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古史(隋唐宋元)试卷一. 选择题:(11.54060).比较历史现象的异同是历史学科能力的一项基本要求。运用比较的方法回答:1. 唐开元年间被认为是古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盛世”,开元时期与贞观时期相比: ( )A.经济繁荣程度更高 B.社会秩序更加安定C.阶级矛盾更加缓和 D.国家政权更加巩固2.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的共同特点是: ( )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B.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较为安定C.疆域空前辽阔 D.国力强盛,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3. 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
2、策的正确与否4.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唐朝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贵族特权 D.削弱地方势力5. 古都洛阳、开封的商业在唐宋时盛极一时,到元代却一落千丈,这主要是由于: ( )A.元朝统治中心迁往北京 B.元朝的运河改道山东C.元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行省制度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6. 元朝与隋朝相比,在交通运输方面的突出成就是: ( )A.重新修治了大运河 B.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C.开始与欧洲国家直接友好往来 D.指南针开始运用于航海7. 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与东晋、南朝时期相似的有: ( ).南方土地兼并不严重,封建剥削较轻.
3、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增加了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A. B. C. D.8. 对五代十国表述正确的是: ( )A.五代是黄河流域并存的政权 B.十国中没有相继建立的政权C.后周与后蜀、南唐在地域上相邻 D.十国政权都在江南各地9. 北宋科举制比唐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不包括: ( )A.严格考试程序 B.增加考试科目C.殿试成为定制 D.录取名额大增 .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据此回答:10. 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最基本的原因是: ( )A.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交往 B.民族之间频繁的战争C
4、.民族之间的流动迁徙 D各民族之间互通婚姻11. 秦、唐末、元朝时我国居民迁徙的共同特点是: ( )A.大批北方农民迁居江南 B.西部和北部少数民族内迁C.南部沿海居民迁往南洋 D.许多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12. 两宋与少数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是: ( )A.割地求和,划界对峙 B.对少数民族政权称臣C.向少数民族政权输送岁币 D.都城陷落前击退少数民族的进攻13. 公元1000年时,与宋朝并存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是: ( )A.夏 B.辽 C.金 D元14. 10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36世纪的民族融合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 )A.民族大融合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C.
5、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交流频繁 D.少数民族入主中原15. 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相似之处有: ( )A.兴起于东北 B.与宋朝并立 C.被蒙古灭亡 D.创制相同文字16. 下列关于松赞干布与骨力裴罗相同之处的各项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他们都生活在唐太宗在位时期B.他们都是西部边疆的民族首领C.他们都曾经接受唐朝的册封 D.他们都曾建立强大民族政权17. 元昊与耶律阿保机政治活动的共同之处是: ( )A.在五代十国时建立了民族政权B.官职分为汉制与本族两大系统C.与北宋间的战争以和议告终D.曾仿照北宋实行科举取士18. 契丹、女真、蒙古兴起的相同原因中最关键的因素是: ( )A.
6、畜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B.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C.军事力量异常强大 D.先后出现了杰出首领19. 下列最能说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原理的是:( )A.蒙古贵族采用汉法 B.元朝实行行省制度C.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D.元朝的民族大融合.改革是兴利除弊、强盛国家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20. 周世宗改革的最大历史作用是: ( )A.革除五代的弊政 B.经济有了恢复和发展C.军事力量增强 D.为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奠定了基础21. 王安石变法的突出效果是: ( )A.政府财政收入增加 B.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C.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D.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22. 王安石变法要直接解决的矛盾是:
7、 ( )A.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B.官僚内部的矛盾C.农民和国家的矛盾 D.国家和官僚地主的矛盾23. 王安石变法中对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24. 阿保机、元昊、阿骨打、成吉思汗的改革对少数民族最重要的影响是: ( )A.学会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B.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C.加速向封建生产关系的转化 D.实行了本民族的统一25. 宋太祖政治改革的最直接的积极作用是: ( )A.防止了藩镇割据局面的再现 B.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C.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D.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状况.北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回答:26. 宋太祖为加
8、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兵制是: ( )A.募兵制 B.府兵制 C.募役法 D.更戍法27. 北宋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要解决的根本矛盾是: ( )A.皇帝与统军大将的矛盾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D.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28. 对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基本评价是: ( )A.弊大于利 B.利大于弊 C.利弊相当 D.有利有弊29. 自宋初以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出现,其主要原因在于: ( )A.生产力发展 B.民族大融合加强 C.政治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出现了民族融合高潮。据此回答:30. 元朝民族融合加强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迁徙与杂居
9、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C.全国的统一 D.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31. 宋元时期民族关系所具有的特点是: ( ).既有战争,也有议和 .由民族政权对峙到走向统一.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新的少数民族形成A. B. C. D.黑龙江流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据此回答:32. 这一地区正式划入版图是在: ( )A.汉朝前期 B.唐朝前期 C.元世祖时 D.明成祖时33. 下列关于唐玄宗时期“渤海国”政权的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是: ( )A.这是接受中央政府领导的地方民族政权B.这是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州县C.这是郡县与封国并行状态下的王国政权D.这是豪强地主支持的割据势力34. 在元朝划定的行省中,管
10、辖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广大地区的行省是: ( )A.中书省直辖 B.宣政院辖地 C.辽阳行省 D.岭北行省. 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答:35. 在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贡献最大的是: ( )A.西方传教士 B.马可波罗 C.阿拉伯人 D.日本留学生36. 以印刷代替人工抄写著作,最早可追溯到: ( )A.春秋战国 B.隋唐 C.秦汉 D.宋元37. 欧洲的活字版比毕升的发明晚了400年,时间应是: ( )A.13世纪 B.14世纪 C.15世纪 D.16世纪38. 宋元时期,我国文化高度繁荣,能代表当时科技水平的重大成就有: ( ).活字印刷术
11、的发明 .郭守敬的授时历.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A. B. C. D.39. 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一部: ( )A.笔记体的科技著作 B.日记体的天文专著C.散文体的随感 D.对话形式的科技访谈40. 使宋元时期文化繁荣不同于前代的主要的新因素是: ( )A广泛的对外交流 B商品经济的发展C民族间频繁接触 D社会秩序相对安定 二.非选择题:(110440)4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浙江及通江渡海之津道,且如海高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料(注:料,一料为一石,一石为一百二十斤)。且论舶商之船,自入海门,便是海洋,茫无畔岸,其势诚险,风雨晦冥时,唯凭针盘而行,乃火长掌之,毫厘不
12、敢差误。愚屡见大商贾人,言此甚详悉。若欲船泛外国买卖,则是泉州便可出洋。但海洋近山礁则水浅,撞礁必坏船。全凭指南针,或有少差,即葬鱼腹。又论舟师观海洋中日出日入,则知阴阳;试云气则知风色顺逆,毫发无差。相水之清浑,便知山之远近。大洋之水,碧黑如淀,有山之水,碧而绿有鱼所聚,必多礁石,每月十四、二十八日,谓之大等日分,此两日若风雨不当,则知一旬之内,多有风雨。凡测水之时,必视其底,知其是何等泥沙,所以知近山有港口若有出洋,即从泉州港口至岱屿门,便可放洋出海,泛往外国也。”(梦粟录卷12) 材料二 “今天下沿海州郡,自东北而西南其行至钦州止矣。沿海州郡,屡有市舶。国家绥怀外夷,于泉、广二市,置提举
13、市舶使,故凡蕃商急难之欲赴诉者,必提举司也。诸蕃国之富盛多宝货者,莫如大食国,其次闍婆国,其三佛齐国,再其次乃诸国耳。诸蕃之人中不测,幸泊于吾境,犹有保甲之法,苟泊于外国,则人货倶没。”摘自岒外代答卷之航海外夷回答:.依据材料说明宋代人掌握了哪些航海技术? .依据材料说明宋政府对外贸易的政策及其影响。 .据地理知识和上述材料分析大食商人来华贸易两年一往返的原因和留居中国的原因。 42. 读图回答问题:图一:(教材p106) 图二:(教材p109) 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宋金对峙形势示意图 图三:(教材p112)元朝疆域图请回答:.三幅地图反映的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各是什么?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
14、。政治形势特点:图一: 图二: 图三: 形成过程:图一: 图二: 图三: .比较三幅地图,指出其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分析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趋势: 原因: 43. 春秋战国以来,我国历史经历了秦汉、隋唐、元明清的三次大统一,期间也穿插了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的分裂。回答:.有人把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演变的轨迹总结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认为这一种说法正确吗?简要说明理由。 .造成分裂的因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是什么? .三次大统一的共同条件是什么? .你怎样看待统一与分裂的关系? .目前台湾少数人企图搞“台独”,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44.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15、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社会制度不断得到创新,这些创新推动了社会发展。请回答:.秦统一后创立了怎样的监察制度?西汉初期有哪些新发展?.唐朝兵制经历了由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简析其转变的原因及募兵制的利弊。.元代对我国地方制度有何创新,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上述制度变化的共同着眼点是什么?中古史(隋唐宋元)答案一. 选择题:(11.54060)12345678910ABCDBBBCBA11121314151617181920DCBBBDBBAD21222324252627282930CDBCADCBCC31323334353637383940DBAC
16、CBCAAB二.非选择题:(40)41. 【答】(10)(1)能造大海船;能用罗盘针准确地指引航海;能通过观日出日没预知天气;能通过观测云气而知风向;能通过观水的浑清而知山的远近;能通过观测鱼群而知礁石情况;能通过海底泥沙知港口的远近;能通过观测月中、月末的天气而知一旬之内的天气状况。(4) (2)在通商口岸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鼓励外国商人来华贸易,保护外国商人。增加了政府收入,吸引大批西亚、南亚商人来华贸易。(4) (3)受季风和洋流的影响,顺风顺水而行则速,逆风逆水而行则容易产生不测。中国政府有保甲法,社会安定。(2)42. 【答】(10) .特点:(1.5) 图一:北宋、辽、西夏三个
17、政权并立; 图二:南宋与金对峙; 图三:元朝统一全国; 形成过程:(4.5) 图一:北宋建立后,为收回幽云十六州两次对辽战争失败,采取软弱政策;辽军南下,澶渊之盟后形成宋辽对峙;西北党项族建立西夏,与宋不断交兵,宋夏和议后,形成三政权并立形势; 图二:北宋后期,女真族兴起,建立金政权,先后灭辽和北宋;南宋建立后,偏安东南,虽然进行抗金斗争,但因投降派占上风,宋金和议,形成宋金对峙; 图三:13世纪蒙古族兴起后,建立蒙古政权,先后灭西夏、金;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实现全国统一;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的疆域;.趋势、原因:.趋势:由多民族政权并存、对峙,走向统一;(
18、1).原因:(2) 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自身强大;宋政权政治腐败,积贫积弱;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人民渴望统一;43. 【答】(10) .不正确。这种观点是简单历史循环论,只看到历史现象,没有看到历史的本质和主流。中国历史并不是“分”与“合”的简单循环,而是每次循环都向前发展了一步,而且“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只是支流;(3).分裂的因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是造成分裂的根本原因; .封建统治腐朽,中央集权削弱;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造成局势混乱;(2).共同条件:(2) .人心所向:分裂期间,战争连绵不断,生产破坏,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和安定;
19、 .民族融合:春秋以来,华夏族与其他民族接触频繁,联系加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宋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经济发展:战国时期封建经济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北方经济恢复发展;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北方经济恢复,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核心力量:在对峙政权中,都有一个较强盛的核心力量,统治者又是较为有作为的人物,通过激烈的国内战争,完成统一;.分裂是支流,统一是本质和主流;(1).台独的实质是分裂祖国。这是台湾少数人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不顾台湾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的倒行逆施;台独行径违背历史潮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行为都是不能得逞的;(2)44. 答(10).秦设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西汉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以州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官吏;(2).变化原因:(3) .均田制的破坏,使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战事频繁,府兵地位下降,社会以充当府兵为耻; .唐玄宗为增加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利弊:(2) .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发展; .兵将之间有隶属关系,容易导致军阀的形成;.元朝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对明清和今天的行政区划有深远的影响;(2).着眼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