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237KB ,
资源ID:115683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683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试题 5-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WORD版含解析.doc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后巩固得分题型一:课内文言文建议用时:40分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

2、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B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C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D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

3、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B孺子:儿童、幼儿。宋代苏轼教战守策:“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骄惰脆弱,如妇人孺子。”C乡党:这里指同乡的人。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

4、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即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5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1B2D3C4(1)以怜恤别人的心情,实行怜恤别人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所有具有这四种发

5、端的人,若晓得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5(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由于人们的社会活动存在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因此,“仁政”的主张具有实践意义。【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伤害君主的人。“人”是主语,“有”是谓语,“是四端”是宾语,“也”是句末语气词,主谓宾俱全,句子结构完整,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句中将“人之

6、有是四端也”比喻为“犹其有四体也”,两句结构相似,且后一句中“有”的宾语是“四体”,“也”是句末语气,后面应断开,排除D。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D.“四海:中国四境有海环绕,各按方位为东海”表述有误。依据语境“足以保四海”中“四海”指的是“天下”,古人常以四海和天下来指代中国,并不是指各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C.“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理解有误。从“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恶其声而然也”可知,孟子认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听到孩子

7、的哭声,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一定会出手相助的,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而不是“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得分点:“不忍”,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引申为“怜恤”之意;“治”,治理;“运”,运转;“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是比喻句,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小东西一样容易了。(2)得分点:“凡”,所有;“若”,好像;“然”,通“燃”,燃烧;“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比喻句,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最终会形成燎原之势),就像泉水开始流出(最终将汇聚成大江大河)。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由题干来看,考生首先要明

8、确自己的态度,即“不矛盾”。然后结合文意分析孟子这样说的原因。从文中来看,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的本性都是善的,并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而这“四心”只是“仁义礼智” 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四端”,这“四端”就像刚刚燃烧的火或刚刚流出的泉水一样,还需要“扩而充之”才能够发扬光大,不然的话,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私欲的膨胀,这四心就会熄灭或枯竭,所以需要“扩而充之”,也就是后天的培养。所以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题型二:课外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孟子将朝王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

9、使寡人得见乎?”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

10、: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选自孟子公孙丑下,有删改)注

11、 孟仲子,孟子的堂兄弟,跟随孟子学习。地丑德齐,意为“地相等,德相齐”。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B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敏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C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D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

12、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存在不足的人”,是古代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B“尧舜”是唐尧和虞舜的并称,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领,传说中的圣明君主。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C“大伦”即伦常大道,指古代统治阶级所规定的关于君臣、父子关系的行为准则。D“唯”和“诺”都表示应答,急时用“唯”,缓时用“诺”。“父召无诺”的意思是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立即趋前”。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通过写孟子不接受齐王的召见,表明了孟子对君臣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国君应该礼贤下士,谦

13、逊待人。B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C本文的可读性强,原因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层层推进的说理方法,且融叙事与说理为一体。D孟子认为国君不能因为自己的地位高就轻慢臣子的年龄和道德,即不能“有其一以慢其二”。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2)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10孟子为何不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呢?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C7B8B9(1)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2)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10孟子认为,想要有

14、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此句句意为: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

15、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故选C。7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相关历史、文学、文化常识,可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这些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官职变迁、姓名称谓、科举礼仪、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答题时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判断正误。B项,“舜将首领的位置传

16、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故选B。8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与选项内容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判断正误。B项,“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错误,属于无中生有,原文中景子认为礼就是“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所以赞同“父子主恩,君臣主敬”。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词性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该句翻译要点:(1)第一个“以”,用

17、、拿;“与”,和、跟;“岂”,难道;第二个“以”,认为。(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10本题考查理解内容,概括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找出原文中相关段落内容并进行翻译;最后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答案。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怠慢的臣子,如有要事商议,不能用召见,而要(亲自)前去请教。而他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就是君主不能召见的臣子,所以齐王如果真心想

18、请教,应该亲自前来,所以拒绝主动到朝廷见齐王。参考译文:孟子将要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患了感冒,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能让我见到您吗?”孟子回答说:“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堂上去。”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辞说有病,今日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今天好了,为什么不能去吊丧?”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答道:“昨天大王有诏令,他由于患病,不能到朝堂上去。今天病好了些,就匆忙到朝堂上去了,我不知道是否到了。”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阻拦孟子,告诉他:“请一定不要回来,到朝堂上去!”孟子不得已,

19、就到景丑家去歇宿。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关系以感爱为关键,君臣关系以恭敬为关键。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孟子说:“啊!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在心里说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罢了。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的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景子说:“不,我不是说这个。礼记说:父亲召唤,子女不等答应就起身,君王召唤,臣子不等马车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齐王,听了君王的诏令却不去了,这大概与礼的规定不符合吧。”题型三:理解性默

20、写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他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他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遗憾什么呢?不符合义,难道曾子会说吗?这或许是有一定道理的。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是一样、年龄是一样、德行是一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辅助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德行更尊贵的,怎么能有了其中一样(爵位)而轻视另外两样(年龄、德行)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就(亲自)前去请教。君王尊尚德行和乐行正道,不能像这样便不值得和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

21、力气统一了天下;桓公对管仲,也是先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而称霸诸侯。当今天下各国土地大小相当,德行也不相上下,没有谁能够超过别人许多,这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的君主喜欢以听从自己的人为臣,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商汤对伊尹、桓公对管仲,就不敢召见。管仲尚且不可以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我呢?”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

22、”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犹”“苟”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题型四: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王道”,一是“民本”。孟子崇尚“王道”政治,以“王道”为最高政治理想,而贬黜“霸道”。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

23、”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孟子所说的“王”,就是“以德行仁”,让人“中心悦而诚服”;他所说的“霸”是“以力服人”,结果是“非心服”。孟子要求行“仁政”,讲“民本”,其落脚点都在“王道”上。他向往先王之治,实质上是希望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合一,即以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圣王历史与业绩的诠释,批判他所处的纷乱的战国时代,目的是引导历史的走向。孟子的政治思想体系以“民本”为基础,这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形同水火的。如朱元璋读孟子至“草芥”“寇仇”之语而大怒,于洪武三年(1370)废黜孟子祠,并于洪武十七年命大学士刘三吾删节孟子,就是

24、明显的水火不相容的例子。两千多年来,孟子成了为苦难民众伸张正义的书,它召唤着历代读书人的良心,如“诗圣”杜甫的“致君尧舜上”,为民呐喊,忧国忧时。要讲“仁政”,就要以民为本,这就是传统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从这一理念出发,孟子阐述了自己的“仁政”学说。这一学说,简单说来,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这两方面的内容。孟子说:“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君主若能行仁政,那他的臣民就会拥护君王,会为长官去拼命。孟子一直以为,国君和社稷都是可以变换的,就是改朝换代,而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直接相关,这是孟子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

25、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如果说孟子言心言性是侧重于哲学思想的话,那么他谈君谈民就是偏重于政治思想了,二者密切相关。孟子的理想是道德主体与政治主体的合一,也就是“王道”。孟子“仁政”说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性善论”,简言之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孟子以为,仁爱基于善性,这个善性是人与生倶来的天性。孟子“道性善,言必

26、称尧舜”,其目的是要为他的“仁政”说找依据。他说“道性善”,即善性人皆有之,应当不断加以扩充,达之于天下,那么“仁政”说就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这样一来,“仁政”学说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合理性、普遍的可行性。他“称尧舜”,是称道尧舜的德治天下,不失为仁义之道。德治天下是人们的理想政治,孟子的机智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仁政”说,托之于人们理想中的圣王,这样说服力、可信度都会增强。然而,孟子虽然为“仁政”说找到了“性善论”这个内在依据,不过在当时崇尚“霸道”的形势下,这种“性善论”“仁政”说都是很难有市场的。难怪到西汉,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就说孟子的“仁政”说“迂远而阔于

27、事情”了。12下列关于“王道”“霸道”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道”是孟子的最高政治理想,孟子把尧舜禹等圣王实践过的理想政治的类型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B“霸道”是孟子所贬黜的,“王道”是孟子所提倡的,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C“王道”是孟子行“仁政”讲“民本”的落脚点,“王”即“以德行仁”,行王道的结果是让人“中心悦而诚服”。D历史上,孟子处于“霸道”的形势下,他认为“霸”的本质是“以力服人”,“非心服”是其结果。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孟子阐述自己的包含礼贤下士和保民爱民两方面内容的“仁政”学说的出发点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B孟子认

28、为朝代可以改换,但民众是不变的,民心向背与政权的稳定与否有直接的关系,这是他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C孟子很难成“经”,因而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大。D孟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元璋废黜孟子祠,删节孟子,可见以“民本”为基础的孟子的政治思想与两千多年来中国以“君本”为基础的政治传统是不相容的。B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C“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

29、哲学基础,其内容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其中的“善性”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D在崇尚“霸道”的时代,孟子的“仁政”“性善论”是很难有市场的,因而司马迁称孟子的“仁政”说是“迂远而阔于事情”。【答案】12B13C14B【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他认为二者的代表分别是尧舜禹和春秋五霸”错误,由原文第一段“他分别以尧舜禹、春秋五霸为王道和霸

30、道的代表”可知,是“以为王道和霸道的代表”,而不是“二者的代表分别是”,两者表述不同。B错误。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要求选出的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因果倒置,由原文第三段“可是,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力之大,后世的不少帝王望孟生畏,孟子成经之难可见一斑”可知,“孟子以民为本的王道理想与现实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落差,孟子其人其书对专制政治的冲击

31、力大”是原因,“孟子成经难”是结果。C错误。故选C。14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部分,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B项,“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这一思想,是对春秋以来以民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潮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思想界是破天荒的,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可知,在中国思想界破天荒的是指“孟子主张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而不是“孟子提出的王道思想”;“

32、它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影响不可估量”错误,原文只是说对“中国政治思想和文化思想”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没有“经济”。B错误。题型五:语言文字故选B。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曾点言志,只提沐浴吹风歌咏,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耐人寻味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些道家的想法。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互补是人性的使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就开始了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是批评儒家,但

33、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典、长沮、桀溺等(丁)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无论二者的差异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形成互补,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15下面对语段中标点的几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处的引

34、号表示直接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强调或特殊含义等。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提示下文,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C丙处“义也”后的标点使用正确,此处属句中的引用,句号放在后引号的前面或后面均可。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和括号的作用类似。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A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B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C不但两千多年来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而且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D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答案】15C16A【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C.丙处标点使用错误,此处是句中的引用,句号应放在后引号的外面。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不但反而”搭配不当,应改为“不但而且”;二是“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语序不当,表范围的定语应放在形容词性修饰语的前面,应改为“中国人独有的人格特征”。只有A项修改正确。故选A。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