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755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3 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练习 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讲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郑州二模)汉初政府“无为而治”,中央对地方王国事务不多加干涉。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于是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这表明,汉初郡国制()A有助于国家统一和巩固B促进了王国的稳定和发展C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D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解析:选B。据材料“诸侯国享有较大的政治、经济自主权”“各国竞相安抚百姓,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可知,汉初郡国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故选B项。2(2020安徽“江南十校”联考)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

2、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官员是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察举制下人才的选拔都是依据才能而非血缘,所以说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使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故选A项。3(2020安徽“江淮十校”三模)宋朝建立后,宋太祖于各州设“通判州军事”一至二员,简称通判,与知州同领本州,裁处兵民、钱谷、户口、赋税、狱讼审理等事,本州公文须经通判同意、签押方可施行。朝廷还直接选派各色参军,辅助知州、通判处理行政、司法事务。这些举措()A扩大了知州的行政权力B控制了地方的财政

3、支出C提高了各州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解析:选D。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的目的在于监督地方长官,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选D项;通过题干可知,宋太祖赵匡胤设立通判、选派各色参军,对知州权力形成较大制约,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中央对地方权力(包括财政权)的制约,不是控制地方的财政支出,排除B项;题干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不利于地方自主性的发挥,会降低地方的行政效率,排除C项。4(2020济宁期末)宋代,关中地区的吕氏兄弟制订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村规民约”吕氏乡约,其中心内容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据此可知()A宋代出现儒释道合流的

4、趋势B乡约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C宋代乡村治理模式走向成熟D乡约削弱了乡村宗族势力解析:选B。根据材料“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可知,乡约有利于邻里乡人互相劝勉共同遵守,以相互协助救济,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故选B项。5(2020上饶六校联考)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C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解析:选C。据材料中“官员同堂议论”“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知,行省长官不能单独决策,这一做法制约了

5、行省长官的权力,故选C项。6(2020泸州质检)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 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 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 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 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 234元朝12省183路971 425上表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6、A项表述中的“减轻中央负担”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牵涉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故B项错误;题目中省、道、州的增设反映出中央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D项错误。7(2020乌鲁木齐二模)西汉初年,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直到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前,担任丞相仍是功臣子弟的特权。这表明()A皇帝与功臣集团共掌政权B贵族政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C中央集权统治受到了威胁D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得以缓解解析:选A。由材料信息可知,丞相由功臣列侯以其子弟担任,表明皇帝与功臣集团共掌政权,故选A项;丞相制度是官僚政治的表现,排除B项;功臣

7、及其子弟的为相特权使专制皇权受到威胁,排除C项;由于中央一直是以功臣列侯为相,皇权受到威胁,加剧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D项。8(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 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解析:选C。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其主要目的是避免权臣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9(2020上饶一模

8、)宋代常出现“冲龄即位”的幼主,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具备亲政能力,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使政权交接顺利完成。这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对皇权的有力维护B集体统治有利于政权平稳过渡C舆论监督有效防止外戚干政D分散相权适应了君主专制需要解析:选A。由材料可知,士大夫集团在政权由后妃转到皇帝的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宋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这说明文官政治在政权稳定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10(2020青岛二模)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长期结合在一起的,有学者认为隋唐两宋时期属于“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其特征是“君主政治权力

9、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这种体制实质上()A弱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B导致了国家机构的分裂C激化了君权与相权矛盾 D保证了君主权力的独尊解析:选D。“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是以保证君主权力的独尊为核心的,故选D项;由“君主政治权力的集中与中枢行政机构权力的集中并行不悖”可见,中央政府的权力是很大的,排除A项;材料中的这种体制不会导致国家机构的分裂,排除B项;由“开明君主统治下的中央集权”可见,君相之间的关系基本是协调的,排除C项。11(2020滨州期末)唐监察机关御史台与刑部(司法行政机构)、大理寺(最高审判机构),合成三司。每遇重大案件,大理寺卿

10、会同刑部尚书和御史中丞共同审理,称“三司推事”。这一制度的实行()A有利于中央集权B有利于司法公正C强化了君主专制 D降低了行政效能解析:选B。“三司推事”制度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相互独立,共同审理案件,有利于司法公正,故选B项;“三司推事”以解决重大案件,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述及司法问题,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司法问题,并非行政问题,排除D项。12(2020深圳二模)韩非认为,选贤任能仅凭外貌或是言辞,就是孔子也做不到;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可判断其人是否堪用。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这种理念的是()A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B公门有公,卿门有卿C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

11、向窗前读D九品访人,唯问中正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韩非主张选用人才必须在实践中予以考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指宰相必须有在地方州县任职的经验,军事将领也必须从普通士兵逐步提升,两者都强调了官员实践经验的重要性,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0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古今中外人类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它一直在拷问着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统治时期,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专门负责监督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在内。唐代单独设立御

12、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但在政府中,仍存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再监督皇帝,反过来监督宰相。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规定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只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保证他们依法合理地办公,防止其不当活动侵害公民的正当权益,保证对受到政府不当活动侵害的公民提供必要的补偿。监察专员管辖范围,限于公民因中央行政机关的不良行政(包括行政人员偏见、疏忽、迟缓、不作为及其他)而使利益受到侵害时的申诉。(1)根据

13、材料一,概括从汉朝到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据此简要评价我国古代的监察制度。(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原文)。并说明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英国监察制度的进步之处。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概括趋势需要解读材料一,抓住关键信息,从监察对象、后世监察与谏官相配合方面分析。第二小问评价,注意要做到客观、辩证、全面,组织答案时要看到其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局限。(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1967年英国通过议会行政监察专员法”“议会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直到退休年龄监察专员的职责是监督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行政监察专员有严重不法行为时,由议会两院弹劾才能免职”归纳即可

14、。第二小问说明,从其服务的主体进行回答即可。答案:(1)趋势:由监察皇帝、宫廷、政府到只监察宰相与政府;监察制、谏官制相配合。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局限,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2)特点:有法律保障;行政监察专员终身任职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体现了议会对政府的监督。进步:中国古代监察服务于皇权,英国则是服务于民主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14(2020烟台高考适应性练习)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科举隋创唐兴,唐代是中国科举发展史上的早期,当时的科第人物是北方士人占绝对优势。安史之乱以后,南方士子在科场中开始崭露头角,到北宋中期,科场录

15、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举子在科场竞争中转而占据了绝对优势,这种南北差异的变易,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关于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争论的双方以司马光和欧阳修为代表,司马光代表了朝中长于经史的北方派,针对南方士子科场的绝对优势,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提出了著名的“逐路取人”思路。到了明代,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继续存在,南北地域之争又起波澜,引发了科举史上有名的南北榜事件。1425年,大学士杨士奇提出南北分卷的设想。两年后,这一设想成为现实,南北卷制度正式实施,自此,科举录取按南、北、中(不易划定为南或为北的区域)进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然而,按

16、大的区域录取毕竟还是会造成各省取中人数的不均,一些边远省份由于教育的落后甚至出现被科举取中所“遗漏”的情况。因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南北卷制度被分省定额取中制度所取代,即按各省应试人数多寡“钦定会试中额”,一直实行到科举终结。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科举考试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录取名额如何分配的问题。围绕“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任选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观点: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是南北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论述:隋唐时期,中国经济政治的重心都在北方,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也占绝对优势

17、;从唐朝后期到宋代,伴随着北方战乱、江南经济的发展,科场录取人数的比例开始出现南北倒置现象,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明清时期,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市镇兴起,在商品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南方举子在科场的压倒性优势依然明显,导致南北分卷制度、分省定额取中制度相继出台。总之,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根源在于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这种不平衡在科举考试上就体现为地域之争。示例二观点: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大一统。论述:隋唐时期,科举取士的人才北方占据绝对优势,到了宋代,南方科举及第人数远远超过北方,由此而导致科举取才的南北地域之争。代表北方的司马光力主按地域均衡举额分路取人,明朝南北分卷制度、清朝分省定额取中制度,较好地解决了科举考试中南方录取比例过大、南北方内部边远落后省份录取名额过少的弊端。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一方面能够最大限度笼络全国士子,扩大封建统治基础,同时对于调动落后地区士人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具有积极进步意义。(学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例如“科举制度下地域平衡原则的推行,反映了科举取士的不断完善”等等,只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均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