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康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历 史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1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
2、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目要求的。1.据史记殷本纪载,从开国之君成汤到亡国之君帝辛共17代30王,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10王。而史记周本纪指出,自文王到幽王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据此可发现A. 商朝时期是嫡长子继承制之滥觞B. 周朝的王位继承争议已经杜绝C. 嫡长子继承制成为分封制的核心D. 宗法血亲是商周政治重要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文王到幽王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商朝主要以兄终
3、弟及为主,而周朝自文王以下到幽王,12王均为嫡长子继承为王,体现了宗法制的特点,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其中以弟继兄为王者有14王,以子继父为王者有10王”可知,商朝时期主要以兄终弟及为主,而不是嫡长子继承为主,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共12代13王,有12王为嫡长子继位”可知,这时期主要以嫡长子继承为主,但王位继承争议没有杜绝,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而不是分封制的核心,故C选项错误。2.春秋时期,五霸争长需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赐予“伯”的称号方可为诸侯之长。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这样的重大事件也需要得到周天子的正式认可。这说明A. 分封制得到诸侯严格遵守B.
4、 周王室对地方控制加强C. 天下一家的观念成为共识D. 诸侯争霸强化了宗法制【答案】C【解析】春秋五霸须得到周天子的认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也须得到天子认可,这实质上说明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已经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春秋争霸和三家分晋等说明此时的分封制已经走向崩溃,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对地方已经没有什么控制可言,故B项错误;材料和宗法制无关,故D项错误。3.从商鞅到李斯,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这些相虽然权倾一时,对秦国有莫大的功劳,但却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材料反映了当时秦国A. 贵族势力的反攻B. 官僚集团的相互倾轧C. 统治机制的变化D. 严刑酷法的治国理念【
5、答案】C【解析】【详解】“秦国大量任用才智之士为相”且“无一老死于相位,并且都未世袭于子孙”,这表明秦国比较合理地利用了人力资源,逐渐推行官僚政治,这说明其统治机制的变化,故C项正确。秦国的“相”等官职不再“世袭于子孙”主要是由于官僚制的建立,而非受到贵族势力的排挤反对,也不是官员之间争权夺利的倾轧所致,故A、B两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4.汉初吕后死后,诸吕秘密集合,共谋作乱,郡县官吏消极观望,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这表明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 )A. 削弱中央集权B. 稳定政治局势C. 解决王国问题D. 加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
6、【详解】依据题干材料“齐王刘襄、琅琊王刘泽等刘氏子弟发兵讨伐,一举诛灭了诸吕,维护了刘氏统一政权”可以看出汉初封国制度有利于稳定政治局势,故 B 项正确; 题干并未强调封国制削弱中央集权的弊端,排除A项; 题干中只反映剿灭诸吕叛乱,并未解决王国问题,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B5.唐朝时期,为加强对地方监察,曾设立十道按察区(后增至十五道),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材料表明A. 加强对地方监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监察官不能由地方行政官员兼任C. 监察制度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D. 行政官员兼
7、任监察官成历史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考查唐朝监察制度。材料中“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道逐渐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说明监察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地方机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选项A与题无关,材料并未强调加强中央集权,排除;根据材料“由于部分按察使由驻在州刺史担任,故而监察事务与地方事务融为一体”可知选项B错误;材料只涉及唐朝一朝内容,无法反映出整个历史发展趋势,排除D。6.1683年,山西遇灾,巡抚穆尔赛奏请皇帝开本地常平仓储,发帑银二十万赈济饥民,康熙回复“亟宜赈济。稗各得所”,遂开仓赈灾;数年后山东遇灾,巡抚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动常平仓米谷赈济”,被降职一级,并要求赔补所动米粮
8、。清初巡抚的赈灾举措表明A. 官员命运由君臣亲疏关系决定B. 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C. 区域位置决定了巡抚职权不同D. 君主决策的随意性逐渐增强【答案】B【解析】【详解】同为巡抚,在赈灾活动中,穆尔賽先奏请皇帝得到回复后顺利开仓赈灾,王国昌等未上奏皇帝,擅自开仓赈灾被降职、处罚,区别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经过皇帝同意,可见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官有执行权而无决策权,B项正确;两巡抚在赈灾程序上的不同行为导致不同结果,与两人和皇帝的亲疏无关,排除A项;两人不同结局与区域位置、职权差异无关,C项错误;王国昌等人因未上奏擅自作主受罚,不能说明君主决策具有随意性,D项错误。7.19世纪40年代,英国率先
9、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于是向封建腐朽统治大清帝国发动了侵略战争,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该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这场侵略战争意图的是( )A.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B. 双方共同协定关税C. 赔款2100万银元D. 片面最惠国的待遇【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双方共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中国进行商品倾销,打开中国商品市场,体现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意图,故B 项正确;割占香港并不能满足英国工业革命后扩大市场的需要,排除A项;赔款及利益一体均沾条款均不能直接反映英国打开中国商品市场的意图,故排除CD两项。故选B8.著名历史
10、学家蒋廷黻认为:“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 革命任务不明确B. 指导思想不科学C. 革命目标不清晰D. 领导核心不坚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拳匪的惨败是极自然的”结合所学可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思想对西学和近代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说明其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的指导,因此是失败是必然的,故B 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并非革命,排除AC两项;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源于农民阶级局限性,与是否有坚定的领导核心无关,排除D项。故选B9.
11、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电令:“由于国际情势的变动,我国西南国际交通被截断,国内困难增加”“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的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这次“积极行动”是指组织A. 徐州会战B. 太原会战C 百团大战D. 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详解】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即八路军,徐州会战、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的会战,不符合八路军,排除ABD;“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说明战役在华北地区,结合所学,1940年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在华北地区发动了百团大战,取得重大胜利,故C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国民
12、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联系所学百团大战的史实分析解答。10.“两年间,北伐军横扫六省,进逼天津,当时炮声如雷,京师震动,朝中大元家眷及官绅商民无不鸟兽散、正阳门外大市若荒郊无人迹(咸丰帝)召王公、四辅、六部、九卿等会议,皆涕泣丧胆,眼眶肿若樱桃”。材料中的军事行动A. 震摄了清廷心脏地区B. 撼动了北洋军阀统治C.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D. 瓦解了北方封建制度【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咸丰帝”“进逼天津”信息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太平天国时期的北伐。根据所学可知这次北伐运动震慑了清廷的心脏地带,选项A正确;此次军事行动所处时代为太平天国时期
13、,选项B排除;太平天国运动主要矛头指向清政府而非帝国主义,选项C排除;此次北伐运动失败,因此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通过材料中“咸丰”“进逼天津”等信息解读出这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北伐。11.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最显著的特征是赋予参议院广泛的权力,利用立法权束缚行政权。第33条规定“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同意”。上述条文( )A. 标志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B. 灵活运用了民主自由原则C. 体现了民主进程的曲折性D. 通过权力制约以维护共和【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临时大总统有任命文武官员的权力,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公使,
14、须得参议院同意”结合所学可知,为防止袁世凯独裁,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立法权限制总统行政权,以国务员牵制总统权力,形成责任内阁,故A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内阁国务员对总统具有制约作用,体现了责任内阁的设置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并非民主自由原则的反映,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民主进程的曲折性,排除C项;题干并非强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权力制约形式维护共和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12.1926年9月,毛泽东指出:“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则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总不会根本倒塌。”基于此,毛泽东A. 促成了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B. 号召开
15、展国民革命运动C. 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D. 明确了农民的领导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进步的工人阶级尤其是一切革命阶级的领导,然若无农民从乡村中奋起打倒宗法封建的地主阶级之特权”中看出体现注重工农的联合,认识到农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答案为C。国共合作是1924年和1937年,材料时间是1926年,不会促成1924年国共合作。材料中打倒军阀显然也不是1937年抗日战争的国共合作,A错误。材料晚于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B错误。材料体现工人阶级的领导,不是农民,故D错误。13.某史书记述说,这是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但十二个政治局委员只有六个参加,
16、五个政治局候补委员倒有四个参加。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据此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A. 八七会议B. 遵义会议C. 洛川会议D. 七届二中全会【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这次会议使毛泽东返回政治局的权力核心”等信息来看,这次会议应该是遵义会议,遵义会议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故答案为B项;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排除A项;洛川会议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各项具体政策,排除C项;七届二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排除D项。14.当照片中人们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另一场击溃国民党在长江以北统治的战役刚刚
17、结束。“另一场战役”是A. 辽沈战役B. 准海战役C. 平津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华北解放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时间为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同时期淮海战役正在进行,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区域正是长江以北,选项B正确;辽沈战役地区在东北,排除A;平津战役地区在华北,排除C;渡江战役区域在长江流域,而且时间在1949年4月,是在平津战役之后,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三大战役概况,以及注意题干限定词“长江以北统治的战役刚刚结束”。15.“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和联合章程。只是由于我
18、国建国初期种种原因所致,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材料中的“纲领( )A.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B. 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C. 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D. 规定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它是共产党团结各民主党派、各民主阶级成立的联合政府的共同政治基础暂时用这一纲领充当临时宪法”可知是该“纲领”是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暂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C项正确;提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是七届二中全会内容,排除A项;1954年宪法明确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
19、途径,排除B项;1956年4月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D项。故选C16.1979年,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先后通过了七部法律。其中有三部组织法和一部选举法,这些法律对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府、法院、检察院的组织和职能,对全国和地方人大的选举程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这说明我国A. 政治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B. 依法治国的理念已付诸实践C. 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展开D.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制定并实施了组织法和选举法,结合材料时间1979年可知,我国在这一时期将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了实践,选项B正确;选项A不符合史实,排除;1979
20、年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尚未进一步展开,排除C;选项D不符合史实,排除。17.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2019年7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通告,决定自2019年8月1日起暂停47个城市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据此可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台湾当局是否认同A. 政党合作B. 个中国C. 两岸三通D. 民间交往【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九二共识”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材料说明台湾当局是否认同个中国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关键,故选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政党合作、两岸三通
21、,排除AC;1987年两岸居民已实现民间交往,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由于台湾民进党当局拒不承认九二共识,造成两岸关系的紧张对立”,联系所学“九二共识”的内容分析解答。18.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一次国际会议上与会中国领导人针对会议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该方案的提出( )(1)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2)交战双方停止自印度支那境外进入各种新的部队和军事人员以及各种武器和弹药。A. 实践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 促进了万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C. 彰显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D. 摆脱了新中国外交的孤立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交战双方同时实现完全的停火交战双方停止
22、自印度支那境外”可知涉及的是印度支那问题的军事斗争与和平问题,反映的是日内瓦会议上提出的方案,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未体现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张,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日内瓦会议内容而非万隆会议,排除B项;摆脱了新中国外交的孤立困境是在在建国初与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后,排除D项。19.1972年1月,中央批准国家计委从国外进口43亿美元成套设备和单机的方案。这成为新中国第二次对外引进的高潮,1972年成为新中国对西方开放的元年。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B. 中国联合美国与苏联对抗C. 中国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D. 中美两国关系的逐步
23、缓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缓和,这改善了中国的对外的外交环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中国对外引进的高潮的出现,故D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同中苏关系无关,故B项错误;中国调整对外政策是在1978年以后,故C项错误。故选D。20.2019年6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就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提出四点建议。这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致力于( )A.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
24、治合作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 开始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D. 构建新型区域合作睦邻友好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材料信息体现了我国通过上海合作组织积极探索新型区域国家间合作模式,故D项正确;新时期我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且上海合作组织不能反映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政治合作,排除A项;题干未体现我国以联合国为中心进行多边外交,排除B项;开始说法不符合史实,我国于1991年已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国际组织,排除C项。故选D21.雅典是一个城邦国家,也就是一个城市连同其周围不大的一片乡村区域,人口在全盛时期
25、也不过40万人左右。因而乡居的公民进城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朝出移归,人们相互间比较熟悉一国政务比较简单,易于在公民大会中讨论和表决。材料意在论证雅典A. 公民是城邦发展的主体B. 城邦有助于公民行使权力C. 民主政治自身有局限性D. 直接民主依存于城邦制度【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意在说明当时雅典城邦人口少,范围小,国家政务简单,为实行直接民主提供了条件,D项符合题意;材料论证的是雅典城邦实行直接民主的条件,没有讨论城邦的主体和公民的权力问题,排除A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排除C项。22.“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如诉讼当事人为
26、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则材料可用来论证十二铜表法的哪一特点A. 条文明晰,限制贵族专横B. 宽容忍让,代表弱势群体C. 考虑周全,力求审判公正D. 司法不公,利于富人胜诉【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表明十二铜表法考虑周全,确保审判的公正,故C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对贵族权力的限制,故A项排除;十二铜表法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故B项错误。
27、23.1741年2月,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财政大臣沃波尔。他声称:“大不列颠的国王不应雇佣一个不受人民欢迎的大臣。当某个大臣失去民心时,我们有义务告诉国王罢免他,以满足人民的要求。”对此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 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B. 首相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C. 体现责任内阁制的运行原则D. 确立议会权力的至高无上【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首相由议会中的下议院的多数党出任,对议会负责。因此材料“下院议员桑兹指责政府的失误导致了对西班牙战争的惨败,提议集体请愿,要求国王罢免内阁首相兼
28、财政大臣沃波尔”体现的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责任内阁的运行过程,与君主立宪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说法无关,A选项排除;在责任内阁制下,如果首相遭到下议院的反对的话,一种是直接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另外一种就是解散下议院在进行选举,如果新一届议会再次提出反对意见,那么需要内阁成员集体辞职,因此B选项排除;权力法案确立的是议会主权,D选项排除。24.“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哪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体现了美国的政治特点是A. 邦联制、州权
29、至上B. 联邦制、分权制衡C. 代议制、中央集权D. 共和制、天赋人权【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涉及的是美国的国家结构联邦制,并且中央政府与州政府相互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是联邦制和联邦至上,不是邦联制和州权至上;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也并未体现代议制的内容;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天赋人权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5.法兰西第二帝国末期,由于拿破仑三世减轻赋税的诺言没有兑现,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特别是1870年普
30、鲁士军队入侵,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这一形势客观上有利于A. 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B. 民族革命任务的完成C. 法国共和体制确立D. 国内君主派势力的分化【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农民对帝制感到失望”“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法国帝制传统在民众中的认可度被削弱,国内君主派的群众基础从而也被削弱,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法国国内共和派与君主派的争夺,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从根本上动摇了农民对帝制的信念”可知,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法国帝制被冲击和动摇问题,而不是传统等级观念的动摇,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当时法国帝制受到冲击,与民族革命无关,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
31、体现法国君主派势力的问题,无法得出国内君主派势力分化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第卷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人才、官吏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也叫选举。汉代察举制度,从文帝开始,他下诏要求各郡国“举贤良方正”,并且定下了“对策”(考试)和等第。武帝时,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其后,各种科目不断充实,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类。常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 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在上述科目中,其中又以“孝廉”一科最为重要。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摘编自
32、王申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度材料二: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要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又因礼部考试有进士、明经诸科,故此制又称科举制。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明清时期的科举,采用八股取士,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会试的主考官由皇帝钦定派遣。考试有严密程序,考官入院,立即封锁内外门户。考生入院时,要逐人搜检。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选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33、分析汉、唐选官制度中“考试”的区别和联系。(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举制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1)特点:自下而上推举;侧重人的品行;推荐与考试相结合;制度不断完备。(2)区别:汉代,考试是重要环节,举荐起决定作用;唐代,考试成绩是选官的主要依据,起决定作用。联系:随着汉代察举制中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最终发展为唐代科举制。(3)特点:八股取士;考试组织严密。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考试组织更加严密、规范、公正。【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察举是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制度”得出自下而上推举;根据“举贤良方正”得出侧重人的品行;根据“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
34、要环节”得出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根据“察举制达到完备,各种规定相继推出”得出制度不断完备。(2)区别:根据“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得出汉代考试是重要环节,举荐起决定作用;根据“考试及格,即为进士及第。进士及第便有做官资格了”得出唐代考试成绩是选官的主要依据,起决定作用。联系:根据材料,可概括得出随着汉代察举制中考试制度不断完善,最终发展为唐代科举制。(3)特点: 根据“采用八股取士”得出八股取士;根据“考试有严密程序”得出考试组织严密。趋势:可从选官范围不断扩大、考试组织更加严密、公正等方面分析总结。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各国的国会或议会都曾取得
35、过“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不论是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精髓都是使权力分散,以达到权力间相互制约的目的。因此,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结果造成议会权力膨胀,政府权力萎缩的状况。摘编自马世力世界史纲材料二 中国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在1950年工作任务中提出要“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决定在中央一些部门内聘请工作人员担任委监察通员,1953年政务院通过了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设置人民监察通讯员通则,其中规定“人民监察通讯员应每3个月至半年向其原推选单位的群众报告工作一次”。监察通讯员监察国家机关
36、及其工作人员不正之风、贪污腐化等行为现象。至1954年10月,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摘编自邬思源新中国初期人民监察制度及其实践(1)根据材料一,指出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以美国为例说明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如何体现了对权力的监察和制约。(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初期监察制度的特点。【答案】(1)特征:议会或国会权力大,拥有立法和监督政府的权利;分散权力,权力间相互制约;政府权力相对萎缩。(答出 2 点即可)美国: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权力的分权制衡的原则;实行中央集权和
37、地方分权相结合;两党之间相互制约。(答出 2 点即可)(2)特点:受到苏联的影响;广泛发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解析】【详解】(1)一问根据材料一“至高无上”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利各国的议会或国会不但拥有立法权,而且拥有对政府进行监督的权力”从议会的权力及议会与政府权力的关系进行阐述;二问结合所学从美国政治体制、中央与地方关系及两党制度进行分析阐述。(2)根据材料二“收集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监察工作的理论与法规以作监察人员学习的资料”全国已发展了十万多人民监察通讯员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决定成立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委员会,领导行政监察机构开展工作”从苏联影响、群众基础及党的领导进行概括。28.阅
3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特别是当时议会享有巨大权力,所以许多有权有势的人,想尽办法通过选举当选议员。贿买选民之事非常普遍,而且贿买的价格不断上升。在18世纪中叶,有192个议员席位的选举,实际上为大约106个有权有势的人物所操纵。有的选区人口多但是议员名额比较少,有的选区人口少,却分配了较多的议员名额。在萨里郡的加通地区,有的地方只有6间房子一个居民,但该地区仍有选举一个议员的席位分配名额。刘祚昌、王觉非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材料二 根据1832年改革法令,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30个较小的选区失掉一个席位在伦敦和其他新兴城市,新设了40多个新选区。仍有一些仅有数十名选民的小选邑被保留
39、下来;一些人口较多的城市依然无权选送代表。改革法案还保留了选举人的财产资格,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全国选民大约增加了30万,即由1831年的51万增加到8万,选民在全国成年居民中的比例由5%提高到8%。1832年议会改革初步改变了英国下院的成分,却远未动摇土地贵族的优势地位。1832年议会改荜是荚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辉格党借机重整旗鼓,扩充实力,将长期盘踞英国政治舞台的托利党赶出政府,在以后几十年间相当稳固地把持着政治权力,从而造就了一个“自由主义”时代。1832年议会改革的保守性是相当明显的。在这场斗争中担任了绝大部分人物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
40、没有选举权。对于他们来说,改革犹如一场骗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议会制度存在的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内容,并分析其影响。【答案】(1)选民分布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手段腐败,出现贿买手段;英国旧议会制度不再适应工业革命发展。(答出 3 点即可)(2)内容:调整了议会代表席位的分配;有财产资格的限制。影响:使城乡中等阶级大部分成为选民;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参政权;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成为英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和平渐进式的政治转型模式,推动了本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未能取得选举权,导致了宪章运动。(答出 4 点即可)【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贿买选民之事非常普遍有的选区人口多但是议员名额比较少,有的选区人口少,却分配了较多的议员名额”结合所学知识从选民分布、选举权力范围、选举过程及与工业革命的联系进行分析概括。(2)一问根据材料二“56个腐败选区被废除新设了40多个新选规定地主或房主年收入达10磅者、租地经营达50磅者才有选举权”从议席变化及财产资格限制进行概括;二问根据材料二“初步改变了英国下院的成分,是英国政党政治的转折点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依然没有选举权”选民范围变化、经济发展、民主政治转型及加剧阶级矛盾进行分析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