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课时优案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通过亲子绘本阅读图文并茂的互动方式营造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使孩子能在阅读分享中得到爱与快乐。这种透过图画与文字两种媒介、借助父母孩子双方互动来说故事的阅读方式,对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交流彼此阅读所得以及认知互动有着积极而有效的意义。然而,亲子绘本阅读的有效阅读尚依赖于父母的评价与讲述。从父母的角度讲,面对的儿童绘本,首先需要有辨别地为孩子选取适合的绘本。在众多儿童绘本当中,难免会有一些滥竽充数,这就需要父母把这些绘本挡在孩子阅读的视野之外。同时,父母在给孩子选取绘本过程中,还需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所以,一方
2、面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阅读喜好而,进而影响到孩子自我阅读能力的培养本身,但同时也要注意孩子的阅读兴趣和接受情况;另一方面,更不能一味地以父母的判断为标准,还需要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孩子具体情况而选取不同内容的绘本。父母在给孩子选取绘本时,需要摆正心态、着眼于绘本内容所呈现出的价值,既不要矢之偏颇,更无须。即使是经典儿童畅销书,其面世后也并非一路坦途,但这并不影响它在更广大读者中间所引起的积极反响。对同一绘本的阅读理解越多样,在某种程度上就越显示出这一绘本表现内容的丰富性及其理解的多种可能性。因此,人们不要,一看到绘本有些许瑕疵,就视其为洪水猛兽而直接拒绝,甚或还要上纲上线,这都是不足取的。父母
3、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孩子的成长固然最终来自于自己的认知和体悟,(),万不可忽视这方面的价值。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亲子绘本阅读通过图文并茂的互动方式营造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孩子能在阅读分享中得到爱与快乐。B亲子绘本阅读的图文并茂的互动方式营造了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在阅读分享中使孩子能得到爱与快乐。C亲子绘本阅读通过图文并茂的互动方式营造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使孩子能在阅读分享中得到爱与快乐。D通过图文并茂的亲子绘本阅读互动方式营造温暖亲切的阅读氛围,孩子能在阅读分享中得到爱与快乐。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本原句的毛病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
4、删去“通过”或“使”。A项,词语赘余,应删去“能”字;B项,语序不当,后半句应改为“使孩子能在阅读分享中得到爱与快乐”;D项,语意不明,有歧义,“图文并茂”修饰的是“亲子绘本”还是“互动方式”没有讲清楚。故选C项。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琳琅满目进退失据吹毛求疵因小失大B金碧辉煌无所适从求全责备因小失大C琳琅满目无所适从吹毛求疵因噎废食D金碧辉煌进退失据求全责备因噎废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句中是修饰“儿童绘本”,应用“琳琅满目”。“进退失据”,
5、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无所适从”,不知听从哪一个好,指不知怎么办才好。句中是“无原则地迁就孩子的阅读喜好”而导致孩子不知如何选择,因此用“无所适从”。“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求全责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句子中是“给孩子选取绘本时”,应用“吹毛求疵”。“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句中是“一看到绘本有些许瑕疵,就视其为洪水猛兽而直接拒绝的行为与“因噎废食”类似,应用“因噎废食”。故选C项。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父
6、母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孩子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B但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是父母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C但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父母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D但父母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同样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文章最后一段重点强调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作用。接下来作者引出孩子的教育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是孩子自身,即“孩子的成长固然最终来自于自己的认知和体悟”,二是父母的作用,即“父母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所以括号内应将父母的讲解和引导作主语,用“同样”将两者的作
7、用同等看待,同时,作者又用“固然”和“但”构成一组让步转折从句。故选D项。A项,“父母接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对绘本阅读的讲解和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不合事理,同上文意思相反;B项,“仍然”一词同上文不相应;C项,“同样是”一词在上文没交代。1高考源点:归纳内容要点,分析论证方法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作者是如何论证的?我的答案: 答案(1)母爱代表自然世界,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以生活上的安全感。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父爱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
8、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父爱是有条件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2)文章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2高考源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我的答案: 答案本篇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文章能够对爱作深层次的思考,层次分明地阐释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先写孩子对母爱的感知,再写母亲对孩子之爱无条件的性质,又写父亲对孩子爱的特点和性质,最后总述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爱,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所以说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
9、问题,是一门可以通过训练学到的艺术。就文章整体而言,结构条理而严谨。就局部而言,层次分明。如在阐释“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时,分成三个层次作阐释:先写婴儿时期,无爱的意识;接着写孩子逐步有爱的意识;又写八岁到十岁的儿童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这样,层次分明。思路清楚而论述深刻。3高考源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阐释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有什么意义?我的答案: 答案一是具有重要的理性认识作用。生活中,大部分人生活在这种亲情和爱之中,却很少有这么清晰的理性认识。读完本文,人们就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二是爱是可以主动争取的。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这种认识具有
10、积极的社会意义和重大的人生意义。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践行,那么人类社会将变得更加美好。4高考源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文章说,母爱是无条件的,对这个问题你是怎样看的?我的观点: 答案观点一:母爱是无条件的。相对于其他的爱来说,特别是从爱的性质上看,母爱表现出的动机和目的性是所有爱中最少的,似乎没有明确的意识、没有明显的动机。观点二:母爱也是有条件的。母亲爱孩子,也有孩子可以给母亲慰藉和希望的原因。但是这种孩子给予母亲的希望和安慰在大多时候是潜意识的,母亲很多时候不一定能明确这种条件性。不过不论母亲是否明晰这种意识,但这种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孩子离开自己时,母亲会产生“空虚
11、”感。此外,母爱还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意识。所以,母爱也是有条件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孝是自然生发的一种亲情。任何人都因其父母而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只有亲人时时刻刻地关照,才可度过其婴儿期。正是因为父母无私的爱,子女才得以成人。在子女年幼时,为子女尽心操心,是父母的责任与本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自然产生,非外部所加,属于无条件的道德情感。在孩提时代,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存在时,我们就知道自己已经有了双亲。基于对父母的爱和尊重之上的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然后进一步成为超越任何个人私利的人格。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形成了
12、一种基本的情感相通关系后,父母会理会到孩子的需要,孩子则尤其亲近父母。两者相互都有亲近感,达到爱的统一。子女尽孝也就是爱的体现,这样一种爱,也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的爱的起点。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传统理想,从孝道上看,也就是把孝道弘扬光大,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道把对国家的爱以及对君王的忠诚看成孝的扩展和提升:“移孝作忠。”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他说:“弟子入
13、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并且明确地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这里还需要指出一点,即儒家往往“孝悌”并用,孝是指对父母的德行要求,而悌则是指兄弟之间的相互尊重,但前者更为根本。孟子也明确谈到把“孝悌”作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并且把它看成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这也是儒家的基本观点。他不仅把“孝悌”看作基本的德行,而且提出了“移孝作忠”的说法。汉代的董仲舒也说:“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孝悌则不配做人,更无从谈起政治上的公忠。在当代社会,由于传统的断裂,孝与公忠两者之间已经看不到基本的联系。多年来脱
14、离个人的私德来讲政治,实践表明这样的政治是靠不住的。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教化强调施从亲始,而其根本精神在于更多地远离对自我利益的关切,把爱心更多地放在他人和社会那里,从而养成一种关怀他人、关怀社会的胸怀。(选自龚群孝道的情感与外推,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生发的,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后天培养。B父母尽心尽力,让子女得以成长,子女才能对年老的父母尽自
15、己的孝心。C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孝悌”是“仁”的基础,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D孟子认为,孝悌是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应有的基本的德行,同时,孝悌还是传统的社会伦理的核心。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子女对父母的孝道也是自然产生的,无须后天培养”错误,第一段说的是“孝起初是孩子天性和爱心的觉醒,经过强化和培养,会逐渐成就孝道”,可见并非自然产生,且需要后天的培养。B项,“父母尽心尽力,让子女得以成长,子女才能对年老的父母尽自己的孝心”不构成因果关系,原文第二段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蕴含着父母养育子女、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关系既不是契约协定,也不是任何意义
16、上的交换,而是人性的自然产物。因而,这里有着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子女赡养父母”是义务,“父母尽心尽力,让子女得以成长”不是尽孝的前提条件。C项,“包含了儒家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错误,选项以偏概全。文章第三段说的是“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而仁的核心则是孝悌。在孔子那里,他以仁为最高道德要求,而孝悌则是仁的基础”“儒家的基本教育,是道德教育,而在道德教育中,孝的教育尤为重要”,由此可知,儒家道德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孝悌”不能包含全部内容。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从孝自然生发的特点讲到孝道形成,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的关系的阐述。B作者将个人为父母尽孝与儒家治国平天
17、下的理想相结合,将孝与公忠联系起来。C文章以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的言论有力地论证了孝悌是仁爱、公忠等的基础。D文章运用道理论证,论述逐层深入,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A项,“引出了第二段关于孝和忠的关系的阐述”错误,根据第二段内容可知,应该是引出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在道德情感方面的关系的阐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孩子的孝需要经过强化培养才能转化为孝道,可见孝道是需要后天学习修炼的人格。B为父母尽孝所体现出来的爱是人对父母之外的他人和社会的爱的起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C儒家教化强调从侍奉双亲开始,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D一个人的私德不好,必然会影响到他的政治评价;不爱父母的人不会真正爱人爱国。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可见孝是一切爱的核心”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章最后一段只是说“传统孝道认为为父母尽孝是一切教化之本,由亲亲施始,亲亲启蒙,人情陶冶,进而达到道德的升华。试想,谁会相信一个连侍奉双亲的德行都没有的人,会真诚热爱他人和国家呢?把孝与公忠联系起来,其起点就在于孝”,只能说明孝是一切爱的起点,不能证明是核心。-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