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9 ,大小:345KB ,
资源ID:1157098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709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收心考试(9月)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收心考试(9月)试题(含解析).doc

1、山东省德州市夏津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入学收心考试(9月)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曹,元和姓篆云:“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因宋所灭,子孙以为氏。”据此可知,与曹的姓氏来源有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禅让制D. 礼乐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周文王第十三子振铎封曹,亦为曹氏”体现的是曹氏来源于封地,这主要和分封制有关,A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排除;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C排除;礼乐制属于等级行为规范,D排除。故选A。2. 秦朝时,中国完成了从“一个天下、许多国家、独立主权、供奉天子”封建制向“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

2、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这种转变()A. 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B. 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C. 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D. 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一个天下、一个国家、中央集权、分级管理的郡县制的转变”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即使官僚体制成为当时主要制度,B项正确;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不能消除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A项错误;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是科举制的影响,与郡县制无关,C项错误;秦朝时期朝议制度有效地减少了皇帝的决策失误,而不是郡县制,D项错误。

3、3. 有学者认为,秦始皇分全国为三十六郡,每郡置守,掌民政;置尉,掌兵事;置监御史, 掌监察,“这种制度是仿效中央政府的”。据此可知,在秦朝A. 君主专制制度创立B. 三省彼此牵制监督C. “三公分工明确D. 地方自主权力过大【答案】C【解析】【详解】秦始皇在全国三十六郡的长官设置上,仿效中央政府,用“守”、“尉”和“监御史”,分别掌管地方民政、兵事和监察,反映出秦朝时期,中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等“三公分工明确,C项正确;材料与君主专制制度创立无关,A项错误;三省彼此牵制监督是隋唐时期才有的政治特色,B项错误;秦朝时期实现了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地方自主权力受到了限制,D项错误

4、。4. 吴晗指出,“在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舍人在接到词头(命令大意)以后,认为不合法的便可以缴还词头,不给起草。在这种局面下,君主就得改换主意。如坚持不改,也还可以第二次、第三次退回,除非君主罢免他的职务,否则还是拒绝起草”。文中的“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A. 门下省B. 中书省C. 尚书省D. 刑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得到君主同意或命令后,就让舍人起草”结合所学可知,在三省六部中中书省负责起草,因此材料中“舍人”最有可能隶属于中书省,B项正确;材料中“舍人”主要负责起草,而门下省负责审核,不符合材料,A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不符合材料内容,C项错误;刑部是尚书

5、省管辖的六部之一,主要负责刑法相关的适宜,不符合材料,D项错误。5. 秦汉地方行政区划开始是郡、县两级,后来在郡之上又设置了州。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为路州县三级。元代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是路府州县。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演变表明A. 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B. 最基本的单位县较稳定C. 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削弱D. 君主专制体制日趋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最基层的行政区划都是县,表明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地方行政区划层级越来越多,中央对地方控制日益加强,排除C;君主专制反映的是君权与相权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6、。6. 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从秦朝到元朝敌方行政区划

7、逐渐增多,由两极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项正确;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也无法得出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敌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无法得出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不变的结论,D项错误。7.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为官员提供迅速

8、晋升的机会C. 便于实现对朝政全面控制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名师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这一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准确表达的能力,以武则天时代的皇权与相权关系为切入

9、点,考查古代专制制度下,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和控制,考生需要对每一个选项逐一排查,发现与题干不一致的地方,然后选择表达最严密和准确的选项。武周时将中书省改为凤阁、门下省改为鸾台,二者为政务中枢,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即与凤阁、鸾台协商处理政务之意,故意味着参与议政的人员增多,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而皇权等于得到了强化。8. 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

10、加成熟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9. 国史十六讲提到,在皇帝和

11、皇太后的全力支持下,张居正把内宫(皇帝)与外朝(政府)的事权集于一身,成为明朝权力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意思是他并非一般的丞相,而是“摄政”代帝执政。对这一历史现象的本质理解准确的是A. 内阁首辅是名副其实的丞相B. 内阁此时已经取得了法定的地位C. 张居正提升了内阁首辅之权D. 内阁权力加大是君权强化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张居正强调自己作为内阁首辅权力很大,能够“代帝执政”。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权力的大小取决于皇帝的信任,因此内阁权力不断加大,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内阁不是丞相,没有法定的地位,排除AB项;C项只是对材料表面的解读,不是

12、本质的理解,排除C项。10. 有人认为,明太祖时君权膨胀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便得更上一层罢了。明朝君权膨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相权过度膨胀,危及君主权威B. 以相权为核心的官僚体制难以承担加强中央集权的重任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是中国历代君主执政的必然准则D. 封建制度衰落,皇权受到更多冲击和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自然趋势,明朝适逢其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制度衰落,D正确;相权过度膨胀是明初皇权加强的直接原因,A错误;B选项不能反映明朝君权膨胀的本质问题;C项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无关,C

13、错误。11. 从1688年光荣革命至1832年议会改革的144年期间,英国再也没有爆发大的国内战争和动荡。这表明英国此时期A. 制度创新是渐进性的B. 消灭了社会的矛盾C. 君主立宪制已经完善D. 国王不再干预政治【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议会改革,英国的民主制度逐渐完善,因此没有发生较大的国内战争和动荡,说明英国的制度创新是渐进性的,A正确;B表述绝对,排除;C中的“已经完善”不符合英国民主制度发展历程,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12. 公元前6世纪以来,雅典城邦的市政广场周围会聚了一大批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比如用于演讲与辩论的雅典广场、观看戏剧的露天广场、朝拜神灵的神庙等。这些公共设施成

14、为雅典公民时常出没的重要活动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这有利于A. 宣扬法律至上的理念B. 扩大公民的参政权利C. 培养公民的参政意识D. 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题干显示雅典市政广场作为政治生活的核心,周围建造了众多市政建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城市布局有利于培养公民参政意识,C选项正确;以市政广场作为城市建设和公民政治生活的核心区域,与宣扬“法律至上”理念、“扩大公民权利”和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等无关,AB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13. 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

15、是A. 广大妇女不能参政B. 雅典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C. 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D. 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揭示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根据所学,享有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是公民,而广大妇女、外邦人、奴隶无参政权。给予公民一定政治权利,主要目的是维护城邦中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因此雅典民主制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故答案为C项;B项,直接民主、间接民主是民主的形式,不代表实质,排除;AD项,此两项论述的是雅典公民的范围,是雅典民主政治特点的表现,不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排除。14. 近代法国产生了12部宪法,17

16、891875年的近90年内,法国平均每7年更换一部宪法。这样频繁地更换宪法在各国中实属罕见,这反映了A. 启蒙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B. 封建残余势力的复辟导致政治危机C. 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D. 外国势力的干涉打断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宪法的频繁更改说明不能形成稳定的政局,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法国封建势力与共和实力之间的斗争有关,说明走向共和的历程非常艰难,故选C;宪法的频繁更改不能说明启蒙思想的不断深入,也不一定就是封建残余势力出现了复辟,排除AB;法国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没有外国势力的干涉,主要是国内实力的争斗,排除D。故选C。15. 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

17、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当时的寡头政治是A. 贵族政治B. 民主政治C. 君主专制D. 代议制【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来看,当时的寡头政治是贵族政治,并非君主专制,故答案为A项,排除C项;材料没有说明九个执政官是经民主选举产生,不能反映是民主政治,排除B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6. 中古时期的欧洲形成了封君封臣制度,下列对于这一制度表述有误的是( )A. 封臣忠诚封君,封君保护封臣B. 封臣为封君提供兵役C. 封君与封臣之间等级关系严格D. 封臣土地扩张到一定规模可为封君【答案】D【解析】【详

18、解】西欧封建制度主要是与封土联系在一起的,而不是靠扩张,D符合题意;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和封臣之间存在权利义务关系,即封臣忠诚封君,封君保护封臣,同时封臣为封君提供兵役,两者之间存在严格的等级关系,A、B、C不符合题意,排除。17. 古希腊城邦强制男子当兵、禁止男子不婚。此外,城邦还盛行祭神、占卜等活动,敬神乃城邦铁律。这说明古希腊城邦国家的特点是A. 城邦至上B. 主权在民C. 法律至上D. 直接民主【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古希腊城邦强制男子当兵是为了维护城邦安全,禁止男子不婚是为了壮大城邦力量,进行祭神、占卜等活动是为了加强城邦的凝聚力,这体现了当时古希腊城邦维护城邦利益、城邦至

19、上的特点,因此A正确,BCD排除。18. “自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会议,等级君主制随之登上历史舞台。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其“重要特征”是A. 王权势力加强B. 贵族地位下降C. 市民分享权力D. 结束封建割据【答案】C【解析】【详解】中世纪的西欧封建社会,伴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通过该等级代表会议分享了政治权力,但是权力有限,C正确;中世纪的西欧,王权受到诸侯和教会的影响,国王权力较小,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中世纪的西欧未实现大一统状态,D排除。故选C。19.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0、政治的一般特点是法律至上 议会主权 分权制衡 代议制民主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是法律至上议会主权分权制衡代议制民主,故A正确。20. 下列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的史实与相关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结论A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B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为美国总统大选奠定基础C法国1875年宪法颁布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D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1871年

21、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了德意志帝国的国家结构为联邦制,D正确;权利法案不是宪法,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是1787年宪法,排除A;美国两党制是在1787年宪法颁布之后逐渐形成的,而非宪法当中规定的,排除B;1875年宪法颁布意味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确立了议会制共和制,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是在1792年,排除C。21.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民主精神包括吸收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总统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临时约法规定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原则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

22、本题选项的结构特点,中应排除两个;错在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而非总统制;错在约法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此时的孙中山还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属于正确表述。 故选A。22. 辛亥革命后建立了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的是A. 专制殿堂的崩坍,中华民国的成立,民主法令的公布临时约法的颁发B. 民国初年,“政党群兴,党争随起”C. 民国元年,政党政治、议会政治高唱入云,党团林立,五彩缤纷D. 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辛亥革命后建立了

23、民主共和国,但此后专制政权又相继建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而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犹未改革,表明封建专制的影响力仍很大,可为这一历史现象提供较合理解释,因此选D。ABC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影响23. 1941年,在国民政府第二届二次国民参政会上,张澜、罗隆基等人代表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遭到拒绝后,民盟领导人没有再出席会议,以示抗议。这表明民盟A. 主张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B. 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C. 努力进行民主政治监督实践D. 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从材料“1941年”“国

24、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中可以看出,当时民盟致力于民主政治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联合共产党制约国民党”“反对国民党对抗战的领导”“没有认清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AB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政府第一届二次国民参政会”“民盟,要求国民党结束训政,实施宪政”,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解答,排除与材料无关选项。2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各级政权不仅要向同级参议会报告工作,听取意见执行参议会决议,还要听取群众意见。这种做法A. 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领导B. 加强民主建设调动各方的积极性C. 使政府权力掌握在开明地主手中D. 为打

25、败国民党反动派提供了保障【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政府对于不同意见的听取有利于加强民主建设,进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B选项符合题意。实现中国共产党对根据地的领导的说法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陕甘宁边区的政权领导在共产党手里,C选项排除。抗日战争期间属于国共合作时期,D选项排除。25.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政权的民主建设主要体现为A. 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B. 实行“三三制”原则C. 开展整风运动D. 推行精兵简政政策【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民主政权,故B项正确;A项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D项不是政权民主建设,排除

26、。26.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推知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B. 全国人民代表主要是由政协推选产生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属于间接民主,A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故B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2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27、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下列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初步建立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它适应中国的国情,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在1954年前,中国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可知项错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含有的选项,即排除B、C、D三项。进一步可知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28、制度建设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名师点睛】把握住新中国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反映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精神。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政协对国家政治生活进行民主监督,对于改善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积极进步作用。28.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不同时期共颁布了四部宪法: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下列关于1982年宪法评述正确的是A. 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B.

29、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C. 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D. 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答案】D【解析】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标志着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初步建立,排除BC;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A;1982年宪法是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使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逐步法治化,故选D。29.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多时间中,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和各项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同时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这意味着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B.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趋于成熟C. 民主政治建设有了一定基础

30、D. 社会主义制度受到普遍欢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强调在完成相关任务后,普遍召开了各级各界人民代表大会,这积累了民主生活的经验,为之后的民主政治建设奠定的基础,故C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建立于1954年,与材料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这一时间不符合,排除A;趋于成熟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当时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D。30. 1914年,袁世凯为实现其独裁野心颁布了中华民国约法,但在该法中又明确规定了“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A. 袁世凯被迫实行民主政治B. 袁世凯为其专制统治寻找历史依据C. 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D. 启蒙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

31、论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袁世凯不敢删除中华民国约法中“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这从侧面反映了民主政治已成为历史潮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袁世凯实行独裁和专制,并未实行民主政治;B选项错误,“人民主权”和“人民自由权”等内容不能做为其专制统治的历史依据;D选项错误,儒家思想是袁世凯统治的理论基础。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1. 改革是人们主动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重要举措,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史实,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是A.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B.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建立了新制度C. 商鞅变法

32、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D. 商鞅变法促使秦国成为富强之国【答案】C【解析】【详解】因为商鞅的变法最彻底,为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时代分裂割据的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最能体现”改革对“社会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是C项;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是变法的内容,AB两项不符合题意;变法使秦国富强只是对秦国当时发展起的作用,D项不符合题意 “最能”和“社会发展”两个要求。32.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A. 废分封行县制B. 实行盐铁专营C. 废旧俗兴汉化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

33、】【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革除鲜卑族的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故C正确;废分封、行县制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故A错误;实行盐铁专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故BD错误。33.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首流行于北宋东京的歌谣反映了( )A. 范仲淹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B. “庆历新政”取得了成功C. “庆历新政”推行期间,京城相当平静D. “庆历新政”得到了所有人的肯定【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推行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就是整

34、顿吏治。所以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选A。D项错误,庆历新政遭到了大官僚的反对,最终失败;C项触动大官僚的利益,京城平静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的结果与史实相反,排除。34.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根据材料可以分析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有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吏缘为奸王安石变法使国家的财富大量增长,影响了人民生活王安石变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志欲破富

35、民以惠贫民”,却使“公私皆病矣”,所以并没有使国家获得利益。“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表明人民负担加重。故正确,排除,故选择D。排除ABC项35. 张居正之所以身后被诋毁,祸及家人,主要是因为A. 明神宗的反对B. 改革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C. 改革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D. 张居正的去世【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张居正的变法损害了当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势必遭到他们的反对,C项正确。A项错误,并未从根本原因上进行分析,排除;B项错误,新法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排除;D项明显不是张居正身后被诋毁的原因,排除。所以选C36. 张居正卓有成效的改革,扭

36、转了明王朝持续走下坡路的颓靡政局,营造了明朝历史上最后一段辉煌。对于他死后遭到彻底否定,明朝思想家李贽认为,“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这句话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李贽充分肯定张居正的贡献B. 其悲剧根源是君主专制制度C. 张居正改革触动权贵的利益D. 张居正贪恋权位遭同僚忌恨【答案】B【解析】“江陵(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后之辱”说明张居正受辱主要是因为身居宰相,说明是君主专制制度导致,故B正确;李贽是对张居正否定,故A错误;张居正改革并没有出动贵族利益,故C错误;D不符合材料本质意图。37.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陈旭麓文集中写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表现

37、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 ;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如 。题干中划线内容很可能是A. 辛亥革命取代戊戌变法、民国与清朝B. 戊戌变法取代洋务运动、“预备立宪”与戊戌变法C. 民国取代清朝、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D. 扶清灭洋取代拜上帝教、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新陈代谢”是指某些集团在历史上起到过进步作用但又被后者所超越,并最终推出历史舞台。A项中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D项中的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是农民运动,不符合“新的取代旧的”,排除AD;“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强

38、调新事物中有一定的共性。“预备立宪”是一场仿行西方政治制度的骗局,其目的还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前者是旧的,后者是新的,与题意不符,B排除。第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即民国取代清朝符合此观点,二是新与新递嬗,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体现了这种变化,都是向西方学习,C正确。38. 作家夏衍说,“尽管当时很闭塞戊戌政变这样的大事,我们也不知道,可是皇帝和皇太后驾崩就不同了,地保打着小锣挨家挨户地通知”。这说明A. 戊戌政变是秘密进行的B. 戊戌变法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C. 戊戌变法只是统治上层的内部事务D. 老百姓对皇帝和皇太后有浓厚朴素的情感【答案】B【解析】普通民

39、众连戊戌政变都不知道,更不要说整个戊戌变法运动了,由此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严重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故B正确;A、C表述错误,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9. 1901年,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立宪派张謇等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系统地提出了改科举、练新军、裁冗员、定商律等措施,成为清末新政的蓝图。这反映了清政府A. 开始探索近代化新模式B. 调整经济政策发展民族经济C. 变革政体实行君主立宪D. 注重社会变革应对统治危机【答案】D【解析】“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建言献策”说明面对民族危机,政府注重社会变革,D正确;A

40、是洋务运动意义;B中发展经济不符合材料政治变革信息;C属于戊戌变法主张。4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 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 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C正确;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A错误;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目的仍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B错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实行对外开放的表现,D错误。【点睛】二、材料分析题 41.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

41、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好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图一) (图二) (图三)(1)图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基本特征是什么?图二与图一相比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图三该机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材料二 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2)图四中的场景记录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的历史内涵?它标志着什么?它反映该国民主政治演变有什么特点?材料三本杰明富兰克林设计的卡通图片(3)该卡通图片的寓意是什么?它反映了此时的美国面临体制上的什么严重问题?这个问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答案】(1

42、)以分权形式达到集中皇权;废丞相权分六部;军机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2) “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夺取了政权;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妥协、渐进(改良)。(3)独立后的美国十三州各自为政,不团结;松散的邦联制不能有效管理国家和维护国家利益;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解析】【详解】(1)图一是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实行的目的在于把相权一分为三,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图二则是明朝的政治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图三反应的机构是军机处的设置,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从唐到清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看的出皇权的不断地加强。(2)根据材料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是光荣革命的场景。光荣革命实现了英国政治的国家主权的转移,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光荣革命实现了不流血的革命,体现了英国政治文明的渐进的特点。(3)材料三反映了刚独立后的美国实行的邦联制的弊端,中央无权,各州各自为政。中央无权的局面不能有效地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后来通过了1787年宪法建立了联邦制解决了这个问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