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301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考点巩固 人民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演进及不断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史书记载某朝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该朝代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B秦朝的统治疆域,大致就是东到辽东半岛、西至陇西、北抵长城、南濒南海,故B项正确。2.(2018浙江杭州六校联考)如图,秦朝把图中圆圈内的区域纳入中央版图并巩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的途径有()进行军事征服设置郡进行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开辟“五尺道”设置行省管辖A.

2、 B.C. D.解析:B结合所学可知,图中圈出部分是秦朝时期的岭南地区,故选择B项。是秦朝在西南地区实施的政策,是元朝时期的政策。3.(2019浙江金丽衢联考)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材料描述的秦代中央官职是()A.丞相B.典客C.道啬夫 D.鸿胪寺解析:B根据材料“掌诸归义蛮夷”,结合所学可知,秦代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中,典客负责少数民族事务,故B项正确。A项,丞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排除。C项,道啬夫不是中央官职,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鸿胪寺为北齐设置,后世沿用,负

3、责民族外交礼节事务,排除。4.陈旭麓说:“自从有了民主政治的理想之后,官僚政治就一直成为人们憎恶的抨击对象。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历史地看,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下列历史现象符合以上观点的是()A.郡县制代替分封制B.九品中正制代替察举制C.内阁制代替丞相制D.土地私有制代替井田制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官僚政治的出现也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故A项正确。5.“刘邦在继承秦的制度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采取折中主义。这似乎是鉴于秦朝短期间内过

4、度集权化导致孤立而亡,又要根绝战国的地域纠纷温床,不得已推行的。”这里的“折中主义”指()A.刺史制 B.郡国并行制C.内朝制度D.三公九卿制解析:B根据材料“刘邦”“在继承秦的制度时,犹豫不决,进两步退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折中主义”指的是汉高祖刘邦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正确;A、C两项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排除;三公九卿制为秦朝的中央官制,西汉王朝大体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不存在折中之说,排除D项。6.(2019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在介绍汉武帝设置的某一“官(职)”时说,其派六百石的职官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具体按“六条”标准考察政事,除第一条考察豪强,其余五条均考察郡

5、守。“六条”外还有不成文的一条,就是考察国王。据此可知,这一“官(职)”()位卑而权重,可“以小驭大”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代表社会有效履行监察职责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A. B. C. D.解析:B根据题干可知该官职为监察官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可以小驭大,正确。根据材料“六百石的职官去监察二千石的郡守”和“考察国王”可知正确。古代监察官员不代表社会,而是为皇权服务,因此错误。中央派遣官员监督地方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正确。根据以上分析,B项正确。7.(2017浙江11月选考)阎毗精于建筑、雕刻,在隋“以丹青知名”,“领将作少监”。其子阎立德、阎立本“俱传家业”。入唐,立德

6、“为将作大匠,造翠微、玉华宫称旨(符合上意),官至工部尚书”。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后任右相。结合所学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阎氏父子技艺相传职任相袭B.阎立本绘制反映唐蕃关系的步辇图C.阎氏家族的升迁受惠于举贤荐能的察举制D.阎氏父子所擅颇类于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解析:C由材料中阎氏父子“精于建筑、雕刻”“俱传家业”“至立本以将作大匠代兄为工部尚书”可以看出技艺相传,职位世袭,A项说法正确;步辇图是阎立本的代表作品,取材于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事件,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B项说法正确;察举制是汉代的选官制度,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向中央推荐,最

7、后由中央予以任用,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而材料为隋唐时期,选官制度为科举制,C项说法错误;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由材料中“精于建筑、雕刻”等信息可以看出阎氏父子的技艺与米开朗琪罗类似,D项说法正确。8.(2018浙江嘉兴选考模拟)唐初,中书省起草的有关征兵的敕书经唐太宗签署下发到门下省,门下省官员提出异议,该敕书终没有施行。此后门下省逐渐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承接地方政府上报的事务也须通过门下省审读同意,最后报皇帝签字认可。上述现象主要说明了()A.唐初皇权与相权形成权力制衡B.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

8、作用C.中书省是唐代的最高决策机构D.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解析:D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下仍是君主专制,故皇权与相权制衡表述错误,排除A项。尚书省起到沟通中央和地方的作用,但是材料主要强调门下省的功能,故排除B项。中书省是起草诏书的,经皇帝同意后要下发门下省审核,故中书省不是最高决策机构,排除C项。门下省可以提出异议,具有封还敕书的权力,尚书省上报的事务也要门下省审读同意,故门下省具有使决策合理化的功能,故D项正确。9.(2019浙江温州期中)有学者认为,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为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而言无疑

9、是成功的。宋王朝中央官制这种“设官分职”的做法体现了()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君权对相权的制约C.专制皇权达到顶峰D.中央加强控制地方解析:B根据材料宋代中央官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在中央官制方面主要是对宰相权力的分割,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项正确。宋代宰相职权范围缩小,A项错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是在明清时期,C项错误;中央和地方关系不属于中央官制,D项排除。10.刘海峰教授在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一书中统计,在1 804名官员中,科举出身的达到634人,占总数的35.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希望,吸引了莘莘学子的毕生精力,使他们“老死于

10、文场而无所恨”。这一现象反映了()A.官学教育制度完备B.统治基础不断扩大C.儒学恢复正统地位D.贵族政治严重削弱解析:B“科举出身的达到634人,占总数的35.1%”说明平民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占有较大比例,这样便于统治者扩大统治的基础,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试,不是官学教育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地位问题也没有体现和其他学说的比较,故C项错误;在唐代,科举制虽然促使平民进入官场,但并不能导致贵族政治严重削弱,故D项错误。11.元朝的行省制是后世“省制”的开端,在中国行政区划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下图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的是()A.B.C.D.解析:D结合所学可知,大都由中

11、书省直接管辖,故图中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元朝在西藏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事务,故图中所示地区未设置行省,D项符合题意。12.(2018浙江杭州期末)秦的统一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下列机构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是()秦朝的“道”唐代的羁縻府州宋朝的枢密院元代的宣政院A. B.C. D.解析:D秦朝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故正确;唐朝羁縻府州制度是唐朝统治者为归附和被征服的少数民族设立的“以夷治夷”的政策,故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掌管军事大权,与少数民族地区无关,故错误;元代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故正确。D项符合题意。13.(2018浙江

12、湖州期中)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尸而姑免之。”这段对张居正的记载折射出的是()A.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B.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C.内阁权力源于皇帝旨意D.内阁已经在事实上正式统率六部解析:C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内阁始终不是正式的中央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其权力与宰相不可同日而语,其权力完全来源于皇帝(诏尽削夺),不可能制约皇权,排除A、B、D三项,C正确。14.(2019浙江嘉兴期中)明以来,内阁大学士“选理机务”“表率百僚”,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军机处设立后,内阁大学士

13、“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地位每况愈下。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因素是()A.内阁职责功能的变化B.强化皇权的内在需求C.军机处的设立D.宦官专权导致的政治黑暗解析:B材料本身涉及的就是内阁在地位、职能上的变化,A项不符合问题的设问方向,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内阁到军机处是为了不断加强皇权,B项正确;军机处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内阁地位的降低并非由军机处的设立而形成,排除C;清朝并不存在宦官专权的局面,排除D。15.(2019浙江杭州期末)中国历朝统治者都重视民族问题,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民族事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道”B.元朝宣政院主管长官称“帝

14、师”C.明朝司礼监负责全国佛教和民族事务D.清朝理藩院管理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解析: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代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称其主管为“帝师”,体现了统治者对民族问题的重视,故答案为B项。秦朝曾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与县同级的地方行政机构道,专门管理民族事务,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明朝司礼监是明朝内廷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的十二监之一,不负责全国佛教和民族事务,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清朝理藩院的管理范围在西藏、蒙古、新疆,并不涉及四川、青海地区,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6.(2018浙江杭州六校联考)在中国古

15、代社会,官僚制度是维系君主权力运作的重要支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上下相维,内外相制,若网之有纲,丝之有纪古之王者,设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纲纪其内;设方伯、州长、卒正、连帅、属长,以纲纪其外。尊卑有序,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率从。此为政之体也。司马光上神宗之体要材料二明代皇帝的秘书处,当时称之为内阁。内阁学士原本的官阶只五品,而六部尚书是二品,可见内阁学士在朝廷上地位并不高,就官职论,绝对不能与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然而明代大学士,他在官职上的地位虽然低,他在政府里的权任却很高。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在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

16、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封建君主为了“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在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了哪些制度?(各举两例)(4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说明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6分)解析:第(1)问要理解“纲纪其内”和“纲纪其外”的含义。“纲纪其内”指的是中央官制,“纲纪其外”指的是地方官制,结合所学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因为一切奏章政事,看详批答,都要经他们手。在明代,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替皇帝私人帮忙,全部责任在皇帝”可以归纳出内阁大臣的职责是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

17、章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答案:(1)纲纪其内: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设置军机处。(任答两点给2分)纲纪其外:郡县制、行省制度。(2分)(2)职责: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或帮助皇帝处理政事。(2分)说明: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机构,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4分)17.(2019浙江嘉兴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

18、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选举二材料三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3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

19、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7分)解析:第(1)问从“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可以看出汉代选拔人才标准是德行;从“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得出魏晋时期以门第作为选拔标准;从“按科应试,共同竞争”得出隋唐以后以科举考试的成绩为标准。第(2)问从“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可以得出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进一步得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为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答案:(1)演变: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3分)(2)原因:门阀士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士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4分)特点: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