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七单元知识盘点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5638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七单元知识盘点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七单元知识盘点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素材-第七单元知识盘点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七单元知识盘点一、易错音荟萃江畔(pn)缀满(zhu)缭绕(lio)模糊(m)气氛(fn)揣摩(chui)和睦相处(m)抑扬顿挫(cu)二、多音字聚会没:mi(没有)m(吞没、淹没)都:du(都有)d(都城、首都)禁:jn(不禁)jn(禁止、禁令)笼:ln(笼子)ln(笼罩、笼络)三、易考字大全寒江俗称凝结摄氏度夜幕雾凇淹没模糊张贴增添浏览歌颂声律奥妙有益爆竹屠苏桃符孤舟蒸腾四、认识近义词缭绕(环绕)奥妙(奥秘)歌颂(赞颂)揣摩(思考)气氛(氛围)和睦(融洽)五、认识反义词模糊(清楚)幸福(痛苦)无穷(有限)勤劳(懒惰)增添(减少)弥漫(消散)六、易考词积累簿1.表示修饰的词语。(美丽)的春

2、光(欢乐祥和)的气氛(美好)的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蒸腾)的雾气(洁白晶莹)的霜花2.补充词语。洁白晶(莹)(琼)(枝)玉树抑扬顿(挫)(欣)(欣)向荣开卷有(益)(和)(谐)动听春满人(间)(六)(畜)兴旺国泰民(安)(人)(寿)年丰千帆竞(发)(万)(马)奔腾七、易考句集训比喻句: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雾凇)对联诗句: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山河增秀色,大地沐春晖。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春雨洗尘埃一片清新好风景,东

3、风送和煦千株红艳最芬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八、课文核心内容回放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1.雾凇描绘了吉林雾

4、凇千姿百态的景象,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里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

5、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2.为什么说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因为春联讲究对仗,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能让我们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3.元日一诗中的“元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诗中写到的放爆竹、饮屠苏酒、贴春联等都是迎新春的习俗。这些习俗烘托出了过年时热闹欢乐的气氛。4.江雪中描写天气寒冷、环境严酷的诗句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首诗的作者是柳宗元,诗中那位迎风抗雪、孤舟独钓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不屈精神

6、和孤独情怀的化身。“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