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765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考点链接8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链接(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科幻,在2019年开年迎来好时光。以前,面对“科幻”二字,电影投资人总是望而却步。而今流浪地球高歌猛进,票房已超40亿元,成为现象级科幻电影。在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瞩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流浪地球看似异军突起,实则厚积薄发,它产生于中国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神舟一号、天宫一号中国科技的迅速发展,为科幻文学和科幻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沃土。()。流浪地球为科幻注入了中国文化的表达,中国科幻电影终于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讲话,集体主义取代了好莱坞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带

2、着地球一同流浪展现出的“乡土情怀”、出现在影片里的朱自清的春和春节十二响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好作品,也对得起大多数的赞誉,它让我们在追赶好莱坞大片的路上“看到了希望”。但是,在矛盾冲突、场景创新上与优秀之作仍有一定差距,弥补差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众多导演、编剧继续努力,追赶状态仍然是进行时。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A在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中,让我们深切感觉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魅力。B这部以拯救地球为题材的影片,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C这部影片的题材是拯救地球,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影响。D通过这部以拯救地球为

3、题材的影片,我们深刻体验到中国发展、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解析:A项,成分残缺,去掉“在中”;“感觉”与“魅力”不搭配。C项,搭配不当,主语应为影片。D项,搭配不当,“体验”应改为“感受”。“体验”是指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A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强大的科技发展,更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B一部成熟的电影,既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也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C一部电影的成熟,需要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D一部成熟的电影,不仅依靠科技的飞速发展,也需要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解析:此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科技发展对科幻电影的影响,引出

4、下文科幻电影融入中华文化,D项最合适。3文中在列举中国文化在电影中的表达时使用了顿号,下列句子中顿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D)A浦东展开了翅膀,她是那样欢快、昂扬、奋发、正在向辉煌的明天飞去。B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C他看上去十七、八岁,一副瘦骨伶仃的样子。D鲁迅以表现人生、改良人生为创作目的,他所描写的主要是孔乙己、华老栓、阿Q、祥林嫂等这样一些最普通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解析:A项,最后一个顿号改成逗号。这里实际上有三个分句,在第二个分句和第三个分句之间,应用逗号而不是顿号。“欢快、昂扬、奋发”是联合词组,在联合词组中,最后一

5、个成分后面,不能用顿号。B项,将第三个和第四个顿号改为逗号。C项,去掉顿号。“十七八岁”为数字连用表示约数。D项正确。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45题。(9分)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注: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安石父王益首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首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写诗人的情思就如同被春风吹拂的杨柳千条万缕。B颔联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诗人流下的眼泪很多,以至于使冶城

6、潮水上涨。C颈联“雪争出”与“朱早凋”相对,写出诗人头发斑白、容颜早衰的状况。D尾联表达了诗人不甘心过打鱼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解析:D项,“诗人不甘心过打鱼砍柴的生活,而要在政治上大展宏图的愿望”错误。5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答:思乡之愁。首联诗人以杨柳喻乡思,表达了客居他乡的愁绪。哀悼之痛。颔联写诗人寒食扫墓,思念已故的亲人,悲痛万分。早衰之叹。颈联写世事艰难,华发已生,朱颜早凋,发出早衰的深沉感叹。为官之苦。尾联写诗人虽身居官位,却没有享受到“轩冕之乐”,表现出了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解析:“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结合“杨柳”“

7、客”分析,抒发思想之情;“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结合注释“此诗是作者寒食节在为父亲扫墓时所写”分析可知,抒发哀悼之痛。“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作者用“雪”与“朱”两个颇具色彩的字极其生动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头发与容颜因操劳过度而出现的未老先衰的状况。“雪”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自己虽然身居官位,却丝毫没享受到当官本该有的乐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致才过而立之年就华发早生、苍颜毕现,世事实在是太艰难了。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的意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

8、分)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

9、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蓉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

10、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蓉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蓉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蓉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

11、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

12、“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不受后人感知和经验左右。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C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写出的作品却感动国人,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

13、界,中国传统戏曲就能够复兴。解析:A项,“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比原乡情结更深刻”,表述错误,原文第二段介绍“原乡意识”,第三段通过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并没有将“原乡意识”与“原乡情结”进行比较。C项,“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不合文义,原文相关表述为“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文中用的是“可能”,本选项认为“阿姐鼓的作者没有去过西藏”于文无据。D项,“只要就能够”逻辑关系分析有误,原文只是说“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

14、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用的是“可能”,而不是过于绝对的表述。故选B。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C文章通过列举台湾作家席慕蓉与家乡的遇合之事,充分证明了“原乡情结”的存在。D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解析:B项,“逐一分析家乡意识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不合文义,文本第二段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论证“原乡

15、意识”,文章第三段列举席慕蓉的例子论证“原乡情结”,“家乡意识”只在文章开头提及,并没有举例论证“家乡意识”的内容。故选B。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解析:A项,“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不合文义,原文相关表述在第一段,“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借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原文说“在地方戏曲中”,选项扩大了范围。故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