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325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6.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高考)2021届高考历史 小题必练14 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小题必练14:古代中国思想的演变1.(2020江苏卷)孟子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北宋僧人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臣父子”。这反映出北宋()A儒学统治地位动摇B儒学与佛教的融合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D阳明心学影响深远【答案】B【解析】 材料“程颐程颢兄弟则将二者圆通”“契嵩认为儒和佛心则一”等信息可反映出北宋时期存在儒学与佛教融合的现象,B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儒佛的融合,而不是强调佛教对儒学的冲击,无法体现地位动摇的现象,A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的问题,并且在南宋时理学才逐渐成为官方哲学,C项错误;阳明心学出现于明

2、代,D项错误。2.(2020新课标I)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答案】B【解析】“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思想都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在族谱中存在这些内容说明宗谱的纂修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故选B;宗谱纂修不是选官,和科举制无关,排除A;仅依靠纂修不一定能维持血统的纯正,排除C;四民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及社会环境有关,不是靠纂修宗谱确立的,排除D。故选B。1人物出处言论孔子论语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

3、,民信之矣”墨子墨子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商鞅商君书“国好生粟于境内”,则“金粟两生,仓府两实,国强”荀子荀子食者,国之宝也由表格内容可知()A诸子百家言论日益趋同 B粮食安全得到诸子重视C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 D重农抑商思想成为共识【答案】B【解析】据表格可知,孔子、墨子、商鞅、荀子都重视粮食对国家统治的作用,故选B项;“趋同”一词表述不准确,排除A项;材料只是提到诸子百家都重视粮食,无法说明民本思想成为时代主流,排除C项;重农抑商属于法家思想,并不是共识,排除D项。2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4、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答案】B【解析】据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这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但并未提及官学的衰落,无法反映私学是否逐渐取代了官学,排除A项;据材料“不拥有政治权力”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不会直接引起血缘纽带关系的变化,“大大淡化”更是无从体现,排除C项;士阶层的兴起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项。3下表为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著作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当时()记述出处“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5、,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周易大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颜渊A民本思想得到传承与发展 B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C儒家道统思想被普遍接受 D诸子思想出现了融合倾向【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反映出人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关注,故选B项;民本思想是统治阶级维护政权的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而材料仅是突出的人的地位

6、和作用受到关注,排除A项;材料不仅是儒家思想而且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儒道两派有重视人的共性,但并未出现诸子思想融合的信息,排除D项。4战国时期某思想家主张:“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家的集权思想 B儒家的民本思想C墨家的非攻思想 D道家的无为思想【答案】B【解析】“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体现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故选B项;法家的集权思想是加强中央集权,材料的内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排除A项;墨家的非攻思想是反对战争,材料的内

7、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排除C项;道家的无为思想是无为而治,材料的内容是儒家重视弱势群体的民本思想,排除D项。5历史学家吕思勉说:“先秦诸子中虽亦有其高远的哲学,然其所想解决的都是人事问题,粗读诸子之书,似乎所注重的,都是政治问题。”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先秦诸子学说对政治的依附 B社会转型对学术文化的客观要求C社会变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D先秦诸子学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答案】B【解析】先秦诸子关注人事、政治,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故选B项;先秦时期诸子思想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用“依附”的程度不当,排除A项;材料强调学术文化是社会转型

8、的反映,排除C项;材料强调先秦诸子学说的共同性,排除D项。6先秦时期,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材料表明先秦诸子的主张()A基本体现了专制思想 B都代表新兴地主阶级C蕴涵着国家统一思想 D实现政治思想的统一【答案】C【解析】据材料“道家主张圣人、侯王抱一、得一,儒家主张王者定于一,墨家主张天子一天下之义,法家主张君主作一,杂家主张王者、天子执一”,可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蕴含着统一,故选C项;专制是法家的思想,排除A项;儒家代表旧贵族的利益,排除B项;实现政治思想上的统一属于法家的思

9、想,排除D项。7有学者指出,董仲舒将天的宗教权威、春秋的经典权威、公羊学的经学权威与当时的政治问题联系起来,并试图以此改造秦时已泛滥开来的帝国权力的无节制行使。以下主张最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大一统 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C【解析】“董仲舒将天的宗教权威、春秋的经典权威、公羊学的经学权威与当时的政治问题联系起来”,这是用三个权威来论证君主的权力来源,君权神授表明君主的权力来自天,故选C项;春秋大一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与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来源不符,排除A项;天人感应是论述天与人的关系,材料着重论述君主的权力,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思想的大一统,材料的内容

10、着重论述君主的权力,排除D项。8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由材料“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的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可知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思想,“灾异谴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故选C项;东汉以后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排除A项;理学使儒学完成思辨化进程,排除B项;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

11、固国家的统一局面,排除D项。9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答案】C【解析】陆贾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属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选C项;这一思想是为了满足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思想主张休养生息,而非要求新政权励精图治,排除B项;这一思想属于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排除D项。10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

12、文化形态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学()A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 B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C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答案】A【解析】据材料“涵盖阴阳家及法家”可知,汉代儒家吸纳了别家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再据“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可知,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不死板单一,而是具有张力,故选A项;儒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下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地主制经济只属于农业经济中的一种,后者的范围更广范,汉代儒学虽“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

13、但不能因此说明其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汉代儒学是董仲舒针对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造的,已经可以适应统治的需要,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11如表是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官员姓名思想流派董仲舒、公孙弘、儿宽、夏侯始昌儒家韩安国、张欧、张汤、赵禹、桑弘羊法家汲黯、郑当时、司马谈、司马迁黄老学派主父偃、严助、徐乐、严安纵横家东方朔杂家A诸子思想在汉朝得到均衡发展 B应准确认识“独尊儒术”的主张C汉朝思想文化呈现繁荣的局面 D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中汉武帝时期选用的部分官员的基本情况反映的信息可知,汉武

14、帝选拔任命的官员涉及各种思想流派,而不是只有儒家,据此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应准确认识“独尊儒术”的主张,故选B项;表格虽然反映出汉武帝主张兼采诸子百家,但不能说明诸子思想在汉朝得到均衡发展,排除A项;表格只反映的是汉武帝任用的官员来自各家学派,不能说明思想文化的局面,排除C项;表格反映了汉武帝选用的官员出自多种思想流派,不能体现出儒家思想成为汉朝的统治思想,排除D项。12相传,东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并署“门下孝子”。这反映出()A孝道开始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 B当政者注重维护社会人伦秩序C

15、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 D儒家伦理思想对于人性的压抑【答案】B【解析】黄香的孝行得到太守的表彰,这可以起到教化百姓及巩固统治的效果,说明当政者注重维护社会人伦秩序,故选B项;“开始”说法欠妥,西汉董仲舒已提倡“孝道”,排除A项;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积极影响,而非压抑,排除D项。13宋代张载提出:“宗法若立,则人人各知来处,朝廷大有所益。”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以及设立“义仓”、“义学”、“义冢”等。这一风气逐步盛行的原因是()A重建上古宗法制度 B社会矛盾日趋激化C强化

16、对户籍的管控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宋代学者依傍儒家经典论述,阐发旧有的宗族理论,试图建构广泛的普遍的宗族社会,进行宗族文化建设,以此稳定社会,强化社会治理,故选D项;张载等倡导“宗法”“敬宗收族”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和谐,并不是要重建宗法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说明儒学深入社会生活,未涉及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排除B项;材料是强化对社会的治理,而不是对户籍的管控,排除C项。14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对程朱理学的

17、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的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项;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排除A项;儒学危机出现于魏晋时期,排除B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内部的分歧只是表象,但在本质上都是儒学的新发展,排除D项。15陆九渊曾经和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在鹅湖进行辩论,以下属于另一位儒家人物的观点是()扫除人心之弊日积月累,循序渐进仁者需要强烈社会责任感反对皓首穷经A B C D【答案】B【解析】陆九渊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

18、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故错误;陆九渊与朱熹在鹅湖进行辩论,朱熹强调学习要讲究日积月累与循序渐进,故正确;朱熹主张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故正确;陆九渊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于人生日常处直接体悟理,“发明本心”,故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16唐代史书多称武则天为“皇”;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仅称其为“后”,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史料搜集程度不同 B正统观念标准不同C女性社会地位不同 D社会主流思想不同【答案】B【解析】据材料“唐代史书多称武则天为皇;宋代司马光资治通鉴则仅称其为后”,结合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故选B项;材料没有谈到史料搜集,排除A项;唐宋女性地位确实不同,但不是主要原因,

19、排除C项;唐宋社会主流思想都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17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答案】C【解析】据所学,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这对于“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元朝在民族关系上采用歧视和压迫政策,国家管理和文化上均有创新,并未直接提出实施“汉化”,排除A项;殿试制度由武则天创制,排除B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形成,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

20、18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源,理在外,需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需要加强内心反省,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D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都强调理的作用,但强调理最终仍然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排除A项;赞同知与行合一,是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观点,而非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主张加强内心修养,

21、致良知,仍然需要克制私欲,但两者的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都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1916世纪中国的王阳明强调“发明本心”,靠内心自我反省;西方的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A都打破了正统思想的权威 B都重视个人的主体作用C都反对教权对人们的束缚 D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发明本心”依靠内心自我反省,“信仰即可得救”主张自己内心的虔诚,两者都体现了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肯定,故选B项;王阳明时期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其心学是对儒学的继承发展,排除A项;王阳明的心学并未反对教权,排除C项;王阳明的心学主张依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而马丁路德

22、虽然肯定了人在信仰方面的自主性,但是依然将上帝置于人之上,属于宗教范畴,排除D项。20有学者指出:传统上被定位为负面性存在的“人欲”、“私”在坐标轴上出现了由负到正的180度的“坐标转位”,转而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明清时期出现的这种变化,着实令人吃惊,故而称之为“剧变”。作者相关表述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黄宗羲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王夫之人欲之大公,即天理之至正。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人欲战胜天理并且取得主导位置 B中国开始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C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精神的动力 D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答案】D【解析】人欲在天理范畴内获得一定认同,与材料中“天理之至

23、正”“成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相符,故选D项;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材料中“明清时期”并未取得主导位置,排除A项;向现代社会转型是全方位的,但材料中只涉及明清时期出现的某些思想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21在黄宗羲的理想中,“君、臣”应当是共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他比喻说:“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由此可见,黄宗羲()A强调君臣共治 B追求民主政治 C否定君主政体 D提倡限制君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君、臣应当是共

24、同负责人民公共利害事务的人员”、“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可知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应是平等关系,主张君臣共治,故选A项;黄宗羲具有民主思想,但并未追求民主政治,排除B项;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但并未否定君主政体,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君臣关系,而非限制君权,排除D项。22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答案】C【解析】皇权专制下,继承者一旦能力不足,容易导

25、致统治危机,因此黄宗羲认为宰相制度的存在能够补救这一漏洞,即通过宰相制度来限制君权,故选C项;作者主张恢复宰相制,排除A项;老子倡导无为而治,黄宗羲是儒家学者,排除B项;黄宗羲主张用宰相补救皇帝能力的不足,不反对王位世袭,排除D项。23黄宗羲肯定“三代(夏商周)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这说明黄宗羲()A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 B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批判旧思想触及制度层面 D积极宣传西方民权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谓天下之法,是为天下人民谋利防乱的公平之

26、法,而一家之法,则是专为帝王一家谋私利的专制之法”可知,黄宗羲反对维护君主专制的“一家之法”,这说明他通过批判旧思想触及到了制度层面,故选C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黄宗羲主张为天下人民谋利,而不是推崇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排除A项;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没有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黄宗羲从本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继承者,并没有宣传体现资产阶级利益的西方民权思想,排除D项。24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顾炎武当时提出这些主张旨在()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C影响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D鼓舞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奋

27、斗【答案】D【解析】顾炎武的主张强调了家国责任感,旨在鼓舞志土仁人为国家民族而奋斗,故选D项;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影响有限,并没有削弱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顾炎武的主张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并没有促进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排除B项;以顾炎武为首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对西方国家的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影响,排除C项。25潘耒在日知录序言中写道:“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所以著此书之意也。”潘耒的序言意在说明,日知录()A是清朝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 B强调学问应联系“当世之务”C主张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经世致用局面的形成【答案】B【解析】潘耒认为日知录会大有益于“世道人心”,如果仅叹服其考据的精辟,文辞的博辨,那不是作者著书的本意,故选B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加强是考据学兴盛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顾炎武主张限制专制皇权,但没有提出推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清朝没有形成经世致用局面,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