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轼词两首文本落实一、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题。念怒娇赤壁怀古 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该词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把滔滔东流的长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和悠远的时空背景。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
2、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由现实进入神游的境界,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息了。玩味这言近旨远的句子,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词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眼前。D这首词气象磅礴,格调雄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所以有人评论它“自有横槊气概,固是英雄本色”,堪称“千古绝唱”。解析:B项,“这三句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有误,因为前面几句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表现了一个极为广阔悠远的时空背景,毫不平庸萎靡。答案:B2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
3、的形象有什么作用?答案: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为下片写周瑜的功业事迹及情感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34题。定风波 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狼狈”指同行人在雨中进退都感到困难,“不觉”意思是“不在乎”。B“吟啸”的意思是“吟咏长啸”,“徐行
4、”的意思是“慢慢地走”。C“轻”说明在雨中行走,拄竹杖、穿芒鞋要比骑马更加省力、快捷。D“风雨”二字,既指野外途中所遇自然界的风雨,又暗指政治上的“风雨”。解析:C项,“竹杖芒鞋”指条件简陋,“轻”说明他旷达的胸怀、开朗乐观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这首词写作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在黄州(今湖北黄冈)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仍旧很坦然乐观。答案:C4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答案:表层:回头看刚才风雨吹打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遇到多少喜悦,都是无所谓的,写的是作者心灵的天空无风无雨。这里运用了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二、类文阅读(一
5、)阅读下面的词,回答56题。行香子过七里濑 苏轼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注七里濑,又名严陵濑,即当年严光垂钓处。严陵,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同学,不受高官,垂钓于风光秀丽的富春江七里滩。5上片的头六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描绘这幅画面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一幅活泼清灵、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图:一叶扁舟水中行,那荡起的双桨,如惊飞的鸿雁。天空湛蓝,水色澄碧。鱼在藻间嬉玩,清晰可见,白鹭点点,悠闲自得地在水边沙洲低飞。动静结合,点面结合。6本词是苏轼在杭
6、州任通判巡查各地时所作,词作中寄寓了苏轼怎样的生活态度?答案:苏轼虽仕途多磨难,但仍轻松闲适地生活着。他看透生活却不厌弃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和安慰。(二)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78题。临江仙 苏轼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注东坡,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和临皋。7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答案: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
7、之大。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像雷鸣一样震耳。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地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8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答案:“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江海寄馀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三)阅读
8、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如梦令 苏轼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注东坡:苏轼在黄州城东门外垦辟了故营地数十亩,命名为东坡,躬耕其中。玉堂:翰林院。此词作于被贬黄州后又到京城做翰林学士时。9“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苏轼“别”什么地方?别后有没有人来?词人对自己的提问所作回答有怎样的妙处?解析:解答本题,要在读懂全词的基础上,准确理解这两句词的内容,明晰“别”的对象,“问”的形式,结合注释理解把握其中的情感及表达的妙处。答案:辞别黄州东坡,之后苏轼想没有人再去东坡。词人采用设问句的形式,用“雪压小桥无路”这句景语作答。这个回答富于形象性
9、,委婉曲折,避免了平铺直叙,表现了词人对黄州东坡的无限思念之情。10“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词人为什么不用“一蓑烟雨”,而用“一犁春雨”?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全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具体分析两句各自的表达效果,进而明确词人如此运用的原因。答案:用“一蓑烟雨”既可表现渔人,也可表现农人;既可表现劳动,也可表现行路;仍不具体。只有“一犁春雨”才是表示春雨过后的耕作,与前“东坡”相应,而且饱含词人归耕农田(或:黄州东坡)的轻松愉悦的情感。探究拓展一、古代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112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
10、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 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曰“超然台”。寒食:即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或二日。1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表现了密州城的满城春色,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色彩对比,明暗相衬。B“试上”二字直接点明作者登台望远的场景,其中“试”字含蓄地透露作者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引起下片的抒情。C全词意境清丽,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语言质朴无华,但见其婉约之风。D词中斜柳、楼台、春水、春花、
11、烟雨的暮春景象和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都围绕着“超然”二字展开。解析:B项,“暂得清闲的愉悦心境”错,应是“思归而不得的忧愁”。答案:B12作者酒醒后为何咨嗟?全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因为寒食后,马上就是清明节,是为亲人扫墓的日子,然而此刻他远在密州,无法回乡祭祖,于是借酒消愁,酒醒后只得咨嗟。感情:思乡之情和超然达观之情,诗人思归不得,姑且试煎新采的春茶,趁着人还未老,开怀畅饮,尽情吟诗。(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14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12、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词人。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曹瞒:曹操小名阿瞒。13下列对这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戴词显得气势平淡,不如苏词的气势雄伟。戴词以议论入题,感情深沉。B“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运用对偶手法,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贴切地描绘出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貔虎”比喻勇猛的军队。C“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写出了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
13、一次,历史的往事、风流人物也随着滚滚长江水而流逝,即事悟理。D本词上片末尾句使用了过渡,“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传神地写出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用“今如许?”转折一问,将目击伤心的国事全融入问中。解析:A项,以朴素的记叙入题,自然轻快。答案:A14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答案:同:都是要用来作反衬。异:苏轼词是要用周郎年少有为来衬托词人的老大无功。戴复古词是要用周郎破曹时的军事力量之强、功业之伟,来反衬如今南宋朝廷的军事不振、国势衰颓。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
14、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祐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丁母忧。熙宁二年,还朝。王安石执政,素恶其议论异己,以判官告院。四年,安石欲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轼上议。议上,神宗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
15、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急,听言太广,选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节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注磔裂
16、诡异之弊: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磔,zh,分裂。避此人出一头地: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B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C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D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答案:D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中国古代官署,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B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皇帝亲自出题考试,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级。C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期间不
17、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称“丁忧”。D东坡居士:苏轼的号。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号。解析:D项,“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为“字”。答案:D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B苏轼读了庄子后,觉得其中有些话,说出了自己心中以前不能说出的感觉,很是欣慰。C在苏轼参加礼部的考试中,因为所呈现的刑赏忠厚论是曾巩所作,所以主考官欧阳修给了他第二名的成绩。D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东坡筑室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称号。解
18、析:A项,十岁的时候没有跟随父母游学。C项,原文为“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D项,“密州”应为“湖州”。答案:B1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译文:_(2)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译文:_答案:(1)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2)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往今来成败兴衰的历史故事,就能概括地说出它们的要点。等到加冠(二十岁)的时候,他已博通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喜欢读贾
19、谊、陆贽的文章。不久又读庄子,感叹地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当时科举应试的文章中,割裂文辞、追求怪异的流弊占了上风,主考官欧阳修正思考用怎样的方法来挽救文风,看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十分惊喜,想把这位考生从众多才士中选为第一名,但是怀疑这文章是他的门客曾巩写的,只把文章列为第二;苏轼又凭春秋对义得居第一,殿试他中了乙科。后来苏轼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同事梅圣俞说:“我应当回避这个人,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听到此话的人喧哗不服,过了很久才信服。为母守孝。熙宁二年,苏轼回到朝廷。王安石执政,
20、向来厌恶苏轼的议论和自己不同,任命他做判官告院。熙宁四年,王安石想要改革科举、兴办学校,皇帝下诏叫翰林学士和知制诰,史馆、昭文馆和集贤院的官员商议。苏轼上折发表议论。 奏议上呈后,神宗觉悟地说:“我本来怀疑这事,得到苏轼的奏议,心里就清楚了。”当天召见他,问道:“当今政策法令的得失在哪里?即使是我的过失,也可以指出来。”苏轼回答说:“陛下性格天生明知,上天赐予文才武功,不用担心不明察,不用担心不勤政,不用担心不决断,只担心治理事务太急躁,听人话语太宽广,进用官员太快速。希望能以安静来治理国家,等待事物的出现,然后加以处理。”当时新的法令纷纷颁布,苏轼在这期间,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
21、得以安宁。改任密州知州。 司农寺实行自报财产的手实法,不立即实行的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违反诏令的罪责,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令。”提举官吃惊地说:“你慢一点推行新法。”不久,朝廷知道这法令有害于百姓,撤销了它。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用诗来讽刺,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说是诽谤皇上,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作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语言运用19下列
22、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 ()定风波一词是苏轼在贬谪黄州这个特定时期的自我画像,非常生动地表现了作者处困境而安之若素的精神面貌。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诗的前四句说明了一个哲理。苏轼早年的经历、理想、抱负有如雪泥鸿爪,如今回忆起来令人感慨万千。 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苏轼怎么也没有想到,灾难会如期而至,但苏轼坦然接受了这个事实,并在这期间创作了光照千古的“两赋一词”。苏轼也擅长书法,他取法颜真卿,但能独树一帜,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代四大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
23、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A BC D解析:安之若素:表示对反常现象或不顺利的情况视若平常,毫不在意。现也指对错误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符合语境。雪泥鸿爪:鸿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痕迹(雪泥:融化着雪水的泥土),比喻往事遗留下的痕迹,符合语境。洗耳恭听:洗干净耳朵恭恭敬敬听别人讲话。是请人讲话时的客气话。本句指专心地听,不符合语境。如期而至:指某件事按照预定的时间发生。用在此处不符合语境。独树一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符合语境。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必多寻思,就能写出来,使用时后面不能接宾语。答案:D20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
24、项是 ()A苏轼因“乌台诗案”身陷囹圄时也曾有过恐惧,却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从未失却正直的品格和达观处世的胸怀。B苏轼历经仕途坎坷,却始终能以旷达之心消解现实痛苦,他丰富而又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那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予我以苦痛,我却报之以歌”的真实写照。C苏轼在政治上坚持儒家入世的精神,较多地在生活上采取庄禅旷达的态度,执着超脱,这种人生境界对宋人及以后许多文人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D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的作品摆在书架上,就令人觉得有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解析:A项,成分残缺,“
25、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改为“从未失却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为民请命的责任感”。B项,主客颠倒,应该是那句话是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C项,语序不当,“较多地”应放在“采取”前。答案:D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在他的词作中,_。坎坷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
26、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答案: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22下面的文段有三处逻辑不当或表述不当的地方,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除了读书,要做成任何事情,都必须有着三种品质:有志、有识、有恒。有志才不会甘于平庸,做事情一定会成功。有识才能具备做事的本领,有恒才能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把事情最后干成。三个方面各成一体、缺一不可,是千古不易的成功原理。“除了”应该为“不光”或“不仅”。_。_。答案:有志是事情成功的必要条件,有志,做事情就有成功的可能,
27、而不是一定会成功三个方面应该是环环相扣而不是各自孤立23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发思古之幽情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词句解析:要联系指代词“这”的指代内容。另外,注意人物和名句的对应。答案:24下列这段文字共有三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黄州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他以此保全自己的岸然人格,却以此养护自己纯真的精神。诗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其作于同一时期的数篇诗文,都
28、为我们透示了其中的端倪。本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_答案:应该在“黄州”后加上“数年”或“几年”。“却”应改为“也”。“念奴娇赤壁怀古”前的“诗”改为“词”。25眉山,历史悠久,人杰地灵,从古至今涌现出不少文化名人,如彭祖、张纲、李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虞允文、彭端淑等。请仿照例句,根据所给上联,选择眉山历史文化名人,根据其事迹写出下联。例子上联:张纲忠义流百代下联:文山丹心照汗青题目上联:仲尼仁爱传千古下联:_解析:注意内容上包含“眉山历史文化名人”,有一定的“事迹”,并且在语言表达上符合对联的要求。答案:(示例)三苏文名耀神州、李密孝心感天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