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294KB ,
资源ID:115775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77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第12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第12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WORD版含解析.doc

1、第十二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阶段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类别社会生活交通通讯伴随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衣食住行体现国际化、时尚化、个性化的特点来源:Zxxk.Com来源:Zxxk.Com核心内容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大方面。社会生活变迁不仅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而且是与政治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断发易服是反对清王朝的表现,废止缠足和提倡婚姻自由是反对封建制度的表现来源:Z+xx+k.Com交通、通讯是走向现代化的桥梁,大众传媒是传递信息的利器,交通、通讯、传媒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属于社会史观的范畴单元主旨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方面

2、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受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工具有了质的变革,大众传媒也有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冲突、中西碰撞与交融的特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有较浓的政治色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题序号考查内容命题视角考查热度2017全国文综,29中西方习俗融合以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为背景材料,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比较和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2014全国文综,30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以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的不同为背景材料,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

3、阐释历史事件等能力高频考点中国近代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命题特性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全国卷和地方卷命题关注的考点之一。一般以贴近现实的历史文献为命题材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阐释历史事件的能力。如2017年全国文综卷第29题备考启示随着中国近代被迫开放,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国民生活中,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发生深刻变化,大众传媒得到发展。熟悉本单元历史主干知识,理解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

4、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据材料中信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B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出民众是否实现了婚姻自主,A项错误。材料中只反映出婚礼习俗的变化,并未体现出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C项错误。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D项错误。【答案】B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原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晚清政府与国民政府的推动。(2)表现衣:“洋布”“洋装

5、”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的生活,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社会习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渐趋简约文明。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时期物质生活社会风俗新中国成立初期人们衣着朴素,食物比较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改革开放以后服饰:服装颜色由以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饮食:到1987年,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住房: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注重环保、讲究卫生、

6、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1.原因(1)工业文明的冲击:西方列强在不断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也带来了近代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2)政府政策的影响: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清政府不断推行各种改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这些改革使中国的社会生活进一步发生变化。(3)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都冲击着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演变。(4)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2.特点(1)从地域上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推向内地。(2)从过程上看,由西方引进,

7、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合璧、新旧并存,在新中国成立后,与世界的联系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愈加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3)从动力上看,大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城乡社会生活变化不均衡。3.影响(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的发展,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了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同时西化严重,盲目崇洋,奢侈消费,斗富争雄。4.认识(1)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

8、历史的进步。(2)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特别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是有限的。(3)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彩。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变迁1.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时间成就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20世纪90年代铁路运营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公路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全

9、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水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获得较快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萎缩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1920年北京至天津的航线开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成为世界民航大国2.通讯工具(1)电报:19世纪70年代,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成一个电报机房。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2)电话: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3)互联网:发送电子邮件。3.大众传媒的

10、变迁(1)报刊业1833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19世纪70年代起报刊越来越多,多反映社会思潮,呈现出繁荣景象20世纪前期共产党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续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光明日报文汇报等改革开放后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2)电影1905年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开始起步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业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20世纪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成为电影主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3)电视:1958年

11、,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方式。(4)互联网的兴起兴起: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发展:20世纪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特点:迅速传播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高度互动、双向传受。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近代社会报刊业的发展1.原因(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3)近代资产阶级需要通过报刊宣传维新、革命思想,挽救民族危机,无产阶级也需要通过报刊宣

12、传马克思主义。(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特点(1)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是在西方列强的渗透和侵入下由外国人创办的。(2)“报”“刊”不分。中国近代所谓的报,包括报和期刊。(3)办报活动与现实政治斗争关系密切。3.作用(1)传播了西方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武器。(3)对夺取近代中国革

13、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近现代交通业的发展1.阻碍因素(1)列强控制了中国的交通;中国的政治腐败以及政治上的不统一;等等。(2)近代中国缺乏资金、技术,重工业不发达。(3)守旧、传统思想观念的严重阻碍。(4)长期的社会动乱,使交通建设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

14、们的思想观念。(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往来运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加快了生活的节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4)就负面影响而言,造成了交通堵塞,污染了环境,造成了能源危机。主题一从大众媒介认识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境再现】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A.女性裹足已引

15、起舆论普遍关注B.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C.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D.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专家解读】读史技法史料主旨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提取信息“1877年,万国公报”“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 解读归纳1877年至1883年;报刊媒体关注;郑观应和康有为反对缠足。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素养连线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要求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本题要求就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

16、题的反对进行分析,解释其直接反映的问题,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其他方面时空观念是与特点的时间、空间相联系的,本题要求根据1877年至1883年的时间信息,结合民国时期政府才明令废止缠足,从而判断该时期对缠足的反对仅仅是少数有识之士的关注,体现了对时空观念素养的考查【解析】题干材料中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反映出只是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不是舆论普遍关注,故A项错误;“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是废止缠足赋予的政治意义,不是直接反映,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报刊、郑观应和康有为对缠足问题的关注表明少数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女性裹足,这是风气开化的体现,故C项正确;女性社会地位的

17、逐渐提高指的是提高女性的政治经济地位,与材料中有识之士倡导废止缠足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视角出新】人力车是日本人在1869年创制,1871年引进上海的。申报1874年7月报道:“东洋来之顺利小车,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租界共约有一千有零。”该报道表明,上海()。A.开启了交通近代化B.积极仿制日本机器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D.代步工具发生变化【解析】人力车不是以机器为动力的,不是近代化交通工具,故不能体现上海开启了交通近代化,A项错误;从材料“沪上依式置造者已多”可知,上海仿造的是人力车而不是仿制日本机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仿造的人力车盛行,不能体现崇洋媚外之风盛行,故C项错误;

18、从材料中的人力车盛行可知,人力车成为上海的重要交通工具,故D项正确。【答案】D主题二通过对断发易服的不同态度分析近代生活变迁因素及影响【情境再现】史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摘编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上册史料二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

19、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摘编自黄藻论发辫原由(1)上述史料中,康有为和黄藻的观点分别是什么?(2)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 【专家解读】读史技法史料主旨史料一:康有为对断发易服的态度史料二:黄藻对断发易服的态度提取信息史料一:“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史料二:“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解读归纳史料一:蓄发对亲情、外交、近代工业、军事有所危害史料二: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素养连线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

20、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本题要求在理解康有为和黄藻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分别阐释,体现了对历史解释素养的考查其他方面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题干中康有为和黄藻的观点分别有他们存在的社会历史条件。题干要求据此分析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的主要因素,体现了对唯物史观素养的考查【解析】第(1)问根据史料一可以看出康有为指出了蓄发的危害,主张断发易服;根据史料二“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可以看出,黄藻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第(2)问从史料中可以看出是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推动中国近代生活方式变革。再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变革及政

21、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回答。【答案】(1)观点:康有为主张断发易服;黄藻认为维新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断发易服。(2)因素: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政治变革及政府政策的影响;近代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西方文明及民主思想的影响;先进中国人主动吸收;等等。【视角出新】右图中,画家描绘的是男人们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妇女身上的封建束缚也逐步解除,缠足和束胸已经逐渐被摒弃,改穿起了以长裤和大衿衫为主的服装。出现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1840年

22、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不断加剧,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的现象不符,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最根本原因”不符,故错误;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可知,这一变化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因此引起了人们服饰的变化,故C项正确;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与材料中“开始剪掉自己长长的辫子,改穿起了中山装或西装”的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记载:筵排五味架边齐,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鳞鳞五色泛玻璃。据此,下列说法正确

23、的是()。A.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取代B.西餐成为中国人款待贵宾的一种时尚C.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D.西餐在城市社交活动中逐渐流行【解析】“中国的传统饮食被西餐取代”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由沪北西人饮食竹枝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在上海的西方人的饮食情况,没有反映“中国人款待贵宾的时尚”,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餐已逐步进入普通百姓之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请客今朝用火鸡。啤酒百壶斟不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城市社交活动中西餐逐渐流行,故D项正确。【答案】D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

24、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材料表明近代上海()。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解析】中外贸易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西方影响,故B项错误;C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相符,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中“沪上求时新”不符,材料没有涉及交通,故错误。【答案】C民国初年中国人的着装,1912年3月的申报记载,当时出现了“中国人外国装,外国人中国装”“男子装饰像女,女子装饰像男”,以及平民穿官服、官僚穿民服的现象。材料主要反映了()。A.

25、民国时期人们服饰观念开放B.民国时期告别了森严的等级制度C.辛亥革命瓦解了中国的衣冠体制 D.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观念深入人心【解析】A项中的“开放”说法不准确,B项中的“告别”和C项中的“瓦解”说法不对,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服饰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西服”代替长袍马褂;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个性解放、人人平等、女子参政、易风革俗等新的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改变了传统的具有尊卑观念的礼仪,取之以西方的平等的握手等礼仪;改变缠足、留辫等陋习。故选D项。【答案】D上海洋场竹枝词写道,“往来如织密如麻,满眼汽车与电车”“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材料反映了()。A.

26、中国交通设施发展迅速B.工业革命促进交通发展C.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D.近代交通的半殖民地色彩【解析】根据题干中“上海洋场竹枝词”这一信息可知,题干中只体现了上海这一地区交通设施的变化,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中“欲保安全维秩序,认明红绿两边灯”说明交通发展引发观念转变,故C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半殖民地色彩,故D项错误。【答案】C我这一辈子中讲道:巡警给行人强行剪辫后,晚上走到背胡同里,却挨了突如其来的一砖头,被打瞎了眼睛而无处申冤。这主要表明民国初期()。A.社会习俗发生变革B.君主专制制度尚未根除C.民众思想比较保守D.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解析】题干强调的是

27、民国初期“巡警”“强行剪辫”“挨了一砖头”,可知此时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但这并不能说明社会习俗发生了变革,故A项错误;民国初期君主专制制度已被推翻,故B项错误;题干中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说明民众的思想还非常保守,故C项正确;题干中民众对剪辫持敌视的态度,并不是为了突出说明辛亥革命冲击了旧习俗,故D项错误。【答案】C民国时期,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D.社会习俗与世界关系紧密【解析】上海服饰

28、的变化速度之快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习俗与世界的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答案】D1876年,有上海人向格致汇编杂志社反映:“本处出卖之牛乳常有加水谋利之弊,因牛乳华人原用以为补养之物,现余所食者得其补力甚少。”此人询问:“西国有法能査出牛乳中所加水数否?”杂志社答复:西方一是“用浮表”,二是“试其乳所分出之乳油”。这折射出()。A.政府注重对公共卫生监管B.国人道德素质有所滑坡C.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D.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解析】材料反映的主体是杂志社,没有提到政府,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杂志社向国人介绍西方识别牛奶是否加水的方法,重点不在于牛奶是否加水,仅凭此也不能说明国人道德素质滑坡,故B

29、项错误;杂志社向国人介绍西方识别牛奶是否加水的方法,反映了杂志这一新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折射出近代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故C项正确;杂志社只是介绍“西法”,不能说明中国媒体注重科学研究,故D项错误。【答案】C1875年,工科给事中陈彝在一道奏折中认定:“电线之设,深入地底,横冲直贯,四通八达,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为子孙者心何以安?传曰: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奏折内容未反映的是()。A.电话建设遭强烈抵制B.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C.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D.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解析】该奏折只是工科给事中陈彝对“电线之设”的忧虑,奏折内容

30、未反映电话建设遭到强烈抵制,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据材料“藉使中国之民肯不顾祖宗丘墓,听其设立铜线,尚安望尊君亲上乎”可以得出奏折内容受到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为子孙者心何以安”可以得出宗法理念的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据材料“地脉既绝,风侵水灌,势所必至”可以得出封建官员的守旧迷信,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 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

31、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但不代表它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大臣、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等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未涉及“中美两国文化交流”的相关内容,故C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主张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答案】B1904年,上海天足会发行了书目30多种,其中包括张尚书(之洞)劝戒缠足章程叙袁宫保(世凯)劝戒缠足示劝戒缠足示谕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32、)。A.民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B.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C.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D.废止缠足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解析】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与题干中的“1904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上海天足会发行的书目中包括了张之洞、袁世凯等朝廷大员的文章,说明当时包括废止缠足在内的移风易俗借助了官方的权威,故B项正确;早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就曾提倡废止缠足,材料不能说明“上海率先出现社会习俗的嬗变”,故C项错误;废止缠足在大城市得以推行,但不代表它已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传统习俗在农村和边远地区依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答案】B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

33、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因为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材料中“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等信息,说明在男女地位上,深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答案】A下表反映的是民国初年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据此可知()。学校地点特色中央女校北京设有六个年级,分为工艺组、纺织组等神州女校上海设国文、国画等专修科,毕

34、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女子法政学堂上海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A.辛亥革命后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社会转型过程中守旧势力依然强大C.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的提高D.妇女得以从传统文化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析】材料中“民国初年开办的部分女子学校”“毕业生大多致力于政教的发展”“以培养妇女参政人才、储他日议院之选为办学宗旨”体现出辛亥革命后妇女地位有所提高,民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守旧势力的问题,故B项错误;根据部分女子学校的个例,就说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普遍提高是不准确的,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错误。【答案】A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着

35、手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该学院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照美国优秀医学院的标准,为教师提供世界水准的丰厚工资和福利保障。北京协和医学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B.改善了中国的医疗卫生状况C.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D.有助于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解析】由材料“全部采用英文教学”“按标准”可知其有利于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立谈不上改善了中国医疗卫生状况和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也不明显,B、C、D三项错误。故选A项。【答案】A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

36、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是申报为弥补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以此扩大销路,这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没有涉及申报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申报加大对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不能体现出其旨在引领社会潮流,故C项错误;加强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不会干预司法案例审判,故D项错误。【答案】A19世纪的中国,凡西方的东西,照例会被先反对一阵,但电影却是例外。定军山一炮打响后,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影片也大获成功,看电影的人“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对该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37、。A.京剧艺术依赖电影技术传播B.西方影片具有极大的市场C.民国政府鼓励电影产业发展D.国产电影借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解析】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发展,而同治、光绪年间,京剧逐渐成熟,故A项错误;电影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材料中“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的长坂坡等”也非西方影片,故B项错误;定军山是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当时民国政府还未成立,材料中也没有涉及“政府鼓励”,故C项错误;材料中大获成功的定军山长坂坡等影片都取材于京剧,故D项正确。【答案】D冯自由的革命逸史记载:“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白固,讵(表示反问)沪电

38、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材料反映报刊对辛亥革命的主要作用是()。A.传播革命思想,赢得群众支持B.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C.使革命运动迅速波及全国D.使清政府统治空前孤立【解析】材料中没有出现革命思想,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报刊宣传革命,为革命造势,加速了革命进程,从舆论和心理上进一步摧毁了守旧势力的根基,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涉及武昌、沪、京、广东省城等不同地点,但是并没有体现出报刊宣传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使清政府统治孤立的不是外因,而是清政府自

39、身的腐朽,故D项错误。【答案】B下表为部分科技发明在沪渝两地应用年份的比较表。该表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技术门类上海重庆铁路1876年1934年电报1871年1886年电灯1882年1906年A.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B.西方先进技术的迅速应用C.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平衡D.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解析】西方列强大量输出资本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这在表中上海与重庆之间的差异上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西方先进技术是伴随西方的侵略而进入中国的,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先进技术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过程,所以“迅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无法体现表中上海与重庆之间的差异,故B项错误;通过对比科技发明在东部沿海

40、城市上海应用的时间与在西南内陆城市重庆应用的时间,不难看出重庆比上海要晚,故C项正确;重庆也存在近代工业,而且沿海城市也只是列举了上海,所以“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说法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答案】C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1897年5月2日时务报刊文介绍。1899年年初,中国购买了几部马可尼旧火花式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马口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各舰艇上。这说明()。A.清政府开始汲取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B.科技在国际上传播速度加快C.当时中国无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D.“师夷长技”始终是救亡图存的首选【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故A项错误;在马可尼发明

41、无线电报后的第四年中国就已经引进使用,由此可知科技发明传播速度快,故B项正确;C项符合史实,但与“马可尼1895年发明无线电报,次年获得专利”无关,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故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故错误。【答案】B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50年代后外国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19世纪90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14

42、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1895年维新运动兴起以后,以民办报刊为主体的民族报业逐渐崛起,结束了外报长期垄断中国报业市场的局面。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全面展开,国人办报活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1901年至1911年,官绅士民积极创办各类报刊,新办报刊数量与年俱增。据不完整统计,1901年为34种,至1911年为209种。办报点也已遍布全国,计有上海、北京、天津乃至伊犁、西藏等国内60多个城市或地区。在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民办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的主体,旨在变法图强、注重政论文章的政治性报刊仍然是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摘编自黄瑚中国近代新闻史发展的三个阶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报刊

43、业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2)对于报刊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有人认为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请你选择其中一个观点,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解析】第(1)问第小问根据材料分别从办报的主体、内容、阶段、种类、分布范围、意义等角度来进行阐述;第小问结合晚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来回答原因,如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工业的兴起、西学东渐,外加政治运动的推动、政府政策的调整和有识之士的推动。第(2)问,首先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再列举其中的史实,然后说明论证。此部分重点强调的是说明部分,要根据史实,在阐述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报刊的积极或消极作用。【答案】(1)变化:从以外报为主体,到民族

44、报业逐渐崛起;民办报刊逐渐合法化;报刊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报刊报道内容广泛,报刊种类多,办报点分布范围广,逐渐遍及全国;报纸杂志担负起启蒙和救亡图存的使命。原因:政治运动推动;民族危机加深;政府政策调整;民族工业兴起;西学传入;有识之士推动。(2)示例一报刊是中国社会动乱的帮凶。“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全国各地主要报刊报道大量严重失真新闻,导致人民生产积极性下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出现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报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示例二报刊是中国社会进步的推手。三民主义、辛亥革命。1905年,孙中山创办民报,

45、提出三民主义。他利用各种报刊作为武器,不断宣传三民主义思想,聚集了一大批革命志士,发动革命,创立共和,推动社会进步。(以上两种观点仅供参考,其他符合要求的案例,言之有理即可)左传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服饰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代唐代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竟呈,女子着男装、胡服蔚然成风。 野客丛书记载“唐高祖武德初,用隋制,天子常服黄袍,说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元朝黄道葵发明脚踏三纺车,能同时纺出三根纱清朝清初规定,高档皮毛、绸只能亲贵和官员服用,士庶百姓只许服用绸、绢、纺、丝、纱等。1870年左右,通商口岸城市的人们穿着机织

46、布服饰的现象日益普遍(续表)民国期间洋装在中国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出现20世纪50年代旗袍在大陆渐被冷落,在新中国的女干部们中流行中山装和从苏联传入的列宁装,穿工装裤成为一种时尚,从苏联流传到中国的连衣裙“布拉吉”深得中国女性青睐20世纪80年代以后皮尔卡丹、耐克、adidas等世界服装品牌进驻中国,1983年12月,国务院决定取消布票,纺织品实行敞开供应。纺织工业蓬勃发展,成为世界纺织品制造大国,绵纶、复纶、纳米等面料的产品不断投向市场,引领服装行业新潮流据中国服饰史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

47、实依据)【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如服饰文化与对外关系的联系,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服饰文化受对外开放交流的影响;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互相关联的历史信息,如“女子服饰雍容华贵、百媚竟呈,女子着男装、胡服蔚然成风”、民国时期“洋装在中国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出现”、20世纪50年代“旗袍在大陆渐被冷落,在新中国的女干部们中流行中山装和从苏联传入的列宁装”说明唐代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女子着胡服盛行;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洋装在中国流行并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友好促进了列宁装和“布拉吉”在我国的流行;最

48、后,根据提取的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结合史实予以阐述,表述成文。【答案】示例:服饰文化受对外开放交流的影响。 唐代奉行对外开放政策,女子着胡服盛行;鸦片战争后,国门被打开,洋装在中国流行并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新中国成立后奉行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中苏关系友好促进了列宁装和“布拉吉”在我国的流行。(史实准确,与论题相关,合乎逻辑) 由此可见服饰的发展变化与对外开放交流密切相关。 也可从其他角度拟定论题,如服饰变革受政治文化的影响;纺织技术发展水平决定服饰质料的变化;等等。历史时段单元线索历史特征近现代社会生活(鸦片战争后至今)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在物质生活、风俗习惯、交通、通讯和大众传媒等

49、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可以分为鸦片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夕、辛亥革命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夕、改革开放后四个时期,分别归纳概括其演变情况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中西方文明在碰撞中走向共存和交融,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和社会的进步主线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几个角度1.从中国历史的角度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看,近代以来的170多年,时间非常短暂,但却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生活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定位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通过纵向对比,总结变化的特点,了解变化的原因。2.从近代化的角度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政治民主

50、化、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等共同构成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同时它们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中国近代化的大背景之下,便于认识它发生的必然性和发展趋势。3.从中国近现代史的角度近代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对社会生活的变化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

51、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4.从世界历史的角度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社会生活在外来力量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由以往的闭关自守转为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变为向近代化的趋近;由与世界同向,到今天逐渐与世界同步,成为引导世界生活变迁的重要力量。真题训练(2014.全国文综,30)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

52、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不能解释上海国产电影放映比例较高的现象,故A项错误;上海是开埠通商最早的地方之一,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错误;题干的意思是在上海,国产电影放映的比例远远高于北京和天津,再结合题干“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的信息可知,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故C项正确;“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无法解释外国电影放映比例低于北京和天津的现象,故D项错误。【答案】C预测押题一社会史观居民膳食结构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1.国家统计局统计

5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这表明()。A.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食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1992年中

54、共十四大之后,这与题干中提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C预测押题二创新经营方式中国的“网购”时代2.阿里巴巴1998年正式注册,随后,卓越、京东、凡客诚品、苏宁易购相继成立。2012 年,中国网络零售超过1.2万亿人民币,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网购市场。2014年,中国网络零售额已突破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这说明()。A.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B.知识经济迅速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C.发展中国家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D.电子商务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流【解析】由材料中的信息可知,利用网络销售,“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超

55、过1.2万亿人民币”,这说明信息技术推动了企业经营方式的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了经营销售方式,没有直接体现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故B项排除;发达国家掌握知识经济的主动权,发达国家才是“新经济”的主要受益者,故C项排除;材料中“网络零售额”只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10%”,因此“电子商务已成为中国第三产业的主流”的说法错误,故D项排除。【答案】A近现代物质生活的变化近代现代衣穿西装,“断发易服”,中山装,百姓穿的洋衣、洋袜增多着装从灰蓝色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时尚,西式糖、烟、酒、饮料为百姓所接受1987年基本解决温

56、饱问题,进一步提高饮食水平,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住西式住宅增加,民国的高官显贵建造洋房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政府还实施了“安居工程”行轮船业(1)列强垄断(2)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列强垄断局面发展较快,但20世纪90年代后,因其他交通工具的发展,轮船业的比重下降铁路(1)19世纪80年代中国铁路诞生(2)辛亥革命前夕奠定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1)铁路运营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2)机车制造有新突破汽车(1)20世纪初出现汽车(2)公路交通发展受限制建立了密集的公路交通网飞机冯如制造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航线、航班不断增加,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教师用书独有)废止缠足运动早

57、在清末,废止缠足的天足运动就已经展开。天足,即天然之足。清朝末年发生的反对缠足、崇尚天足的天足运动是由一批维新志士发动起来的。早在1883年(光绪九年)康有为就在老家广东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康有为、康广仁又在广州成立粤中不缠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足。成立之初,会员便达万人。与此相呼应,在广州附近的顺德也创立了戒缠足会。另一位著名维新派领袖梁启超也积极从事反对缠足的活动,并致力于从事反对缠足的宣传工作。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专门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痛陈缠足之害。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的反缠足运动告一段落。此后,更多的知识分子投入反缠足运动中。进入民国,天足运动进一步深入发展,政府已经把放足和禁缠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民国建立伊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就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无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还是国民政府时期,尽管战乱不断,但政府对缠足的劝禁工作从未停止。到了抗日战争前夕,尽管这一陋习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彻底禁绝,但杜绝这一陋习基本被广大民众认可和接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