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教学目标:1、 在阅读
2、中自主识字。理解并积累“围追堵截、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2、 默读课文,根据提示归纳课文中记叙的四个事例。3、 理解课题中“走”字加引号的作用。4、 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革命意志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教学重难点: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信念。“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
3、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教学过程:一、导入1、 板书:婴儿你知道在襁褓中的婴儿能做点什么事情吗?2、 板书:长征你知道长征的故事吗?啃树皮、爬雪山、强渡大渡河等等。长征途中,前有敌人,后有追兵;吃不好、穿不暖,一不小心还会陷入沼泽,随时剥夺他们的生命。今天我们就来了
4、解长征途中的一个小故事。3、 还是一个不会走路的婴儿,却能“走”完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说出来你们信不信?到底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第12课。4、 补充课题:12、“走”完长征的婴儿5、这个婴儿是谁?板书:贺捷生课文就是贺捷生自己说出的故事。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女将军。二、整体感知1、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是一篇采访稿,采访的对象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将军。*先请大家轻声读课文,圈出文中不认识的词。*老师这里有一些生词,或许能帮助你们解决困难。(学生领读)湘鄂川黔 围剿 围追堵截 襁褓 一步不落 捂住 奄奄一息 衣衫褴褛 着落2、大家都知道,二万五千里长征是非常艰苦的,另人难以想象。在贺捷生
5、走长征路的过程中也碰到了很多的困难。请你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贺捷生遇到了什么困难?在他身上体现了什么精神?出示:*面对敌人一百多个团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根据地的红军开始了长征。(体会情景的恶劣,红军在敌人的疯狂行为之下没有退缩,具有战胜困难的决心。)*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坐月子的母亲和襁褓中的我一步不落地跟着队伍行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像。(体会红军顽强的生命力,在天上、地上以及自然的逼迫下依旧勇往直前。)*在刚走出极艰苦的雪山地区,体力严重消耗,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又摆在红军面前。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
6、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重点指导,体会贺捷生顽强的生命力,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抓住“连也”进行朗读指导。)*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虽然是贺捷生将军长征途中的故事,但这些都是红军战士所经历的,折射出了红军的精神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整个红军队伍、老一辈革命家所拥有的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战胜困难的决心。)适时板书:顽强的生命力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三、深入了解并分析1、课文中,贺捷生回忆了长征过程中自己从出生到“走”完长征路的一连串故事。再请你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讲了哪几件事情?并进行概括。*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1)找出第一件事出现在哪一自然段
7、中(2)齐读该自然段(3)学生说说对这件事情的概括(4)出示表格,根据表格提示训练概括(5)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件事(6)根据以上两件事总结概括方法:通过说清楚事情的时间、事情发生时的情况及事情的结果三方面,对事情进行概括(7)学生思考对第三、四件事情的概括,并进行交流第几自然段时间当时的情况事情的结果第二自然段“我”刚出生18天敌人围剿母亲把我背在身上,随红军开始了长征。第四自然段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部队妈妈用衣服“捂”住我的头,“我”险些丢了小命。第五自然段突围时父亲把“我”丢了幸亏被老乡捡到,“我”才回到了父母的怀抱。第六自然段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但“我”生命力强得出奇大
8、人们带着还有一口气的“我”,终于走出了草地。2、在长征途中,不断的走,不断的有人倒下,沉沉睡去,再也醒不过来.战士们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的前进在这茫茫的雪山上,他们相互搀扶着,互相鼓励着,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只有跟着毛主席,跟着共产党,才是救民族于危亡的唯一出路艰难过后,胜利会师,毛主席写下了一首长征诗,慷慨激昂,激励着战士奋勇抗战!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长征的旋律。(根据节奏与歌词适当地进行解说,加强氛围的感受)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多么豪壮、多么顽强。胜利过后,“三军尽开颜”
9、。之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们的欢笑都是在艰难困苦的长征之后所得到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无论是寒冷的天气,还是没有食物的日子,生命力强得出奇的贺捷生坚强而勇敢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指名读最后自然段。出示: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齐读。*板书:精神财富*问题:为什么说“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师指板书)*再读最后自然段,读出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顽强的革命意志。4、理解课题:为什么“走”字加上引号?再读课题,重述贺捷生的顽强生命力。四、总结板书:12、“走”完长征的婴儿出生18天开始长征贺捷生 头被捂 险些丢小命 精神食粮失而复得 (顽强的生命力)死里逃生 (坚定的革命信念)(战胜困难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