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讲题型快攻多视角2大题型诠释规范答题选择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选择题的得分直接决定了高考成绩的高低,并且选择题解题顺利与否直接影响解答后面的非选择题,选择题解题不容有失。历史选择题的基本特点:一是考查的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题量大、题型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的知识点进行命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保证了较广的知识覆盖面。二是对学科素养的考查全面到位。三是答案的唯一性,保证了评分的准确性和高考的公正性。运用最便捷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技巧是解答选择题的关键,也是获取高分的重要途径。非选择题在历史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能否答好非选择题是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的根本。学生平时练习时对非选择题也常常视
2、之为畏途,在答题中常犯“全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精”的毛病。感悟解题技巧,领会规范解答高考非选择题,学一题会一类,举一反三,定能轻松得高分。题型一选择题:精准判断,审题干析选项,领悟解题技巧常见题型题型特点解题策略材料主旨型选择题以文字材料、文献、图片、数据统计表为载体围绕其“主旨”而设计出来的选择题认真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选项,找出正确答案概念结论型选择题从对概念的阐释或对结论的认识切入,常以“表明”“旨在”“正确”“不正确”等设问形式,多角度考查对历史概念或结论的理解把握概念或结论内涵外延;可用直选法、排除法、比较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甄别,要明确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
3、历史概念的异同点归纳比较型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比较,找出“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区别”认真审读题目,弄清题意,明确比较项,归纳“相同点”或“不同点”,判断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史料情境型选择题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取一段名人对历史现象的论述,或历史观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表述,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选项为史实则要求与题干材料情境相对应;选项为结论则要求符合题干材料情境;选项为历史事件则要求佐证题干材料情境,应根据题干情境进行分析判断技巧1以教材为本,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快速推断谨慎选类型1将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高考大部分题目的设计
4、是以相关知识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具体事件的显性反映或隐性折射。但命题人设计的题干材料中往往不明确指出要考查的史实,这就需要我们把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例12021河南顶级名校摸底唐朝的十五位监察御史,“以第一人察吏部、礼部,兼监祭使;第二人察兵部、工部,兼馆驿使;第三人察户部、刑部。岁终议殿最”。其余十二人负责巡按州县,监察州县官吏。这反映出唐朝()A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B重视监察制度的体系化建设C对六部的监察是重点D有效实现了吏治的清明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或将种蓝靛之地多改种茶树,或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使茶叶出口量大增。当
5、地还一改生产绿茶的传统,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这反映了当时()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B国人饮茶风尚渐与国际接轨C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D政府大力扶持近代民族工业关键点拨: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改种茶树”“拔掉甘薯以扩张茶地”“转而生产适合欧洲人口味的乌龙茶”可以转化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台湾淡水地区农民多改种国外市场需要的经济作物”。听课笔记类型2将时空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考也特别注重按时间、空间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考生解题时要将时间、空间要素转化为具体的历史事件,使选择题的题干(问题)更加直接
6、、具体。例2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下图为1937年8月至12月申报关于国民政府救国公债报道的稿件数量(单位:篇),申报对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的目的、途径、结果等进行了持续且高度集中的报道,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申报的这些报道在当时()A揭露了国民政府借战争大肆敛财的阴谋B有利于激发国民参与抗日救亡的热情C助推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最终实现D有力抵制了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日政策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219世纪末,美国各州通过了1 600项关于工作环境的法律,包括限制工人的法定工作时间,要求工厂检查工作环境等,但最高法院对这些法律多加限制。1935年,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权利,规定资本家不得干预工会
7、活动,最高法院对此没有反对。这一变化反映了美国()A三权分立的体制遭到破坏B法律实施受时代背景的影响C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合法化D国家干预政策得到一致认可关键点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将“19世纪末”转化为“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盛行时期”;将“1935年”转化为“罗斯福新政时期,即大规模运用凯恩斯主义时期”。听课笔记类型3将图表信息转化为具体的史实图表型选择题主要指以图片、表格为载体呈现历史现象,对考生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最常见的呈现形式有漫画、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主要考查考生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具体的解题方法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
8、看趋势”,表格“纵横驰骋看变化(看趋势,找差异)”,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例3 2022湖北襄阳四中9月联考下表反映出这一时期()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农业税收入工商杂税收入其他收入总收入时间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数额比重(%)1849年3 28177969234 2501001885年3 071403 9235171497 7081001911年4 8101620 441694 4451529 696100A.民族工业取得初步发展B.自然经济丧失主导地位C.晚清政府调整税收政策D.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动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32022河北衡水中学考试下面为1
9、841年和1871年英国职业人口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英国工业化的水平逐渐降低B.英国工业化压缩了农业发展空间C.科技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职业结构关键点拨:观察示意图,可将题干转化为“与1841年相比,1871年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农业和其他行业从业人口比重下降,这反映了”。听课笔记技巧2以题干为据,题意选项对照化曲为直,转换思维巧妙选类型1以题干主旨为依据,关注选项间的关系正确认识选项与选项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得出答案。这些选项之间有的是同类史实,有的是同一时期的史实,有的是相近的观点,有的存在因果关系或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有的甚至出现交叉、矛盾等。利用
10、选项之间的这些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排除一些选项。例1 中世纪的欧洲,地产不能随意变卖,但很多人想方设法脱离此种束缚。名义上不出售,卖方仍自称领主,将土地“封”给买方,约为陪臣。得价之后,只责成他供奉一点名义上的义务,甚至“每个夏天采办一朵蔷薇花”即可。这说明()A当时欧洲封建制度已经名存实亡B人文主义的发展方向出现了偏差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关系变化D契约制度是维系欧洲发展的根本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1英国在政治上一方面“乐于遵循、服从某些古板陈旧的、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另一方面“注重保持自身特色,善辟蹊径,自成体系,在政治制度的建设中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这体现了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11、民主制与君主制相结合B.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C根植于悠久的历史传统D传统向现代渐进发展关键点拨:C项内容是B项的一部分,B项比C项多了“创新”,答题时注意将两项对比分析。听课笔记类型2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绝对性词语选项中带有绝对性词语(一切、任何、所有、都、最、彻底、杜绝、消除、根除等)或表述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中也有出现。解答这类试题时,要对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选项格外关注,判断它是否符合史实或者材料信息。一般情况下,带有绝对性词语或表述的备选项基本都是错误的,但解题时也要结合相关语境进行分析,灵活运用该方法。例2 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
12、,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20世纪初清政府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这个词。对上述现象,正确的解读是()A“中体西用”思想盛行B中西文化在碰撞中融合C清政府固守传统意识形态D社会生活习俗完全欧化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22022河北邢台二中月考古代雅典一直没有成文法,贵族利用手中权力任意解释传统习惯法。公元前621年,雅典制定了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而不能自备武装的人则无公民权;官吏由贵族会议选拔制改为公民抽签选举制。”该法典()A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B保证了民众的民主权利C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统治基础D使贵族失去了最高权力关键点拨:分析备选项,B
13、项中“保证了”和D项中“失去了”属于绝对性表述,可以先分析这两个选项。听课笔记类型3以题干主旨为依据注意选项中的通识性表述历史的通识性表述包括对史学理论的表述和对被学界认可的大多数历史结论的表述。对史学理论的表述有: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表述,对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关系的表述等。对历史结论的表述有: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等。通识性表述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但也要注意和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印证。例3 1684年,理学名臣汤斌出任江苏巡抚,颁布告谕,以“化民成俗”“正人心”为首务,对日常生活中逾礼越制的奢侈之风加以禁止。
14、但陆楫为社会趋奢之风进行辩护,提出了“奢易为生”“奢能致富”的观点,后来乾隆皇帝也有类似的思想。这表明清代()A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废弃B江南经济结构实现转型C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观念D市民兴起瓦解伦理道德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3进入21世纪,在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倡议下,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这说明()A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B中、俄倡导的国际金融体系形成C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形式多样D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关键点拨: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所以本题的C项和D项属于通识
15、性表述,那么其中一个选项很可能是正确选项,应先分析这两个选项。听课笔记技巧3从设问词入手,把握突破口化浊为清,删繁就简稳准选类型1因果判断型,设问词的突破口因果判断型选择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常出现的设问词有“原因”“条件”“根源于”等,且在考查时又加入程度性词语进行细化,如考查“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历史原因”“主观原因”“现实原因”等;二是由原因或现象推出结果或影响,常出现的设问词有“结果”“影响”“目的”“旨在”“是为了”“有利于”“为此”等。解答此类题型的主要方法有三种:(1)时间顺序判定法:审清题干中的时间,一般时间靠前的是因,靠后的是果,再逐一排查备选项。(2)
16、逻辑推导法:首先要准确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次要正确理解题干中的程度性限定词语,如客观、主观、主要、次要、直接、间接、历史、根本等。最后结合有效信息进行解答。(3)理论判断法: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推理得出答案,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客观存在与主观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等。例1 2022江西临川一中测试下表为部分时期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情况,出现表中现象的共同原因是()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改变了公有
17、制主体地位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12022皖江名校联盟联考斯大林认为,他们无法预知帝国主义者哪天会进攻苏联,甚至阻挠苏联的建设,任何情况下帝国主义者都能够用苏联在技术、经济上的短处来侵犯苏联。为此,苏联()A.确定加速发展农业的方针B.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积极用市场调节发展经济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关键点拨:根据设问词“为此”可知,本题要回答结果,分析判断正确选项。听课笔记类型2现象本质型,设问词的突破口现象本质型选择题的设问词主要有反映、表明、说明、体现等。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属性。事物的本质是隐蔽
18、的,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意识到这一点,考生在解题时就可直接排除“对题干材料的简单描述”“和题干材料意思一样,只是换了个说法”“反映了题干材料部分信息,但不全面”等选项。例2 2022河南阶段性考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一般采用俸禄制度,任用官吏和挑选常备兵一般是发给粮食、布帛,用黄金赏赐功臣在战国时期也是常见的。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出战国时期()A等级制度逐渐被废除B地主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分封制度的瓦解趋势D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减弱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22022陕西汉中九校联考据记载,康熙时期“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询问调查后决定。这
19、说明“御门听政”()A提高了皇权统治效能B剥夺了内阁的决策权C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D减轻了君主政务负担关键点拨:材料中“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即时裁决”体现了这一时期君主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既有利于加强君权专制统治,也有利于提高国家政务决策的效率。听课笔记类型3观点论证型,设问词的突破口新史学观点、史学材料大量引入试题,丰富了命题新情境的创设,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分析材料所表达的观点,这种观点说明的问题,对这种观点的认识,对这种观点理解正确的表述等,从设问词找突破口。例3 2022湖北襄阳四中联考20世纪中后期,埃及总统纳赛尔说:“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
20、却比20年前少得多收音机改变了一切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材料旨在说明,科技成果的普及()A加快了政治民主化进程B提升了文化教育的水平C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D推动了“新自由主义”流行逻辑思维答案:_演练3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这些皆所谓贵族。但从秦汉以后,封建制度早已推翻。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除却皇帝可以把皇位传给他儿子外,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B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已收归中央D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关键点
21、拨:设问词“这一历史现象表明”,要求指出“秦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这一历史现象表明的社会观象。听课笔记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径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总体上,新高考非选择题还是材料问答型和开放探究型两类题型。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两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开放探究型试题,命题形式灵活,答案多元,充分体现了对创新性、应用性等综合能力的考查。一、
22、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题型特点(1)围绕“是什么”进行分析:内容类设问、特点类设问、比较类设问都是对材料具体分析,找出关键信息,根据设问归纳或比较,要求简明扼要作答。(2)围绕“为什么”进行分析:原因、背景类设问,要坚持结合设问主体、材料和所学知识“三结合”原则,突出关键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3)围绕“怎么样”进行分析:影响、意义类设问、评价启示类设问,一般需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关系几个方面或辩证地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考查综合能力。解题策略(1)语义建构法:常见的答题内容关键词:背景、原因、态度、趋势、影响、意义等,我们要以历史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词语的语义组织答案。(
23、2)一一对应法:高考考场上,时间有限,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答题,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设问、答案要一一对应。(3)理论思维法:是指历史答案要按照某一理论的具体内容来组织。答案是表,理论是里。回答某文化思想产生的背景,往往先答经济原因,然后是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因素的反映。第一招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解题技法为了有效应对高考网上阅卷,解答非选择题要注意“一个前提,两个原则”。“一个前提”:答案要准确规范,书写要工整,要答在规定的答题框内。每年高考中都会有一些试卷,因卷面字迹潦草,序号乱置,模糊不清,答题空间安排不合理,使阅卷老师找不着要点。“
24、两个原则”:(1)答案“点要多、面要全、话要短”,回答非选择题要注意答案要多角度,要点多而全,回答直接,尽量使用历史专用词句,太简洁易漏知识点,影响得高分,可适当采取“多多益善”的办法,但要注意“多”是答案的点多,是追求“广度”,而“深度”要适可而止,解释“话要短”,不要重复、啰嗦。有的高考试题按答意给分,也需要简明扼要作答。(2)尽量把答案得分的“关键词”写在前面。要紧扣设问,把要求回答的要点,以最简洁的语句按分别写出来,每个小要点后,用冒号进行解释,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你回答的要点。这样容易得高分,最起码能少失分。高考示例示例2022广东高考,17有同学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问题,收集了如下
25、材料。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表明代财政收入年份米麦(万石)布(万匹)绢(万匹)宝钞(万锭)银(万两)14303 97920.594.17 388.932.915522 65913.332.02 414.4243.316212 78012.920.68.1755.2据明实录材料二醒世姻缘传、“三言”、“二拍”等小说中有关白银的描述不可胜数,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铜钱的使用只是第二位的,以物易物也不频繁。据醒世姻缘传等材料三 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废金银,其利有七:粟帛之属,小民力能自致,则家易足,一也。铸钱以通有无,铸
26、者不息,货无匮竭,二也。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三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1)分别阐述每则材料对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价值。(6分)点拨:材料一表格中明朝财政收入中白银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当时出现白银货币化。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具有较高可信度。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记载社会各阶层使用白银的情况,说明当时社会流行使用白银,文学作品属于二手史料,有一定的参考和使用价值。材料三出自黄宗羲的著作,黄宗羲不赞同使用白银,一定程度上反映白银货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作为研究明代白银使用的重要材料。试答(2)综合上述材料,简述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影响。(6分)点拨:依据材料一
27、表格可知,白银在明代财政收入中所占比重大幅上升,联系所学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可得出,白银货币化推动了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依据材料二的“白银大到如捐官、行贿、购房、买卖人口,小到如日常消费和社交馈赠,处处可见”可得出白银货币化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消费观念变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根据材料三“不藏金银,无甚贫甚富之家”可得出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试答(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至少列出两种。(2分)点拨: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试答阅卷寄语阅卷教
28、师希望看到的是能够减轻阅读量的卷面:(1)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就是做无用功;(4)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6)语言表达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6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多得分的砝码。尝试应用1.2022湖南高考,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
29、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
30、(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9分)22022湖北高考,19【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
31、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材料二(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
32、)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8分)第二招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解题技法第一步审
33、设问明确答题方向审清答题语、答题提示语、时空限定语、答题限定语。“答题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答题提示语”是指应怎样回答,“时空限定语”是指要回答问题的时间、地域范围,“答题限定语”是指要回答的问题应是什么样的。将这四项审清了,答题的要素就一清二楚了。很多考生都是由于限定词或答题语等没审清而白白丢分,因此审设问时,一定要将这几项答题要素用笔标注一下,以便引起注意并加深理解,切不可马马虎虎,更不能掉以轻心。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读材料是解答非选择题的重要环节,应注意围绕设问细读材料,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读材料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先读材料正文,后读或不读出处与材料题目。科学做法应该是:首先:文字
34、材料先读材料出处,图片、图表、表格材料先读题目这些信息简明扼要,往往给出了材料的主题、时间、作者、史书文献、背景等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从整体上把握材料至关重要。其次:通过“二读三找法”审读材料正文读懂材料信息,也就是读懂由材料直接反映出来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等,或经过分析可以提炼出来的信息。(1)“二读”材料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和题干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设问有关的信息,并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以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分清材料中的史实和论点。(2)“三找”要点“一找”材料的中心论点。材料的中心论点一般来说在
35、“两头”,要么是材料第一句,要么是材料最后一句。“二找”材料的层次和要点关键词(时间、空间、限定词、主题字眼等)。材料分层一般以句号、分号或省略号为界限,读完后要分层归纳材料要点,联教材,列提纲,材料涉及要点一个也不要丢。“三找”关联点,即寻找材料与设问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及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联点。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非选择题的开头格式一般都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所以很多学生解答时,养成了一个“抛开教材,就题答题”的坏习惯。从非选择题的“教材型”“材料型”“结合型”三种类型来看,答题时一般都要适当联系教材。审完设问后,应先回顾与所学知识的链接点,再列出提纲要点。这里有三种情况:(1
36、)如果是“教材型”的设问,就可直接用教材知识作答。如果该设问与题目中的材料有一定联系,对材料内容应作大概了解。(2)有的“材料型”的设问,尽管题目要求“依据材料指出”,但实际上材料所含信息与教材知识又非常相近,依据教材知识照样可以回答。这样的设问,当你回顾教材知识后再读材料,则很容易概括出答案。(3)对于“结合型”的设问,答案的要点应是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并集”,即材料中体现的要点教材中的要点完整的答案。而有的考生在答题时之所以漏掉一些要点,是因为这些要点不是显性信息,而是隐性信息。而该信息一般依据材料很少能解读出来,所以要联系教材并列出知识提纲才能保证不漏要点。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1
37、)组答案要注意紧扣设问,简明扼要,规范作答。(2)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和观点。(3)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4)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高考示例示例2022湖北高考,18【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
38、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
39、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有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三次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并简述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8分)第一步:审设问明确答题方向第二步: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材料一下表是20世纪早期中国三次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的相关情况: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组织领导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
40、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参与群体城市士绅、商人为主青年学生为主,商人、工人声援参与学生、商人、工人共同参与,难分主次基本形式集会通电、抵制日货、救国储金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日货、罢课、罢市、罢工集会通电、示威游行、抵制外货、罢课、罢市、罢工中心口号“救国”“勿忘国耻”“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打倒帝国主义”“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规模波及全国30多个省会城市和商埠波及全国200多个大中城市波及全国约600个城镇摘自王奇生19151925年中国民族主义运动之演进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
41、生有力的组织。有革命运动、劳动运动,才有神经中枢。蔡和森致毛泽东的信(1920年8月13日),“自发性,没有政党参与,组织化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中共组织领导,国民党协助,组织化程度高”结合设问从组织领导方面分析,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材料一“集会通电”、材料二“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结合所学从组织领导与反帝爱国运动之间的关系分析,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并且两者关系密切,相互促进。据材料一“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结合所学这些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都是西方侵
42、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并结合所学从时代背景、经济阶级、思想文化、政党组织等方面,分析三次反帝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第三步:扣教材依据所学知识第(1)问,1915年反对“二十一条”、1919年“五四运动”、1925年“五卅运动”都是反帝爱国运动,在组织领导方面的变化,突出表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两次都是自发行动,五卅运动则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第(2)问,三次反帝国爱国运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因为西方列强侵略加剧、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增强,中国共产党成立,社会组织、动员能力不断提高。第四步:组答案条理严谨作答试答尝试应用3.2022浙江6月高考,26阅读材
43、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这次会议是在全国抗战刚刚开始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阐明了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会后,党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变敌后为抗日前线。中共中央所在地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材料二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特别是国民党发动了多次反共高潮,使广大人民对抗战前途和中国的未来日益担忧。回答“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成为一个关系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经过革命胜利与失败的经验教训
44、的反复比较,经过整风运动和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学习讨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性、科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引自中国近代史编写组编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这次“十分重要的会议”的名称,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请用关键词归纳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作用。(4分)(2)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时期。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思想最重大的理论成果及其对“中国向何处去”时代之问的问答。“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乃势所必然”,结合延安整风运动的史实,从端正党内思想
45、认识的角度予以扼要说明。(6分)42022湖北高考,17【古代农书与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古代农书是我国丰富农业技术经验的总结,也是了解农业历史的重要资料。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以下为部分农书一览表:时间书名主要内容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对土壤、农时及耕作、栽培等农业技术的初步总结。西汉氾胜之书 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北魏齐民要术 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宋代陈旉农书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记述了土壤
46、所宜以及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元代王祯农书综合性农书,其中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明代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农政全书传统农书集大成者,吸收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并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摘编自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等材料二耕田:“凡美田之法,绿豆为上,小豆、胡麻次之。悉皆五、六月概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其美与蚕矢,熟粪同。”说明豆类作物的轮作,起到了绿肥作用。大小麦:“冬雨雪止,以物辄蔺麦上,掩其雪,勿令从风飞去。后雪,复如此。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据齐民要术材料三粪田之宜篇:“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
47、之,斯得其理矣。”主张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以达到“地力常新壮”的目的,体现了“用粪如用药”的思想。善其根苗篇:“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据陈旉农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的异同。(8分)第三招通法悟道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解题技法高考试题大多通过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来命制试题,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运用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掌握好解题技巧是高考中“水平正(超)常发挥”的关键,应特别注意解答非选择题常见失误及
48、解决办法:(1)答题没有思考的过程,看到题目就写,没有完整的答题思路。解决办法:在初读材料的基础上,注意审题,看清问题的具体要求,然后带着问题细读材料;明确材料的主题,了解材料的层次结构;对应材料内容,思考材料内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2)不按题目要求做题,审题不清,随意性大。解决办法:认真审题。审题意紧抓“题眼儿”,揣摩题意;审题型辨别题型,确定方法;审题分注意题分,看分作答,一般来说,分多的题目答案要点多,分少的题目答案要点少。(3)答题时忽略材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和分析材料。解决方法:注意将观点和材料有机结合,充分分析和利用材料。(4)角度单一、重复。解决方法:注意多角度、多层次、辩
49、证地分析问题。高考示例示例2022广东高考,1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38年,中国共产党多次提出“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等说法。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明确指出,必须“努力于建设新军和发展新的军事工业”,并强调“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摘编自毛泽东选集等材料二1954年9月,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摘编自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材料三1964年12月,周恩来在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即“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
50、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摘编自周恩来选集材料四1979年9月,叶剑英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摘编自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结合时代背景,简析材料一、二、三中“现代化”内容变化的原因。(8分)点拨:依据材料一“1938年”“论持久战”可得出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持久抗战的需要;依据材料二“1954年9月”
51、和所学可知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依据材料三“1964年12月”“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恶化,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试答(2)指出材料四中“现代化”目标的新内涵,并简述其意义。(6分)点拨:依据材料四“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些都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可得出新内涵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四和所学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以及
52、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回答。试答尝试应用5.2022山东高考,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张芝联等世界历史地图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概括指出图1、图2的编绘者力图告诉我们些什么。(10分)(2)如果让你绘制一幅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的地图,说说你的设计并阐明理由。(6分)62022浙江6月高考,29反思资本主义扩张史,侵略与经营有如两翼,如影随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场统一的运动是西欧封建社会内部某种扩张性体制形成的产物。作为整体的西欧是如何通过向世界扩张获取利益的呢?(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
53、抢劫、掠夺、奴役、剥削;(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16世纪和17世纪初是西欧国家通过殖民征服和海外贸易,使自己向世界生产中心转化的过程。摘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材料二“印度失掉了他的旧世界,而没有获得一个新世界”。这是马克思在1853年以印度为例,对殖民地历史命运所作的精辟分析。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在全球进一步展开了扩张活动,世界文学领域出现了以批判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文学作品。英国作家狄更斯对这一时代有经典的描述:“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摘
54、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必修三等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之形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它的真实内容是什么呢?它的真实内容便是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于世界其余地区、国家的统治。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早期资本主义贪婪性的表现。在资本主义的扩张中,曾经“良好的锚地”戈雷岛却成了扩张者的跳板
55、,并在历史岁月中见证了扩张者的诸般恶行,请结合所学予以概述。(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19世纪中叶,包括印度在内的殖民地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的境遇。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5分)(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实现其“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6分)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试题特色(1)材料主观高考“开放探究题”以材料呈现,有历史图片、教材目录、公式、统计表、文字与地图结合、纯文字等。这要求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地图、文献、实物、表格、漫画、图片、公式)
56、都要有所涉及,选择灵活。(2)设问方式高考“开放探究题”在设问中通常有“说明”“评述”“评析”“探讨”等关键词,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观点、规律的认知、分析和论证能力。(3)考查内容高考“开放探究题”重视对历史主干知识的依托,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试题命制灵活,在覆盖面上属于小切口,深内涵,重视对背景、结果及影响的探究。开放性试题评卷的一般套路为:观点分/论据分/结构分/逻辑分/表达分/整体评价分。强调观点的明确性和准确性。论证的角度与深度、广度。与材料的结合度及逻辑表达等。解题策略(1)了解赋分的主要标准(2)明确答题的基本原则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快速、准确甄别,提出观点或提取信息。观点明确:
57、观点要指向明确,具体化。逻辑严密:在阐述理由时,史实要充分,逻辑要严密,形成“因果关系”。格式规范:表述成文,答案向多元方向发展,概括精炼,说明简洁,论述合理,层次分明,逻辑严谨。(3)把握应试的重要环节是什么你所认同的观点是什么。以“我认为”,或“我同意”“我反对”等用语引领自己的看法。为什么即理由是什么,多从几个角度进行论证,必须史论结合,论证充分。怎么样最后进行小结或提升。用“所以”“因此”“总之”等用语,表明自己的结论是建立于扎实的因果推理之上的。第一招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探究论题、论证、史论结合试题设计提取信息说明类开放探究类试题有三大特点:第一,试题通常提供大量历史材料,为考生列举许
58、多历史事实;第二,材料多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第三,材料中通常没有可参考或直接移植的“观点”,需要考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分析或阐述。解题指导第一步:定主题。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确定主题。第二步:拟论题。论题要明确,切不可模糊,甚至没有。论题不能出现知识上、程度表述上、逻辑上的错误。论题的层次不应过于宏观或微观,过于宏观易导致论证空洞,言之无物;过于微观可能会导致论据不足,无法论证。第三步:论证。史实准确,不能出现知识性错误。至少选用两个史实,至少从两个角度作答,并要将多个要点联系起来,整合成一个整体。注意设问中对史实选取范围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当史实选取范围为“世
59、界史”时,不能用中国史的相关内容作答,虽然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一般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区别开来)。史实与论题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清晰、严密。第四步:总结。以“综上”“因此”等具有总结性的字眼开头。总结时力争上升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所要求的理论高度,形成一定的历史感悟,使答案说理更为透彻,立意更为高远。高考示例示例2022湖北高考,20【历史中的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照片是触摸历史脉搏、感受生命温度的媒介。围绕“历史中的人”,提取以上一幅或多幅照片信息,自拟论题,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点拨:首先,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图4“1977年参加高考
60、的考生”结合所学得出论题:人在历史旅途中。其次,据图结合所学进行论述,先综述,结合所学得出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再分述,据图2“1912年剪发后的梅兰芳”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据图4“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结合所学可从背景、内容等角度入手,即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
61、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最后,总结升华,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试答尝试应用1.2022山东高考,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4分)2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
62、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
63、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第二招选取观点评析类开放探究观点、评论、立意高远试题设计观点评析型开放探究类试题常提供一段历史结论型或历史解释型材料,材料大多出自历史学者的著作,学术性较强,其中常常蕴含一些历史观点,要求考生评述他人对史实的解释,得出结论。解题指导第一步: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选取材料中的某一观点并加以概括。材料中可能存在一种或多种观点,作答时要选取一个具体的观点进行概括;材料中的显性观点可直接使用,隐性观点则需要根
64、据材料进行概括。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观点表述一定要准确、简练,内容要具体,不能笼统、含糊。第二步:论证观点。从所学知识中选择能证明观点的史实,并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第三步:总结。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层次分明,高度概括。高考示例示例2022山东高考,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多维视角下的隋代政区改革材料一高祖(文帝)受终,惟新朝政,开皇三年,遂废诸郡。洎(到)于九载,廓定江表,寻以户口滋多,析置州县。炀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诸州,寻即改州为郡,乃置司隶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浑,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县一千二百五十五。隋书卷29地理志周振鹤
65、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材料二研究行政区划至少与三个学科有基本关系,一是历史学,二是地理学,三是政治学。行政区划不但是一种现实存在,而且是一种历史现象。行政区划本身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在历史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没有哪一个政区不是前代的沿袭或变革。行政区划又是一种地理区域,是一种人为的空间概念,它的存在与变迁都与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行政区划既是划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当然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关;而行政区划之中又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实际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环境。行政区划又是中央与地方之间发生行政关系的产物,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是政治过程造成的,也就是说,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区划变迁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鹤
66、中国行政区划通史结合隋代政区改革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12分)点拨:首先要明确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就是:行政区划变迁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其中政治因素是主体。其次结合材料一中隋朝行政区划变迁情况和地图中都城位置与郡级行政分布等状况,联系所学知识解读隋朝行政区划变动调整的历史、地理和政治因素。试答尝试应用3.2022湖南高考,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位学者在总结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时,使用了如下标题:“一个毁灭的世界/一个新生的世界”根据材料,结合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42022全国甲卷高考,42阅读
67、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
68、。(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2分)第三招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案例、透析、表述成文试题设计(1)开放探究型试题充分体现了核心素养立意的高考命题趋势。但是这类试题因材料来源广、信息容量大、设问角度巧、能力层次高、考查功能多等特点,又成为制约考生取得优异成绩的瓶颈。(2)开放探究型试题的不变开放探究型试题始终不变的是对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始终要求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要求提出不同的观点进行论证,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并加以说明,或者指出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说明。解题指导(1)开放探究型试题应对策略要关注新观点、新知识。由于高考对学生能
69、力考查的要求很高,考题的材料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学生在复习备考时,对于课程标准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除了牢牢掌握教材上的评价外,还需要经常跳出教材,提出不同的史学观点,发现不同的历史视角,了解一些学术前沿的研究成果。掌握好这些,有利于同学们拓宽历史视野,不至于在考试中看到不同于教材的学术观点就无所适从。运用好三段式的论证。所谓三段式论证,就是第一段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二段分几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观点。加强开放性试题练习,逐步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2)表述成文时要紧紧抓住以下三要素揭示真相。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真相是什么?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精选史实。因为这
70、是“评论”,不是叙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炼。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主观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高考示例示例2022湖南高考,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注:按传统社会人均年需求原粮696市斤计算改编自李小云等中国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影响机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粮食供需关系演变的趋势,并分析其影响因素。(9分)点拨:结合图中数据,从粮食总产量
71、看,秦至明,粮食生产大于需求,从清前期到晚清,粮食生产小于需求;从人均粮食占有量看,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变化影响人均粮食占有量;从影响粮食产量的角度分析,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引进、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都会影响粮食产量。试答(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时段,围绕“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6分)点拨:属于开放性问题,任选时段论证即可。论证中既要阐明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运用两个及以上相关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各时段答题要点如下:秦汉:铁器牛耕推广;人口增
72、加;兴修水利工程。魏晋南北朝:战争频繁;人口减少;北民南迁与江南开发。隋唐:人口增加;政局稳定;商贸繁荣;开荒拓疆。宋辽金元:人口增加;商贸繁荣;农产品商品化趋势;都市繁荣;开荒拓疆。明清:人口膨胀;边地开发;人口流动;政局稳定。试答尝试应用5.2022浙江6月高考,28人地关系,是人类社会一个永恒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思想家观点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庄子)荀子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材料二马克思说:“土地是人类伟大的实验场所”。每当一个国家或者民族要着手来表述他们自己历史的时候,人
73、们总是把这种环绕着土地而引发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分析和处理其他历史现象的一条脊骨。案例举证: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汉为护农计,令“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纻罽,操兵,乘骑马。”“重租税以困辱之”;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为了改变“千年田八百主”的小生产状态,中国共产党在“改地换天”的过程中,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编自赵俪生文集、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材料三草在结它的籽,风在摇它的叶。“我不把天理解为天命,也不把人理解为人生;我认为天就
74、是大自然,人就是我们人类。”(季羡林语)徜徉于中国皖南古村落宏村,仿佛置身于绿波清秀的山水画卷。从高处望去,宏村就像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背倚黄山余脉,四周山水与粉墙青瓦融为一体,反映出中国古代对人地关系认识的哲学高度,堪称文化与环境协调融合的典范佳构。节自世界遗产在中国等(1)人地关系,也是天人关系。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荀子在天人关系上的思想主张。在老子看来,天地人关系中的“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其据以分析的方法论是什么?请说明庄子“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4分)(2)在人地关系的图景中,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或政党通过田制改革,调整人地关系。根据材料二,
75、结合所学,分析指出商鞅于“帝王之度”“改”的是什么?说明北魏至唐前期田制的变化。为了改变小生产状态,“改地换天”的新中国,开展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请用一句话概括“改造”的内涵。(5分)(3)阅读材料一二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对人地关系的认知,产生出不同的思想主张和政策面向,影响最大者莫过于“重农抑商”。结合所学,阐述这一为历代王朝所推行的经济政策在汉代商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从人地关系的认识出发,分析说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安徽宏村被誉为“科学与诗意最完美结合”的古村落,结合所学,说一说其巧夺天工的“中华一绝”是什么?试对其背山面水、错落有致的卧牛形村落布局予以描述。(6分)第四讲
76、题型快攻多视角2大题型诠释规范答题题型一选择题:精准判断,审题干析选项,领悟解题技巧技巧1以教材为本,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快速推断谨慎选例1答案:B演练1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故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种茶”“制茶”,而不是“饮茶”,故排除B项;台湾淡水地区是沿海地区,不能体现列强的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的扶持,故D项错误。答案:A例2答案:B演练2解析:19世纪末,美国盛行自由主义,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当时最高法院没有反对全国劳工关系法的相关规定,是受时代背
77、景的影响,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本主义分权制衡机制的自我调整,A项错误;全国劳工关系法不属于社会保障法案,C项错误;“一致认可”说法绝对且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答案:B例3答案:D演练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英国工商业从业人口比重上升,这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对职业结构的影响,故D项正确;A、B两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均排除;仅由图片得不出C项结论,排除。答案:D技巧2以题干为据,题意选项对照化曲为直,转换思维巧妙选例1答案:C演练1解析:材料“乐于遵循、服从约定俗成的习惯法和规定”强调英国政治制度延续传统,“善辟蹊径,自成体系造就自己的风格特点”则强调英国政治制度在延续传
78、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故B项正确,C项错误;民主制和君主制材料均未涉及,A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英国政治制度“向现代渐进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例2答案:B演练2解析:雅典制定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规定官吏由公民抽签选举产生,但是有财产资格限制,在此情况下,贵族仍具有较大优势,故B、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根据材料“凡能自备武装的人有公民权”等信息可知,该法典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使更多的人获得公民权,从而扩大统治基础,故C项正确;公元前8世纪末,雅典的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故A项错误。答案:C例3答案:C演练3解析:材料“国际金融机构的大家庭中,相继增加了上合组织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开发银
79、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成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的机构不属于区域经济集团组织,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主导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的,故排除A项;B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答案:D技巧3从设问词入手,把握突破口化浊为清,删繁就简稳准选例1答案:D演练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成立后,面对西方国家的敌视,为了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决定在发展重工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于是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B项正确,排除A项;C项为新经济政策的举措,故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答案:B
80、例2答案:C演练2解析:康熙时期“御门听政”,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奏事,即时裁决,提高了皇权统治的效能,A项正确;内阁本无决策权,B项错误;C项夸大了“御门听政”的影响,故排除;“御门听政”时皇帝必须亲自主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君主的政务负担,D项错误。答案:A例3答案:A演练3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钱穆强调的是秦汉以后贵族世袭特权的消失。先秦时期,贵族特权可以世袭,但秦汉以后,除了皇室,其他家族均没有这一特权,这反映的是秦汉以后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反映不出来,均可排除;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答案:D题型二非选择题:规范答题应对网上阅卷,感受提分捷
81、径一、高考材料问答型非选择题第一招以“一个前提、两个原则”应对非选择题网上阅卷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价值:材料一出自明实录,是当时的官修史书,史料价值较高,而且表中财政收入数据体现出宝钞数量大幅下降、白银数量迅速上升,这可以作为明代白银货币化发展趋势的有力佐证。(2分)材料二出自明代小说,属于当时的文学作品,描述了社会生活中各阶层对白银的大量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作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的史料。(2分)材料三出自明清之际学者黄宗羲的著作,其论述主张废除白银货币制度,由此可知,在明末白银货币制度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不均,这对于研究明代白银货币化有重要价值。(2分)(2)影响:白银货币化促
82、进商品经济活跃和发展;白银货币化冲击了传统道德观念,引发拜金逐利风潮;白银货币化促成明代赋役制度的变革;白银货币化造成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6分)(3)补充史料:还可以补充实物史料和国外文献史料,如出土的明代银锭,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或葡萄牙同明进行贸易的相关文献记载。(2分)尝试应用1解析:(1)条件: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
83、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
84、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答案:(1)条件: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6分)(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9分)2解析:第(1)问,19世纪特点,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得出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
85、);据材料一“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词汇”得出民族主义;20世纪特点,据材料二“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得出大众化、通俗化;据材料三“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和早期摇滚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得出多元化。第(2)问,据材料一“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结合所学得出社会政治的变革;据材料二“(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结合所学得出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据材料二“无线电广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
86、结合所学得出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据材料二“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结合所学得出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据材料一“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材料三“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结合所学得出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答案:(1)特点:19世纪: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民族主义;(2分)20世纪: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2分)(2)重要因素:社会政治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等);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广播、音乐录制技术等);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文化的交
87、流交融加强(全球化的发展);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每个点2分,满分不超过8分)第二招以“审读联答”四步法,规范解答高考材料问答题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变化: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从自发行动到有政党领导。(2分)关系:反帝爱国运动促进了社会各界的组织联合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社会各界的联合和党的领导促进了反帝爱国运动更高水平的发展。二者密切关联,相互促进。(4分)(2)原因:时代背景:西方侵略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经济阶级:民族工业不断发展,新兴社会阶级的壮大;思想文化:进步思想的传播,民众得到启蒙;政党组织:新型政党的建立,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建立、领导下,社会组织、动员能
88、力不断提高。(8分)尝试应用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名称,从材料一“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是1937年8月召开的洛川会议。第二小问地位,要说明“陕甘宁边区在全国抗日根据地中的地位”,除了引用材料一中的“全国抗日民主的模范区”外,还要联系所学陕甘宁边区作为“指挥中枢”“总后方”的地位予以阐述。第三小问作用,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理论成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著作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回答
89、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小问说明,联系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的内容和意义回答即可。答案:(1)名称:洛川会议。地位:指挥中枢,总后方,抗日民主的模范区。作用:中流砥柱。(4分)(2)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回答: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发展前途是社会主义。说明:纠正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使全党从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思想基础。(6分)4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先秦管子地员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
90、中名列前茅”得出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据材料一“齐民要术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种树书专门记述果树、蔬菜、花草栽培”得出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据材料一“现存农书大约260种,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得出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据材料一“记录了以区田法为核心的耕作技术”“尤其注重系统总结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林牧副渔等知识”“农器图谱记述了大量农业工具”“记录了新引进的高产粮食作物”得出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据材料一“其内容源自前代农书和作者的生产经验”“依托于作者丰富的农学知识和实践经验”“吸收
91、了传教士传入的西方农业科技”得出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第(2)问,第一小问异,据材料二“则麦耐旱,多实”“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并结合所学得出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据材料三“今夫种谷,必先修治秧田大抵秧田爱往来活水,怕冷浆死水(水)浅深得宜乃善”“陈旉农书总结江南水稻栽培技术的农书”并结合所学得出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凡美田之法则亩收十石”“对降雪的利用,具有防旱保墒的作用”、材料三“针对不同土壤使用不同的肥料”“强调了秧田用水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得出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
92、;据材料一“陈旉农书土壤所宜”、材料二“悉皆五、六月概种,七月、八月犁掩杀之,为春谷田,则亩收十石”结合所学得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据材料一“陈旉农书积肥、施肥等提高地力的技术”、材料二“其美与蚕矢,熟粪同”、材料三“相视其土之性类,以所宜粪而粪之,斯得其理矣”结合所学得出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答案:(1)特点:编撰历史悠久,数量众多,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也有专门性农书;在古代科技类书籍中名列前茅;共计有260多种。(2分)内容丰富或范围广泛:包括农林牧副渔各方面;或包括农业工具、技术、作物等多个方面。(2分)内容来源多元或兼容并包;或来自前人著述,或来自作者亲身体验和观察
93、,或吸收西方农业科技。(2分)(2)异:北方以旱地麦作为主,注重防旱保墒;(2分)南方以水田稻作为主,注重水资源利用。(2分)同:精耕细作,土地集约经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维持土壤肥力,重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每点2分,满分不超过4分)第三招通法悟道解答非选择题的常见失误及解决办法高考示例示例答案:(1)原因:材料一中的现代化提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国防领域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提出的,在性质上属于防卫性现代化。(2分)材料二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为了摆脱落后与贫困,恢复与发展生产力,制定并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提
94、出了建设四个领域的现代化。(3分)材料三中的现代化提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此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在中共八大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3分)(2)新内涵:“四个现代化”的提法逐步被“社会主义现代化”替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3分)意义:有利于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有利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有利于重新确立党的正确思想路线;有利于各个领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尝试应用5解析:第(1)问,首先概
95、括材料图片信息(包括地区、图例、时间等),然后根据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例如,图1分区域对比地图上的时间、古代文明的颜色标识及每个标识的对应时期等,然后结合所学进行信息整合分析,从地中海区域可得出,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古代西亚、北非、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从图上东亚与欧洲的联系可得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亚、北非、南亚、欧洲文明建立了联系。同理,分析图2即可。第(2)问,把握题干重要信息“1850年前后”“人类文明发展”,既然是地图,就需要像材料中地图那样,有图例标识,同时结合所学1850年前后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特征,对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答案:(1
96、)图1:公元前4千年代公元5世纪,亚非欧各大帝国的区域性扩张,给被征服地区人民带来了灾难,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地中海为核心,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的建立推动了古代西亚、北非、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古代文明与西亚、南亚、北非、欧洲文明也建立起了联系。(5分)图2:1500年前后,亚洲和欧洲很大部分区域为先进农业区,区域经济交流频繁,比较发达;非洲的先进农业区占比约有一半,剩余部分地区处于原始农业区和食物采集区,比较落后;美洲的发展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大部分区域处于原始农业区和食物采集区,发展相对缓慢。(5分)(2)设计:欧美国家标为“中心国家”,亚非拉国家标为“边
97、缘国家”。(2分)理由:1850年前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非拉地区建立了广阔殖民地及半殖民地。欧美列强在殖民地及半殖民地地区掠夺资源、农产品等作为工业原料,并倾销商品抢占市场,由此形成的国际经济旧秩序,导致其操纵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因此,设计的地图上欧美国家为“中心国家”,亚非拉国家为“边缘国家”。(4分)6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一“(一方面)是殖民主义者对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抢劫、掠夺、奴役、剥削”可以得出表现之一是野蛮掠夺殖民地;根据材料一(一方面)区别于古代殖民行动把自己(西欧)转变成工业(手工业)
98、生产中心在不平等的关系上把西欧与世界各地结合起来,从而把世界各地的产品转化为自己的物质财富”可以得出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第二小问概述,联系教材中的相关知识指出贩卖奴隶活动,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第(2)问,第一小问命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的命运即可得出,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和劳动方供应地。第二小问直面,根据题干要求“综合说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是如何以笔为刃直面最坏的时代”理解题意,得出该题考生应回答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如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第(3)问,第一小问手段,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也就是第二次工
99、业革命期间并结合所学,可将问题转化为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扩张的手段,即伴随着军事暴力手段的还有商品输出以及资本输出,即可得出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第二小问结果,根据材料三“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帝国主义扩张的结果,即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第三小问矛盾,根据史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起的美国、德国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较快,但是当时世界已经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法国等瓜分大半,所以在发展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市场、掠夺殖民地的矛盾尖锐,同时他们对亚非拉国家的掠
100、夺也使得他们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激化。答案:(1)表现:野蛮掠夺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概述:贩卖奴隶活动的中转站(或“最有代表性的奴隶贸易枢纽”,或“奴隶贸易集散地”);亲历殖民时代种种罪恶;奴隶贸易的历史见证。(4分)(2)命运: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或“商品倾销地”)、原料产地(或“原料掠夺地”)和劳动力供应地。直面:真实再现社会现实;深刻揭露社会矛盾和弊端;深入剖析和强烈批判。(5分)(3)手段:军事和经济双重暴力。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矛盾: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6分)二、高考开放探究型非选择题第一招提取信
101、息说明类开放探究论题、论证、史论结合高考示例示例答案:示例一人在历史旅途中照片,往往定格了历史的一瞬间,前人的“生活”,是后人眼中的“历史”。1912年,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视剪发为新国民的象征,开启了剪发易服的移风易俗之旅。图2所展示的梅兰芳,正是这一大历史的写照。照片中,梅兰芳剪辫后的新影,干净、利落、阳光,跃然成为民国的新民之一。图4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每个人都用来之不易的考试迎接自己新的命运关于知识和希望的命运。对于每个生活中的个体来说,这是个人一生中的关键一刻。对于历史而言,这是中国的关键一刻。照片中的梅兰芳和考场中的考生,皆是历史中的人。照片让我们看到人在历史中
102、的真实状态,人也在永远的历史旅途中。此刻的“我”,终将是历史中的“他”。(12分)示例二普通人的历史瞬间马克思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然而在历史书写中,总是以英雄人物、帝王将相为主角,往往忽略了对社会普通民众的生活经历的记录,而这些照片恰恰记录了普通人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瞬间。1929年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大量失业工人,照片上的孩子更是受害者。年幼的他们不得不举着牌子,为其失业的父亲呼吁就业的机会。他们的声音尽管微弱,却被照片记录下来,深深的震撼着我们,让我们直观的感受到大危机中普通人的命运,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通过这些普通人的照片感受历史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历史的感性
103、认识,让书本上的历史变得鲜活起来。(12分)尝试应用1解析:本题考查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概况。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本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答题思路应该是宣传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结合宣传画内容、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图片,概述其内容,包括工人日常生活、老人、孩子、厂房、烟囱,还有天上飞翔的鸽子,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其次,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景:政治上,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济上,194
104、9年10月至1952年底,我国完成了国民经济全面恢复工作;外交与军事上,美苏冷战,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封锁,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等相关史实。第三,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答案:工人新村赏析工人新村展现了工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画面中,近处有散步的工人,有玩耍的孩子,看孩子的老人,远处有厂房、烟囱,天上还有飞翔的鸽子,等等,造型单纯朴素,画面和谐统一,让人仿佛置身其中。(4分)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105、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3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195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3分)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一般政治宣传画较多。宣传画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
106、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分)2解析:首先阅读材料,弄清题目要求,阐述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并得出结论;然后阅读材料,从材料中选取相同的历史现象,例如材料“修德政”“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选进儒良”“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都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由此得出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其次联系所学,从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阐述,例如从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分析原因并结合材料中良吏的具体表现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最后对论证进行总结,透过历史现象,总结规律,例如通过儒家对时代的影响提炼出不同时代的主
107、流思想、价值观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汉代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意题目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现象: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阐述: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汉武帝接受了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之后,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也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如史书中的刘陵因为“修德政”,所以“逾月,虎悉出界去”;法雄因为注重教化和仁政,仁及飞禽走兽,虎害稍息;刘平因为选拔方正贤良的官员,罢黜贪腐残忍的官吏,虎皆渡江而去;童
108、恢则为官清正,执法严明,即使处置虎害,也能做到是非判然,不妄杀戮。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皆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8分)结论:不同时代的主流思想、价值观影响了不同时代评价人物的标准,汉代史书对东汉良吏的评判标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2分)第二招选取观点评析类开放探究观点、评论、立意高远高考示例示例答案:示例观点:隋代政区改革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发展的影响。(2分)阐述:从历史角度看,隋代实行郡县制,既继承了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做法,又学习汉代设立监察地方的刺史制度,从而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从地理角度看,隋代的郡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沿途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气候和自然条件
109、适宜发展农耕,小农经济发达;从政治角度看,隋文帝废除诸郡,隋炀帝继位后,增加州的设置,随后改州为郡,设置司隶刺史,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平定吐谷浑后,在其属地设立四郡,加强对其控制,都体现了政治统治的需要。(8分)总之,隋代地方的行政区划受历史、地理和政治发展的影响,通过行政区划改革,有利于巩固隋朝的统一和对地方的有效管理。(2分)尝试应用3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变迁。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毁灭、新生、两者并存三个角度来组织论述。毁灭可以从一战、经济危机、二战、冷战、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等方面论述;新生可以从战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多元
110、文化发展等方面论述。两者并存角度将毁灭与新生结合起来论述即可。答案:示例观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具有双重影响。(2分)论证:二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既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也造就了新的世界。二战中各主要参战国纷纷进入作战状态,几乎将全部经济、科技都应用到战场的厮杀中。在这场浩劫中发生了犹太人大屠杀、南京大屠杀、战争中日军对中国军民进行细菌战,以及最终美国对日本首次使用原子弹等事件,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胜利而告终,这改变了战后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促使了联合国的成立,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并减少战争。与此同时,欧洲各国的影响力逐渐下降,
111、亚洲和非洲殖民地出现了反殖民化运动,第三世界国家兴起,并成为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此外,战争期间和战后各国对高科技的迫切需要,还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领域的飞跃。(8分)总之,二战毁灭了旧世界,也重塑了一个新生的世界。(2分)4解析:首先,阅读材料,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结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得出论题: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其次,结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形
112、成的史实,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分析阐述,如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美国以其世界最大债权国的经济实力,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签订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成立世界银行和货币基金组织,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确立了以美元为核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便利。同时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下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可见,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
113、家,虽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答案:示例面向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国内政局稳定,政府积极鼓励经济发展,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政治前提。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英国通过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获得了大量廉价的原材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手工工场发展水平较高,为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6分)面向2:斯大林时期的苏联。1922年底苏联正式成立。由于苏联处于帝国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加上经济文化
114、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斯大林认为西方工业化道路时间长,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增强国防力量,保卫国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苏联模式使苏联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6分)面向3:“福利国家”下的欧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维护资本主义统治。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增加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福利国家建设缩小了贫富差距,促
115、进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保障低收入家庭的基本生存条件,扩大社会消费。但是福利国家建设也导致政府开支过大,财政不堪重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带来了一些社会道德危机。(6分)(任选两个面向即可)第三招以不变应万变开放探究案例、透析、表述成文高考示例示例解析:(1)趋势:从表格中的数据可得出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从人均的数量可得出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影响因素:根据所学,可从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角度概括。(2)示例从材料的内容可得出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根据所学,从明
116、清时期人口增长、农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概括,可得出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答案:(1)趋势:秦至明供大于需,清朝供小于需;人均粮食占有量秦汉至宋元总体上升,明清下降。(5分)影响因素:人口、社会环境、气候变化、耕作技术、物种渠道、水利灌溉、耕地面积等。(4分)(2)示例明清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
117、增长的压力。(2分)明清时期中国的农耕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出现了相应的社会问题,比如人地矛盾的紧张,农民的粮食问题等等。而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人口与物种的大交换,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农作物的引进,促进了粮食的生产;丰富了食物种类;改善了饮食结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4分)(评分原则:能够阐述某一时段粮食生产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能够运用2个与以上相关的史实说明该时段社会生活的状态)尝试应用5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材料一中荀子的观点“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即天有时令变化,地有丰富资源,人能治理
118、并利用天时地利,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这是荀子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主张。第二小问方法论,根据题干的提示“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都可以相互转化,说明“有”和“无”“难”和“易”“福”和“祸”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转化,且相互依存的,这也就是唯物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第三小问精神境界,根据庄子的齐物论可知,“齐物”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与天地万物为一。(2)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二“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富者田连阡陌”可以看出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后出现了“富者田连阡陌”的情况,也就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可以推知秦国商鞅变法的内容之一,
119、即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第二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在政府政令的号召下,情愿离开狭乡远涉关山去到宽乡落户的人们,是北魏的自耕农;至唐前期,狭乡不足者,听于宽乡遥授”可以得出,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第三小问内涵,根据题干中提示“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推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改造方式的内涵也就是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第(3)问,本问可以选择和开放的形式,由历史关注现实,最终导向人地和谐、可持续发展。如选,根据材料二中“汉为护农计
120、重租税以困辱之”并结合汉初至汉武帝时代在商业上采取的措施,可以得出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联系所学知识,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商业的发展,且最终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和正常发育。总之,本题设计的广域与视野,思考的深度与指向,有利于活化知识和综合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答案:(1)主张:天行有常;人道有为(或“制天命而用之”)。方法论:辩证法。境界:与天地万物为一。(4分)(2)内容: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变化: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内涵: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引上集体经济发展道路。(5分)(3)选择,表现: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和市场严格管制;商人赋税加倍(或“重租税以困辱之”);盐铁官营。影响: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选择,关系:不是征服与被服,而是相互依存。一绝:人工水系。布局:山为牛头、树为角、屋为身、桥为脚;或山如牛头、古树如牛角、民居如牛身、塘湖如牛胃和牛肚、水圳如牛肠、桥如牛腿。(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