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4 ,大小:871KB ,
资源ID:1156239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623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提分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下篇 模块二 专题8 曲折艰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提分教程全国通用版检测:下篇 模块二 专题8 曲折艰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WORD版含解析.doc

1、专题8曲折艰难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主干知识框架核心要旨归纳近代中国的一百多年,始于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终于独立、民主、自由、统一的新中国的成立。其间,列强通过不断侵华使中国日益陷入亡国灭种的危机之中,中国各阶层则为救亡图存、维护国家主权进行着前赴后继的抗争,最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实现了人民民主,从而形成了近代史上的三条知识主线。线索(一):外国对中国的侵略经历了蚕食边疆、间接控制到全面侵略的过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外国势力开始侵入东南沿海一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势力遍布东部沿海并开始深入内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通过清政府间接控制了中国;2

2、0世纪30年代的日本侵华战争则以灭亡中国为目标,占领了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直接实行殖民统治。线索(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经历了由单阶级独斗、多阶级联合到全民族抗争的过程近代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主要是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统治势力。最初表现为某一阶级独自进行的反抗,有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后来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如:五四运动是城市工人、市民、小资产阶级的联合斗争;国民革命运动则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最后是抗日战争,包括海外华侨在内的全民族各阶层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战。线索(三):中国

3、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真正独立自主的新中国五四运动时期,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参与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运动,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热考主题突破主题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鸦片战争(18401842年)根本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结果: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原因:英法

4、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结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批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原因: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结果: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原因: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签订了辛丑条约。影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2)从发

5、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以美国为中心的转移变化。(3)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

6、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1(2019全国卷)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答案B解析两次鸦片战争,使西方列强在华获得许多特权,因此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租借外国人的名字经办新式企业,客观上推动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故B项正确。“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

7、时期在甲午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能体现外国资本的输入,与对外贸易也没有直接联系,排除C、D两项。2(2018全国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这反映了()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并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舆论支持,这些都属于

8、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说明清政府昏庸,故C项正确。欧美舆论宣传不可能左右甲午战争的进程,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出日本企图变更中国的政体,故B项错误;D项是对材料信息“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的误读,排除。主题二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1太平天国运动(1)起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2)重要文件前期: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绝对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后期: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3)评价:是历代

9、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2辛亥革命(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广泛传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2)经过武昌起义: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建立湖北军政府。成立共和国: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颁布宪法:1912年3月,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革命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

10、反封建的任务。(3)辛亥革命的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表现: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11、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原因: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相妥协的一面。表现: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也没有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3(2017全国卷)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351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

12、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答案A解析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故选A项。此时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尚未出现高涨局面,排除B项;此时清政府鼓励留学日本,促进了留日潮流的出现,但这一政策与留日学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与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主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

13、建的民主革命纲领。(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高潮:1926年,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

14、使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4)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5)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

15、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的新曙光传统观点认为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出现的反动卖国的军阀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反动的时期。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虽然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这一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

16、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以失败告终。(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和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2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国共十年对峙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日本帝国主义乘虚而入,严重危害了中华民族的独立,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抗战

17、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退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提高。“合则两利”:国民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4(2019全国卷)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

18、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答案B解析由时间“1919年”及材料“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可知五四运动激发了民众爱国热情,故选B项。“趋于一致”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各界团体都“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5(2019全国卷)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19、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由材料“1948年”“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可知,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共中央通过干部培养做好工作重心转移、统治全国的准备,故选B项。土地改革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48年正值解放战争时期,科技、工业化等社会主义生产尚未提上日程,排除C、D两项。6(2018全国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20、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答案A解析材料说明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摆脱了原来“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的处境,获得了很多的自由和权利,这样就激发了他们的抗日热情,故选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由材料中的“抗日根据地”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而国民革命是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故排除C项;D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高考考法研磨考法一拓展教材的宽度【典例1】(2018全国卷)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

21、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答案D命题分析陌生中考陌生“朝贡体系”的历史情境、近代中国的外交转型,全非教材主干知识,拓展了教材宽度链接时政热点当今中日两国在钓鱼岛问题上的矛盾凸显素养立意由“19世纪70年代”联想阶段特征,反映了对时空观念的考查;由新材料得史论,反映了对历史解释的考查【典例2】(2017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

22、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答案B 命题分析隐性时空观念题干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指明了时间范围是抗日战争时期拓展教材宽度利用新材料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拓展了教材的宽度注重核心素养中国共产党面对民族危机,适时调整政策,彰显家国情怀考法二延展知识的长度【典例3】(2017全国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

23、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答案D命题分析试题情境新颖抗战胜利后,山东根据地群众组织的概况在教材中没有涉及能力立意凸显知识迁移是关键。全面抗战爆发前,中国共产党面临国民党的围剿,与国民党实力对比悬殊。据此再联系题干史料分析,体现了高考命题的能力立意强化育人功能认识中国共产党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必然性延展知识长度把国共关系这一知识点的视角拉长,考查时空观考法三转换思维的角度【典例4】(2019全国卷)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

24、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命题分析选材新颖从英文报纸报道光绪帝已死,太后假借光绪名义统治入手,考查西方对戊戌变法的态度凸显能力立意通过英文报道的表象,认识改革顺应世界潮流的本质;转换认知角度,考查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打破思维惯式考查主干知识考查中国近代政治领域的探索注重核心素养考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史观及与时俱进、顺应历史潮流的价值观【典例5】(2017全国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

25、,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答案B命题分析知识纵引横联将晚清以来西方列强在中国获得的特权与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任务相关联,转换了对解放战争考查的角度,体现命题之巧暗合社会热点与当前某些大国推行强权政治,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自身利益有直接关联【典例6】(2016全国卷)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26、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C命题分析突出主干知识考查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尝试洋务运动强化能力培养本题意在透过西方人士对甲午战争中日双方胜负的预测,考查甲午战争的背景,巧妙地转换了思维角度彰显核心素养通过“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调动所学知识,考查时空观念【典例1】(2014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

27、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

28、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规范解答第一步:审思设问,明了方向,确定答题范围第二步:分析材料,联系所学,确保答全要点第(1)问

29、:“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分析第三步:组织答案提示词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书写工整(1)特点: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2)作用: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典例2】(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据严中

30、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规范解答第一步:化大为小,提取信息,找准适合自己的论证角度本题所提供的材料包含文字与图片,围绕晚清自开商埠这一历史现象,涵盖了自开商埠设置的时代背景、基本目的、设置数量及在全国范围内的地理分布等信息。上述信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其一为设置信息,其二为分布信息。两类信息中又各自有诸多子信息,试题要求考生认识上述信息,进而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系统阐释和论证。试题设计涵盖了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而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信息一自开商埠多分布于沿海地区信息二分布在沿海的自开商埠均为小城镇,而非各省的中心城镇

31、信息三沿江地区自开商埠很少第二步:由表及里,联系所学,思考信息背后蕴含的历史依据信息一历史依据自开商埠既可与通商口岸分利,又可利用自身优势抵御外侵信息二历史依据近代通商口岸已选择了各地的大中型城市,留给自开商埠选择的余地不大;自开商埠既然要与通商口岸分利,当然要充分利用前者提供的便利条件,故自开商埠的开放以靠近通商口岸为便利信息三历史依据清廷担心与列强产生纠纷,出于维护统治的考虑,尽力避免开放第三步:亮明信息,组织论据,采用规范格式作答信息:自开商埠多集中于沿海地区。分析: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

32、御外侵。在列强逐步侵略下近代中国的沉沦与抗争、面对危机时晚清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以及各阶级对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是本专题的热考点。复习备考时,既要从宏观的角度认识列强侵略对近代中国的破坏,明确近代中国的屈辱地位,又要从社会转型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在政治、外交等领域出现的剧烈变化,认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难与曲折,进而不忘初心,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专题作业一、选择题1(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林则徐在查禁鸦片过程中,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后因其被撤职而中止。1864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500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A承认了西方中心论B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C认同早期维新思想D对

33、西方的认知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林则徐主持的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职而中断,表明当时清政府仍以传统方式与西方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西方事务的了解,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放弃传统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弊端逐渐暴露后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排除C项。2(2019江苏徐州高三模拟)资政新篇中提出:“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赀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该

34、措施有利于()A保护民族工业 B完善圣库制度C促进商品流通 D打击富商巨贾答案C解析材料的内容实际上是要设立银行,发行纸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C项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民族工业没有出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完善圣库制度,排除B项;材料的措施没有打击商贾,排除D项。3(2019湖南岳阳高三冲刺)晚清时期流行一首童谣:“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指官员出门鸣锣开道之声,以示“威严”)。”童谣旨在()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B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C批判农民起义祸乱中国D讽刺地方官员东南互保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国门户洞开,帝国主义大肆入侵

35、中国,而清政府官员无力解决外患,仍旧以威权压服百姓,童谣旨在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故B项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地方官员东南互保无关,排除D项。4(2019长沙高三模拟)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对此解释正确的是()A天津已经“光复” B武昌起义已爆发C清政府失去统治 D传闻为革命造势答案D解析“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说明这些传闻造成北京恐慌,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中听说当时天津已经沦陷,而事实

36、上是当时的天津没有被革命力量控制,更没有沦陷,不存在所谓“光复”,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还存在,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C项错误。5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这种转变表明()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 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 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答案A解析由通过救人来救国到先救国后救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社会矛盾并未转变,民族经济也未快速发展,排除B、C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6(2019江苏盐城高三四模)国民革命时

37、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答案C解析据材料“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等信息可知,这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避免过激行为而有效维护下层民众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C项正确。据材料“国民革命时期”可知,农民协会应是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工农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工农武

38、装割据道路开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等信息可知,这是通过农会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没有体现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7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答案D解析从中共“四大”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

39、共产党在革命领导权等问题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体现出对中国革命认识的深入,故选D项。A项错在“开始”二字;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依旧在城市,B项错误;农民斗争还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C项错误。8(2019山西晋城高三二模)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这一决议()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答案C解析据材料“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等信息可知,这是“

40、左”倾情绪的体现。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C项正确。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当时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矛盾,B项错误;这一决议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因此不会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D项错误。9(2019山东日照高三二模)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1938年“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9年“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1940年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A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

41、 B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 D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答案C解析通过三年的报道主题,可以看出,这主要反映了共产党维护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卖国投降政策下的口号,这主要是根据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故C项正确。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并没有发生转变,中共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的方针,排除A项;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这主要是针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排除D项。10(2019山东济南高三模拟)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

42、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答案C解析冬季攻势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项。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A项;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4年,排除B项;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项。11(2019河北名校联盟二诊)下表是对1944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据此,分析合理的是()正面战场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4个省会

43、和146座城市,使6000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3万余人A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B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C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D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正面战场战败,而敌后战场反攻并取得胜利,究其原因是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B项正确。据材料看不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A项错误;1944年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反攻,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党没有放弃正面战场抗战,D项错误。12(2019大连高三二模)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黑龙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

44、斗至一石。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性提高,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故B项正确。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踊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时期,清政府处

45、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材料二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

46、国女子大学等。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答案(1)特点: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注重乡土教育;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倡导实业教育;采用多种

47、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2)不同: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影响: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民族觉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得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教育的主题就

48、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并结合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可知,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分析作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律法一览表。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整理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

49、述。(要求: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答案示例一论题: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论述: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有些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示例二论题: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论述: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一些参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示例三论题: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论述: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表中提炼出一个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相关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和论证这一观点。提炼观点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律法的名称、内容等找出与之相关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线索,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