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52154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河南省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河南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历史试题考试试卷:50分钟 分值:10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有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1.三字经中写道:“禹传启,家天下”。此处的“家天下”指的是( )A.王位世袭制 B.土地私有制 C.财产继承制 D.中央集权制2.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的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A.商代最高权力尚未高度集中B.民本色彩较为浓厚C.神权和王权相结合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3.如图是哪个朝代曾经实行的管理制度( ) A.夏朝B.商朝C.秦朝D.西周4.史记载:(楚庄王

2、)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这段材料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楚庄王图谋周朝镇国之宝 B.诸侯争霸斗争激烈C.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 D.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5.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6.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其根本目的( )A.确保分封制的

3、顺利实施B.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7.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这说明宗法制的重要特征是( )A.嫡长子继承 B.兄终弟及 C.大宗与小宗对立 D.神权与王权结合8.据礼记记载:“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这种规定反映的本质是( )A.严格的等级制度B.天子生活的奢侈C.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D.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9.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赢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

4、权型的帝国。作者认为赢政最大的贡献在于( )A.废除分封制度 B.建立皇帝制度 C.统一文字货币 D.开创统一格局10.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A.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1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产生的方式是( )A.世代相袭B.考试选拔C.地方推荐D.皇帝任命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转变的本质特征是(

5、)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强调礼制到重视法制C.从无序管理到有序管理 D.从地方自治到中央集权13.秦代以前,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都可以称“玺”。秦代时,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这说明当时( )A.诸侯权力上升B.文字得到统一C.疆域范围扩大D.皇帝地位独尊14.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B.地方设郡县最先在秦朝推行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 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15.秦朝在中央设置

6、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B.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16.公元前220年起,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燕、齐地区;一条向南直达吴、楚地区;一条从咸阳直达九原的直道。驰道宽50步,车轨宽6尺。道旁每隔三丈栽树一株。驰道的修建( )A.促使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导致统治集团的腐朽17.谈到西汉的

7、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 )A.丞相制与刺史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D.皇帝制与郡县制18.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汉代( )A.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B.始终未能解决王国问题C.国家统治区域日趋扩大 D.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19.汉武帝时期设置一种官职,以督察郡国守相、强宗豪右为宗旨,周行郡国,代表中央负监察之责,这种官职是( )A.丞相B.郡守C.刺史D.御史大夫20.唐朝后期,“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

8、。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这则材料说的是( )A.宦官和朋党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D.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1.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尚书省B.枢密院C.参知政事D.三司使22.宋朝地方管理上创建了路制,一改汉州唐道固定区域、固定治所、固定机构、固定人员、权力集中的设置原则。一路下同时存在三个平级的管理机构,它们之间采取互不相属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的原则。这一建制( )A.旨在扩大宋朝疆域 B.体现了文武分权的特点C.打破了市坊的界限 D.利

9、于解决藩镇割据现象23.历史学家认为,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朝代。但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的思想 B.事权的分割 C.科举制的完善 D.理学的兴起2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25.如图摘自钱穆对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的评价,该制度应是( ) A.西周的分封 B.秦朝的郡县制 C.汉代的刺史制 D.元朝的行省制26.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

10、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 )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B.防止出现地方割据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27.元世祖忽必烈设立了某一机构,因蒙古人信奉藏传佛教,因此该机构的地位相当高。刚开始以国师八思巴为其长官,后来该职一般由朝廷大臣担任,官员为僧俗并用。这一机构是( )A.枢密院 B.中书省 C.宣政院 D.政事堂28.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尤以加强皇权为处理君臣关系的核心。下列属于加强皇权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

11、“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29.隋唐之际,逐渐形成三省之间以及君主与宰相之间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这反映了( )A.决策合理化的进程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行政效率的降低 D.皇权受到削弱30.唐时所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仍须应吏部省试,或被人荐举,方得入官:授官亦不过丞尉。这说明唐朝科举制( )A.成为主要的选官制度B.改善了文官队伍的结构C.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D.扩大了社会统治的基础31.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

12、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 B.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C.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 D.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32.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世官制B.察举制C.科举制D.九品中正制33.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3

13、4.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这说明军机处的特点是( )A.地处内廷位高权重 B.跪受笔录奉旨承办C.机构简单有官无吏 D.参与政务职能单一35.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财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氏族制度(世袭特权)遭到新的失败”。这是对雅典哪次改革的评价( )A.梭伦改革B.克里斯提尼改革C.伯里克利改革D.柏拉图改革36.雅典执政官克利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选区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中国秦始皇以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两者都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主要在

14、于( )A.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B.都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打破了贵族政治的影响D.都缓和了社会矛盾37.雅典历史上多次出现过陶片放逐案例,如公元前487年,被驱逐者是前僭主庇西特拉图的亲戚希帕库斯;又如公元前417年,群众领袖海柏波拉斯遭到政治对手联手对付被流放。这一现象说明( )A.民主政治达到历史顶峰B.雅典直接民主政治有弊端C.僭主政治危及雅典存亡D.群众领袖推动民主进程38.古希腊政治家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讲道:“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下

15、面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突出雅典的民主政治 B.鼓励公民积极参政C.强调公民大会的权力 D.巩固国家军事统治39.在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演员和剧组会得到来自政府的补贴和私人的赞助;公民大会专门选出执政官来监督戏剧公演的组织和统筹等相关事宜。这些现象( )A.表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 B.重在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C.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D.体现了执政者的民本理念40.战争造成雅典公民人数的减少,战后因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第三、第四等级公民的经济地位日益恶化。他们有的终日为工作、糊口而奔波,有的则变成穷光蛋到处寻事生乱,甚至成为企图推翻合法政府实行独裁统治的野

16、心家的工具。雅典公民的这种状况( )A.说明战争推动民主政治发展B.说明民主政治阻碍了经济发展C.折射出民主政治隐藏着危机D.反映出私有制葬送了民主政治二、材料分析题(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材料二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三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

17、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卷一四材料四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唐人杨绾云:“近场帝始豆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8分)(2)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创立科举制历史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4分)高一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1.A 材料中

18、的“禹传启,家天下”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即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故答案为A项。土地私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确立,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中央集权制在秦朝确立,排除D项。点睛:禹死后王位被他的儿子启夺得,自此之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了“传子”,“家天下”局面逐步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2.C 根据材料“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然后根据兆纹的形状来断定吉凶。”可知,商王借助神权巩固王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商王权力集中程度,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神权色彩浓厚,而非民本色彩,排除B项;分封制出现在西周,时间不符,排除D项。3.B 结合所学

19、知识可知,内外服制度是在商朝时期推行的制度,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4.C 根据所学可知,鼎是权力的象征,诸侯问鼎,说明王室衰微,分封制开始瓦解,故C项正确;鼎并不是镇国之宝,楚王的意图也不在此,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诸侯争霸的信息,也不是根本问题所在,排除B项。西周青铜铸造水平高不是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所在,材料强调的是周王室的衰微,排除D项。5.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周分封之时是将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所以答案选C,铁犁和耕牛在西周是尚未出现,不会成为分封的内容,A B D三项说法错误。6.D “立子

20、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指的是宗法制原则。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D正确;宗法制不能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故A错误;宗法制是继承了商朝政治制度,故B错误;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的目的也是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故C错误。7.A 材料中文字内容说明了宗法制度的继承原则是立嫡不立庶,即只有嫡子(正妻所生子女)才有继承权利,而庶子(正妻之外的其他妃子所生子女)则无继承权,即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正确;B项是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补充形式,不符合题意,应排除;CD两项原则与材料不符,排除。8.A 据材料“天子之豆(古代盛食器具)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

21、夫八,下大夫六。”可知,天子-诸公-诸侯-上大夫-下大夫各等级间使用“豆”的数量有严格的规定,这说明礼记的规定等级森严,A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各等级间使用“豆”的数量,没有涉及“生活”方面,B、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D错误。9.D 根据材料“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的帝国”可知,汤因比认为秦始皇实现了中国的统一,选项D正确;废除分封制、建立皇帝制度以及统一文字货币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具体内容,不符合题干中限定词“最大”,排除A、B、C。10.A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指加强中央集权,其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

22、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B项是指中央行政体制,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和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属于思想文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1.D 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故D正确;世代相袭是先秦时期的用官制度,排除A;考试选拔是隋唐以后的科举制,排除B;地方推荐是两汉的察举制,排除C。故选D。12.A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西周制定了各

23、种礼乐制度即“礼仪政治”;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建立了一套官僚机构,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即“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故A项正确。礼制和法制是手段的不同,与“转变的本质”不符,故B项错误。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不是无序管理,故C项错误。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是地方自治,故D项错误。13.D 由材料“只有皇帝的印章才可以称玺”可知,皇帝确立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D。材料并未提及诸侯状况,且A项权力上升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始皇

24、在文化上的措施,仅提及了“玺”的使用状况,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提及秦朝的疆域状况,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14.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 在全国贯彻落实”可见郡县制实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故A项正确;地方设臵郡县的做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存在,并非秦朝最先推行,故B项错误;从材料信息来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并非认为国家统 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故C 项错误;秦朝之前已经存在郡县,故D 项错误。15.B 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B正确;秦朝

25、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A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CD排除。16.B 根据材料可知,公元前220年,秦朝陆续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三条驰道,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对于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故B符合题意;公元前221年,秦朝就已经完成了统一,而道路修建于统一之后。故排除A;道路的修建有利于加强秦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不是削弱,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道路修建导致统治集团腐败,故排除D。17.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为“汉承秦制”提供历史依据的是皇帝制与郡县制,D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武帝创立的制度,不能体现汉承秦制,AB两项错误;秦

26、代没有实行封国制,C项不符合题意。18.D 从材料“汉初七国四十余郡,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可知,从汉初到汉景帝再到汉武帝郡县制不断扩大,王国缩小,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强化,正确答案为D。材料只是讲述郡增多,王国减少,不能体现地方行政机构不断完善,A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到汉武帝时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B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统治区域扩大,故C错误。19.C 汉武帝时期设立十三部州刺史以监察地方高官和王侯,C正确;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政事,A错误;郡守属于地方郡的最高长官,负责地方行政,B错误;御史大夫是中央负责监察

27、的机构,D错误。20.B 根据材料“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的现象,即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而不是宦官和朋党的矛盾,A项错误;材料“贡赋不入于朝廷”体现的是地方势力强大威胁中央的现象,没有体现文臣与武将的矛盾,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没有体现君权与相权的矛盾,D项错误。21.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加强皇权的措施是二府三司制,其中枢密院负责的是军事,B正确;尚书省的权力在当时被架空,A排除;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负责的是行政,C排除;三司使分割的是宰相

28、的财权,D排除。故选B。22.D 根据材料中“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的信息,可以看出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方式,来避免地方割据的出现,加强中央集权,D选项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可知“宋朝经过摸索,创建了路制采取分而治之、相互牵制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扩大宋朝疆域,A选项排除;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宋代以创建路制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未体现宋代文武分权的特点以及市坊制度的信息,BC选项排除。23.B 依据材料中“无效率”信息可知,这指的是官员数量庞大,资源浪费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和地方机构的设置上通过分化事权的办法达到皇权和中

29、央权力的集中,导致了官僚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宋代采取了偃武修文的国策,极力抑制武将,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C选项错误,科举制的完善有利于人才选拔,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养和处事能力,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D选项错误,理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此时期尚未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与行政效率低下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24.D 试题分析: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为地方行政官员,同时在各州郡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因此选D。25.D 行省就是行动的中书省的意思,行省是中央派出的管理地方行政机构,行省设立的初衷加强

30、对地方军事控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故选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排除A;郡县制下,郡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但并非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排除B;汉代的刺史制是监察制度,和地方行政管理无关,排除C。26.B 试题分析: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故选择B。27.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故C项正确。枢密院主管军事机密事务、边地防务、并兼禁军,与材料不符,排除A。元朝中书省总领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与材

31、料不符,排除B。政事堂是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元朝不设政事堂,排除D。28.B 加强皇权是加强君主专制,宋朝增设“参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选官制度,是在先秦时期,那个时候还没有皇权,排除A项;强化“外朝”,排除C项;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是限制皇权,不是加强皇权,排除D项。29.A 由材料“在国家政务的裁决和执行中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体制”,可见材料是肯定三省制决策合理化的运行机制,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揭示三省制下皇权强化、相权削弱的本质,故 B不符合题意;三省之间分工协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C不符合题意;三省体制下相权分散,有利于加强君权,

32、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30.C 唐代科举制录取人数少,对考中的考生授予官职较低,说明此时的科举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故选C项;根据录取人数稀少可知此时科举制还不是主要选官制度,所以不能改善文官队伍的机构,更不能扩大社会统治基础,故排除ABD项。故选C。31.B 根据题干信息“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成为门阀政治”可知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受皇族重用,并且垄断仕途、干预朝政,故B项正确。A项,门阀政治加强了阶层固化,不利于封建国家扩大统治基础,故不能体现政治制度上的进步,排除。C项,材料提到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度,其选拔依据是门第出身而非经济基础,故排除。D项,材料

33、中九品官人法以家世门第为标准,考试选官为科举制的特点,故排除。32.B 根据材料“贡士”拜为“郎”,储才待诏,可知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项正确。世官制是指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A。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排除C。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排除D。所以选B33.B 根据材料分析“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但其“品阶较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一方面说明了明代统治者重视阁臣辅助朝政的作用,同时注意了对其的控制,B项

34、正确;整个明代内阁都没有取得合法地位,不能与宰相比肩,A项错误;在明朝内阁一直不能名正言顺地统率六部,C项错误;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辅助机构,没有掌握决策权,D项错误。34.B 由“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可知清朝的军机大臣可参与政务。由“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大臣无決策权,跪受笔录奉旨承办,故B项正确。地处内廷位高权重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机构简单有官无吏是其特点之一,但是与题目材料不符,C排除。从材料看军机处起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可以议论军国大计,审理大案等,所以D排除。35.A 根据材料可知,根据公民的财产多寡

35、来划分他们的等级,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权利,这是梭伦改革的内容,A项正确。克里斯提尼创立陶片放逐法,确立了雅典民主制,与题意不符,排除B。伯利克里改革引领雅典民主政治走上了黄金时代,与题意不符,排除C。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代表作是理想国,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36.C 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选区代替血缘部落,削弱了雅典贵族的特权,秦始皇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同样打击了旧贵族特权,所以两者都推动了历史进步,C项正确;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与秦始皇确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不符,A项错误;雅典实行城邦政治,克里斯提尼的改革没有“加强中央集权”,B项

36、错误;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并未能“缓和社会矛盾”,D项排除。37.B 陶片放逐法体现了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然而材料中的放逐实例,反映出雅典公民受政治素养的局限,容易被人利用作出错误表决,这说明直接民主政治有弊端,故B项正确;综上所述,AC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38.B 根据材料信息“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根本没有事务”可知,伯里克利强调每个公民都有参政、议政的权利和义务,鼓励公民积极参政,B选项符合题意。突出雅典民主政治不符合材料主旨,A选项排除。材料与公民大会权力无关,C选项排除。巩固国家军事统治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9.C 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向参加

37、公共活动的公民发放补贴,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素质和激发公民参政的积极性,利于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故C正确。伯利克里时代向公民提供观剧津贴也被制度化,不能说明雅典的文化高度繁荣,排除A。戏剧本身具有教化功能,并非通过发放补贴来提高戏剧的教化功能,排除B。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40.C 雅典民主政治是以一定规模的公民群体的存在为基础的,公民是民主政治的主体。材料显示公民无暇参与民主政治活动或者被实行独裁统治的野心家利用而走向民主政治的对立面,这表明雅典民主政治隐藏着危机,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41.(1)标准:西周以血缘为标准;汉初以德行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8分)(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8分)趋势:人才选拔逐渐制度化;选拔方式越来越公平、公开、科学。(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