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825KB ,
资源ID:115572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57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 第4单元 第9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江苏专用)文档 第4单元 第9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9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考点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进行对峙。2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内涵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

2、关系,要另行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首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易错警示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年,与苏联等17个

3、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目的: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1954年,周恩来同印度、缅甸总理发表联合声明,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易错警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策”二者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

4、策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目的:和平解决印度支那和朝鲜问题。成果:周恩来推动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意义: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4)万隆会议背景:亚非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成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意义:推动了“万隆精神”的形成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精巧点拨图示法掌握新中国初期的外交NO.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史料探究“另起炉灶”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史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

5、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1)史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什么外交政策?针对什么问题提出的?有何影响?提示: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该政策针对的是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外交。影响:它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史料二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内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1949年2月毛泽东与米高扬的谈话(2)史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什么政策?

6、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的?提示:政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该政策针对的是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策略。史论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特点(1)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所决定的。(3)平等性:在独立自

7、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核心问题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要点归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

8、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史料印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史料一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锦史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历久弥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它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五项原则的精髓,就是国家主权平等。 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促进和平发展解读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影响,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主要说明了和平共

9、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平等性,强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何种社会制度,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2)史料信息说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反映了其开放性、创新性的特点;国家主权平等是精髓,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1)主干知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的含义、特点及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等。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活动及其成就,认识中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现代化史观角度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与国家现代化的进步。 (3)社会热点:联系当今世界大国博弈与地区

10、冲突,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的现实意义。 (2016江苏高考)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D第26届联合国大会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日内瓦会议,考查学生理解、辨析的能力。解题流程一抓关键“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二析选项选项理由结论A由题目中的信息“争取越南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可知该国际会议参与国有中国、法国和美国,且与和平解决越南问题有关正确BB项的参与国为亚非国家错误C中国并未参

11、加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错误D第26届联合国大会召开于1971年,晚于法国殖民者撤出越南的时间“1956年”。错误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2017苏州调研)周恩来在某次会议期间说:“我们对于要提出这样问题的人要分别对待:一种人是恶意的,不去理他,或者用一些手法,使他收回去,使他的破坏计划不能得逞。另外一种人他是怀疑的,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这说明中国()A和平共处不称霸B尊重差异求合作C加强团结不结盟 D区域互利谋发展B 周恩来讲话针对的是“别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并未涉及“称霸”议题,故A项错误;“他不明白真相,他是说出一些很不恰当

12、的话,我们应该向他们解释,使他们了解”,周恩来的表述就是尊重彼此之间的差异以促进双方的合作与发展,故B项正确;“不结盟运动”正式发起于1961年,该则材料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的讲话且并未涉及“不结盟”问题,故C项错误;“区域互利谋发展”这种提法最早是出现在21世纪的中国,故D项错误。2(2016苏锡常镇二模)毛泽东在全国工商联某届代表大会的座谈会上曾说道:“有人认为可以采取中间立场, 站在美苏之间,做个桥梁。我们认为,站在中间的办法并不好大工厂我们还不会设计,例如化学、钢铁、坦克、汽车、飞机等工厂,谁替我们设计的呢如果站在美苏之间,看起来很好,独立了,其实是不会独立的。”这一讲话旨在

13、强调()A中美建交的可能性 B独立自主的必要性C三大改造的迫切性 D“一边倒”的重要性D材料表明新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毛泽东不主张站在美苏中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选D项。3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A“一边倒”B“打扫干净屋

14、子再请客”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的外交政策C“一边倒”体现了材料中的第一个特征,故A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体现了材料中的第二个特征,故B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当时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周边环境,缓解国际矛盾等国家利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再立足于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对立等出发点,体现了过渡性的特征,故C项正确;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是新时期务实外交的体现,与题干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4(2015江苏高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

15、。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

16、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5(2014江苏高考)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因此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万隆会议的特点。由“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可知,这次会议的与会国仅

17、限于亚非国家,故B项错误,C项正确。中国、印度都是亚洲国家,不符合材料中的“亚非国家”,故A项错误。D项也不符合题意。6(2011江苏高考)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D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A项不正确;此时中国还没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故B项错误;克林

18、顿执政时期中美关系才被定位为“战略伙伴关系”,C项不正确。考点2 开创外交新局面NO.1识记主干梳理知识自查1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因为美国的原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持。 (2)时间:1971年10月,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意义说明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双方的共同要求。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美苏争霸的需要。中国: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

19、的需要;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2)过程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的正常化。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易错警示中美关系正常化与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9年中美两国建交,中美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中日关系正常化(1)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2)标志: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立外

20、交关系的联合声明。4中美关系缓和与中日建交的意义(1)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孤立、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促进了我国外交出现新局面。(2)促使了更多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交,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3)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新时期的外交建树(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2)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成就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活动。精巧点拨 新时期的中国外交NO.

21、2理解学会读史学会用史核心问题1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突破史料探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和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史料一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的票数(1)读史料一图表,分析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因素。其根本原因是什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国家越来越多。中国能够重返联合国是多种因素促成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史料二1972年,美国的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要多。”(2)如何理解史料二

22、中费正清这句话的本质含义?其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本质含义:中美两国关系处于对抗状态。主要原因: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存在矛盾与冲突。史料三美国著名传记作家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从某种角度看,毛泽东和尼克松都有所获。中美双方结束了对骂状态,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苏联再也不可能窃喜于北京和华盛顿互相没有接触了。日本赶忙拥抱北京,并断绝了同台北的关系。”(3)中美关系正常化对美国、中国及苏联等国有什么影响?提示:中国需要美国支持以对抗苏联;中美关系正常化推动了中日关系邦交化,更有助于推进台湾问题解决。史论拓展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的原因及作用(1)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的

23、共同要求。从美国一方讲: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陷入越南战争的泥潭。从中国一方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点考虑: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需要;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是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2)作用: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核心问题2新时期的中国外交要点归纳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

24、点(1)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2)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不诉诸武力,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3)中国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4)中国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中国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愿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和地区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6)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

25、坚定力量。史料印证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史料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解读本则史料主要描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目的,具体解读如下:(1)史料信息表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结盟是我国新时期的主要外交政策。(2)史料信息说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祖国统一,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其主要目的。NO.3探究感悟真题捕捉动向 (1)主干知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影响;中美关系、中日关系

26、正常化的原因、影响;认识新时期外交政策的特征及不同阶段的外交特征。(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认识国际局势的变幻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认识中国在联合国和推进区域合作中的作用。(3)综合角度:结合当前世界大国争夺的热点,把握国际关系中的中、美、苏(俄)的三角关系;结合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等认识影响中日关系的因素;结合中国应联合国邀请向海外派遣维和部队考查现代中国外交的特点。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

27、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A杜鲁门主义出台B北约、华约对峙C尼克松访华 D东欧剧变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流程一抓关键“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二析选项选项理由结论A杜鲁门主义是“冷战”的表现,与材料中“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不符错误B北约、华约对峙是“冷战”的表现,与材料中“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不符错误C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峙的“冷战”格局下, 尼克松访华,改善中美关系成

28、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与材料中“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相符正确D东欧各国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是“冷战”的表现,与材料中“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不符错误NO.4应用对点训练落实强化1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A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B中美关系的改善

29、可以促进中日建交C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D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C中日关系超过日美关系,与材料中“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B项并非材料主旨,故排除;“1972年东西方”处于“冷战”状态,材料中“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表明有助于改变远东“冷战”态势,故C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与材料中“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不符,故D项错误。2(2016常州一模)邓小平指出:“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参加任何集团,同谁都来往,同谁都交朋友。我们讲公道话

30、,办公道事。”下列各项能贯彻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参加由亚非拉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C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D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C材料反映的是新时期我国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同盟互助,故A项错误;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成员国,故B项错误;发展同各国友好关系,反对霸权主义体现的是不结盟的外交政策,故C项正确;发展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不结盟外交政策出现在新时期,故D项错误。3(2017南通六校联考)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1973年3月,日本外务大臣福

31、田赳夫表示,我们必须对九一八事变和19371945年中日战争期间所犯的一切错误“进行反省并向中国道歉”。这些行为()A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B是对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响应C表明中日两国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受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影响A“1970年4月,一些日本商社接受了中国政府宣布的四项贸易原则” 而中美关系正常化发生在1972年以后,“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1971年,故B项和D项时间不符;“新型区域合作”是上海合作组织的特点,与日本无关,故C项不符合史实。A项表述符合两则材料的共同意愿,故选。 4有人形容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中美关系先后经历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乱

32、花渐欲迷人眼”“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过程。其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是指() ABC DB “乱花渐欲迷人眼”形容中美关系的春天即将到来,即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符合题意;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不符合题意;是新时期的中美关系,此时中美早已建交,关系早已正常化,符合题意,故选B项。5(2017扬州高三期中)以下表格数据出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年份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1972年60321975年3041561980年3 7551 059对此解释不准确的是()A中美的和解带来了中美贸易的发展B美国对华贸易增长迅速,处于出超地位

33、C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促进中美双边贸易发展D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C由表格相关数据可见1972年中国关系的正常化对中美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干中1980年美国对华出口额远远超过中国对美国出口额,说明美国对华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80年对外开放格局并未形成,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1972年之后,中美贸易迅速增长,说明中美重视国家利益,淡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6(2013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

34、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D题干材料表明,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以后,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这样,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A、B两项都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C项则是新时期的外交实践,故排除A、B、C三项。答案为D项。高考必考的两类知识和命题视角一、两类知识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高考对历史学科知识的命题考查主要包括两大类和四小项。即:两大类是指高

35、中历史主干知识和历史学科知识,其中历史学科知识包括大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学术热点问题和科研前沿成果(注意:政治上敏感的问题不会命题考查);学科素养的文史常识和史观、史学思想、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期、史料鉴别等);中学教材中阐释片面、观点过时内容(或师生固有的认识)的纠正等。具体分析如下:1高中教材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就是高中教材所有的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影响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思想文化、社会制度、历史人物的基本史实。其包括中国和世界各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主线及时代特征。一般说来,常考的重点知识就是主干知识,多数题目设置多为主干知识题。2历史学科知识的考查历史学科知识与历史主干知识的区别在

36、于,前者是针对高中阶段尚未涉及,但将来会是大学教学内容的部分历史现象,或是学术界争论比较热和史学科研中的最新成果,或者是超越教材的片面观点;或者作为历史学科研究所应具备的史学素养,包括史学研究观、史学思想、史学研究方法及重要的文史知识等。二、命题视角高考命题解决了“考什么”的问题,接下来就是“怎么考”的问题。这主要涉及考查方式、试题题型、试题构成及体现的命题特点等方面的问题。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为依据,以能力立意为核心, 综合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的原则不拘泥于教科书,

37、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突出了历史学科的特征,隐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则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学科体系,体现了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新史学的一些基本理念;同时注重历史问题现实的思考和现实问题历史的追溯及乡土教材的命题考查。1高考命题考查的方向高考命题是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形式考查的,此外从题干与题肢或者材料解析题的设问角度,高考命题还存在着以下四种考查方式和方向。 (1)熟悉中考熟悉:这类试题主要是依托教材,运用材料,创设情境而命制的题目。其知识背景熟悉,设问导向熟悉,解题途径熟悉,答案也来自所学知识和结论,目的是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38、程度。运用演练1(2016盐城三模)(美国)国务院意识到:“中共可能会把会议当作宣传场所,可能会制造出一种共产党和非共产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团结的表象,以及亚洲和非洲的非共产党国家与西方不在一个阵营的表象”。与材料中“会议”直接相关的是()A首次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推动了印度支那和平的恢复C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D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D从材料看,广大亚非国家在没有西方国家参加下召开的会议应为亚非万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故选D项。(2)熟悉中考陌生:这类试题题干背景一定是熟悉的,但设问导向不一定熟悉, 解题途径也不一定熟悉,其答案或许是修正、补充所学知识

39、,也可能是颠覆了所学知识。其目的是打破思维定势,主要考查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演练2(2017苏州中学模拟)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由“一边倒”转变为“一条线”战略。在这个战略上应团结的国家是()A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B与中国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C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的国家D与中国有着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C团结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一边倒”,故A项错误;50年代,中国与相邻近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不是“70年代初”,也不能连成“一条(直)线”,故B项错误;70年代初,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美、日与中国大致处于同一纬度,故C项正确;1955年,有共同遭遇的亚非国家的政

40、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不是“70年代初”,故D项错误。(3)陌生中考熟悉:该类试题知识背景陌生或者说是全新的材料和情境,设问导向是熟悉的或不一定陌生 ,解题途径熟悉或不一定陌生,答案一定是来自所学知识。这与上一类试题正好相反,但是都是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演练320世纪50年代,在评论某一国际会议时,美国舆论认为,某些代表的亲美发言“没有对会议的结果产生任何影响”,“几个信仰美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据此可知,这一会议()A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B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C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D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A材料中“几个信仰美

41、国哲学的亚洲朋友的声音很快就沉寂下去了”信息说明是以亚非国家参加为主的万隆会议,此次会议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故A项正确;开始冲破了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不是万隆会议的作用,故B项错误;万隆会议并没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两极格局,故C项错误;实现了印度支那问题和平解决的是日内瓦会议,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项错误。(4)陌生中考陌生:这类题目题干知识背景陌生,设问导向陌生,解题途径陌生,答案来自对材料的推理,目的是考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考查能力难度等级较大。运用演练4下面是不同时期人民日报关于美国报道的不同态度文章数量统计表。该表可以说明()1960年第一季度1975年第一季度1985年第一

42、季度积极报道0251消极报道3238188中性报道1610224A.外交关系的变化影响新闻报道B国家实力成为新闻报道的基础C新闻报道追求客观性和时效性D新闻报道中意识形态观念消除A1960年对美国态度没有积极报道是由于中美关系对立,1975年以后对美国的态度日益客观,原因是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故A项正确;国家实力决定国家政策,但与新闻报道内容没有绝对关系,故B项错误;C项表述正确,但材料中体现出以客观态度对待美国,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对美国持消极态度的报道比重较大,可知不能体现意识形态观念消除,故D项错误。2重视考查热点问题(1)长效热点:指人类长期普遍关注的问题与历史知识有机结合有机渗

43、透的历史问题。如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三农”与民生问题、民主进程与制度创新、大国崛起与大国关系问题、中外近代化道路、社会转型与发展机遇问题、科教兴国与文化强国战略、生态能源与环境保护等都是社会的长效热点问题。运用演练52016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积极开辟人文合作新渠道,加强上海合作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上海合作组织主旋律,向世界讲述更多上合故事,发出更多上合声音。”这表明中国()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C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D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B 上海合作组

44、织是区域性国家组织,它不是联合国机构,其合作领域包括安全、经济、文化、军事、司法等,材料反映了中国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正确。(2)时政热点:是指高考的前一年4月至高考当年4月之间所发生的重大国内外时政热点问题及周年纪念的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这要求备考时关注国内外时事,挖掘历史学习价值;注意周年纪念的重大历史现象。运用演练6(2011江苏高考)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 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恐怖主义滋生的土

45、壤由此被铲除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ABC DA本题从本拉登被击毙热点切入,考查对恐怖主义及当今国际局势基本特点的认识。“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体现了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故符合题意;“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主义”表明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社会的公敌,故符合题意;和本身说法不准确,排除。故答案为A项。3乡土历史的考查各省自主命题的特点决定了新课标高考注重对地方史的考查。命题力图结合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从乡土历史的角度命题,潜移默化地进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及爱国主义教育。运用演练7“匡仲谋(18771956),出生于江苏无锡

46、杨墅园匡村。1902年在沪独资开设亚东棉业公司鉴于日货充斥市场,民族工商业岌岌可危,匡仲谋于民国15年在上海开办蓬莱国货市场。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蓬莱市场被日军焚烧,给匡仲谋以毁灭性打击。抗战胜利后,匡仲谋东山再起,再度开设蓬莱商场。”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史实不包括()A亚东棉业公司的开设折射出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莲莱国货市场”首次开办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处于短暂春天C日本的全面侵华,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了沉重打击D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力量之一B 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

47、厂的限制,亚东棉业公司创办于1902年,故A项正确;1918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蓬莱国货市场创办于民国15年即1926年,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的信息“八一三淞沪战争爆发,蓬莱市场被日军焚烧,给匡仲谋以毁灭性打击”可知C项正确;D项表述符合史实。备考技法(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在备考中的地位,适当去教材化倾向,淡化(教材上)既定结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2)训练不应中规中矩,能力培养是备考的当务之急。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提高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本着论从史出的原则,打破思维定势,独立而不盲从地解决问题。(3)拓展教材,自主探究,开阔视野,追求真实。(4)重视当今社会的重大时政问题、社会焦点和长效热点问题,培养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人和人类、关注自然的社会现实感和历史使命感。(5)要注意历史主干知识与各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历史的联系。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