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760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6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培优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知识篇 第二部分 第8讲 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8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1949年至今通史体系建构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19491976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年底至今)是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政治上,新中国成立后,三大政治制度确立,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成功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不断交流和发展。经济上,新中国成立

2、初期实施的“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使中国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1956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外交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新时期的中国加强了与联合国的合作,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国

3、际环境。思想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主要体现在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实力;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理论成为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我国文学、艺术、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思想开放、生活时尚、竞争意识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真题典例 深挖考情晰方向1(2019全国卷)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

4、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学习苏联,接受苏联援助,着力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因而会出现俄文书刊借阅量显著上升的现象,故D项正确。当时新中国的科学研究刚刚起步,A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才提出的,B项错误;这一时期是学习苏联时期,对苏联经验的反思不多,C项错误。2(2018全国卷)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

5、案D解析根据材料“1953年”“资源勘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是“一五”计划轰轰烈烈进行之时,重工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矿产资源,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表明中国已经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故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已经开始对矿产资源进行开采,故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故C项错误。3(2018全国卷)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B解析“奶奶的尺量布做

6、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都是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故选B项。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旧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故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排除D项。4(2018全国卷)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

7、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C解析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排除B项。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的中心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法制建设上,也必须与之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保障,故C项正确。依法治国是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5(2018全国卷)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198229.2874.925.389.5817.01198823.28773.

8、5295.58372.55623.23上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答案A解析表格数据反映了198219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从事农业的企业数量在下降,从事非农产业的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脱离农业生产,向非农产业转移,A项正确。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排除D项。6(2017全国卷)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

9、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故选C项。7(2017全国卷)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

10、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答案C解析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当时高等教育虽然发展迅速,但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D项错误。8(2017全国卷)下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

11、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答案C解析材料作品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政府开展扫盲教育,故出现了婆媳二人冒着严寒去补习班的情景。对这一社会现实的描绘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的风格,故C项正确。传统文人画注重写意,不符合该画风格,故A项错误;同一时期西方流行现代主义,故B项错误;该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不是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故D项错误。9(2016全国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一

12、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等非生产性建设投资受到限制,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增加(不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换句话说,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A项,排除C项;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而非“平衡”,B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0(2016全国卷)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3626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70%和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

13、政策答案A解析与1975年相比,1980年我国粮食、棉花、油料作物和甜菜的产量大幅提高,这与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此时农业生产技术并没有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排除B项;1980年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处于起步阶段,排除C项;农副产品统销政策的取消与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11(2015全国卷)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

14、衰落答案A解析由图中数据可知,当时中国工业指标的年均增长速度比美国、英国快很多。由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再加上“一五”计划时期国家重点加强重工业建设,所以这些指标增长速度相对较快,而美国、英国工业基数较大,所以其年均增长速度不如中国,故A项正确,排除B项;“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重工业发展没有出现急躁冒进的现象,排除C项;仅从统计图中钢、生铁、发电量的数据变化,不能得出美英传统工业衰落的结论,排除D项。回归基础 主干知识再回顾一、民主政治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议规定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及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等

15、。(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展开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2三大政治制度与1954年宪法(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正式确立,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标志着该制度初步建立;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使该制度初步发

16、展。(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发挥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维护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奠定了基础。(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展,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4民主与法制的重建和完善(1)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着手平反冤假错案,恢复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系列民主政治制度。(2)“依法治国”颁布了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

17、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3)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4)基层民主选举:包括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和城市居民自治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二、外交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敌视政策。(2)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并起到积极作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万隆会议:1955年,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召开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3)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年中日邦交实现

19、了正常化。3全方位外交(1)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原则。(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进入新时代,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通过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设立丝路基金等具体措施,使中国的发展惠及世界。(4)影响: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三、“一国两制

20、”的理论与实践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2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全面阐述。1984年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3实践(1)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2)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4海峡两岸关系(1)1979年以后,两岸关系趋向缓和。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2)“台独

21、”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是阻碍国家统一的主要因素。一、社会主义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底)(1)措施:土地改革,“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合理调整工商业。(2)意义:国民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2“一五”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国民经济的恢复;新中国政权巩固;苏联的援助。(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2)意义: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

22、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1正确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探索失误: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大跃进”运动片面追求高速度,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纠正失误:1960年冬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1962年起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国民经济的劫难:“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1决策1978年

23、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因:旧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内容: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内容a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b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推进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增强了企业竞争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3对外开放(1)过程20世纪80

24、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是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2)特点:形成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确立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发展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四、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社会生活(1

25、)习俗: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20世纪5070年代,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交通事业(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2)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获得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民航:改革开放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对乘飞机的许多限制,中国已成为

26、世界民航大国。3通讯事业: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4大众传媒(1)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2)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以前,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3)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一、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辟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3)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

27、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1978年,光明日报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2)1978年,邓小平号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4)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1987年中共十三大上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6)1992年“南方谈话”,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7)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28、义市场经济体制。(8)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4科学发展观2007年中共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新概括和表述,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

29、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这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两弹一星”(1)核弹技术: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技术: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难题。3生物技术: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20世纪末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4载人航天:2003年,

30、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5信息技术:改革开放后,我国“银河”系列电子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2016年,我国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项。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3影响:它是新中国科技和文艺的基本性、长期性方针,促进了科技和文艺领域的繁荣。4曲折:“文化大革命”中,“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

31、,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政治批判。5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变得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四、教育要点深化 潜心研磨思关键1.新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1)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民主政治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是当今中国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2新中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及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另起炉灶”“

3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拒绝承认新中国,并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孤立,在两大阵营之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中国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原因是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中苏关系恶化。(3)20世纪70年代:外交取得重大突破,中美、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原因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并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急于改善同中国的关系,而中国的发展也需要改善发展外交状况。(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张不结盟,发展全方位外交。原因是两极格局瓦解,世界

33、格局多极化趋势增强,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3中、美、苏“三角关系”的阶段特征及其成因(1)第一阶段美国孤立和敌视中国。原因是美国奉行称霸世界的政策,敌视社会主义中国,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和不安。中苏关系由友好到恶化。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后来苏联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控制中国,造成中苏关系恶化。(2)第二阶段美国同中国关系实现正常化。原因是这一时期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对外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中苏关系严重恶化。出于对外扩张的目的,苏联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以致酿成中苏边境的武装冲突。(3)第三阶段美国同中国的关系时好

34、时坏,特别是在美国售台武器等问题上双方矛盾突出。原因是美国仍没有放弃霸权主义政策。苏联同中国改善关系。原因是苏联国民经济军事化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苏联开始放弃同美国争夺军事优势的做法,由对外扩张转为全面收缩。4新时期两岸关系发展的三阶段、两认识(1)两岸关系紧张对峙期(19491979年):两岸关系是一种隔绝、敌对、对抗的状态,期间两岸隔海对打,人为地将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绝。(2)两岸关系民间接触期(19791992年):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重大发展,对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具有里程碑意义。随后1987

35、年,台湾开放老兵回家探亲,大陆方面积极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使得两岸关系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学术、体育等方面得到发展。(3)两岸关系和平交流期(1992年至今):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它标志着两岸交流从民间升格为政府授权机构层面;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4)两点认识台湾问题不能等同于港、澳问题:前者是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

36、而后者是殖民主义遗留问题。台湾问题也不能和德国问题、朝鲜半岛问题相提并论: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而德国问题、朝韩问题是由国际因素造成的,属于二战遗留问题。5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3)原因国内资金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中国实行“

37、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中国具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经历。6新中国成立初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对苏联模式的借鉴与创新借鉴创新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建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工业化建设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体系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经济结构与体制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注重克服斯大林模式的过度集中的弱点,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7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38、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

39、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的各类经济政策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的重要原因8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1)从革命性质来看,三大改造完成前是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基本上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2)从经济基础来看,三大改造前,多

40、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从生产关系来看,三大改造前,生产资料私有制大量存在,我国存在着民族资本家剥削工人等多种剥削关系;三大改造后,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各阶级都成了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最典型的标志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体。通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9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核心问题与教训(1)核心问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2)教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

41、国情出发,统筹好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10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11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科技文化教育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2、,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广大科技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劳动。(2)不利因素“左”倾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使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不应有的失误。历史上轻视文化的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中国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有重实践、轻知识的倾向。西方对我国的技术封锁。12当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第

43、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的问题。(3)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指的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13教育、科技和经济之间的关系(1)教育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和教育是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要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2)教育的发展推动着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也推动着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3)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而科技的发展又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4)教

44、育是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基础,因此,国家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通史视角 纵横贯通明逻辑1.新中国1949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政治方面举措: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2)经济方面举措: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虽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但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拥护

45、者;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3)民族关系方面举措: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21949年至1978年我国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间的联系(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巩固政权的斗争,建立中国特色三大

46、政治制度,颁布宪法等。政治建设为经济、外交、文化科教提供安定的环境。(2)经济:恢复国民经济、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一五”计划,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政治建设、文化科技发展的前提。(3)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外交政策,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4)文化科教:“两弹一星”等尖端科技为经济政治建设提供了保障,“双百”方针等政策为文化领域繁荣提供保障。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1)政治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

47、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的形成,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经济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经济体制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向全面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

48、)外交上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等技术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高效预测演练考向新中国外交(2019江西赣州三模)新中国成立伊始,用“帝国主义附庸”“资本主义国家”定义印度、缅甸、印度尼西亚等新兴国家。1954年夏,中国领导人开始称呼这些国家为“东方国家”“独立自主国家”“中间国家”。这些称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

49、的中国()A开展区域经济合作的愿望B放弃了“一边倒”外交原则C试图改善对外交往的环境D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对新兴国家的称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态度逐渐变得友善,反映出当时中国试图改善国际环境,故选C项。A项属于经济方面,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此时中苏关系友好,中国并未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排除B项;全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始于1956年,排除D项。考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2019山东滨州二模)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认识,毛泽东在1953年阐述道,仁政有两种,一种是为人民的当前利益,另一种是为人民的长远利益。目前而言,前一种是小仁政,后一种是大仁政。

50、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基于此认识,当时中国()A实行城乡自由流动政策B优先发展重工业C重点围绕恢复国民经济D发展民主与法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1953年”“照顾农民是小仁政,还有更重要的大仁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此政策不仅没有减轻农民的税赋,反而使农民在粮食问题上自主的余地更少了,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展模式,并未涉及人口流动和户籍管理问题,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经济建设,不是发展民主与法制,排除D项。考向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特点

51、(2019湖南衡阳三模)1955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提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这说明当时()A国家工作重心是社会主义革命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是首要任务C改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D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战略答案C解析由材料“不但正在进行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机器生产的革命”可知,C项正确。A项只适合前半部分,B项与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的史实不符,D项不能通过材料讲述的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得出,均排除。考向“

52、一五”计划期间人民的建设热情(2019山东日照二模)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宣传画。该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改造后劳动关系平等化B人民建设工业化国家的强烈愿望C生产关系变革提高了劳动积极性D经济建设促进科技教育事业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出人民群众积极学习技术和文化知识,这主要是为工业化培养急需人才,故选B项。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完成,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C、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考向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019山西太原二模)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十五年以上。1993年中央二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

53、承包经营权。这反映出()A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发生质变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C农业经济发展障碍得以消除D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93年中央二号文件规定,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土地承包在原有承包期基础上再延长,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些表明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故选B项。根据材料“还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知,没有涉及土地承包权质变问题,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土地承包期的问题,没有反映采取措施消除农业经济发展障碍问题,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产业结构调整,

54、排除D项。考向经济体制改革(2019江西南昌二模)下表为我国部分年度的GDP增长率,对此分析合理的是()年度1987198819891990GDP增长率11.6%11.2%4.1%3.84%据中国经济网汇集整理AGDP增长率下降是因为国家政策失误B经济体制改革亟待进行新突破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阻碍经济发展D经济发展速度取决于国际环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可知,此时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是我国的经济改革仍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进行的改革,所以增速放慢,故选B项。此时国家政策并没有失误,排除A项;此时已经进行改革开放,不再是高度集中的体制了,排除C项;国际环境只是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性的,排

55、除D项。考向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2019河南洛阳、许昌二模)中国社会科学院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分别是“数量经济学讲习班”、“国外经济学讲习班”和“发展经济学讲习班”。同时期,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由此可知,当时的中国()A社会发展渴求专业人才B实现了与世界经济的接轨C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D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从1980年夏季到1981年夏季的一年中,连续举办了三个大型讲习班”学习经济学和“大批高校的优秀毕业生由政府派遣,赴欧美和日本的高等院校留学”,并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

56、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可知,此时的人才培养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故选A项。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并未与世界经济接轨,排除B项;材料强调人才培养是为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并不能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排除C项;材料强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进行人才培养,不能说明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果,排除D项。通史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西晋中5月调研)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A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

57、统一B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通过实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选D项。当时国家统一尚未完全实现,排除A项;此时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属于奠基时期,排除B项;新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后期出现了重大失误,排除C项。2(2019山东泰安二检)下列为我国“一五”计划基建投资比重分配柱状图。这一投资结构体现了建国初我国()A重工业位居于世界前列B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重要C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经济建设紧密

58、结合国情答案D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体现了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所学可知,“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是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当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这体现了建国初期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国情紧密结合,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我国重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发展落后,并非居于世界前列,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排除B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这一时期轻工业、农业、城市公用领域投资比例较小,并未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项错误。3(2019河北保定二模)19471952年全国土改,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1950年中华人

59、民共和国土地法:“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土地的权利”;1953年开始农业合作化,19531956年全国完成农业集体化。这些措施的贯彻()A推动了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B有利于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开展C扭转了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D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精神答案B解析农业集体化运动是把私有制变成公有制,排除A项;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故选B项;材料措施没有扭转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局面,排除C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是从1953年开始,而材料的措施有很多是1953年之前的,排除D项。4(2019海南海口调研)下面为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两幅宣传画。它们主

60、要反映出()A工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B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风貌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D“双百”方针推动艺术繁荣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选好人”“办好事”“参加选举去”以及材料时间“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故选B项。图片体现的是政治信息,与经济和文化无关,排除A、D两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的颁布,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C项。5(2019内蒙古包头二模)毛泽东在八大会后说:“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当然要看条件,只要有原料、有销路,就可以搞。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

61、,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A打开了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B动摇了国营经济的主体地位C纠正了大跃进运动造成的影响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现在国营、合营企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如果有原料,国家投资又有困难,社会有需要,私人可以开厂,这叫新经济政策”可知,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允许私人经营,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故选A项。国民经济的主体以国有制经济为主,“动摇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大跃进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于21世纪初,排除D项。6(2019河南郑州检测)19

62、59年4月,陈云在给中央财经小组各同志的信中指出:“对去年过多地招收了的一千多万工人,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工人数。”党中央高度重视陈云的建议,随后开始精简工作。该工作的开展()A全面贯彻执行了“八字”方针B践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D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必须认真地加以精减,安置到农村去,以便压缩现有的购买力。今后必须严格控制职工人数”等可知,该工作的开展意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故选C项。1960年9月30日,中央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八字方针”,1961年1月14日至18日,中共八届九中全会讨论

63、批准了这个方针,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这一措施与体现“左”倾冒进思想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相反,B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才逐渐开始,D项错误。7(2019河北唐山二模)1961年1月初,周恩来在访问缅甸期间,对随同访缅的外贸部副部长雷任民说,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二是运输问题能不能解决;三是中国银行能不能解决外汇问题。由此可见()A新中国暂时承认了英国对香港的主权B中国政府明确收回香港主权的意图C香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D中国推动粮食出口支援工业化建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两极格局下,香港是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故选

64、C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对香港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强调了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性,并未说明有关香港回归的信息,排除B项;根据材料“你先不要回北京,直接去香港,确实搞清三个问题:一是能不能买到粮”可知当时中国处于粮食进口,排除D项。8(2019安徽江南十校二模)1978年11月,安徽省某县生产队的农民决定各自苦干一年。结果,该生产队1979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的总和,人均收入是1978年的20倍,“乞丐村”第一次向国家交了公粮,留了公积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A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B农村基层行政机构的调整C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试行答案D解析

65、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成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但以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是1978年安徽、四川的部分农民自发地试行的,故A项错误,D项正确。1983年,中央决定撤销国家政权在农村的基层单位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撤销作为村行政机构的生产大队,建立村民委员会,B项错误;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错误。9(2019河南洛阳三模)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在解释中国市场化过程时,认为中国的市场化变革是由体制外的边缘革命推动的,如安徽凤阳县小

66、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等。作者意在说明()A民间力量推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B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C边缘力量在政治变革中的强势地位D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答案A解析根据“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家农户一致同意分田单干,乡镇企业引进了农村的工业化,个体户打开了城市私营经济之门”可知,作者认为民间的改革推动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处于被动地位,排除B项;材料反映边缘革命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但无法体现边缘力量的强势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1

67、0(2019贵州二模)1987年12月深圳首次拍卖国有土地使用权。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这说明()A宪法修改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C土地的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D我国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A解析由材料“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修改宪法草案,删除原宪法中禁止土地出租两字,明确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宪法及时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故选A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B项;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性质没有变化,排除C项;21

68、世纪初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D项。11(2019河南开封三模)右图为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漫画国企民企赛跑,作者意在说明()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C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衡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国企民企赛跑中代表国企跑道上的是一位胖子,而代表民企的跑道上的是一个精干的人,作者通过漫画说明这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面临重要问题,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错误;漫画内容体现了国企和民企问题,没有体现经济结构比例是否失衡的问题,排除C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12(2019山西二模)到201

69、3年底,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62%,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这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发生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C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革D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内容“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可知,这时期中国公有制为主体下,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62%,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说明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就业的解决。由此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70、,这时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这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A项错误;材料“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推进国营企业的发展,C项错误;由材料中数据无法得出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9辽宁葫芦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建国前我国各历史时期人口发展情况一览表(不完全统计)时期人口数量夏商周三代传说1200万左右战国到汉初估计2000万左右两汉时期平均四、五千万隋唐时期平均5000万左右两宋时期最高峰时7681万明洪武26年至万历6年6054

71、万到6069万清乾隆初年14000多万清道光中期41000万民国时期(19121949年)总体维持在45000万左右摘编整理自中国全史材料二据统计,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人口大约有54000多万,此后国家组织了多次科学的、全面的人口普查。第一次人口普查在1953年进行,1954年公布结果: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38035人。1964年进行了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全国人口总数723070259人。1982年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这是一次现代类型的人口普查,当年获得结果以公报形式公布,全国总人口为1031882511人。摘编自中国全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前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

72、点并总结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建国前、后我国人口发展变化趋势的不同。简析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影响。(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正确看待人口发展问题。答案(1)阶段性特点:明代(含明代)以前,人口增长比较缓慢;清代中叶,人口增长迅猛;晚清至民国,人口总数保持稳定,增长几乎陷于停滞。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政府政策;社会环境;思想观念;自然环境等。(2)趋势不同:建国前,人口增长总体缓慢,变化有起伏;建国后,人口持续猛增。影响:人口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人口增长过快也增加了社会负担和就业压力,制约经济发展。(3)正确看待:

73、不能放任,合理干预,根据形势变化,调整人口政策,使人口增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可以得出我国人口变动呈现出阶段性特点,再结合表格所体现的变化趋势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第一小问中变化的特点,人口的阶段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如明清时期得益于新的高产作物的种植等原因,等等,将影响人口变化的社会因素等罗列出来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联系第(1)问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人口增长带来的机遇与问题回答即可。第(3)问,要充分看到我国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14(2019东北三校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74、。材料表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的发展阶段阶段概况19831997年1983年国家同意广东试点内地居民赴港探亲旅游,拉开了我国公民出境旅游的序幕。1987年国家旅游局批准丹东市对朝鲜开展“一日游”,标志边境旅游的正式开始。1990年10月中国政府允许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但当时的旅游目的地仅限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三个国家。国家严格控制出游活动的期限。19972002年“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办理更加便捷,亲属担保费用废止。边境旅游目的地扩大到几乎所有的边境省区,开放的边境旅游目的地国家有俄罗斯、朝鲜、蒙古、越南等国家。此外,在境外的时间不断延长,逐渐扩展到“三日游”、“八日游”。2

75、000年,中国出境旅游人口数第一次超过1000万。2002年至今2003年,港澳“自由行”全面开展。出国旅游限制得到很大程度地放宽,出国旅游全面展开。到2005年底,经中国政府批准并与有关国家达成协议的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目的地已经达到100多个国家。摘编自徐晓颖中国出境旅游人口规模的增长、原因及发展趋势上表能够反映我国出境游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示例)趋势:政府对出境旅游政策不断放宽,限制减少。原因: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内地和港澳居民交往逐渐频繁。随着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港澳游”名额限制放宽,出境手续办理更加便捷。20世纪90年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如黄金周)政府的政策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开放的旅游目的地增多,在境外的时间延长。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我国大力鼓励出境旅游。解析总结表格内容,归纳我国出境游的变化趋势,例如中国出境游目的地的增多,中国出境人口规模增长快,出境游的政策放宽等等,选取一种趋势作为论题,结合相应史实论述说明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