳”,可知以大斗出,以小斗入,通过重量差别的调整有利于削弱旧式公卿的力量,壮大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B项正确;陈氏的做法主要出于政治目的,与度量衡制度的完善无关,排除A项;这种做法容易激起旧式贵族与新兴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排除C项;陈氏和白公胜的目的主要是处于政治权力的需要,而不是社会财富,排除D项。故选B项。7. 秦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法定货币仅限于两种,以黄金上币,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这一做法A. 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B.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C. 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 意在保证王朝赋税收入

20、【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面对货币多样、币制不一的现象,统一了货币,便利了各地商品交换和经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消除了六国势力影响、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属于过度推断,夸大了这一做法的影响,排除A项、C项;保证王朝赋税收入与统一货币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8.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这表现在A. 设立三公九卿制B. 创设刺史监察制C. 增强尚书台作用D. 实行“焚书坑儒【答案】A【解析】【详解】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A项正确;B项

21、为汉武帝的举措,排除;C项为东汉光武帝的举措,排除;D项并非是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举措,排除。故选A项。9. 秦始皇时期,人民摇手触禁,动辄陥刑。人犯法,罪及三族;一家犯法,部里连坐。这表明,当时秦朝A. 吏治清明B. 阶级矛盾尖锐C. 刑罚岢重D. 人民负担加重【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以秦始皇刑罚严酷为背景材料,考查秦朝的暴政,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材料中“动辄陷刑”“罪及三族”“邻里连坐”表明,秦始皇时期,法网严密且刑罚苛重,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不能说明,均排除。故选C项。1

22、0. 东汉中后期,朝政出现了“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等现象。这些现象印证了当时A.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B. 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C. 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D.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跋扈将军”“十常侍乱政”是对东汉时期外戚和宦官交替现象的描述,本质上是皇权缺乏制约的结果,B项正确;材料与皇帝昏庸、统治阶级内部斗争及中央和地方矛盾的说法无关,排除ACD项。故选B项。11.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朝廷直接管辖的有108郡、国。推动这一变化的是( )A. 郡国并行制推行B. 中朝制的确

23、立C. “推恩令”实施D. 察举制的实行【答案】C【解析】【详解】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实力,增加了侯国数量,同时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西汉初就实行了,排除A项;中朝制度有助于削弱相权,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 下表所示为汉武帝继位后采取的部分措施。这些措施A. 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B. 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 缓和了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 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政治上设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经济上加强

24、对全国经济的控制;外交上加强与周边国家交流与交往;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上述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促使西汉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材料所述政治经济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了王国问题,汉武帝实行“推恩令”,逐渐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仍然是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并未发生转变,排除B项;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打击了奸商,而且材料强调的是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措施的共同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13. 经过孝文帝改革,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汉族风俗习惯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习惯的主体。这说明,孝文帝改革A. 结束了国家分裂局面B. 缓解了民族间的矛盾C. 推动了社会经济

25、发展D. 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为背景材料,考查南北朝民族融合,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材料中“鲜卑族和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表明,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趋势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D项正确;孝文帝时并没有完成南北统一,材料与国家分裂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侧重于民族融合,并非缓和民族矛盾,安排B项;材料主旨不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14.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6、下列关于南朝统治说法正确的是四个朝代依次为宋梁齐陈 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南朝时南方经济发展明显 陈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朝的四个朝代依次为宋齐梁陈,说法错误;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说法正确;南朝时南方相对安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说法正确;陈不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说法错误。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15. 魏晋时,政府统计户口数较之东汉有大幅下降(见下表),这主要是由于东汉(157年)西晋(280年)下降户数10677960245984077%口数564868561616386371.4%A. 三国混战导致人口的伤亡B

27、. 北方草原民族频繁的南下C. 九品中正制取代了察举制D. 中央集权制未能真正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据表格信息及所学可知,从东汉后期到西晋统一前,政府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数量有大幅度下降,表明在此期间三国的混战不休导致人口大量伤亡成为造成上述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北方草原民族大量内迁应出现在西晋时期,排除B项;C项的选官制度与人口数量变化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16. 下列事件存在某种关联,其中排序正确的是( )黄巢起义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腐败 藩镇割据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由于沉

28、湎享乐,导致安史之乱局面的出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后引发了黄巢起义,冲击了唐朝统治的基础,因此符合题意,B项正确;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CD项错误,排除。故选B项。17.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A. 促成了贞观之治B. 促进了经济交流C. 巩固了封建统治D. 结束了分裂局面【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可得出大运河沟通了南北,促进了南北经济和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大运河与贞观之治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不是巩固封建统治,也没有结束分裂,排除CD

29、项。故选B项。18. 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唐朝( )A.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 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C. 国力十分强大D. 意在于保卫边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抚九族以仁”可得出唐朝推行开明的民族政策,A项正确;“抚九族以仁”不是支持建立政权,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唐朝的强大,也与保卫边疆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19. 学者认为:“自安史之乱以后,赋税名目繁多,民不堪命。两税法则规定百姓只需纳夏秋两税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这说明两税法的实行A. 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

30、入C. 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D. 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将名目繁多之税目简化,且两税之外不得别征,实为德政”等信息可知,两税法的实行,起到了减少税目和简化手续的作用,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D项正确;A项“解决了”说法绝对,排除A项;两税法规范了赋税制度,并非一定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两税法促进了“赋税的货币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 有学者认为,均田制是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是在北方土地特别荒芜、自耕农特别稀少的情况下,产生的特殊的土地制度。与均田制相关的赋税制度是A. 两税法B. 社园制C. 租调制D. 初税亩【答案】C【解

31、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下,国家将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分给农民,农民与有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这供以人丁为计征标准的租调制得以顺序推行,故C项正确;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是均田制遭到破坏,故排除A项;B项属于干扰项,与题干无关,故排除B;初税亩是春秋鲁国实行的制度,时间不符合,故排除D。故选C。21. 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这说明三省六部制A. 加强了皇帝权威B. 巩固了中央集权C. 实现了民主政治D. 有利于科学决策【答案】D【解析】【详解】三省长官共同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实现

32、科学决策,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A项;三省制有助于加强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排除B项;三省制是专制体制下的内容,而非民主,排除C项。故选D项。22. 662年,唐高宗欲令僧尼和道士等出家人礼拜君亲。经过朝廷的集议,最终下诏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据此推知,当时A. 实行礼法结合的治国理念B. 推行移风易俗的决心C. 出现“三教合一”的局面D. 皇权受到了一定限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终下诏令道士、女冠、僧、尼等,并尽礼致拜其父母”体现的是当时出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C正确;材料与礼法治国理念无关,A排除;材料与移风易俗无关,B排除;皇权受到抑制

33、的说法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23. 刘沔神道碑是为纪念晚唐名将刘沔而立。碑文中字体结构严谨,笔力遒劲,清秀挺拔,成熟稳重而不失个人风范,书法价值极高,为国家一级文物。;据此可知,刘沔神道碑文为A. 小篆B. 行书C. 楷书D. 草书【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结构严谨”和“成熟稳重”可知,这与楷书特点吻合,故C项正确;小篆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基本一致,排除A项;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和草书的放纵,排除B项;草书写意性强,排除D项。故选C项。24. 印度早期佛教宣传出家之后就不再关心世俗之事,与家庭完全脱离关系,也不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敬仰父母但魏晋时期中国佛教僧人出

34、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这反映出A 印度佛教隔绝家庭亲情B. 中国佛教注重行孝尽忠C. 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D. 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尊敬父母,忠于国君是儒家思想的特点,所以魏晋时期中国的佛教提倡忠君爱国是佛教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说明佛教吸收了本土思想文化,D项正确;印度佛教的特点不是本题的主旨,排除A项;僧人提倡忠君爱国并不代表佛教注重行孝尽忠,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佛教对本土思想的吸收,而不是佛教思想传播中产生分歧,排除C项。故选D项。25. 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隋唐时期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属于这一时期的科技

35、成就有黄帝内经 蔡伦改进造纸术 火药武器出现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使用雕版印刷术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隋唐时期”这一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出现;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唐朝末年,火药武器开始出现并应用于军事;所以都属于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D项正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成书早于隋唐时期;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所以不属于隋唐时期的科技成就,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26.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

36、鸣的兴盛局面。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于民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墨子认为“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1)据材料一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种思想流派的治国主张。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37、,指出百家争鸣的意义。 【答案】(1)原因: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无为而治;儒家:实行仁政;法家:推行法治;墨家:以贤治国或尚贤(非材料二中的主张不得分)(3)意义: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解析】【分析】【详解】(1)原因:根据“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得出社会大变革(或政治经济大变动);根据“私学的兴起”得出私学兴起。(2)主张:道家:根据“我无为而民自化”得出无为而治;儒家:根据“施仁政于民

38、”得出实行仁政;法家:根据“以法为教”得出推行法治;墨家:根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得出以贤治国或尚贤。(3)意义:根据“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得出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成当时文化的繁荣;根据“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得出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或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根据所学,还可从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等分析回答。【点睛】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问题材料一 材料二 “书籍被烧毁,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

39、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郭沫若材料三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请回答:(1)材料一图一、二、三分别反映秦朝采取哪些措施巩固统一?(2)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跟哪一位皇帝有关?为加强中央集权他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3)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秦汉两个朝代对待儒家思想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其根本目的又是什么?【答案】(1)图一:中央集权制;图二:统一货币;图三:统一文字。 (2)皇帝:秦始皇(嬴政); 制度:郡县制。 (3)态度:秦:焚书坑儒(坑儒);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根本目的:(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

40、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故图一是中央集权制;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故图二是统一货币;根据所学可得出,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图三是统一文字。【小问2详解】皇帝: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嬴政)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采取了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等措施;制度:根据所学可得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建立了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小问3详解】态度:根据材料“书

41、籍被烧毁”可得出,秦朝是焚书坑儒(坑儒);根据材料“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可得出,汉朝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根本目的:根据材料及所学可得出,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都是(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点睛】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

42、已也。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材料二 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都保持着良好关系。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文化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外来文化在思想、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

43、方式。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影响:思想上,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艺术上,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 (2)方式:和亲、会盟、册封、设置机构。影响: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可知,唐朝文化的特点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根据材料一并

44、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思想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外来文化在艺术方面对唐朝的影响是:唐朝吴道子等吸取印度等外来美术因素,创作出大量优秀作品;敦煌莫高窟的壁画盛极一时。(2)根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龙四年(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和亲;根据材料二“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会盟;根据材料二“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册封;根据材料二“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知,唐朝与边疆各民族进行交往、交融、交流的主要方式是:设置机构。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了与边疆民族的和平交往,促进民族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有利于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疆域的拓展等方面阐述唐朝民族政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积极影响。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